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雅安:这三年我们浴火重生

  • 2016年07月19日 15时16分
  • 来源: 雅安市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在泪水与汗水中走过三年,我们欣慰地看到,雅安大地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呈现出全新的模样。

      “4·20”芦山强烈地震撕裂出道道伤口,当伤痛逝去,坚强崛起,感恩奋进的雅安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兄弟市州的无私援助下,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智慧、形成合力,在三年的努力中又重建起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三年来,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落地生根,受灾群众住上了新房,发展了新产业,过上了新生活……

      ■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

      新村如诗如画村民安居乐业

      “4·20”芦山强烈地震中,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328户农房受损。灾后重建,该村散户重建125户,维修加固203户。

      重建三年来,作为全市的幸福美丽新村之一,火炬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火炬村按照“绿色火炬、产业兴村”的定位,大力发展种植和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增色不少。

      新村美景如画

      火炬村地处芦山县城东面,距县城2公里。在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着4个村民小组,328户1350人,有着省级生态家园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五十百千”建设示范村等诸多头衔。

      17日,进入火炬村的公路上,一个印有“火炬新村”的木质牌坊首先进入视线。这条4.5米宽的混凝土村道宽敞整洁。

      火炬村党支部书记赵正本说,此路不仅让新村紧密相连,还大幅提升了交通通行能力。不少县城的居民都把这里当做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火炬村四面环山,环境优美。由于是散户重建,这里的民居呈零星分布。川西民居风格的木房、简欧风格的洋房……透过一座座漂亮的新房可以看出,火炬村村民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居住条件有了巨大提升。

      道路旁,一座休闲游泳池即将完工投入使用。赵正本表示,火炬村生态环境优美,重建中,防洪沟治理工程、千亩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观景平台、步游道建设、休闲凉亭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又提升了新村风貌,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如今正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旅游产业兴起

      走进火炬村三合组,沿路都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农家乐。村民程德珍的祥瑞休闲农庄也在其中。4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乐还在紧张装修阶段。

      “争取在年底开张营业。”程德珍说,对于经营农家乐还是头一遭,开设哪些项目、如何经营,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规划。

      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程德珍也没有放弃农村传统的种养殖产业。她家还种植着6亩梨子和4亩猕猴桃,并养着几头猪。

      为了将乡村旅游发展起来,赵正本也在为村民们出主意、想办法。“找个时间带村民到旅游产业成熟的新村去看看,学习他们的经验。”他说,将来村里的农家乐、餐馆、客栈多了,还要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

      绿树廊亭小溪,小桥流水人家,经过专业设计和精心打造的火炬村特色鲜明。不少村民已在新家里开启了新的致富模式。程德珍说,重建三年火炬村越来越好,证明了跟着党走准没错。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记者 肖科)

      ■天全县始阳镇凤翔新民小区

      种上美丽鲜花跳起欢快舞蹈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16日19时,当歌曲再次响起,天全县始阳镇凤翔新民小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顿时变成了热情洋溢的大舞池。

      头发斑白的老人、刚学步的孩子、暑期回家的学生……晚饭后,群众聚在一起,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挥洒快乐的汗水。

      凤翔新民小区是灾后重建全市232个新村聚居点之一,235户重建户分别来自始阳镇光荣、切山、新民等6个行政村。投用之初,如何让235户群众和睦相处,一直是始阳镇和小区自管委思考的问题。

      长期以来,村民晚饭过后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受到之前生活习惯的影响,是小区管理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凤翔新民小区自管委主任胡德斌说。

      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改变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去年初开始,凤翔新民小区专门从县城请来了坝坝舞专业老师,每天晚饭后免费为群众现场教学。

      “跳坝坝舞既闹热又锻炼身体,还能认识更多小区里的居民。”村民程霞说,一起学跳舞,大家关系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大爷,你怎么不跟着一起跳?”

      “年龄大了,老骨头不灵活,学不会了。”

      广场边上,80多岁的张登明虽然自己不会跳,但每天晚饭后,他都要到广场上来看看,做一名坝坝舞观众对他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以前没地方耍,晚饭过后就熄灯睡觉。”张登明说,新村建起来了,村民生活彻底变了样。

      欢快的舞曲响彻新村,微风吹来,一条条沥青路两旁的向日葵也随着节拍“蠢蠢欲动”。“小区现有7名环卫工人,全天候管护卫生,村民自觉按要求种植蔬菜,也不乱扔乱放垃圾,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凤翔新民小区党支部书记彭强说。

      小区道路两旁,盛开着向日葵。向日葵下面是一片片正竞相开放的格桑花。花带之后,一小块一小块的微菜园里,豆苗探出脑袋,茄子开着粉色小花,豇豆攀爬上了竹竿,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花园和菜园成为了凤翔新民小区独特的风景。

      “灾后重建,新村美起来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每年县里都会组织坝坝舞、广场舞比赛,争取今年凤翔新民小区也组建一支队伍去参加。”彭强说。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入住花园小区,饭后跳舞健身。在灾后重建的新村聚居点,跳坝坝舞正在新村里流行,悄悄地改变着重建新村村民的生活观念,也成为新村文明风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新村,新生活!爱新村,爱生活,在凤翔新民小区,村民们正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目标靠近。

      重建三年来,雅安农村正悄然变美、变靓!(记者 周代庆)

      ■荥经县龙苍沟发展村

      盘活生态资源村民居家创业

      9日,走进龙苍沟镇发展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周坪新村人来车往。

      依托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万亩珙桐林,以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全力打造原生态农家乐旅游产业。自2013年,周坪新村农家乐集群集体开业以来,游客来了一批又一批,农家乐集群也由最初的1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20多家,村民们过上了居家创业,靠乡村旅游增收致富的生活。

      新家新生活

      发展村曾和荥经绝大多数藏在深山中的村落一样,经济落后。如今,发展村已然成为了荥经乡村旅游的高地。

      是什么让山乡巨变?发展村抓住了灾后恢复重建机遇,集中规划修建新村、新镇,现代化社区拔地而起、川西民居小楼俨然挺立,一条柏油路盘踞山间,点缀着青山绿水,连接着新镇与新村。

      这里,山环水绕,是前往龙苍沟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必经之地,距万亩珙桐林仅6公里,距雅西高速公路龙苍沟出口仅7公里。

      把生态旅游优势转化成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013年初,荥经县以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突出“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村镇整治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多方筹集资金,打造集旅游休闲与农家餐饮住宿服务于一体的乡村农家乐集群。

      新业新希望

      便捷的交通、舒适的新村,让省内外游客喜欢到发展村旅游,春赏鸽子花,夏避酷暑,秋观红叶,冬戏瑞雪……

      在发展村,不得不提的就是以万亩珙桐林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核心的龙苍沟景区。灾后重建中,政府推进了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在公园内配套了业务用房、科普阵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使森林资源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

      随着龙苍沟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村的发展,这个大山中的明珠犹如久居深闺的佳丽,逐渐走出闺阁绣楼,到更广阔的天地焕发光彩。每年从四五月鸽子花开到国庆节,都是发展村的旅游旺季,尤其是夏天,成都、眉山等地的游客携家带口过来避暑。

      通过重建,发展村的旅游价值开始显露,吸引着不少人返乡创业就业,自2013年7月周坪农家乐集群集体开业至今,发展村已经有20多家农家乐,每年全村的旅游收入有好几百万元。

      新村新愿景

      通过整合多个项目,发展村完善了新村硬件设施,对旅游服务能力提升强化,现在的发展村,既不失乡村的宁静,也有完善的配套。抓住了天时、地利,发展村的村民们也在建好新房之后,逐渐过上了新生活,发展了新产业。

      成立旅游发展党支部、依托观鸟周等活动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拒绝欺诈经营、村容村貌更加和谐有序、返乡创业、居家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经济发展了,大家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

      村民们越来越认识到“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的道理,村里在培养村民旅游业务技能、服务能力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着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景区在建设,我们也在发展。”荥经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发展村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品牌,扩大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发展村的财气、人气更旺。(记者 唐小未)

      ■天全县多功乡南天新镇

      村民增收增长点川藏旅游补给站

      15日,站在飞仙关桥头眺望天全县多功乡南天新镇,镶刻在白墙上的两排铜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川藏旅游·天全出发!

      重建三年,让多功村成了无数游客回眸之地,南天新镇与隔河相望的飞仙关镇成为了国道318线上的特色重镇。

      “明年,我们一定还来。”望着队友远去的背影,来自天津的骑游旅行者李海兵与壹号客栈老板李刚夫妇挥手告别。

      李刚介绍,南天新镇建成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南天新镇驻足,壹号客栈带动了周边居民发展旅游接待。

      进入南天新镇,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沥青路把一栋栋新居连成一片。湖畔的绿化带里,一块感恩碑特别引人注目。一排排枕木铺设的“318线”与飞仙关桥实现无缝连接。紧锁的碉楼曾经破败的楼顶已经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飞仙关桥被誉为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钢架桥,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道桥专家们引以为豪的国产大作。碉楼下面是一个小型作战室,战道直通桥墩,如今桥墩上机枪眼还清晰可见。

      飞仙关桥给南天新镇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也激发了游客们的探索欲。

      “骑游川藏线,不在飞仙关桥上留一张影,不在南天新镇住一宿,就不明白‘中国川藏游·出发在天全’的含义。”李海兵说。

      沿着一条宽阔的沥青路一直沿湖前行,一座连栋大棚出现在眼前,这是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西红柿长得如葡萄,青椒颜色似茄子……行走在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随处可见繁花似锦、瓜果飘香的景象。

      “这些瓜果很有趣,经常吸引游客的关注,太空南瓜最大可长到150多公斤。”园区工人王永刚介绍,今年,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引进了太空南瓜、紫色西红柿等趣味瓜果蔬菜,大大提升了园区的观赏性。

      从南天新镇到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路上,不时有游客骑着观光自行车擦肩而过,观光旅游、农趣体验、休闲娱乐……在南天新镇,游客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南充在多功乡多功村援建了南天新镇和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为南天新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没有南充人民的无私援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谈起南天新镇的发展,南天饭店老板李燕对于南充援建充满了感激之情。

      南天新镇安置受灾群众175户、800余人,不仅解决了大家住上好房子的愿望,更让大家实现了过上好日子的目标。“现在大家靠门面出租,开商铺、饭馆来增加收入,村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南天新镇自管委主任解亮说,村民把一楼铺面拿来出租或者搞经营,二楼、三楼用于住人,完美的设计解决了经营和入住的问题。

      南天新镇如今开设的商铺已经达到了100多家,并且大部分商铺老板来自外地。“生意好时,一个月收入有好几千元,比以前生活更富足了。”李燕说,一个饭店解决了一家人的就业。

      一年有几万游客经过南天新镇,为餐饮、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商机。壹号客栈、川北凉粉、南天饭店……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铺成为了川藏游客的补给站。(记者 周代庆)

      ■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新村

      农旅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助奔康

      灾后重建三年,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走进白伙新村,整洁的街道和充满浓郁乡村特色的建筑让人耳目一新,加之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白伙新村到处都是新气象。

      除了环境的变化,改变的还有村里人的经济发展模式。茶楼、旅社、餐馆等遍布新村,以往向土地要效益的模式逐渐被兴起的旅游产业所代替,新村村民也在旅游发展中尝到了甜头。

      为让新村的旅游产业发展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村民张兰坪的带领下,白伙新村成立了益乡乡村旅游合作社,成为该村第一个专业合作社。

      为发展

      成立旅游合作社

      重建三年,芦山县龙门古镇拔地而起,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龙场村白伙组作为龙门乡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在重建中发生了巨变。“随着游客逐年增多,新村里很多人家都做起了生意。”张兰坪说,如今村里经营餐饮、住宿的农户已经有10多家了。

      对于白伙新村的村民来说,如何将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让大家都能从中增收致富,成为村里人思考的问题。

      “成立旅游合作社,大家一起抱团发展。”在与某旅游网站人员的一次闲聊中,张兰坪得到了这样的建议。这个理念一下让他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今年4月24日,白伙新村内第一家旅游合作社——益乡乡村旅游合作社成立。

      “成立合作社并不是为了合作社本身赚钱。”张兰坪说,是为了让我们的旅游服务更到位,新村建设更完善,让乡亲们能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效。

      重口碑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老板,我们来的人多,住得下么?”1日,一行50多人的游客团来到白伙新村。一到村里,游客就询问起住宿的问题。

      “你放心,我们这里有合作社,肯定帮你们安排好。”接待这批游客的是白伙新村村民李光南,他也是合作社成员之一。他家经营着茶楼和旅馆,虽然无法全部接待这些游客,但他一点都不担心,因为通过合作社就能将客源在本村进行分流。

      李光南说,在合作社成立以前,大型的旅游团体个人根本承接不下来,全靠游客自己协调。出来旅游就是要图个方便,服务不到位,游客来了一次就不会来第二次。

      白伙新村的旅游合作社成立后,对外统一规范接待服务,对内协助加盟社员找准特色定位,组织旅游活动,管理新村公共项目等,使白伙新村旅游有了进一步发展。

      今年6月18日,一场由自管委策划组织的烧烤节活动在白伙新村举行。200多名游客载歌载舞在白伙新村尽情享受着周末时光。很多游客表示,希望当地多组织一些类似的活动,以后有机会还要来新村逛逛。

      “没有合作社牵头,要靠个人牵头组织这样的活动很难。”李光南对合作社带动旅游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有了合作社,新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更大了。(记者 肖科)

      ■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

      学习充电村民忙居家挣钱产业兴

      12日,记者走进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村级活动中心,村民李锦凤和邻居正在参加电脑培训。在青年志愿者的指导下,他们认真地学习用软件制作图片、编辑文字,并将图片文字上传网上,除了学会用电脑,还跟着志愿者学习运营微信公众号。

      村民们的愿望是学会电脑后,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还要将自家的农家乐以及蓝莓、草莓、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挂在网上售卖,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

      学习充电,李锦凤说这是在住进新家前从未有过的事。自从住进新家后,她每天都在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自去年3月余家村建成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以及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怀下,余家村的村民挣钱方式从外出打工变成了在家就业,余家村的村民在住进新家的同时,迎来了新的生活。

      李锦凤利用新居开起了农家乐,每逢周日、假期她都忙得不亦乐乎。她既是农家乐的老板,还是农家乐的大厨。

      李锦凤原本在外租房开餐饮店,但每月房租、水电、人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新村建成后,迎着余家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春风,李锦凤选择回村开农家乐,房子是自己的,节约了不少成本。随着雨城区新生活进万家活动的开展,厨师培训走进余家村,李锦凤积极报名,学习切菜、摆盘、雕花,一节课都没有落下,做菜的手艺练得炉火纯青,自然吸引了不少食客。

      与李锦凤开农家乐不一样的是,同村的杨国志成为了双莓基地的养护工人。

      成都援建余家村,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新建房屋29栋、公共服务中心1栋,进行风貌整治302户,修建了一座横跨周公河连接余家村和雅望公路的大桥。硬件援建完成后,成都援建方与雨城区达成了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帮助余家村村民发展产业。

      成都援建方引进成都的农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分别发展起214亩蓝莓基地和50亩草莓基地,当地村民进入基地务工,每天有110元的工资,此外每年还会有土地流转费和基地分红。

      值得一提的是,余家村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制定统一标准,提高村民从业素质,规范市场,促进和旅游产业相关的项目持久健康发展。

      “和家人在一起,住着漂亮的小洋房,守着家门口挣钱,这样的生活太幸福了。”杨国志说。(记者 杨瑞)

      ■荥经县宝峰彝族乡

      重建脱贫相结合致富奔康齐步走

      盛夏时节,荥经县宝峰彝族乡万物兴盛。独具特色的彝家绘画把新房装扮得喜庆靓丽,身着民族服装的彝家妇女正在茶园中采茶,不远处的茶厂内,淡雅的茶香氤氲整个山间……

      近年来,荥经县抓扶贫开发、灾后重建等机遇,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彝乡的生活如同明前的高山云雾茶,苦尽甘来。

      重建+扶贫产业更向前

      自2011年以来,荥经县投入数十万元资金,集中力量对宝峰乡的水、电、路、住房、公共服务等进行了完善和提升,彝乡的面貌开始改变。

      扶贫是好事,却不是易事。荥经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制约,早年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直迈不开,群众自我“造血”能力欠缺,一直是困扰当地长远发展的难题。

      早在2009年,宝峰乡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集中力量发展高山生态茶叶产业。此后的7年里,全乡21个村民小组近1000户群众陆续开始发展茶产业。田坝村的石章朋曾是宝峰乡贫困户,也是全乡第一批种茶人。如今,投产的茶园每年能为他带来好几万元的收入。

      茶产业虽然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但产业发展之路却远比人们想象的艰难。“当时有些人抱着旧观念不愿改变,干部只能苦口婆心地劝。”宝峰乡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支持发展产业,免费出资帮助采购茶苗,并对茶农按亩进行补贴,村组党员干部带头发展……所有的举措就是希望村民们树立信心,依靠茶产业走上致富路。

      尤其是近年来,荥经县抓住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等机遇,将生态富民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加大扶持力度,群众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来越高。截至2015年底,宝峰乡茶园面积6000亩,建成茶叶、桂花混植党建示范基地500亩,有机茶病虫害防治示范基地4000亩,全乡的土地实现了种满种尽。

      如今,宝峰乡在茶产业上收入超过2万元的农户比比皆是。尝到茶叶种植甜头后,靠茶产业富民增收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念好产业经共圆小康梦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宝峰乡脱贫的步子也越走越快。

      2015年6月,总投资500余万元的宝峰茶厂建成投产。宝峰乡又依托原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平台,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统一技术管理、采摘收购、品牌包装、加工销售的方式,切实解决散户生产标准不一致或不按标准组织生产的问题,带动全乡800余户老百姓发展产业。

      通过结牢茶农、专合组织和加工企业的利益纽带,宝峰乡探索了一条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富民增收的发展新模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立完整产业链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以前大大增强,眼光也看得更远了。

      这个7月,由自贡援建方引进的自贡市新隆农牧有限公司,在田坝村投资1600余万元的2000只优质种羊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已经竣工投运,一批次500多只种羊已经关入圈舍。同时,基本涵盖了全乡绝大多数贫困户的宝峰彝族乡畜禽养殖合作社已经成立,预计在8月份,就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靠种养殖业同时发力,早日实现奔康致富。(记者 唐小未)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雅安:这三年我们浴火重生

  • 2016年07月19日 15时16分
  • 来源: 雅安市人民政府网站
  •   时光如梭,转眼三年。在泪水与汗水中走过三年,我们欣慰地看到,雅安大地在灾后恢复重建中呈现出全新的模样。

      “4·20”芦山强烈地震撕裂出道道伤口,当伤痛逝去,坚强崛起,感恩奋进的雅安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社会各界、兄弟市州的无私援助下,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凝聚智慧、形成合力,在三年的努力中又重建起一个更加美好的家园。

      三年来,一栋栋新房拔地而起,一个个产业落地生根,受灾群众住上了新房,发展了新产业,过上了新生活……

      ■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

      新村如诗如画村民安居乐业

      “4·20”芦山强烈地震中,芦山县芦阳镇火炬村328户农房受损。灾后重建,该村散户重建125户,维修加固203户。

      重建三年来,作为全市的幸福美丽新村之一,火炬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火炬村按照“绿色火炬、产业兴村”的定位,大力发展种植和乡村旅游,在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改善、乡风文明建设等方面增色不少。

      新村美景如画

      火炬村地处芦山县城东面,距县城2公里。在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着4个村民小组,328户1350人,有着省级生态家园示范村、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五十百千”建设示范村等诸多头衔。

      17日,进入火炬村的公路上,一个印有“火炬新村”的木质牌坊首先进入视线。这条4.5米宽的混凝土村道宽敞整洁。

      火炬村党支部书记赵正本说,此路不仅让新村紧密相连,还大幅提升了交通通行能力。不少县城的居民都把这里当做休闲散步的好去处。

      火炬村四面环山,环境优美。由于是散户重建,这里的民居呈零星分布。川西民居风格的木房、简欧风格的洋房……透过一座座漂亮的新房可以看出,火炬村村民通过灾后恢复重建,居住条件有了巨大提升。

      道路旁,一座休闲游泳池即将完工投入使用。赵正本表示,火炬村生态环境优美,重建中,防洪沟治理工程、千亩猕猴桃种植示范基地观景平台、步游道建设、休闲凉亭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又提升了新村风貌,因此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如今正通过发展旅游产业带动老百姓增收致富。

      旅游产业兴起

      走进火炬村三合组,沿路都是大大小小的各种农家乐。村民程德珍的祥瑞休闲农庄也在其中。400多平方米的农家乐还在紧张装修阶段。

      “争取在年底开张营业。”程德珍说,对于经营农家乐还是头一遭,开设哪些项目、如何经营,还需要进一步了解规划。

      发展旅游产业的同时,程德珍也没有放弃农村传统的种养殖产业。她家还种植着6亩梨子和4亩猕猴桃,并养着几头猪。

      为了将乡村旅游发展起来,赵正本也在为村民们出主意、想办法。“找个时间带村民到旅游产业成熟的新村去看看,学习他们的经验。”他说,将来村里的农家乐、餐馆、客栈多了,还要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

      绿树廊亭小溪,小桥流水人家,经过专业设计和精心打造的火炬村特色鲜明。不少村民已在新家里开启了新的致富模式。程德珍说,重建三年火炬村越来越好,证明了跟着党走准没错。相信在党和政府的引领下,我们的生活会更加美好。(记者 肖科)

      ■天全县始阳镇凤翔新民小区

      种上美丽鲜花跳起欢快舞蹈

      “苍茫的天涯是我的爱,绵绵的青山脚下花正开……”16日19时,当歌曲再次响起,天全县始阳镇凤翔新民小区群众文化活动广场顿时变成了热情洋溢的大舞池。

      头发斑白的老人、刚学步的孩子、暑期回家的学生……晚饭后,群众聚在一起,随着音乐的节奏尽情挥洒快乐的汗水。

      凤翔新民小区是灾后重建全市232个新村聚居点之一,235户重建户分别来自始阳镇光荣、切山、新民等6个行政村。投用之初,如何让235户群众和睦相处,一直是始阳镇和小区自管委思考的问题。

      长期以来,村民晚饭过后不是看电视,就是打麻将。“受到之前生活习惯的影响,是小区管理上面临的最大问题。”凤翔新民小区自管委主任胡德斌说。

      为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改变长期形成的生活习惯,去年初开始,凤翔新民小区专门从县城请来了坝坝舞专业老师,每天晚饭后免费为群众现场教学。

      “跳坝坝舞既闹热又锻炼身体,还能认识更多小区里的居民。”村民程霞说,一起学跳舞,大家关系也相处得非常融洽。

      “大爷,你怎么不跟着一起跳?”

      “年龄大了,老骨头不灵活,学不会了。”

      广场边上,80多岁的张登明虽然自己不会跳,但每天晚饭后,他都要到广场上来看看,做一名坝坝舞观众对他来说也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情。“以前没地方耍,晚饭过后就熄灯睡觉。”张登明说,新村建起来了,村民生活彻底变了样。

      欢快的舞曲响彻新村,微风吹来,一条条沥青路两旁的向日葵也随着节拍“蠢蠢欲动”。“小区现有7名环卫工人,全天候管护卫生,村民自觉按要求种植蔬菜,也不乱扔乱放垃圾,小区环境越来越好。”凤翔新民小区党支部书记彭强说。

      小区道路两旁,盛开着向日葵。向日葵下面是一片片正竞相开放的格桑花。花带之后,一小块一小块的微菜园里,豆苗探出脑袋,茄子开着粉色小花,豇豆攀爬上了竹竿,红彤彤的西红柿挂满枝头……花园和菜园成为了凤翔新民小区独特的风景。

      “灾后重建,新村美起来了,村民的精神生活也丰富了。每年县里都会组织坝坝舞、广场舞比赛,争取今年凤翔新民小区也组建一支队伍去参加。”彭强说。

      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入住花园小区,饭后跳舞健身。在灾后重建的新村聚居点,跳坝坝舞正在新村里流行,悄悄地改变着重建新村村民的生活观念,也成为新村文明风尚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新村,新生活!爱新村,爱生活,在凤翔新民小区,村民们正向“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的目标靠近。

      重建三年来,雅安农村正悄然变美、变靓!(记者 周代庆)

      ■荥经县龙苍沟发展村

      盘活生态资源村民居家创业

      9日,走进龙苍沟镇发展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的周坪新村人来车往。

      依托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和万亩珙桐林,以良好生态环境保护和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抓手,荥经县龙苍沟镇发展村全力打造原生态农家乐旅游产业。自2013年,周坪新村农家乐集群集体开业以来,游客来了一批又一批,农家乐集群也由最初的10余家,发展到现在的20多家,村民们过上了居家创业,靠乡村旅游增收致富的生活。

      新家新生活

      发展村曾和荥经绝大多数藏在深山中的村落一样,经济落后。如今,发展村已然成为了荥经乡村旅游的高地。

      是什么让山乡巨变?发展村抓住了灾后恢复重建机遇,集中规划修建新村、新镇,现代化社区拔地而起、川西民居小楼俨然挺立,一条柏油路盘踞山间,点缀着青山绿水,连接着新镇与新村。

      这里,山环水绕,是前往龙苍沟景区和国家级森林公园的必经之地,距万亩珙桐林仅6公里,距雅西高速公路龙苍沟出口仅7公里。

      把生态旅游优势转化成社会经济效益,促进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2013年初,荥经县以幸福美丽乡村建设为目标,突出“以规划为引导,以产业发展为核心,以村镇整治建设为重点”的发展思路,多方筹集资金,打造集旅游休闲与农家餐饮住宿服务于一体的乡村农家乐集群。

      新业新希望

      便捷的交通、舒适的新村,让省内外游客喜欢到发展村旅游,春赏鸽子花,夏避酷暑,秋观红叶,冬戏瑞雪……

      在发展村,不得不提的就是以万亩珙桐林和国家级森林公园为核心的龙苍沟景区。灾后重建中,政府推进了龙苍沟国家级森林公园项目建设,在公园内配套了业务用房、科普阵地、道路等基础设施和附属设施,使森林资源更好地造福一方百姓。

      随着龙苍沟景区的建设和发展村的发展,这个大山中的明珠犹如久居深闺的佳丽,逐渐走出闺阁绣楼,到更广阔的天地焕发光彩。每年从四五月鸽子花开到国庆节,都是发展村的旅游旺季,尤其是夏天,成都、眉山等地的游客携家带口过来避暑。

      通过重建,发展村的旅游价值开始显露,吸引着不少人返乡创业就业,自2013年7月周坪农家乐集群集体开业至今,发展村已经有20多家农家乐,每年全村的旅游收入有好几百万元。

      新村新愿景

      通过整合多个项目,发展村完善了新村硬件设施,对旅游服务能力提升强化,现在的发展村,既不失乡村的宁静,也有完善的配套。抓住了天时、地利,发展村的村民们也在建好新房之后,逐渐过上了新生活,发展了新产业。

      成立旅游发展党支部、依托观鸟周等活动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拒绝欺诈经营、村容村貌更加和谐有序、返乡创业、居家创业的人也越来越多……经济发展了,大家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

      村民们越来越认识到“金杯银杯不如游客的口碑”的道理,村里在培养村民旅游业务技能、服务能力方面下了很多功夫,着力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

      “景区在建设,我们也在发展。”荥经县相关负责人介绍,接下来,发展村要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特色产品品牌,扩大乡村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让发展村的财气、人气更旺。(记者 唐小未)

      ■天全县多功乡南天新镇

      村民增收增长点川藏旅游补给站

      15日,站在飞仙关桥头眺望天全县多功乡南天新镇,镶刻在白墙上的两排铜字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川藏旅游·天全出发!

      重建三年,让多功村成了无数游客回眸之地,南天新镇与隔河相望的飞仙关镇成为了国道318线上的特色重镇。

      “明年,我们一定还来。”望着队友远去的背影,来自天津的骑游旅行者李海兵与壹号客栈老板李刚夫妇挥手告别。

      李刚介绍,南天新镇建成后,越来越多的游客在南天新镇驻足,壹号客栈带动了周边居民发展旅游接待。

      进入南天新镇,一条条平坦、整洁的沥青路把一栋栋新居连成一片。湖畔的绿化带里,一块感恩碑特别引人注目。一排排枕木铺设的“318线”与飞仙关桥实现无缝连接。紧锁的碉楼曾经破败的楼顶已经恢复了原来的模样。

      飞仙关桥被誉为川藏公路上的第一座钢架桥,也是全国为数不多的“三跨连续钢桁加劲悬索桥”之一,是新中国成立后道桥专家们引以为豪的国产大作。碉楼下面是一个小型作战室,战道直通桥墩,如今桥墩上机枪眼还清晰可见。

      飞仙关桥给南天新镇增添了几分神秘的色彩,也激发了游客们的探索欲。

      “骑游川藏线,不在飞仙关桥上留一张影,不在南天新镇住一宿,就不明白‘中国川藏游·出发在天全’的含义。”李海兵说。

      沿着一条宽阔的沥青路一直沿湖前行,一座连栋大棚出现在眼前,这是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西红柿长得如葡萄,青椒颜色似茄子……行走在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随处可见繁花似锦、瓜果飘香的景象。

      “这些瓜果很有趣,经常吸引游客的关注,太空南瓜最大可长到150多公斤。”园区工人王永刚介绍,今年,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引进了太空南瓜、紫色西红柿等趣味瓜果蔬菜,大大提升了园区的观赏性。

      从南天新镇到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的路上,不时有游客骑着观光自行车擦肩而过,观光旅游、农趣体验、休闲娱乐……在南天新镇,游客实现了完美的统一。

      “4·20”芦山强烈地震后,南充在多功乡多功村援建了南天新镇和南天现代农业科技园,为南天新镇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果没有南充人民的无私援建,就没有我们现在的幸福生活。”谈起南天新镇的发展,南天饭店老板李燕对于南充援建充满了感激之情。

      南天新镇安置受灾群众175户、800余人,不仅解决了大家住上好房子的愿望,更让大家实现了过上好日子的目标。“现在大家靠门面出租,开商铺、饭馆来增加收入,村民过上了安稳的生活。”南天新镇自管委主任解亮说,村民把一楼铺面拿来出租或者搞经营,二楼、三楼用于住人,完美的设计解决了经营和入住的问题。

      南天新镇如今开设的商铺已经达到了100多家,并且大部分商铺老板来自外地。“生意好时,一个月收入有好几千元,比以前生活更富足了。”李燕说,一个饭店解决了一家人的就业。

      一年有几万游客经过南天新镇,为餐饮、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商机。壹号客栈、川北凉粉、南天饭店……一家挨着一家的商铺成为了川藏游客的补给站。(记者 周代庆)

      ■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新村

      农旅融合发展产业发展助奔康

      灾后重建三年,芦山县龙门乡青龙场村白伙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如今,走进白伙新村,整洁的街道和充满浓郁乡村特色的建筑让人耳目一新,加之优美的自然环境,整个白伙新村到处都是新气象。

      除了环境的变化,改变的还有村里人的经济发展模式。茶楼、旅社、餐馆等遍布新村,以往向土地要效益的模式逐渐被兴起的旅游产业所代替,新村村民也在旅游发展中尝到了甜头。

      为让新村的旅游产业发展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游客,在村民张兰坪的带领下,白伙新村成立了益乡乡村旅游合作社,成为该村第一个专业合作社。

      为发展

      成立旅游合作社

      重建三年,芦山县龙门古镇拔地而起,并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青龙场村白伙组作为龙门乡的组成部分之一,自然也在重建中发生了巨变。“随着游客逐年增多,新村里很多人家都做起了生意。”张兰坪说,如今村里经营餐饮、住宿的农户已经有10多家了。

      对于白伙新村的村民来说,如何将旅游产业发展壮大,让大家都能从中增收致富,成为村里人思考的问题。

      “成立旅游合作社,大家一起抱团发展。”在与某旅游网站人员的一次闲聊中,张兰坪得到了这样的建议。这个理念一下让他找到了发展的方向。

      今年4月24日,白伙新村内第一家旅游合作社——益乡乡村旅游合作社成立。

      “成立合作社并不是为了合作社本身赚钱。”张兰坪说,是为了让我们的旅游服务更到位,新村建设更完善,让乡亲们能享受到旅游发展带来的成效。

      重口碑

      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老板,我们来的人多,住得下么?”1日,一行50多人的游客团来到白伙新村。一到村里,游客就询问起住宿的问题。

      “你放心,我们这里有合作社,肯定帮你们安排好。”接待这批游客的是白伙新村村民李光南,他也是合作社成员之一。他家经营着茶楼和旅馆,虽然无法全部接待这些游客,但他一点都不担心,因为通过合作社就能将客源在本村进行分流。

      李光南说,在合作社成立以前,大型的旅游团体个人根本承接不下来,全靠游客自己协调。出来旅游就是要图个方便,服务不到位,游客来了一次就不会来第二次。

      白伙新村的旅游合作社成立后,对外统一规范接待服务,对内协助加盟社员找准特色定位,组织旅游活动,管理新村公共项目等,使白伙新村旅游有了进一步发展。

      今年6月18日,一场由自管委策划组织的烧烤节活动在白伙新村举行。200多名游客载歌载舞在白伙新村尽情享受着周末时光。很多游客表示,希望当地多组织一些类似的活动,以后有机会还要来新村逛逛。

      “没有合作社牵头,要靠个人牵头组织这样的活动很难。”李光南对合作社带动旅游发展充满信心,他认为有了合作社,新村旅游发展的空间更大了。(记者 肖科)

      ■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

      学习充电村民忙居家挣钱产业兴

      12日,记者走进雨城区南郊乡余家村村级活动中心,村民李锦凤和邻居正在参加电脑培训。在青年志愿者的指导下,他们认真地学习用软件制作图片、编辑文字,并将图片文字上传网上,除了学会用电脑,还跟着志愿者学习运营微信公众号。

      村民们的愿望是学会电脑后,通过网络了解外面的世界,还要将自家的农家乐以及蓝莓、草莓、猕猴桃等特色农产品挂在网上售卖,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游玩。

      学习充电,李锦凤说这是在住进新家前从未有过的事。自从住进新家后,她每天都在感受着日新月异的变化。

      自去年3月余家村建成以来,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引导下,以及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关怀下,余家村的村民挣钱方式从外出打工变成了在家就业,余家村的村民在住进新家的同时,迎来了新的生活。

      李锦凤利用新居开起了农家乐,每逢周日、假期她都忙得不亦乐乎。她既是农家乐的老板,还是农家乐的大厨。

      李锦凤原本在外租房开餐饮店,但每月房租、水电、人工都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新村建成后,迎着余家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春风,李锦凤选择回村开农家乐,房子是自己的,节约了不少成本。随着雨城区新生活进万家活动的开展,厨师培训走进余家村,李锦凤积极报名,学习切菜、摆盘、雕花,一节课都没有落下,做菜的手艺练得炉火纯青,自然吸引了不少食客。

      与李锦凤开农家乐不一样的是,同村的杨国志成为了双莓基地的养护工人。

      成都援建余家村,用不到一年的时间新建房屋29栋、公共服务中心1栋,进行风貌整治302户,修建了一座横跨周公河连接余家村和雅望公路的大桥。硬件援建完成后,成都援建方与雨城区达成了长效合作机制,进一步帮助余家村村民发展产业。

      成都援建方引进成都的农业公司,通过土地流转分别发展起214亩蓝莓基地和50亩草莓基地,当地村民进入基地务工,每天有110元的工资,此外每年还会有土地流转费和基地分红。

      值得一提的是,余家村在大力发展旅游业的过程中,成立了乡村旅游协会,制定统一标准,提高村民从业素质,规范市场,促进和旅游产业相关的项目持久健康发展。

      “和家人在一起,住着漂亮的小洋房,守着家门口挣钱,这样的生活太幸福了。”杨国志说。(记者 杨瑞)

      ■荥经县宝峰彝族乡

      重建脱贫相结合致富奔康齐步走

      盛夏时节,荥经县宝峰彝族乡万物兴盛。独具特色的彝家绘画把新房装扮得喜庆靓丽,身着民族服装的彝家妇女正在茶园中采茶,不远处的茶厂内,淡雅的茶香氤氲整个山间……

      近年来,荥经县抓扶贫开发、灾后重建等机遇,大力改善人居环境、调整产业结构、完善基础设施,彝乡的生活如同明前的高山云雾茶,苦尽甘来。

      重建+扶贫产业更向前

      自2011年以来,荥经县投入数十万元资金,集中力量对宝峰乡的水、电、路、住房、公共服务等进行了完善和提升,彝乡的面貌开始改变。

      扶贫是好事,却不是易事。荥经县扶贫移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制约,早年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一直迈不开,群众自我“造血”能力欠缺,一直是困扰当地长远发展的难题。

      早在2009年,宝峰乡开始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集中力量发展高山生态茶叶产业。此后的7年里,全乡21个村民小组近1000户群众陆续开始发展茶产业。田坝村的石章朋曾是宝峰乡贫困户,也是全乡第一批种茶人。如今,投产的茶园每年能为他带来好几万元的收入。

      茶产业虽然给大家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但产业发展之路却远比人们想象的艰难。“当时有些人抱着旧观念不愿改变,干部只能苦口婆心地劝。”宝峰乡相关负责人表示,政策支持发展产业,免费出资帮助采购茶苗,并对茶农按亩进行补贴,村组党员干部带头发展……所有的举措就是希望村民们树立信心,依靠茶产业走上致富路。

      尤其是近年来,荥经县抓住灾后恢复重建、脱贫攻坚等机遇,将生态富民产业发展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推进,加大扶持力度,群众发展茶产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越来越高。截至2015年底,宝峰乡茶园面积6000亩,建成茶叶、桂花混植党建示范基地500亩,有机茶病虫害防治示范基地4000亩,全乡的土地实现了种满种尽。

      如今,宝峰乡在茶产业上收入超过2万元的农户比比皆是。尝到茶叶种植甜头后,靠茶产业富民增收的思想观念深入人心。

      念好产业经共圆小康梦

      随着茶产业的发展,宝峰乡脱贫的步子也越走越快。

      2015年6月,总投资500余万元的宝峰茶厂建成投产。宝峰乡又依托原有机茶叶专业合作社平台,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统一技术管理、采摘收购、品牌包装、加工销售的方式,切实解决散户生产标准不一致或不按标准组织生产的问题,带动全乡800余户老百姓发展产业。

      通过结牢茶农、专合组织和加工企业的利益纽带,宝峰乡探索了一条强化产业支撑,促进富民增收的发展新模式。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建立完整产业链在产业发展中的重要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以前大大增强,眼光也看得更远了。

      这个7月,由自贡援建方引进的自贡市新隆农牧有限公司,在田坝村投资1600余万元的2000只优质种羊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已经竣工投运,一批次500多只种羊已经关入圈舍。同时,基本涵盖了全乡绝大多数贫困户的宝峰彝族乡畜禽养殖合作社已经成立,预计在8月份,就可以通过“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靠种养殖业同时发力,早日实现奔康致富。(记者 唐小未)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