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7年11月23日 11时21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在三台县花园镇麦冬产业基地里,白色水泥桩隔成的方块地,可谓农民的“小金库”。当地几乎家家都种植麦冬,让这里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在梓潼县许州镇栏杆村举行的“1+5”扶贫代养场“扶贫猪”分红大会上,全镇108户贫困户现场分红21.84万元……

      如今,放眼绵阳,越来越多的农业主体将“三农”发展新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让农业生产“绿起来”,向产业结构优化要效益,成为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

      农业破难题思路一转天地宽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乘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春风,将“厚家底”变为新优势,推动绵阳农业“再出发”?我市精准破题: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奏好交响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把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农耕文化、生态循环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打开思路深挖农业财富,我市出台了《绵阳市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及空间布局方案》,明确了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抓的6个重点产业和10个主导产品,作为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目标,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在践行“绿富美”中赢得了先机、形成了共识,建设氛围日渐浓厚。

      “现代农业能让农民富起来,而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切入点。”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我市坚持产业建设与市域特色相结合,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在发展思路上坚持打破县市区、乡(镇)、村、组等地域界限,逐步形成集中连片、跨乡联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培育新农民提质增效玩科技

      “我种了近20亩核桃,通过玉龙镇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有专业队伍提供环保测土配方、农资供应等服务。现在,我把核桃‘挂上网’,借助电商平台,1年收入三四万元不成问题。”盐亭县玉龙镇照红村种植大户李合强的致富之路,是我市农业供给侧提质增效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政府释放红利,引导农民“玩”转型。我市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已培训5398人、认定4063人。同时,按照“农业+科技”理念,鼓励和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引进了京东、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哈哈农庄、菜菜科技等全国和本地电商企业,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3520个,为绵阳特色农产品插上“云翅膀”销往国内外。

      农民“玩转”科技,助力产品提质增效。我市加大农业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依托现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全市认定了41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机制引进、试验、示范、展示等工作。采取政府购买、奖励补助等方式,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推广托管服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元服务模式,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不断推动农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

      产业做“加法”融出一片新天地

      在三台,麦冬产业已成为全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田”。从自产自销、提篮小卖,到精深开发形成麦冬饮品、洗护套装等系列产品,再到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麦冬文化旅游胜地……一株麦冬产生的“72变”,是我市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写照。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探索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做长做优农业产业链条,让特色农业、传统农业及新兴的农旅产业共生共融,相得益彰。

      城里人来休闲,农村人就地赚钱。这一幕每个周末都会在涪城区“杨关产业带”上演。这源于我市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改变了市场供需结构。按照“三农”发展新理念,我市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催生了诸如葡萄、蓝莓等一个个特色种植项目,随之出现各种“采摘热”现象,成为激活我市发展“大农业”的新动能。截至目前,我市发展休闲、康养、农旅结合等农民合作组织3180家、家庭农场224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60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

      如今在绵阳,“农”字不等于只会种田,“村”字不等于占地多少,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大“农”元素、做俏“土”产品,绵阳农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收获了更大的幸福。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2017年11月23日 11时21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在三台县花园镇麦冬产业基地里,白色水泥桩隔成的方块地,可谓农民的“小金库”。当地几乎家家都种植麦冬,让这里成为了全国最大的麦冬种植基地。在梓潼县许州镇栏杆村举行的“1+5”扶贫代养场“扶贫猪”分红大会上,全镇108户贫困户现场分红21.84万元……

      如今,放眼绵阳,越来越多的农业主体将“三农”发展新理念融入到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让农业生产“绿起来”,向产业结构优化要效益,成为推进我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力军”。

      农业破难题思路一转天地宽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如何乘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春风,将“厚家底”变为新优势,推动绵阳农业“再出发”?我市精准破题:念好山水经、唱好林草戏、打好果蔬牌、奏好交响乐,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把农业产业、休闲观光、农耕文化、生态循环农业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接二连三”。

      打开思路深挖农业财富,我市出台了《绵阳市现代农业重点产业、主导产品及空间布局方案》,明确了全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主抓的6个重点产业和10个主导产品,作为农业调结构转方式的主攻方向,围绕“做大规模、做优品质、做响品牌”目标,着力优化农业产业产品结构、拓展农业产业链价值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使其在践行“绿富美”中赢得了先机、形成了共识,建设氛围日渐浓厚。

      “现代农业能让农民富起来,而特色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最佳切入点。”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发展特色农业的过程中,我市坚持产业建设与市域特色相结合,围绕特色抓产业,围绕产业强龙头,围绕龙头建基地,围绕基地带农户,在发展思路上坚持打破县市区、乡(镇)、村、组等地域界限,逐步形成集中连片、跨乡联县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优势产业集聚集群发展。

      培育新农民提质增效玩科技

      “我种了近20亩核桃,通过玉龙镇现代农业社会化服务超市,有专业队伍提供环保测土配方、农资供应等服务。现在,我把核桃‘挂上网’,借助电商平台,1年收入三四万元不成问题。”盐亭县玉龙镇照红村种植大户李合强的致富之路,是我市农业供给侧提质增效激发农业发展新动能的一个缩影。

      政府释放红利,引导农民“玩”转型。我市通过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就地培养更多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目前已培训5398人、认定4063人。同时,按照“农业+科技”理念,鼓励和支持农业电子商务发展,引进了京东、阿里巴巴农村淘宝、哈哈农庄、菜菜科技等全国和本地电商企业,培育农村电商经营主体3520个,为绵阳特色农产品插上“云翅膀”销往国内外。

      农民“玩转”科技,助力产品提质增效。我市加大农业应用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依托现有科研教学推广单位试验示范基地、涉农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全市认定了41个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开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新机制引进、试验、示范、展示等工作。采取政府购买、奖励补助等方式,大力培育各类专业化经营性服务组织,积极推广托管服务、代耕代种、联耕联种等多元服务模式,增强服务“三农”能力,不断推动农业发展由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

      产业做“加法”融出一片新天地

      在三台,麦冬产业已成为全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试验田”。从自产自销、提篮小卖,到精深开发形成麦冬饮品、洗护套装等系列产品,再到打造“生产、生活、生态”融合的麦冬文化旅游胜地……一株麦冬产生的“72变”,是我市探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动写照。

      在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我市更加注重优化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探索种养、加工、销售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模式,做长做优农业产业链条,让特色农业、传统农业及新兴的农旅产业共生共融,相得益彰。

      城里人来休闲,农村人就地赚钱。这一幕每个周末都会在涪城区“杨关产业带”上演。这源于我市积极培育新业态新产业,改变了市场供需结构。按照“三农”发展新理念,我市大力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推进产业链、价值链建设,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催生了诸如葡萄、蓝莓等一个个特色种植项目,随之出现各种“采摘热”现象,成为激活我市发展“大农业”的新动能。截至目前,我市发展休闲、康养、农旅结合等农民合作组织3180家、家庭农场2240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总数达到460家,今年前三季度实现销售收入超过400亿元。

      如今在绵阳,“农”字不等于只会种田,“村”字不等于占地多少,通过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放大“农”元素、做俏“土”产品,绵阳农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了更多的财富,收获了更大的幸福。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