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各区(市)县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 2016年07月13日 11时46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为成都市在新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新常态下,创新改革正成为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动力。

      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主战场,当前成都市各区(市)县正积极贯彻落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

      龙泉驿区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速汽车产业城转型升级  

      声音

      在全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上,省委强调,要以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加速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成都市的龙泉驿区,汽车生产制造业占据全省90%的份额,正奋力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城、国际化生活品质城”。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的投资和消费热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龙泉驿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省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战略部署,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富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增长的产业体系,加速汽车产业城转型升级,更进一步提升全区产业综合竞争力。

      实践

      拥有世界一流技术、自有专利核心技术的电动客车;国内第一台新能源SUV城市越野车;国内第一家、成都本土品牌新能源物流专用车……这些国内首屈一指的新能源汽车全部诞生在龙泉驿区。

      众所周知,龙泉驿是享誉国内外的汽车产业城,大众、吉利、丰田、沃尔沃,诸多名车由此出产,在传统型汽车生产制造蓬勃发展的同时,龙泉驿区又将发展的目光锁定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两年,通过加快建设重大项目,培育、吸引拥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实力企业,使得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统计显示,2015年,龙泉驿区已聚集沃尔沃、四川野马、大运汽车、吉利高原、一汽专汽、中植一客、瑞华特等新能源整车企业7家,以及零部件企业10余家,并聚集光明光电、航天拓鑫、方大炭素、美奢锐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10余家。全区30余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23.1亿元,同比增长78.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2.4%,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长为推动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产业结构不优是影响我区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掣肘,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区域产业供给体系质量水平。”龙泉驿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一汽大众、沃尔沃、吉利、野马等导入新能源车型,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争取实现新能源汽车倍增发展。同时,支持中植新能源以成都为总部整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中植一客新能源客车上量生产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龙泉驿区还提前布局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密切跟踪BAT、乐视等互联网巨头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互联网+汽车”新型业态,正分类引进和建设一批“互联网+汽车”重大项目。

      此外,龙泉驿区还进一步为优化发展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提供一流的要素保障,其中电力是首要元素,该区超前规划,加快建设500千伏十陵、220千伏西河、220千伏经开区、110千伏东华、110千伏北拓区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保障汽车产业发展能源供应;同时,争取省、市政府支持,整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重点汽车检验检测机构资源,逐步规划建设汽车试车场、汽车碰撞线、电磁兼容实验室、风洞中心等汽车产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力争到2020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达到630亿元,年均增长22%,占全区工业经济总产值41%。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总量规模和质量上实现新跨越,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温江区

      全力打造国内知名西部领先的“三医融合”创新创业高地  

      声音

      温江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加速推进产业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创新改革开放之城、‘三医融合’产业之城的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成都医学城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带动下,温江区创新、创业的环境日趋优化、氛围更加浓厚、要素汇聚成链,正在成为催生、集聚创新成果与创新资源的热土。”

      实践

      从温江区获悉,今年以来成都医学城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今年1至5月,该区继科伦药业、华邦制药等药企签下100亿大单外,还与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集中项目签约。涉及近6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前沿创新科技项目的引进和转化,其中近40个项目是12位国家、省级“千人计划”科技领军人物担纲的创新项目。

      为推动“三医融合”产业发展,该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内知名西部领先的“三医融合”创新创业高地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的实施办法》等科技创新“1+9”政策文件,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科技金融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围绕覆盖科技创新创业全产业链,温江区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建立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引导资金、人才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金融扶持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发展,推出了总规模7亿元的“科创贷”“壮大贷”金融产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科技型生物医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是很大的,‘科创贷’产品的推出,给我们增加了贷款渠道,我们通过股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质押的方式,先后共获得了500万元的资金,有效保证了我们研发资金的持续性,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成都新恒创药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高兴地介绍。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该区打好两记漂亮“组合拳”。一是构建梯级孵化体系。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创新创业载体服务机构,鼓励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促进区校企联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开放的创新创业载体。目前,全区共建成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市级科技企业加速器,初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梯级孵化体系,科技成果孵化和小微企业培育能力显著增强。二是构建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成都医学城为入驻企业规划打造了全方位的软硬件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以帮助入园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进程。在硬件平台方面,园内建成了药效分析评价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等。

      为聚集科研资源,该区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参与”校地企协同创新机制,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加强同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协作,探索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等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目前,已建成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区,聚集了川农大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中医大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0余所省内外高校产研院。截至目前,全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达到153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以上148个。

      新都区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 助力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建设  

      声音

      “全面创新改革,正在统筹推进。新都区怎么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全面创新改革工作的战略部署,积极对接上级改革任务?”新都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主动融入到区委、区政府“五大行动”(产业强城、生态护城、创新活城、文化兴城、和谐优城)部署中,在统筹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打造环高校院所创新要素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区、深入实施蓉欧+战略、深化与深圳前海的金融创新协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稳步推进。

      创新改革,必须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为此,结合产业优势和高校院所资源优势,新都区提出了“抢抓国家实施军民融合的契机,依托成发集团、624所、泛华航空等的科技资源、品牌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建设成都航空产业基地为突破,着力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借助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医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规划建设环高校院所创新要素聚集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区,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助力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建设。

      实践

      今年3月,新都区人民政府与成都军区总医院军民深度融合(试点)签约仪式在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举行。双方签订了军民深度融合(试点)协议,根据协议,成都军区总医院将与新都区建立紧密战略关系,将大型军队三级甲等医院的优势医疗服务融入到地方医疗服务体系,在医院发展规划、专业骨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新都区三医院给予充分支持。

      “此举将有力推动我区完成以成都军区总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为依托,以区三医院为枢纽,以大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斑竹园镇卫生院和龙桥镇卫生院为延伸基层医疗单位的区三医院医联体片区的建立。”新都区相关负责人称,军民深度融合对于新都区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区域医疗联合体,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新都区,正在加速建设创业环境更优、发展活力更强、幸福指数更高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新都区有关负责人称,此次深度融合,正是新型卫星城建设重大举措之一。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依托420厂、泛华航空等核心企业,新都区目前正整合区域内行业资源,推动航空产业集中、集群发展。

      “新型卫星城建设,新都区的特色做法之一,就是着力打造环高校院所的创新要素聚集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区。”据介绍,新都区正大力加强校地合作,推动校地融合发展。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等驻区高校签约校地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座谈会暨校地合作。新都区政府分别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签署了《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中心)合作共建协议书》和《校地合作协议》;新都区工业区管委会与成都医学院科技处签署了《成都医学院租赁运营新都峰云谷建设“成都医学院科技园”协议》,通过整合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创新合作方式,使高校科技人才资源转化为新都城市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努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为进一步支撑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建设发展,新都区还与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紧抓“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深入开展,为新都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崇州市

      搭建“大数据”创新平台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声音

      全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明确:要着力构建重大创新平台,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核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优势领域建设好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作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崇州市围绕大数据的相关关键技术,在城市网络技术设施建设工程、城市公共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政务工程、智慧医疗工程、智慧公安工程、智慧交通工程等多个项目中均已展开规划部署。

      “发展大数据产业,崇州市力争用5年时间,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和综合配套体系,力争到2017年,形成30万平方米的支撑载体,汇聚优势企业和高智人才,促使大数据获取及深度开发的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迎接新一轮智慧城市拥抱,崇州市充满了信心。

      实践

      “双创引领升级,数据创造未来”,“创业天府菁蓉汇•崇州”大数据创新发展专场日前拉开帷幕,备受关注的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在当天正式成立。

      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的成立,使崇州在大数据领域再创一个“第一”。根据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需要,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将以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需求为导向,推动成都市网络空间安全事业的发展,增强网络空间安全从业人员的交流,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作出贡献。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落户崇州,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李乐民分别任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会顾问。今年,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将启动5个课题研究,分别是:全球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竞争力研究、大数据商业交易模式与安全标准研究、自主可控生态应用示范工程设计、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设计、可信数据体系研究。

      “我们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互联网众创空间、第一个大数据创投基金、第一个国资大数据公司、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大数据产业园;出台了全省第一个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崇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崇州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发展思路,四川省政府将崇州市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众创空间列为重点推进工作、成都市将崇州纳入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布局。《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年)》中明确“围绕新兴产业领域着力建设崇州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孵化器”。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构建产业发展环境,崇州市已先后出台《崇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崇州市关于鼓励信息消费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相关政策,成立全省首只2.5亿元大数据创新创业创投基金,启动建设成都大数据科技产业园区,全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微软、百度、中兴通讯、勤智数码等知名企业悉数入驻崇州IPC(智慧处理中心)核心枢纽。

      今年,该市又编制完成了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崇州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框架体系设计、崇州市智慧城市顶层技术和接口规范,启动智慧政务、智慧管网、智慧交通、智慧综合执法、智慧农业等项目建设。

      双流区

      放大发挥军工科研院所集聚优势 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声音

      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双流区坚持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第一要务,准确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双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深挖本地军工科研院所资源,双流区着眼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通道,从做优规划、育强产业、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发展,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具有双流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按照‘壮大完善一批,加快构建一批,跟踪储备一批’产业发展思路,双流正全力推动在航空装备制造维修、核技术、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已形成了多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实践

      目前,落户双流的核动力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物院银河•596产业基地已被省国防科工办确定为全省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紧扣成都‘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我们按照‘多点布局、多元发展’的思路,初步构建形成了以黄水4平方公里军民融合产业园为核心,以4平方公里成都航空动力小镇为突破,以核动力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物院银河•596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发展体系。”  据双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中物院银河•596产业基地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期正加紧规划筹备中。双流区已与中物院签订关于共建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园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在596产业基地联手打造联合科研基金、产业孵化平台、大型理化检测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基础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推广”的全流程体系,形成科技与产业互补的生态科技圈;核动力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部分先进试验装置及设备已投入使用,待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该基地将成为我国技术先进、设施齐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一流核动力研发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一期已完成立项备案等程序,将打造涵盖“芯片—软件—平台—整机—系统”的完整信息安全产业链,力争形成千亿级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集群。

      双流区明确,将依托已入驻双流的8所高精尖军工科研院所、61家军民融合规上工业企业,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培育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产业。在规划上,坚持高起点规划引领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制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委托国外知名机构高标准制定4平方公里成都航空动力小镇等各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规划;在产业发展上,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区内科研院所和企业核心优势,大力气培育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为核心的第三代民用核电及管件配套产业链,以成都航宇发动机含铼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朗星军用和民用无人机生产制造及维修等项目为代表的航空装备制造维修产业链等组团发展、垂直分工、多链共生的产业集群;在平台搭建上,大力推动院地校企深度合作,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科研创新等融合发展平台;在强化保障上,已成立军民融合创新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在“军转民”“民参军”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金融支持、服务协调、公建配套、资源保障等各方面,着力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方案和配套措施,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营造优质环境。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各区(市)县加快推进创新驱动发展

  • 2016年07月13日 11时46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核心城市,为成都市在新形势下坚持科学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一个重要载体。新常态下,创新改革正成为经济稳增长、调结构的主要动力。

      作为稳增长、调结构的主战场,当前成都市各区(市)县正积极贯彻落实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任务。

      龙泉驿区

      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速汽车产业城转型升级  

      声音

      在全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上,省委强调,要以创新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集中力量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端成长型产业,加速三次产业转型升级。成都市的龙泉驿区,汽车生产制造业占据全省90%的份额,正奋力建设“世界级汽车产业城、国际化生活品质城”。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未来的投资和消费热点,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龙泉驿区相关负责人表示,将按照省委全面创新改革试验的战略部署,大力培育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等富有特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多元增长的产业体系,加速汽车产业城转型升级,更进一步提升全区产业综合竞争力。

      实践

      拥有世界一流技术、自有专利核心技术的电动客车;国内第一台新能源SUV城市越野车;国内第一家、成都本土品牌新能源物流专用车……这些国内首屈一指的新能源汽车全部诞生在龙泉驿区。

      众所周知,龙泉驿是享誉国内外的汽车产业城,大众、吉利、丰田、沃尔沃,诸多名车由此出产,在传统型汽车生产制造蓬勃发展的同时,龙泉驿区又将发展的目光锁定在了战略性新兴产业,近两年,通过加快建设重大项目,培育、吸引拥有自主品牌的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等实力企业,使得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壮大,形成了蓬勃发展的良好局面。

      统计显示,2015年,龙泉驿区已聚集沃尔沃、四川野马、大运汽车、吉利高原、一汽专汽、中植一客、瑞华特等新能源整车企业7家,以及零部件企业10余家,并聚集光明光电、航天拓鑫、方大炭素、美奢锐等极具市场竞争力的新材料企业10余家。全区30余家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实现产值223.1亿元,同比增长78.8%,占全区工业总产值的12.4%,战略性新兴产业逐步成长为推动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新生力量。

      “产业结构不优是影响我区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掣肘,必须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区域产业供给体系质量水平。”龙泉驿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为抢抓新能源汽车发展机遇,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一汽大众、沃尔沃、吉利、野马等导入新能源车型,加快发展新能源汽车,争取实现新能源汽车倍增发展。同时,支持中植新能源以成都为总部整合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加快中植一客新能源客车上量生产等等。值得一提的是,依托成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优势,龙泉驿区还提前布局发展智能网联汽车,密切跟踪BAT、乐视等互联网巨头在汽车领域的发展布局,大力发展“互联网+汽车”新型业态,正分类引进和建设一批“互联网+汽车”重大项目。

      此外,龙泉驿区还进一步为优化发展环境,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发展提供一流的要素保障,其中电力是首要元素,该区超前规划,加快建设500千伏十陵、220千伏西河、220千伏经开区、110千伏东华、110千伏北拓区输变电工程等一批重大能源基础设施项目,保障汽车产业发展能源供应;同时,争取省、市政府支持,整合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等重点汽车检验检测机构资源,逐步规划建设汽车试车场、汽车碰撞线、电磁兼容实验室、风洞中心等汽车产业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强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支撑。“力争到2020年,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产值达到630亿元,年均增长22%,占全区工业经济总产值41%。全区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总量规模和质量上实现新跨越,成为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

      温江区

      全力打造国内知名西部领先的“三医融合”创新创业高地  

      声音

      温江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加速推进产业提质增效的过程中,我们始终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建设创新改革开放之城、‘三医融合’产业之城的要求,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成都医学城科技创新基地建设的带动下,温江区创新、创业的环境日趋优化、氛围更加浓厚、要素汇聚成链,正在成为催生、集聚创新成果与创新资源的热土。”

      实践

      从温江区获悉,今年以来成都医学城呈现积极发展态势,今年1至5月,该区继科伦药业、华邦制药等药企签下100亿大单外,还与北京博奥晶典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等11家企业集中项目签约。涉及近60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医药前沿创新科技项目的引进和转化,其中近40个项目是12位国家、省级“千人计划”科技领军人物担纲的创新项目。

      为推动“三医融合”产业发展,该区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国内知名西部领先的“三医融合”创新创业高地的决定》《关于加快推进创新创业载体发展的实施办法》等科技创新“1+9”政策文件,从增强企业创新能力、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吸引科技创新人才、加强科技金融等方面,构建创新创业政策体系。

      围绕覆盖科技创新创业全产业链,温江区构建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投融资支撑体系,建立10亿元的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产业投资引导资金、人才创业投资基金等各类金融扶持基金,带动社会资本支持初创期、早中期创新型企业发展,推出了总规模7亿元的“科创贷”“壮大贷”金融产品。“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科技型生物医药企业,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我们每年的研发投入是很大的,‘科创贷’产品的推出,给我们增加了贷款渠道,我们通过股权质押和知识产权质押的方式,先后共获得了500万元的资金,有效保证了我们研发资金的持续性,给我们解决了大问题。”成都新恒创药业有限公司技术负责人高兴地介绍。

      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该区打好两记漂亮“组合拳”。一是构建梯级孵化体系。区财政每年安排3000万元产业发展资金扶持创新创业载体服务机构,鼓励存量商业商务楼宇、旧厂房等资源改造,促进区校企联动、社会力量参与,提供开放的创新创业载体。目前,全区共建成2个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个市级科技企业加速器,初步形成了“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区”的梯级孵化体系,科技成果孵化和小微企业培育能力显著增强。二是构建综合公共服务平台。成都医学城为入驻企业规划打造了全方位的软硬件综合公共服务平台,以帮助入园企业降低研发成本,加快研发成果产业化进程。在硬件平台方面,园内建成了药效分析评价测试公共服务平台等。

      为聚集科研资源,该区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主体、高校参与”校地企协同创新机制,采取“内引外联”的方式,加强同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国内高校协作,探索构建产业技术研究院、环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区等协同创新和成果转化体系。目前,已建成成都中医药大学科技园成果转化区,聚集了川农大都市现代农业产业技术研究院、成都中医大中医药养生健康产业技术研究院等10余所省内外高校产研院。截至目前,全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工程)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研发平台达到153个,其中国家级5个、市级以上148个。

      新都区

      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 助力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建设  

      声音

      “全面创新改革,正在统筹推进。新都区怎么落实国家、省、市关于全面创新改革工作的战略部署,积极对接上级改革任务?”新都区委有关负责人表示,该区将全面创新改革试验主动融入到区委、区政府“五大行动”(产业强城、生态护城、创新活城、文化兴城、和谐优城)部署中,在统筹推进军民深度融合、打造环高校院所创新要素集聚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区、深入实施蓉欧+战略、深化与深圳前海的金融创新协作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下功夫,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稳步推进。

      创新改革,必须立足实际,发挥自身优势。为此,结合产业优势和高校院所资源优势,新都区提出了“抢抓国家实施军民融合的契机,依托成发集团、624所、泛华航空等的科技资源、品牌优势和产业基础,以建设成都航空产业基地为突破,着力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借助西南石油大学、成都医学院、四川音乐学院、四川省农科院等高校院所的科技、人才优势,规划建设环高校院所创新要素聚集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区,着力打通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通道,助力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建设。

      实践

      今年3月,新都区人民政府与成都军区总医院军民深度融合(试点)签约仪式在新都区第三人民医院举行。双方签订了军民深度融合(试点)协议,根据协议,成都军区总医院将与新都区建立紧密战略关系,将大型军队三级甲等医院的优势医疗服务融入到地方医疗服务体系,在医院发展规划、专业骨干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对新都区三医院给予充分支持。

      “此举将有力推动我区完成以成都军区总医院优质医疗资源为依托,以区三医院为枢纽,以大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斑竹园镇卫生院和龙桥镇卫生院为延伸基层医疗单位的区三医院医联体片区的建立。”新都区相关负责人称,军民深度融合对于新都区加快建设覆盖全区的区域医疗联合体,推动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当前的新都区,正在加速建设创业环境更优、发展活力更强、幸福指数更高的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新都区有关负责人称,此次深度融合,正是新型卫星城建设重大举措之一。为深入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市场化、专业化”的发展理念和思路,依托420厂、泛华航空等核心企业,新都区目前正整合区域内行业资源,推动航空产业集中、集群发展。

      “新型卫星城建设,新都区的特色做法之一,就是着力打造环高校院所的创新要素聚集区和科技成果转化区。”据介绍,新都区正大力加强校地合作,推动校地融合发展。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成都医学院等驻区高校签约校地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座谈会暨校地合作。新都区政府分别与西南石油大学、四川音乐学院签署了《西南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双创中心)合作共建协议书》和《校地合作协议》;新都区工业区管委会与成都医学院科技处签署了《成都医学院租赁运营新都峰云谷建设“成都医学院科技园”协议》,通过整合驻区高校和科研院所资源,创新合作方式,使高校科技人才资源转化为新都城市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通过共建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努力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

      为进一步支撑现代化国际化新型卫星城建设发展,新都区还与深圳市前海金融控股有限公司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紧抓“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以金融创新为突破,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深入开展,为新都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崇州市

      搭建“大数据”创新平台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  

      声音

      全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工作会议明确:要着力构建重大创新平台,为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提供支撑。加快构建科技创新平台,力争在核技术、轨道交通、航空航天、信息安全等优势领域建设好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作为第二批国家智慧城市试点城市之一,崇州市围绕大数据的相关关键技术,在城市网络技术设施建设工程、城市公共数据库、城市公共信息平台、智慧政务工程、智慧医疗工程、智慧公安工程、智慧交通工程等多个项目中均已展开规划部署。

      “发展大数据产业,崇州市力争用5年时间,建立相对完善的产业体系和综合配套体系,力争到2017年,形成30万平方米的支撑载体,汇聚优势企业和高智人才,促使大数据获取及深度开发的关键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迎接新一轮智慧城市拥抱,崇州市充满了信心。

      实践

      “双创引领升级,数据创造未来”,“创业天府菁蓉汇•崇州”大数据创新发展专场日前拉开帷幕,备受关注的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在当天正式成立。

      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的成立,使崇州在大数据领域再创一个“第一”。根据国家网络安全战略的需要,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将以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需求为导向,推动成都市网络空间安全事业的发展,增强网络空间安全从业人员的交流,充分利用产学研平台,加强产学研合作,为国家网络安全战略作出贡献。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落户崇州,并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李乐民分别任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专家委员会顾问。今年,成都网络空间安全与信息产业研究院将启动5个课题研究,分别是:全球网络信息安全产业竞争力研究、大数据商业交易模式与安全标准研究、自主可控生态应用示范工程设计、大数据背景下的智慧城市信息安全保障体系设计、可信数据体系研究。

      “我们成立了全省第一个互联网众创空间、第一个大数据创投基金、第一个国资大数据公司、第一个开工建设的大数据产业园;出台了全省第一个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大数据产业发展专项政策。”崇州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崇州在大数据产业发展中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发展思路,四川省政府将崇州市基于大数据的“互联网+”众创空间列为重点推进工作、成都市将崇州纳入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布局。《成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15-2025年)》中明确“围绕新兴产业领域着力建设崇州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专业孵化器”。

      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构建产业发展环境,崇州市已先后出台《崇州市大数据产业发展规划》《崇州市关于鼓励信息消费加快大数据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相关政策,成立全省首只2.5亿元大数据创新创业创投基金,启动建设成都大数据科技产业园区,全面加快智慧城市建设,微软、百度、中兴通讯、勤智数码等知名企业悉数入驻崇州IPC(智慧处理中心)核心枢纽。

      今年,该市又编制完成了政务数据资源共享管理办法、崇州市智慧城市和大数据信息安全保障框架体系设计、崇州市智慧城市顶层技术和接口规范,启动智慧政务、智慧管网、智慧交通、智慧综合执法、智慧农业等项目建设。

      双流区

      放大发挥军工科研院所集聚优势 实现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  

      声音

      成都市委《关于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的决定》提出,要深入实施省委“三大发展战略”,以推动科技创新为核心,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加快推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双流区坚持以转型发展、创新发展为第一要务,准确把握发展新特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着力构建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实现了高质量、高效率、可持续的创新发展。”双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深挖本地军工科研院所资源,双流区着眼打通军民深度融合创新发展通道,从做优规划、育强产业、创新机制、强化保障四个方面大力推进“军转民”“民参军”双向发展,走出了一条以自主创新为核心、具有双流特色的军民融合发展之路。“按照‘壮大完善一批,加快构建一批,跟踪储备一批’产业发展思路,双流正全力推动在航空装备制造维修、核技术、信息安全、军工电子、智能制造等重点领域突破发展,已形成了多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实践

      目前,落户双流的核动力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物院银河•596产业基地已被省国防科工办确定为全省十大军民融合产业基地。“紧扣成都‘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我们按照‘多点布局、多元发展’的思路,初步构建形成了以黄水4平方公里军民融合产业园为核心,以4平方公里成都航空动力小镇为突破,以核动力产业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中物院银河•596产业基地为支撑的军民深度融合产业发展体系。”  据双流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中物院银河•596产业基地已完成一期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期正加紧规划筹备中。双流区已与中物院签订关于共建军民融合型科技创新园的战略合作协议,将在596产业基地联手打造联合科研基金、产业孵化平台、大型理化检测服务平台等科技创新平台,构建“基础技术研究—产品开发—产业推广”的全流程体系,形成科技与产业互补的生态科技圈;核动力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已全面进入收尾阶段,部分先进试验装置及设备已投入使用,待项目全部建成投运后,该基地将成为我国技术先进、设施齐全、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世界一流核动力研发基地;信息安全产业基地一期已完成立项备案等程序,将打造涵盖“芯片—软件—平台—整机—系统”的完整信息安全产业链,力争形成千亿级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集群。

      双流区明确,将依托已入驻双流的8所高精尖军工科研院所、61家军民融合规上工业企业,充分整合各方资源,全力培育军民融合创新发展产业。在规划上,坚持高起点规划引领军民融合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水平制定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委托国外知名机构高标准制定4平方公里成都航空动力小镇等各个军民融合产业基地规划;在产业发展上,按照“小核心、大协作”军民融合产业发展理念,充分挖掘区内科研院所和企业核心优势,大力气培育以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为核心的第三代民用核电及管件配套产业链,以成都航宇发动机含铼高温合金叶片制造、朗星军用和民用无人机生产制造及维修等项目为代表的航空装备制造维修产业链等组团发展、垂直分工、多链共生的产业集群;在平台搭建上,大力推动院地校企深度合作,为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搭建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科研创新等融合发展平台;在强化保障上,已成立军民融合创新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在“军转民”“民参军”体制机制创新、产业发展、人才引进、金融支持、服务协调、公建配套、资源保障等各方面,着力形成一批行之有效的方案和配套措施,为军民融合创新发展营造优质环境。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