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城市改造:不大拆大建贪大求怪 延伸城市记忆

  • 2016年12月09日 09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成都西郊河综合整治工程示意图

    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盛景,即将在成都重现。

      12月5日,成都市建委正式公布了 “宜居水岸”工程市级示范项目——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的总体方案。根据方案,这条串联了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园、宽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点的河道,将通过系统性改造凸显出成都古城格局和历史文化,打造成集生态休闲、景观展示、市民游憩于一体的古城水文化体验长廊。

      不久之前,全国百余名古都学专家在成都达成共识:将成都与北京、西安、南京、洛阳等一起,列为中国十大古都;而正在规划打造的“成都中心”,除局部恢复隋唐摩诃池盛景外,或将在区域内适中位置复建明远楼,重塑成都另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保护这座城市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都以实际行动昭示理念:在新一轮城市改造中,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怪,推动城市改造有机更新,彰显城市文化底蕴,传承历史记忆。

      时代之巅与返璞归真

      为了给成都城市音乐厅确定一个完美的方案,成都市相关部门几乎走遍了全球所有顶级音乐厅。“完美”的内涵耐人寻味——城市音乐厅“既要处于时代之巅,又要返璞归真”。

      10月开工的成都城市音乐厅,由歌剧院、音乐厅、戏曲厅及小型室内乐演奏厅组成。造型设计上,除以大面积的花岗石外墙与玻璃幕墙形成虚实对比、搭配经典的柱廊空间之外,还专门在主体建筑的上层空间,融入了竹编和川西民居出檐的造型,凸显“成都元素”。

      成都与音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永陵出土的二十四乐伎石刻,展示了五代时成都地区歌乐宴饮之风,“村落闾巷之间,弦管歌声,合筵社会,昼夜相接”,后人称成都为“音乐名都会”。

      而城市音乐厅所在的川音片区,历来就是成都最具“文艺气质”的区域之一。以成都城市音乐厅为“心”,在周边1.2平方公里土地上,成都将同步建设音乐产业集聚片区、音乐特色街等,总体形成一座“音乐坊”。

      在成都,“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永远搬不走的‘不动产’”,已经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并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等各个层面。

      “成都中心”,就是这一思路的又一体现。根据规划,未来成都将在最核心的天府广场后子门片区打造一个上千亩集文化中心、城市遗址、中央公园和产业高地为一体的国际一流新地标。“历史上,这片区域就是成都的核心,不仅是城市的地理中心也是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秉着“复兴历史文化、重构城市中心”的思路,在“成都中心”的打造中,将会把成都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因素系统展现。

      从建筑到道路,再到河流、植物,历史的年轮,将深深刻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全长23.2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在原有的银杏、法国梧桐之外,海棠将成为这条路上的“新主角”。在人民北路植入八棱海棠、在人民中路植入贴梗海棠、垂丝海棠,在人民南路植入西府海棠……“其渊源,在于‘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的诗句。”成都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说。

      城市更新与精细打磨

      当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建设在挖掘机、塔吊的轰鸣声中滚滚前进时,面对过去和未来,我们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城市建设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对于这个疑问,美国社会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给出的答案是:城市建设必须与地区历史文化协调一致,城市化不能远离历史传统。偏离它,就会直接导致大都市规模失控、结构失衡与功能失调。

      按照芒福德的城市理论,人类理想的城市不是当今的纽约、东京、伦敦或巴黎,而是挪威、冰岛等小国家的城市。

      事实上,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各种城市功能在中心区的集聚进一步加速,不仅造成“大城市病”难以治理,城市以往的整体之美也变成了当下的残缺之憾。比如,在历史文化城区内不断修宽大的马路,建高大的建筑,致使街巷肌理受到严重破坏,造成“规划性破坏”;而随着在历史文化城区实施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街道、小巷大量消亡,又造成了“建设性破坏”。

      这一点,成都早已意识到。以有机方式来推动城市更新,成都意在更大层面有所作为。

      摊开两份地图,不禁发现成都这座城市的两种模样:10年前,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城市一圈圈向外拓展,状似一张“大饼”;今天,城市向南,天府新区核心区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与中心城区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哑铃”。不仅如此,成都以“产城一体”理念,在周边又全面推进了7个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念,大成都的整体城市格局,开始逐渐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发展。

      然而骨架立起,城市内部尚需精细打磨。

      今年初,成都将全市九大片区划定为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其中,与宽窄巷子一街之隔的少城片区颇具特色:街巷纵横,屋宇错落。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的街道格局自清代延续至今,一直没有大的变动,这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年轮,改造会尽量保留这一原有形态,只是根据城市需要进一步优化路网,增加更多公共服务配套等。

      摒弃“大马路、大住宅区”等不合理的现状,在保护和修补城市历史遗迹、修缮传统水系格局等同时,通过维护宜人的街道空间历史文脉、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带着“城市年轮”的印记,成都正在有机更新。(记者 陈碧红 张彧希)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城市改造:不大拆大建贪大求怪 延伸城市记忆

  • 2016年12月09日 09时50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成都西郊河综合整治工程示意图

    海绵城市建设示意图



      “家家流水,户户垂杨”的盛景,即将在成都重现。

      12月5日,成都市建委正式公布了 “宜居水岸”工程市级示范项目——西郊河综合改造示范工程的总体方案。根据方案,这条串联了杜甫草堂、浣花溪、文化公园、宽窄巷子等成都著名景点的河道,将通过系统性改造凸显出成都古城格局和历史文化,打造成集生态休闲、景观展示、市民游憩于一体的古城水文化体验长廊。

      不久之前,全国百余名古都学专家在成都达成共识:将成都与北京、西安、南京、洛阳等一起,列为中国十大古都;而正在规划打造的“成都中心”,除局部恢复隋唐摩诃池盛景外,或将在区域内适中位置复建明远楼,重塑成都另一段尘封的历史记忆。

      保护这座城市强大的生命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都以实际行动昭示理念:在新一轮城市改造中,不大拆大建,不贪大求怪,推动城市改造有机更新,彰显城市文化底蕴,传承历史记忆。

      时代之巅与返璞归真

      为了给成都城市音乐厅确定一个完美的方案,成都市相关部门几乎走遍了全球所有顶级音乐厅。“完美”的内涵耐人寻味——城市音乐厅“既要处于时代之巅,又要返璞归真”。

      10月开工的成都城市音乐厅,由歌剧院、音乐厅、戏曲厅及小型室内乐演奏厅组成。造型设计上,除以大面积的花岗石外墙与玻璃幕墙形成虚实对比、搭配经典的柱廊空间之外,还专门在主体建筑的上层空间,融入了竹编和川西民居出檐的造型,凸显“成都元素”。

      成都与音乐,自古就有不解之缘。成都博物馆展出的永陵出土的二十四乐伎石刻,展示了五代时成都地区歌乐宴饮之风,“村落闾巷之间,弦管歌声,合筵社会,昼夜相接”,后人称成都为“音乐名都会”。

      而城市音乐厅所在的川音片区,历来就是成都最具“文艺气质”的区域之一。以成都城市音乐厅为“心”,在周边1.2平方公里土地上,成都将同步建设音乐产业集聚片区、音乐特色街等,总体形成一座“音乐坊”。

      在成都,“历史文化是一座城市永远搬不走的‘不动产’”,已经成为决策层的共识,并融入到城市规划、建设等各个层面。

      “成都中心”,就是这一思路的又一体现。根据规划,未来成都将在最核心的天府广场后子门片区打造一个上千亩集文化中心、城市遗址、中央公园和产业高地为一体的国际一流新地标。“历史上,这片区域就是成都的核心,不仅是城市的地理中心也是政治、文化和教育中心。”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秉着“复兴历史文化、重构城市中心”的思路,在“成都中心”的打造中,将会把成都历史上的各种文化因素系统展现。

      从建筑到道路,再到河流、植物,历史的年轮,将深深刻在城市的每个角落。全长23.2公里的城市中轴线,在原有的银杏、法国梧桐之外,海棠将成为这条路上的“新主角”。在人民北路植入八棱海棠、在人民中路植入贴梗海棠、垂丝海棠,在人民南路植入西府海棠……“其渊源,在于‘成都海棠十万株,繁华盛丽天下无’的诗句。”成都市林园局相关负责人说。

      城市更新与精细打磨

      当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建设在挖掘机、塔吊的轰鸣声中滚滚前进时,面对过去和未来,我们不得不回答一个问题:城市建设到底应该遵循什么样的规律?

      对于这个疑问,美国社会哲学家路易斯·芒福德给出的答案是:城市建设必须与地区历史文化协调一致,城市化不能远离历史传统。偏离它,就会直接导致大都市规模失控、结构失衡与功能失调。

      按照芒福德的城市理论,人类理想的城市不是当今的纽约、东京、伦敦或巴黎,而是挪威、冰岛等小国家的城市。

      事实上,近年来在城市化进程中,随着各种城市功能在中心区的集聚进一步加速,不仅造成“大城市病”难以治理,城市以往的整体之美也变成了当下的残缺之憾。比如,在历史文化城区内不断修宽大的马路,建高大的建筑,致使街巷肌理受到严重破坏,造成“规划性破坏”;而随着在历史文化城区实施大规模的“危旧房改造”,街道、小巷大量消亡,又造成了“建设性破坏”。

      这一点,成都早已意识到。以有机方式来推动城市更新,成都意在更大层面有所作为。

      摊开两份地图,不禁发现成都这座城市的两种模样:10年前,以天府广场为中心,城市一圈圈向外拓展,状似一张“大饼”;今天,城市向南,天府新区核心区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与中心城区交相辉映,形成一个“哑铃”。不仅如此,成都以“产城一体”理念,在周边又全面推进了7个卫星城市的规划建设。作为一种积极的城市规划理念,大成都的整体城市格局,开始逐渐向“双核共兴、一城多市”的网络城市群发展。

      然而骨架立起,城市内部尚需精细打磨。

      今年初,成都将全市九大片区划定为小街区规制示范区。其中,与宽窄巷子一街之隔的少城片区颇具特色:街巷纵横,屋宇错落。成都市规划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这里的街道格局自清代延续至今,一直没有大的变动,这是一种独特的城市年轮,改造会尽量保留这一原有形态,只是根据城市需要进一步优化路网,增加更多公共服务配套等。

      摒弃“大马路、大住宅区”等不合理的现状,在保护和修补城市历史遗迹、修缮传统水系格局等同时,通过维护宜人的街道空间历史文脉、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带着“城市年轮”的印记,成都正在有机更新。(记者 陈碧红 张彧希)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