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规划未来十年统筹城乡发展“蓝图”

  • 2016年03月23日 15时07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总体目标

      围绕成都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和“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以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为指向,以健全统筹城乡体制机制为重点,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源为突破口。到2025年,率先将成都建成城乡一体、和谐相融的幸福城市。

      支撑目标

      城乡形态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区

      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集成创新区

      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成果共享区

      社会治理科学有效的善治先进区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示范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区

      未来十年,是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成都正在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争当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昨日,市政府新闻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统筹城乡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

      1 优化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

      形成大都市网络城市群

      到2025年,成都将形成城乡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区,基本形成1个特大中心城市(双核)、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特色镇和20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组成的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联系便捷、城乡交融的城镇体系,形成“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大都市网络城市群。

      《规划》明确,1个特大中心城由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构成;8个卫星城指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6个中心城指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崃、蒲江;10个小城市指永宁、新繁、清泉、安德、淮口、养马、濛阳、寿安(蒲江)、羊安、沙渠。

      未来十年,成都将理性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与品质;进一步优化天府新区规划,增强吸纳人口能力,打造国家级战略功能主要承载地、内陆科技创新高地;坚持“独立成市”规划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卫星城、区域中心城;放手发展一批小城市,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特色镇向小城市转型升级,推进人口向小城市聚集。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协调发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全覆盖。

      同时,以全域成都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为引领,引导新村向《全域村庄总体规划》确定的5个示范走廊聚集。到2025年,实现幸福美丽新村全覆盖,实现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片、示范镇的跨镇、整镇成片推进、组团发展,带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由点到面,由浅入深。

      2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突破600亿

      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定位,成都将着力打造“创新高效、标准品牌、生态安全、开放合作、幸福共享五大新型现代农业”,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将突破600亿元、农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4万元/人。

      创新高效农业,就是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一中心、六园区、十基地”,即在天府新区农业科技功能区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在二三圈层区(市)县统筹规划建设6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建设10个加工基地,打造千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60%。

      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完善标准体系,构建完善“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重点创建市级“天府”品牌,着力扶持一批知名的县级区域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强化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全面建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加强重大项目“引进来”,推动优势农业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到2025年,农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

      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配套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动特色农业与特色新村、特色山水、特色民俗有机融合。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800亿元。

      3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基本建成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


      2025年,成都将建成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集成创新区,全面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建成。

      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加快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深化农村产权确权办证,健全农村产权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实现农村集体产权主体清晰。推进农村产权“长久不变”,实现农村产权投资的长远预期。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推动集体统一经营层面的创新突破。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机制,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和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或者通过联营、入股等形式与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开发,或者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流转给其他企业经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面积年均增长5%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5%。

      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努力将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打造成为全国区域性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到2025年,成都农交所各类农村产权累计交易额超过1300亿元。

      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方面,除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要创新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方式和涉农保险服务。到2025年,涉农贷款余额年均增长8%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过20万人,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超过2万人。

      4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我市正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居住证管理,建立条件入户和积分入户双规并行的入户制度,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到2025年,城乡居民将享受均等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西部领先。

      更大规模、更高标准地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加密和提档升级工程、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提升工程、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四大工程。到2025年,实现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乡村道路通达率达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城镇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城乡光纤网络全覆盖。

      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到2025年,我市城乡收入差距趋于合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总指数控制在0.25以内,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6年,人均期望寿命≥80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

      5 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

      实现城乡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市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治理机制改革、基层依法行政能力改革、加快推进村民自建管理模式。

      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市将实现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村级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动城乡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向面积大、人口多、社会治理任务重的区域倾斜。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和市场机制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同时,以政府投入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为载体,将项目的选择权、实施权、评价权进一步落实给农民,推进各个行业的涉农项目按照村民自建方式实施。

      到2025年,城乡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当场办结率保持100%,直接登记城乡社会组织超过2000个,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达标率100%,城乡居民对村(居)民议事会满意率保持96%,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覆盖率达100%。

      6 突出农业农村的生态功能

      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我市将突出农业农村的生态功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城与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到2025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5%。

      把基本农田、生态绿地、河流湿地、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并严格保护。强化森林生态系统建设,高标准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龙门山和龙泉山脉生态植被修复提升工程,重点区域形成植物层次多样、景观类型丰富的森林生态格局,森林覆盖率达41%。探索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保护格局,将“山、水、田、林”有机统筹。加强生态隔离带建设,利用生态绿带构建主城与新城、新城与新城间的分界线,优化大都市区空间形态。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到2025年,乡镇污水处理率达80%。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规划未来十年统筹城乡发展“蓝图”

  • 2016年03月23日 15时07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总体目标

      围绕成都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定位和“改革创新、转型升级”的总体战略,以城乡居民基本权益平等化、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城乡居民收入均衡化、城乡要素配置合理化、城乡产业发展融合化为指向,以健全统筹城乡体制机制为重点,以盘活农村土地、资本、劳动力资源为突破口。到2025年,率先将成都建成城乡一体、和谐相融的幸福城市。

      支撑目标

      城乡形态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区

      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集成创新区

      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的成果共享区

      社会治理科学有效的善治先进区

      都市现代农业发展的综合示范区

      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宜居区

      未来十年,是成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再上新台阶的关键时期。成都正在深化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加快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争当全国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昨日,市政府新闻办专题新闻发布会上,《成都市统筹城乡2025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对外发布。

      1 优化完善城乡规划建设体系

      形成大都市网络城市群

      到2025年,成都将形成城乡特色鲜明的协调发展区,基本形成1个特大中心城市(双核)、8个卫星城、6个区域中心城、10个小城市以及68个特色镇和2000余个农村新型社区组成的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联系便捷、城乡交融的城镇体系,形成“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大都市网络城市群。

      《规划》明确,1个特大中心城由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直管区)构成;8个卫星城指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6个中心城指金堂、彭州、崇州、大邑、邛崃、蒲江;10个小城市指永宁、新繁、清泉、安德、淮口、养马、濛阳、寿安(蒲江)、羊安、沙渠。

      未来十年,成都将理性推进中心城区城市更新和旧城改造,提升中心城区功能与品质;进一步优化天府新区规划,增强吸纳人口能力,打造国家级战略功能主要承载地、内陆科技创新高地;坚持“独立成市”规划理念,高标准规划建设卫星城、区域中心城;放手发展一批小城市,积极引导有条件的特色镇向小城市转型升级,推进人口向小城市聚集。到202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80%。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协调发展,县域村庄布局规划全覆盖。

      同时,以全域成都新农村建设村庄布局规划为引领,引导新村向《全域村庄总体规划》确定的5个示范走廊聚集。到2025年,实现幸福美丽新村全覆盖,实现统筹城乡综合改革示范片、示范镇的跨镇、整镇成片推进、组团发展,带动统筹城乡改革发展由点到面,由浅入深。

      2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突破600亿

      围绕都市现代农业定位,成都将着力打造“创新高效、标准品牌、生态安全、开放合作、幸福共享五大新型现代农业”,在中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到2025年,农业增加值将突破600亿元、农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超过4万元/人。

      创新高效农业,就是加强农业供给侧改革,加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全国农村改革实验区建设,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加快建设农产品加工“一中心、六园区、十基地”,即在天府新区农业科技功能区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孵化中心,在二三圈层区(市)县统筹规划建设6个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加快建设10个加工基地,打造千亿级农产品加工产业。到2025年,农产品加工产值突破3000亿元,农产品加工率达60%。

      强化农业标准化建设,完善标准体系,构建完善“市级公用品牌+县级区域品牌+企业自主品牌”的品牌体系,重点创建市级“天府”品牌,着力扶持一批知名的县级区域品牌和企业自主品牌。强化农业生态资源保护,全面建成国家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市。加强重大项目“引进来”,推动优势农业企业、优势品牌和优势特色农产品“走出去”,到2025年,农业年度固定资产投资超过300亿元。

      坚持“产村相融”发展理念,以幸福美丽新村建设为载体,配套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推动特色农业与特色新村、特色山水、特色民俗有机融合。到2025年,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总收入超过800亿元。

      3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基本建成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


      2025年,成都将建成生产要素平等交换的集成创新区,全面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城乡统一的生产要素市场基本建成。

      在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加快建立现代农村产权制度,深化农村产权确权办证,健全农村产权管理服务体系,规范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管理,实现农村集体产权主体清晰。推进农村产权“长久不变”,实现农村产权投资的长远预期。推进集体资产股份化改革,推动集体统一经营层面的创新突破。

      在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方面,创新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机制,建设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改革和完善宅基地管理制度,探索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的有效途径。允许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自主实施集体建设用地开发利用,或者通过联营、入股等形式与其他市场主体共同开发,或者通过出让、出租等方式流转给其他企业经营,集体建设用地流转面积年均增长5%以上,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75%。

      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服务体系,努力将成都农村产权交易所,打造成为全国区域性的农村产权交易中心。到2025年,成都农交所各类农村产权累计交易额超过1300亿元。

      在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方面,除了完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更要创新农村产权抵押担保、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融资方式和涉农保险服务。到2025年,涉农贷款余额年均增长8%以上,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超过20万人,其中农业职业经理人超过2万人。

      4 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

      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

      我市正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推进居住证管理,建立条件入户和积分入户双规并行的入户制度,重点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到2025年,城乡居民将享受均等的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水平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西部领先。

      更大规模、更高标准地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农村公路联网加密和提档升级工程、城乡居民饮水保障提升工程、城乡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和城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四大工程。到2025年,实现20户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乡村道路通达率达100%,农村集中供水率达95%,农村电网供电可靠率达99.99%,城镇天然气管网全覆盖,城乡光纤网络全覆盖。

      推动形成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体制机制。到2025年,我市城乡收入差距趋于合理,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万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参保全覆盖,义务教育均衡总指数控制在0.25以内,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超过16年,人均期望寿命≥80岁,城乡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100%。

      5 完善城乡基层治理机制

      实现城乡治理能力现代化

      我市将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机制,推进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基层治理机制改革、基层依法行政能力改革、加快推进村民自建管理模式。

      建设服务型政府,我市将实现公共权力依法规范公开运行,“一核多元、合作共治”的村级治理机制进一步完善,实现城乡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将推动城乡综合行政执法力量和公共服务资源向面积大、人口多、社会治理任务重的区域倾斜。构建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和市场机制良性互动的工作格局,完善基层综合服务管理机制。同时,以政府投入农村小型公共基础设施项目为载体,将项目的选择权、实施权、评价权进一步落实给农民,推进各个行业的涉农项目按照村民自建方式实施。

      到2025年,城乡政务服务中心行政审批和服务事项当场办结率保持100%,直接登记城乡社会组织超过2000个,村(社区)组织活动场所达标率100%,城乡居民对村(居)民议事会满意率保持96%,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覆盖率达100%。

      6 突出农业农村的生态功能

      基本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格局

      我市将突出农业农村的生态功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发展各方面和全过程,城与乡、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绿色发展的新格局基本形成。

      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对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规模实行总量控制,推进永久基本农田划定工作。强化饮用水水源地和地下水资源保护。到2025年,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达75%。

      把基本农田、生态绿地、河流湿地、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重点生态区域划定为生态保护红线区并严格保护。强化森林生态系统建设,高标准建设大熊猫国家公园;完善公益林生态补偿机制,实施龙门山和龙泉山脉生态植被修复提升工程,重点区域形成植物层次多样、景观类型丰富的森林生态格局,森林覆盖率达41%。探索纵向和横向相结合的生态环保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全面构建“两山两环两网六片”的生态保护格局,将“山、水、田、林”有机统筹。加强生态隔离带建设,利用生态绿带构建主城与新城、新城与新城间的分界线,优化大都市区空间形态。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到2025年,乡镇污水处理率达80%。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