绵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沃野绵州”涌春潮
“改”字当头,效益为先,走出农业发展新路径
水稻田里抓出泥鳅、鱼和小龙虾……每年一到夏天,作为“沃野绵州”生态循环农业工程重要项目的江油市贯山稻田综合种养基地,可谓“稻香鱼欢”。
绵阳农业如何发展?市委、市政府明确路径:狠抓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走出一条种养生态循环、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农业转型发展新路径。
目标已然清晰,关键在于落实
在“指挥棒”的引领下,绵阳市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扎实推进:实施《关于加快推进“沃野绵州”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工程建设的意见》;依据全市农业山、丘、坝三元结构突出,农业生产水平与产业结构多样性的特点,因地制宜推广山区、丘陵、平坝地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建设24个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脱贫奔康示范村(点),在全市推广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成功经验模式……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更是为我市农业转型发展注入新动能。
去年,全市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271个乡镇,完成面积623.89万亩;全市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面积113.43万亩,土地经营权流转率27.3%;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538家、家庭农场860家。农村集体“三资”信息化监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试点顺利开展。
市场导向,优化结构,激发农业发展活力
走进江油市大康镇中国百合花国际博览园,千万株百合竞相开放,犹如置身花海之中。资料显示,该博览园去年接待游客98万人次,实现产值1.9亿元。
这仅是绵阳市瞄准市场需求,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绵阳市通过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不断培育新的业态,努力提升农业效益,农村电商、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迅猛发展,为农业增效、农村繁荣发展注入新动能,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增长点”。
新的发展态势,需要新的发展势能。
绵阳市着眼做强一产、做优二产、做活三产,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让农民深度参与社会分工分业,更多分享农业全产业链增值收益——
2016年,绵阳市大力发展特色优势经济作物和特色养殖,全市蔬菜、水果、茶叶等经济作物产量和产值均实现稳定增长。大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互联网+农业”,全市农产品销售网点达到4310个,农产品网上交易额达到12.9亿元。
提升农业社会组织化程度,牵头成立绵阳市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学会和绵阳市农业创新联盟,为农业社会组织实现资源、技术和市场、信息合作共赢搭建平台。
加快种业高地建设,深入开展种子良繁基地和畜禽良种基地建设,落实种子良繁基地面积31.08万亩,建成国家生猪核心育种场3个、国家蛋鸡良种扩繁推广基地1个,数量达全省一半。
转型突破,科技支撑,筑牢农业发展根基
得益于“1+5”生态循环产业扶贫模式,梓潼县许州镇栏杆村“1+5”生猪扶贫养殖基地日前获得了第一笔收益:3296头生猪卖出69万元,扣去成本,全镇108户贫困户平均分红4714元,距离脱贫又近了一步。
发展现代农业归根结底是要改善农村民生。
针对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水平落后问题,绵阳市挖掘地区比较优势资源,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种植和养殖;抽调520名农技干部入驻520个贫困村,开展技术培训和产业发展指导;创新推广股份合作、利益兜底、二次分红等产业扶贫新机制,为贫困群众拓展了稳定的增收渠道……
如果说改革创新铸就转型动能,科技和装备则化为“双翼”。
市委、市政府在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上动真格、出实招,坚持走内涵式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2016年,全市开展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1334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1902人;实施科研项目79项,建立各级各类示范片40个;优化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办理程序,新增农机专业合作社12家,全市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7%。
围绕“绿”字做足文章,质量安全与环境友好也同步写下农业转型的新注脚:全年病虫中、短期预报准确率达95%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覆盖率达到44.5%……
在转型中谋变,在谋变中提质。绵阳正铆足了劲,从传统农业大市向现代农业强市大步迈进。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