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市农村电商迎来了发展的春天
在探索中建立“电商”模式
“我们的猪肉均价在70元/公斤,纯粹原生态放养。”在万源深山养“跑山猪”的唐学芳告诉记者,5年前因看好生态猪行情,原本学兽医专业的他放弃了在外打工的机会,回到万源承包了60多公顷的山地搞起了生猪养殖。
不过第一年他的猪生意并不景气,主要原因在于“大家不相信”。除价格高、普通家庭消费难以承受外,人们对他的生态猪还存在质疑。为了打开销路,唐学芳为自己的“跑山猪”建起了网站,将实景实况一一挂于网上,如此一来,人们的疑虑消除了。2015年,唐学芳又充分借助能够互动的微信平台开展起了“微营销”,借助微信“朋友圈”进行推广宣传。如今,随着市场的逐步打开,存栏数量也由第一年的20多头增加至200头。
唐学芳的经历可谓是我市农村电商发展的一个缩影。达州市商务局相关人员介绍,自2013年以来,我市先后出台了《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的实施意见》《全市促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性文件,建立了促进全市电子商务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
与此同时,主抓农村电子商务发展的市供销社,先后与中国电信达州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全面启动电子商务进农村工作,推动“达州菜篮子”上线运营。截至目前,全市供销系统共投入电商发展资金1330万元,引进资金2470万元,自建电商平台5个,平台入驻企业442家、专合社36家,有834种农特产品实现网上交易,交易额达1.22亿元。
全产业链推进农村电商发展
“农村电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一片蓝海,也是电子商务发展的难点。”达州市供销社一相关负责人介绍,全市供销合作社坚持“建得起、能运行、有效益”的原则,采取线上线下融合,全产业链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如万源依托兴达农资公司打造的“万宝网”,在县城建起配送中心,在乡村建设配送站点150个;通川区以“互联网+农村电商+城乡物流”为理念,为农村提供网络代购、市场需求、信息发布和技术指导等服务,积极探索多渠道下单、个性化支付及草根物流模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商务、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系统。在推动平台上线的同时,各地大力发展线下实体店,同时推行移动APP,弥补了传统电商线下的空白。发展农村电子商务,解决工业品下乡“最后一公里”和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是关键。借助“新网工程”物流配送体系,将商品向下运送到乡镇、向上运输到县城,在传统物流不能到达的行政村,通过村级农资服务网点、社区综合服务社以及新建的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站点,实现工业品下乡和农产品进城的双向流通。在此基础上,通过自建物流中心进行商品配送。目前,全市共建有县级配送中心18个,乡镇配送站271个,村级配送点297个,新建和改造乡村信息化服务站点466个,拥有配送车辆55辆。
农村电商尚有诸多“瓶颈”
“对于农村电商,我个人非常看好。”已从中尝到甜头的唐学芳告诉记者,但从发展程度上来说,目前还有很多问题尚待破解,如“物流的问题”。“按照我现在的生产成本70元/公斤计算,运出去物流成本在50元左右,高成本在市场竞争中一下就失去了优势。”他说,这还不包括包装等,由于相应的配套体系未建立,也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
对此,达州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也表示,目前的确还存在市场主体不强、专业人才匮乏、政策措施缺位、支撑体系滞后等诸多问题。尽管我市已建立相应组织体系和工作机制,但对接不充分、协调不紧密,数据收集难度大、成果分析缺依据等问题依然存在,多头管理和政出多门现象突出,后续措施难以跟进;从全市“三类”电商企业运营情况来看,整体实力偏弱,且运营状况不佳,服务仍停留在简单信息开发基础阶段,对信息的二次加工处理手段极为落后,动态信息跟踪和获取能力欠缺,龙头引领作用远未形成。另外,还存在应用水平不高、支撑体系滞后、人员素质不优等问题。
达州市供销社相关人员分析认为,基层政府对农村电商认知不足,加上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农村电商的发展。他说,目前互联网络普遍安装到了乡镇,除了极少部分扶贫村在部门的帮助下通了光纤外,其余绝大多数的行政村都是处于网络盲区,这给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带来了技术上的障碍。
因地制宜推动“互联网+”
“下一步我们将以推进农产品全产业链发展为方向,坚持线上线下融合发展、网购网销同步推进、物流配送一体建设,在全市培育电商主体15家,信息化改造农村电商服务站点1000个,培训农村电商实用人才5000人(次),实现农村电商交易额2亿元。”谈及今后的发展思路,市供销社相关负责人介绍。
一方面,科学布局村级电商服务网点,通过政策扶持、项目支持,有序推进各乡镇服务站和村级电商服务点信息化建设,拓展服务领域和范围,促进流通现代化;另一方面,因地制宜采取自建、共建、合作等方式,加速构建农村电子商务物流体系,努力打通“县、乡、村、户”物流通道,促进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货畅其流。积极开展“互联网+农资服务”,不断推进新型农资供应体系建设。
同时,积极探索各地现有区域性电商平台的运营模式、引流模式、盈利模式,坚持电子政务与电子商务的有机结合,努力构建县域内城乡之间日用品、零散生鲜活农副产品、农资、金融、乡村旅游、便民服务等领域信息传递的新渠道。继续强化农村电商人才培养和技术服务力度,深入开展农产品生产、包装、物流标准化研究,将电子商务工作与扶贫工作结合起来,以农村电商为载体,推动农产品全产业链建设,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抓好农特产品生产、加工、流通和品牌培育,积极探索“互联网+公司+基地+农户”、“互联网+专合社+农户”、“互联网+农户”等农业发展和脱贫攻坚新模式。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