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巴中市统筹推进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的新实践

  • 2016年09月23日 10时57分
  • 来源: 巴中市府
  • 【字体:
  •   9月20日,一场秋雨洒落在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村里。沿着村道路转一圈,鞋都是干干净净的。“道路硬化到家门口,哪还有稀泥哦。”村民们都笑着说。

      来到新建起的“巴山新居”聚居点,绿树成荫,一座座充满川东北民居特色的新居映入眼帘。道路好了,房子好了,环境好了,村民们生活习惯更好了。枫香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全市以“巴山新居”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带来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截至去年底,在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还有31.83万贫困群众尚未脱贫的巴中,把扶贫解困作为“巴山新居”建设的首要任务,按照先难后易、攻坚破难的原则,确保所有贫困户住有所居、住得安全。

      住房有保障 脱贫攻坚干劲足

      在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曾在半山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住了20余年的村民王秀贤,一到下雨就只有躲到亲戚家。如今,下再大的雨,她都能安心待在宽敞明亮、水电气全通的新家里了。

      在巴中,危房户、无房户并不鲜见。到2010年底,全市还有农村危旧房(土坯房)和地质灾害区、边远高寒山区41.39万户15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87.1万人,贫困发生率27.2%。

      2011年,巴中市启动“巴山新居”工程,按照规划,到2020年,需改造建设41.39万户农村房屋,根本性改变贫困群众生活和生产方式。新建的“巴山新居”选址上着重避灾避险,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配套建设道路、水电气网、卫生室、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鼓励和引导贫困户适度集中居住。

      指挥棒有了,如何尽快让几十万人尽数住进好房子?全市坚持政策向“巴山新居”倾斜、资金向“巴山新居”集中、项目向“巴山新居”整合。超常规举措下,新居建设亮点频出——

      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廉租房,按5%—10%的比例配建农村廉租房,特困户每年交200-800元租金即可入住;确实交不起租金的,安排公益岗位,以劳抵租或减免,让危房户、无房户同步实现安居梦。巴中市还建立农村廉租房退出机制,每年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对特困户、无房户进行公开评议,让最急需帮扶的贫困户有房住、住好房。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廉租房3705套,配套农村公益岗位5000多个,近6000名农村特困户实现安居乐业;

      率先探索合院住宅模式,以平昌县枫香村为例,一个四合院住进19户人,户与户之间共用墙壁、院坝、屋面山花出檐、公共用房、共用梯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户可节约13.3万元;农户自身每户可节约2万元左右的建房成本……

      市委统筹办主任介绍,不管是哪种方式,“巴山新居”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村群众住房有保障,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不落下一人”。

      “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我有信心脱贫。”通江县唱歌乡麻坝坪中心村里,建卡贫困户金明云正在院子里编背篓,手指里灵活翻飞的篾条挥舞着新生活新希望。

      致富有产业 鼓起村民钱袋子

      住进好房子,如何过上好日子?全市坚持新居建设到哪里,产业就配套到哪里。

      恩阳区凤凰包村的猕猴桃园里,村民张德仲盘算了一下,土地租金、园区务工工资、年底红利,一年有1万多元;

      平昌县得胜镇平江村50多岁的村民任军华一辈子务农,家里10多亩地,以前年收入从没超过万元。自从村里的大梁山茶场被纳入平昌县茶旅融合发展重要点位后,任军华的家改建成了青瓦白墙的小别墅,他也成了茶场员工,土地流转搞起了现代农业,月收入超过3000元;

      南江县高塔乡高家河村贫困户赵学太从山上搬到山下聚居点,土地流转后,他主动借了1万元产业发展周转金,围了6亩山林养殖土鸡2000只,并发动贫困户建专业合作社联合养殖土鸡,干得热火朝天……

      张德仲、任军华和赵学太致富奔康的故事,折射出巴中市“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理念。近年来,全市针对发展产业缺信心、缺技术、缺市场、缺资金、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机制、新举措。

      规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半年,全市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9.7万亩、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5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35个,新建白衣镇鱼滩村水产园和兴隆乡浴池村、正直镇梨子坪村等水产养殖基地10处;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以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以产后净化、筛选分级、洗净制干、保鲜储藏、包装储运为重点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兴起,以农村电商、示范网点为内容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等功能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齐头并进,上半年,全市建成14个特色休闲农业示范村;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推动由数量增长转变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增长,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家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上半年,全市新建专业合作社210个、家庭农场79个、种养大户620户。

      发展有基础 群众过上好日子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巴中市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走进全市大大小小聚居点,乡村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小病不出村,文化院坝载歌载舞……随处可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配套。

      被称为空巢老人“第二个家”的“巴山新居日间照料中心”,集娱乐、就餐、休息于一体,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照顾的实际难题。

      村村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从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统一抽调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组建38支专家医疗队,免费对699个贫困村逐一进行医疗救助;市县两级政府共同建立医疗卫生精准扶贫专项基金,首期筹资5300万元,在乡镇试点建立政策兜底救助中心,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大难”问题。

      创新基层治理,推进先进文化、精神文明、淳朴乡风“三到村”,探索实施“三不三议三自主”村民自治、村“两委”+小区管理委员会自治、联合党支部和管委会共治等方式,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菜单式”服务到户、矛盾调解不出村,指导制定村规民约,整治封建迷信、盲目攀比、酒席泛滥等突出问题,农村新风扑面而来。

      “同时,在‘巴山新居’聚居点完成改造农村薄弱学校350所,实现农村儿童小学低段就近入学、高段适度集中。”杨毅介绍,通过“巴山新居”建设,全市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扶贫实现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正逐渐从根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中市统筹推进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的新实践

  • 2016年09月23日 10时57分
  • 来源: 巴中市府
  •   9月20日,一场秋雨洒落在平昌县青凤镇枫香村里。沿着村道路转一圈,鞋都是干干净净的。“道路硬化到家门口,哪还有稀泥哦。”村民们都笑着说。

      来到新建起的“巴山新居”聚居点,绿树成荫,一座座充满川东北民居特色的新居映入眼帘。道路好了,房子好了,环境好了,村民们生活习惯更好了。枫香村翻天覆地的变化,正是全市以“巴山新居”建设为抓手,统筹推进新村建设与脱贫攻坚带来沧桑巨变的一个缩影。

      截至去年底,在革命老区、秦巴山区、贫困地区“三区叠加”还有31.83万贫困群众尚未脱贫的巴中,把扶贫解困作为“巴山新居”建设的首要任务,按照先难后易、攻坚破难的原则,确保所有贫困户住有所居、住得安全。

      住房有保障 脱贫攻坚干劲足

      在巴州区水宁寺镇枇杷村,曾在半山腰的地质灾害隐患点住了20余年的村民王秀贤,一到下雨就只有躲到亲戚家。如今,下再大的雨,她都能安心待在宽敞明亮、水电气全通的新家里了。

      在巴中,危房户、无房户并不鲜见。到2010年底,全市还有农村危旧房(土坯房)和地质灾害区、边远高寒山区41.39万户153万人,其中,贫困人口87.1万人,贫困发生率27.2%。

      2011年,巴中市启动“巴山新居”工程,按照规划,到2020年,需改造建设41.39万户农村房屋,根本性改变贫困群众生活和生产方式。新建的“巴山新居”选址上着重避灾避险,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配套建设道路、水电气网、卫生室、活动中心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鼓励和引导贫困户适度集中居住。

      指挥棒有了,如何尽快让几十万人尽数住进好房子?全市坚持政策向“巴山新居”倾斜、资金向“巴山新居”集中、项目向“巴山新居”整合。超常规举措下,新居建设亮点频出——

      在全国率先探索农村廉租房,按5%—10%的比例配建农村廉租房,特困户每年交200-800元租金即可入住;确实交不起租金的,安排公益岗位,以劳抵租或减免,让危房户、无房户同步实现安居梦。巴中市还建立农村廉租房退出机制,每年召开一次村民代表大会,对特困户、无房户进行公开评议,让最急需帮扶的贫困户有房住、住好房。目前,全市已建成农村廉租房3705套,配套农村公益岗位5000多个,近6000名农村特困户实现安居乐业;

      率先探索合院住宅模式,以平昌县枫香村为例,一个四合院住进19户人,户与户之间共用墙壁、院坝、屋面山花出檐、公共用房、共用梯间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每户可节约13.3万元;农户自身每户可节约2万元左右的建房成本……

      市委统筹办主任介绍,不管是哪种方式,“巴山新居”的最终目的是让农村群众住房有保障,实现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不落下一人”。

      “住进这么好的房子,我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心关怀,我有信心脱贫。”通江县唱歌乡麻坝坪中心村里,建卡贫困户金明云正在院子里编背篓,手指里灵活翻飞的篾条挥舞着新生活新希望。

      致富有产业 鼓起村民钱袋子

      住进好房子,如何过上好日子?全市坚持新居建设到哪里,产业就配套到哪里。

      恩阳区凤凰包村的猕猴桃园里,村民张德仲盘算了一下,土地租金、园区务工工资、年底红利,一年有1万多元;

      平昌县得胜镇平江村50多岁的村民任军华一辈子务农,家里10多亩地,以前年收入从没超过万元。自从村里的大梁山茶场被纳入平昌县茶旅融合发展重要点位后,任军华的家改建成了青瓦白墙的小别墅,他也成了茶场员工,土地流转搞起了现代农业,月收入超过3000元;

      南江县高塔乡高家河村贫困户赵学太从山上搬到山下聚居点,土地流转后,他主动借了1万元产业发展周转金,围了6亩山林养殖土鸡2000只,并发动贫困户建专业合作社联合养殖土鸡,干得热火朝天……

      张德仲、任军华和赵学太致富奔康的故事,折射出巴中市“产业先行、产村相融”的理念。近年来,全市针对发展产业缺信心、缺技术、缺市场、缺资金、抗风险能力低的问题,不断探索产业发展新机制、新举措。

      规模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上半年,全市新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9.7万亩、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5个、畜禽标准化养殖场(小区)35个,新建白衣镇鱼滩村水产园和兴隆乡浴池村、正直镇梨子坪村等水产养殖基地10处;加快培育新产业新业态,以休闲、观光为主的乡村旅游业,以产后净化、筛选分级、洗净制干、保鲜储藏、包装储运为重点的农产品产地初加工业兴起,以农村电商、示范网点为内容的农村电子商务发展,以森林游憩、度假、疗养、保健等功能的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齐头并进,上半年,全市建成14个特色休闲农业示范村;大力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引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家庭农场、专业大户,推动由数量增长转变向数量、质量、效益并重增长,确保每个贫困村至少有1家带动力强的经营主体。上半年,全市新建专业合作社210个、家庭农场79个、种养大户620户。

      发展有基础 群众过上好日子

      让群众过上好日子,巴中市不断夯实发展基础。走进全市大大小小聚居点,乡村道路延伸到每家每户,小病不出村,文化院坝载歌载舞……随处可见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深度配套。

      被称为空巢老人“第二个家”的“巴山新居日间照料中心”,集娱乐、就餐、休息于一体,为农村留守老人提供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解决了农村空巢老人缺乏照顾的实际难题。

      村村建起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小病”不出村;从全市县级以上公立医疗机构统一抽调中高级职称医护人员,组建38支专家医疗队,免费对699个贫困村逐一进行医疗救助;市县两级政府共同建立医疗卫生精准扶贫专项基金,首期筹资5300万元,在乡镇试点建立政策兜底救助中心,解决了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老大难”问题。

      创新基层治理,推进先进文化、精神文明、淳朴乡风“三到村”,探索实施“三不三议三自主”村民自治、村“两委”+小区管理委员会自治、联合党支部和管委会共治等方式,推行网格化、数字化管理,“菜单式”服务到户、矛盾调解不出村,指导制定村规民约,整治封建迷信、盲目攀比、酒席泛滥等突出问题,农村新风扑面而来。

      “同时,在‘巴山新居’聚居点完成改造农村薄弱学校350所,实现农村儿童小学低段就近入学、高段适度集中。”杨毅介绍,通过“巴山新居”建设,全市农民生产生活方式逐渐发生改变,扶贫实现从“输血式”向“造血式”转变,正逐渐从根上阻断贫困代际传递。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