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看遂宁农业 如何演绎“绿”“活”“新”
2016年,我市以“稳粮调结构、转型增效益、发展可持续”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科技、装备为支撑,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核心,以农业园区建设为载体,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新进展和新亮点,农民收入得到提升。
调结构,特色产业转型升级
“看!好多黑猪啊!”2016年11月5日,在高金黑猪庄园深处的大片草地上,一头头肥硕的黑猪正在悠闲地“散步”,“享受”着大自然的惬意。“求精品、重质量、轻数量”,在这样的发展思路引导下,高金公司投资200余万元,着手在射洪清见果园建设高金庄园黑猪体验场,对养殖场原有“猪—沼—果”种养循环生态养殖方式进行了整体提升。
循环生态养殖模式减轻环境压力,规模化养殖也让农民的钱包更鼓。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我市畜牧产业持续转型升级发展。去年,我市新建畜禽标准化养殖小区80个、养殖合作社37个、家庭牧场77个,累计建成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规模养殖场2801个,生猪规模化养殖比重达78%,家禽规模化养殖比重达62%,畜牧业产值达114亿元,同比增长1.9%,农民人均畜牧业增收76元。
畜牧业转型升级,现代水产业也稳步发展,我市农业产业结构更趋优化。去年,我市建成现代特色效益农业标准化基地10万亩,成功创建四川省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1个(蓬溪)、全省现代农业建设示范县1个(射洪)、国家出口生猪质量安全示范区1个(船山),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与现代农业建设有机结合,农业功能不断得到扩展。
促改革,盘活农村“沉睡”资本
“我通过农交平台与香山镇国土所、村上达成了土地租赁协议,以650元一亩的价格租下土地,让流转土地的农户种地打工,一个月能挣1000多元。”重庆人胡再平在网络上通过射洪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服务中心发布信息,关注到了射洪县香山镇万福村,通过考察调研,他和该村200余户农民签订了租地协议,种植萝卜和白菜,前期收获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万福村村民魏有权看来,土地的流转一方面让自己拿到了租金,也解决了自己的就业,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儿。
土地流转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撂荒地不荒了,能够留在家乡靠“土”挣钱了。
2016年,通过大力推行土地流转备案审查制,建立风险保障金,创新规模经营模式、利益联结形式、风险保障机制,我市推动土地流转面积达99.4万亩,占耕地面积的42.8%,土地流转机制初步形成。
同时,确权红利不断释放,目前已完成土地确权登记368万亩,颁发经营权证书74.4万本,颁证率达97%,土地“三权分置”“抵押融资”试点全省领先。
围绕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5家农民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获得省级财政项目资金扶持300万元,主体多元、形式多样的新型经营主体萌出嫩芽。
集体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东”,完成“园中村”“城中村”“城郊村”三种不同类型的省级改革试点任务,实现新启动了55个村的股改试点,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正稳步推进。
一系列改革创新之后,沉睡的撂荒地被唤醒,我市农村发展的活力不断增强。
增动力,科技支撑品牌引领发展
解决了“谁来种地”的问题之后,一个新的问题摆在眼前:如何提高种地效率?
“如果不是有农机收割水稻,我2016年就只能种1亩地,现在多种了2.5亩,算下来多挣了5000元。”射洪县金家镇碧山庙村贫困户任长华非常感谢那些冒雨在田里为他抢收水稻的农机手们。正是因为农机手们驾驶“大家伙”,让成片的撂荒地变成了肥沃的农田。
激发农业生产的活力,我市不断加快农机化发展步伐,强化农业科技装备支撑。去年,我市新增各型农机具3500台、无人喷药植保机械3台,机械化作业面积60万亩,完成主要农作物机耕作业166万亩,机播32万亩,机收179万亩。
同时,我市积极探索农业绿色发展模式,集成技术覆盖率达90%,病虫统防覆盖率达42.9%,农作物良种覆盖率稳定在96%以上,我市农业科技支撑水平显著增强。
随着农产品质量和产量的提升,销售市场的道路也宽阔起来。去年6月,“遂宁鲜”农业公用品牌发展协会召开第三次常务理事会,同意授权四川绿然现代农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遂宁市龙婷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四川憨果果食品有限公司等22家企业使用“遂宁鲜”标识,至此,会员单位达到49家。
通过大力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遂宁鲜”公用品牌不断做优做强,品牌效应凸显,建立了“遂宁鲜”一级电商官方平台1个,“遂宁鲜”线下展示馆4个,“遂宁鲜”APP、微信公众号、手机商城12家,实现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遂宁鲜”品牌产品500余个,销售量同比增加50%以上,营销市场得到拓展。
有了市场、订单保证,企业、合作社、农民的积极性更高了,2016年冬天孕育在遂宁这片土地里的,是勃勃生机和来年的丰收。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