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创新金融扶贫手段 让“最弱”贫困户搭上产业发展快车

  • 2016年12月21日 09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12月19日下午,绵阳市平武县虎牙藏族乡上游村村民杨超又到村口转了一圈。他在等待那笔来自绵阳担保公司和银行的100万元贷款。虽然约定12月20日早上送到,但满怀期待的他总盼着“早点送到”。

      这笔钱将作为他和村里其他44户贫困户的“本金”,入股村里的特色种养业合作社。对于老伴眼睛基本失明、本人也因年老体弱缺少劳动能力的杨超来说,这无疑雪中送炭。

      既缺钱,又缺劳动能力,这样的“最弱”贫困户如何脱贫?绵阳市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手段,协助他们搭上农业产业化快车,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A

      脱贫新机遇 贫困户却喊“抓不住”

      上游村地处涪江源头,海拔2000多米,距离绵阳市区足有5小时车程。因为大部分土地为荒山荒坡,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因此,全村面临着严峻的脱贫攻坚任务:全村825人中,贫困人口为151人,而且大多为老弱病残、缺乏发展能力。

      2016年,在请来农业专家仔细考察当地情况后,绵阳市为上游村量身订制了一套产业发展模式:利用高山坡地种植脆红李,并在林下套种高山蔬菜。

      这套模式也获得了社会资本的认可——两位外地种植大户来此投资,并于今年6月牵头成立了平武县虎牙藏族乡天路种植专业合作社,欢迎当地村民以资金、土地和劳动力入股,“5年后脆红李进入盛果期,合作社可以给村民带来每年400多万元的分红。”合作社理事长谢德伦说,入股越多,未来分红越丰厚。

      事实上,合作社成立时就带来了成熟的销售渠道:6月种下的部分蔬菜,到11月已取得了80多万元的销量。

      眼见为实,这个计划也深深打动了当地村民。但要入股合作社,杨超却面临资金难题:当地土地多为荒山荒坡,需要先平整土地、修建水渠后才能入股,但他根本拿不出整修所需的几千元。在得知入股条件后的几天里,杨超为筹集资金绞尽脑汁。他也考虑过贷款,但他家的情况不符合银行放款的条件。

      在上游村,像杨超这样的贫困户共45户,涉及土地共约10.5余公顷,要平整和完善灌溉设施,至少需要80万元的投入,靠贫困户自身,很难筹集这笔资金。

      B

      基金担风险 发展产业三方共赢

      如何才能让“杨超们”不错失这个难得的产业发展机遇?了解相关情况后,2016年下半年,绵阳市财政局成立了首批规模达250万元的财政扶贫贷款担保分险基金,在上游村启动了金融扶贫试点。

      在该基金牵头下,绵阳市科粮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上游村贫困户提供担保,向绵阳市商业银行平武支行贷款,用于贫困户的土地平整和灌溉设施完善,整修完成后,再代表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此前,担保公司和银行不敢对贫困户放款,主要原因就在于风险。“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回收期慢,风险太高。”绵阳市科粮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俊海说,有财政担保分险基金来分摊风险,才能让他们放下“后顾之忧”。

      这种模式有利于贫困户,但会不会导致贷款无法收回?为了降低风险,担保方对相关产业项目进行了风险评估。合作社也表示,在脆红李之外,还将逐步种植车厘子、高山药材等,以规避集中发展单一农作物带来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笔资金并不是直接发到贫困户手中,而是交由合作社管理,集中用于平整土地和完善灌溉设施,同时,贷款偿还问题也由合作社负责。

      “这实现了三方共赢:贫困户不出一分钱,就可以分享合作社发展的红利,合作社获得了资金,解决前期投入的问题,而金融机构也最大限度降低了风险。”绵阳市财政局局长侍玉蓉说。(记者 祖明远)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创新金融扶贫手段 让“最弱”贫困户搭上产业发展快车

  • 2016年12月21日 09时2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12月19日下午,绵阳市平武县虎牙藏族乡上游村村民杨超又到村口转了一圈。他在等待那笔来自绵阳担保公司和银行的100万元贷款。虽然约定12月20日早上送到,但满怀期待的他总盼着“早点送到”。

      这笔钱将作为他和村里其他44户贫困户的“本金”,入股村里的特色种养业合作社。对于老伴眼睛基本失明、本人也因年老体弱缺少劳动能力的杨超来说,这无疑雪中送炭。

      既缺钱,又缺劳动能力,这样的“最弱”贫困户如何脱贫?绵阳市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手段,协助他们搭上农业产业化快车,确保脱贫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A

      脱贫新机遇 贫困户却喊“抓不住”

      上游村地处涪江源头,海拔2000多米,距离绵阳市区足有5小时车程。因为大部分土地为荒山荒坡,产业基础非常薄弱,村民每年人均纯收入不到3000元。因此,全村面临着严峻的脱贫攻坚任务:全村825人中,贫困人口为151人,而且大多为老弱病残、缺乏发展能力。

      2016年,在请来农业专家仔细考察当地情况后,绵阳市为上游村量身订制了一套产业发展模式:利用高山坡地种植脆红李,并在林下套种高山蔬菜。

      这套模式也获得了社会资本的认可——两位外地种植大户来此投资,并于今年6月牵头成立了平武县虎牙藏族乡天路种植专业合作社,欢迎当地村民以资金、土地和劳动力入股,“5年后脆红李进入盛果期,合作社可以给村民带来每年400多万元的分红。”合作社理事长谢德伦说,入股越多,未来分红越丰厚。

      事实上,合作社成立时就带来了成熟的销售渠道:6月种下的部分蔬菜,到11月已取得了80多万元的销量。

      眼见为实,这个计划也深深打动了当地村民。但要入股合作社,杨超却面临资金难题:当地土地多为荒山荒坡,需要先平整土地、修建水渠后才能入股,但他根本拿不出整修所需的几千元。在得知入股条件后的几天里,杨超为筹集资金绞尽脑汁。他也考虑过贷款,但他家的情况不符合银行放款的条件。

      在上游村,像杨超这样的贫困户共45户,涉及土地共约10.5余公顷,要平整和完善灌溉设施,至少需要80万元的投入,靠贫困户自身,很难筹集这笔资金。

      B

      基金担风险 发展产业三方共赢

      如何才能让“杨超们”不错失这个难得的产业发展机遇?了解相关情况后,2016年下半年,绵阳市财政局成立了首批规模达250万元的财政扶贫贷款担保分险基金,在上游村启动了金融扶贫试点。

      在该基金牵头下,绵阳市科粮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为上游村贫困户提供担保,向绵阳市商业银行平武支行贷款,用于贫困户的土地平整和灌溉设施完善,整修完成后,再代表贫困户入股合作社。

      此前,担保公司和银行不敢对贫困户放款,主要原因就在于风险。“农业项目投入大、周期长、回收期慢,风险太高。”绵阳市科粮农业融资担保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张俊海说,有财政担保分险基金来分摊风险,才能让他们放下“后顾之忧”。

      这种模式有利于贫困户,但会不会导致贷款无法收回?为了降低风险,担保方对相关产业项目进行了风险评估。合作社也表示,在脆红李之外,还将逐步种植车厘子、高山药材等,以规避集中发展单一农作物带来的风险。

      更重要的是,这笔资金并不是直接发到贫困户手中,而是交由合作社管理,集中用于平整土地和完善灌溉设施,同时,贷款偿还问题也由合作社负责。

      “这实现了三方共赢:贫困户不出一分钱,就可以分享合作社发展的红利,合作社获得了资金,解决前期投入的问题,而金融机构也最大限度降低了风险。”绵阳市财政局局长侍玉蓉说。(记者 祖明远)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