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沉睡资源变资产 农户退地不失业
2014年底,市中区获批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今年初,又成为全省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抓好农村改革工作,是市中区改革发展的重头戏,也是加快农村发展的重大机遇。
该区紧抓纳入全国、全省农村改革试验区机遇,坚持“服务大局、制度创新、问题导向、因地制宜”原则,以确权登记颁证、还权赋能为基础,以综合配套改革为保障,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色的改革新路子,努力实现农民持续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
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
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
近日,在龙门村藤椒种植基地,村民钟川江正忙着搬运化肥,其他村民正在给藤椒施肥。
“这段时间可忙了,上下午都有活干。”钟川江告诉记者,村里建了800亩藤椒基地,平时他在基地干活,每天有50元的工钱。另外,他把家里的部分土地流转了出去,每年每亩地还有350元的收入。
市中区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是其中一项重要试验任务。龙门村作为市中区的试点村,目前已有5.38亩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退出,55亩土地长期退出。
“永久退出就是土地承包经营权永久交还给村集体,长期退出就是将第二轮土地承包期剩余期(2029年之前)的承包经营权交还给村集体。”龙门镇副镇长何建介绍。
在龙门村,永久退出按每亩每年1000元、补偿30年计算,长期退出按每亩每年850元、补偿14年计算,截至目前,该村共兑付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补偿资金80余万元。
在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过程中,该村坚持农户自愿的原则,并且需满足农户有稳定收入、有固定住所、有养老保险等前置条件。“也就是说,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不会影响到农户的基本生活。”龙门村村支书罗家元说。
在此基础上,由农户提出申请,经村民代表大会表决、镇政府审核后,与村集体签订退出协议。
村民陈锡英一家5口永久退出了5.38亩土地承包经营权。在她看来,把长期撂荒的土地退给村集体,既有利于村里发展规模经济,又能拿到不错的补偿。
龙门村在村民自愿将土地承包权有偿退还村集体后,仍保留退地村民的选举权、宅基地使用权和集体资产收益分配权。再结合工商资本下乡、农村产权抵押融资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退出的土地进行集中经营,实现了退地不退社、退地不荒地、退地不失业。
“谁来种地”是农村面临的现实问题,而解决这个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关键是要培育壮大“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目前,龙门村永久退出的土地已由村集体流转给了内江市众和意农产品有限公司进行藤椒种植。长期退出的55亩土地经过村民表决,由村集体成立的龙门镇金盛全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负责经营,规划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并开发休闲垂钓项目,以此盘活沉睡的土地资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
不做改革试验“盆景”
形成更多可推广经验
“果树栽上了,绿化搞起来了,道路新修了,每天村里来的游客成千上万……”3月,内江市2016首届甜城乡村旅游文化节在市中区凌家镇高洞村旮旯沟举行,高洞村村民看着村里发生的变化欣喜不已。
去年11月24日,凌家镇高洞村召开村民大会,全体村民一致同意对该村集体所有、村民承包的土地实行股权化管理。这意味着该村以土地入股的村民,除了获得土地出租保底金外,每年还能享受到土地经营收益分红。
这是市中区大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试验的成果之一。
市中区不仅承担土地承包经营权退出试点、供销合作社综合改革试点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试点三项国家级改革任务,同时还承担农户土地承包经营权及宅基地使用权自愿有偿退出、抵押、担保、转让,农户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三项省级改革任务。肩挑重任,市中区积极探索,确保改革沿着正确的道路不断推进。
市中区坚持群众自愿、自主、自治与党委政府引导相结合,投入经费2000余万元,实施组织动员、调查测绘、方案议决、结果公示、确权颁证“五步工作法”,采用“航拍+调绘+实测”,全面完成了全区10个镇、128个村的集体土地、承包地、宅基地、林地、农房的确权颁证工作,做到面积准确、权属明晰、四至清楚、没有争议。同时,依托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完善农村产权流转服务体系,累计流转土地3.5万亩,占农村耕地面积的20%,充分释放了土地流转活力。
市中区还在“股份”上做文章,着力破除改革发展障碍,通过“资产变股权、村民变股民”,唤醒农村“沉睡资本”,充分激发了村民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目前5个试点镇正有序开展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其中永安镇、史家镇、龙门镇制定了集体资产股份化实施方案,完成了集体资产清理、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界定,明确了股份分配比例,股权量化到农户。
农村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必须协调推进。该区重点在农村金融、农房和集体建设用地、基层民主建设、基层党建、农村供销服务体系建设、户籍制度改革、解决农民后顾之忧等7个方面推出了相关配套措施。
内江市中区区委书记蒋学东表示,要大胆闯、大胆试、主动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不种“自留地”,不做“盆景”,通过国家级农村改革试验区这块“金字招牌”创造更多的市中区经验、内江经验、四川经验乃至全国经验。(曹德强 记者 毛春燕 李弘)
责任编辑:
刘化雨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