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德阳已培养16万余名技能人才

  • 2016年12月14日 16时19分
  • 来源: 德阳市人民政府网站
  • 【字体:
  •   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近年来,我市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为龙头,通过制度建设、项目引领、重点突破、氛围营造等举措,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形成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职业培训、技能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支撑。截至2016年9月,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16.63万人。 

      我市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20余个部门参与的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社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企业院校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了《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文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重大培训任务实施目标管理、纳入综合考核,并定期对高技能人才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项目资金使用产出情况进行审核,强化监督检查,并将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技能人才评选、政策宣传等项目纳入市级财政予以保障,将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补助、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经费补助、高级工培训补贴纳入人才发展资金支出范围。 

      全面实施首席技师百人计划。在全省率先出台首席技师百人计划实施办法,并明确从2016年到2020年,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中选拔100名德阳首席技师,明确对被评为“德阳首席技师”的技能人才在为期5年的聘任期内,给予1万元/人·年的政府津贴,并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和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遴选范围。目前,我市正在开展第一批首席技师申报工作,年底将评选40名德阳首席技师。同时,全力推进新型学徒制试点。作为省内首批参与试点的市州,自2015年9月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市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开展定制培训、探索小班导师制等方式,引导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根据岗位需求和职工特点,对100名新录用职工和转岗职工实施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新型学徒制培养校企合作协议,目前已完成68名员工的新型学徒制试点培养任务。 

      出台技能人才培训补贴政策,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评价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技能人才,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给予培训补贴。2014年以来,我市用于职业培训补贴类支出累计达2445.75万元。同时健全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鉴定管理制度。此外,健全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优化机制。建立起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社会奖励为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人才激励模式,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从2005年起,我市坚持每2年在全市评选“市杰出高技能人才”和“市技术能手”,分别给予3年的政府津贴(3600元/人·年)、1500元的一次性奖励。从2008年至今,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市性的市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对取得竞赛项目前6名的选手分别在给予1000—3000元不等的资金奖励的同时,按规定晋升职业资格。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将职工技术技能和贡献作为分配要素,使技能人才获得与其能力、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待遇。 

      建好技能大师工作室。坚持高端发展方向,依托市内大型企业集团,统筹推进重点发展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领军型技能人才在技能创新、绝技代际传承方面的突出作用。全市已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17个。建好技能人才孵化基地。挖掘优质职业培训资源,结合产业经济发展和企业用工实际需求情况,依托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突出公益性、开放性、示范性特点,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全市已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15个。建好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市政府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投入2.1亿元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以德阳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承担国家级专项实训和产业人才培训,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力争2018年底建成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为特色、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国内一流、面向社会并辐射成渝经济区乃至中国西部的公共实训基地。建好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充分发挥职教资源丰富特点,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技能人才培训任务。(记者 曾征)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德阳已培养16万余名技能人才

  • 2016年12月14日 16时19分
  • 来源: 德阳市人民政府网站
  •   记者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获悉,近年来,我市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和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为龙头,通过制度建设、项目引领、重点突破、氛围营造等举措,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形成了以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了职业培训、技能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为全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技能支撑。截至2016年9月,全市技能人才总量为16.63万人。 

      我市建立了以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20余个部门参与的技能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人社部门统筹协调,相关部门紧密配合,企业院校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出台了《加强企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10余个文件,对高技能人才培养、重大培训任务实施目标管理、纳入综合考核,并定期对高技能人才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管理、项目资金使用产出情况进行审核,强化监督检查,并将市级职业技能竞赛、优秀技能人才评选、政策宣传等项目纳入市级财政予以保障,将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补助、市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经费补助、高级工培训补贴纳入人才发展资金支出范围。 

      全面实施首席技师百人计划。在全省率先出台首席技师百人计划实施办法,并明确从2016年到2020年,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企业的技师和高级技师中选拔100名德阳首席技师,明确对被评为“德阳首席技师”的技能人才在为期5年的聘任期内,给予1万元/人·年的政府津贴,并纳入市高层次人才库和全面创新(国际)领军人才遴选范围。目前,我市正在开展第一批首席技师申报工作,年底将评选40名德阳首席技师。同时,全力推进新型学徒制试点。作为省内首批参与试点的市州,自2015年9月试点工作启动以来,我市通过制定实施细则、开展定制培训、探索小班导师制等方式,引导东方电机有限公司根据岗位需求和职工特点,对100名新录用职工和转岗职工实施新型学徒制试点工作,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签署了新型学徒制培养校企合作协议,目前已完成68名员工的新型学徒制试点培养任务。 

      出台技能人才培训补贴政策,对通过职业技能鉴定考核评价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企业技能人才,采取政府购买培训成果的方式,给予培训补贴。2014年以来,我市用于职业培训补贴类支出累计达2445.75万元。同时健全人才多元化评价机制,基本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鉴定管理制度。此外,健全技能人才成长环境优化机制。建立起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社会奖励为辅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人才激励模式,不断提升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从2005年起,我市坚持每2年在全市评选“市杰出高技能人才”和“市技术能手”,分别给予3年的政府津贴(3600元/人·年)、1500元的一次性奖励。从2008年至今,每年组织开展一次全市性的市级一类职业技能大赛,对取得竞赛项目前6名的选手分别在给予1000—3000元不等的资金奖励的同时,按规定晋升职业资格。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技能职务津贴和特殊岗位津贴,将职工技术技能和贡献作为分配要素,使技能人才获得与其能力、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待遇。 

      建好技能大师工作室。坚持高端发展方向,依托市内大型企业集团,统筹推进重点发展产业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充分发挥领军型技能人才在技能创新、绝技代际传承方面的突出作用。全市已实施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17个。建好技能人才孵化基地。挖掘优质职业培训资源,结合产业经济发展和企业用工实际需求情况,依托技师学院等职业院校和大型企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技术先进、资源共享”的原则,突出公益性、开放性、示范性特点,建设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目前,全市已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项目15个。建好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市政府与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投入2.1亿元合作共建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以德阳产业结构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为导向,承担国家级专项实训和产业人才培训,为城乡各类劳动者提供技能训练、技能竞赛、技能鉴定、创业孵化、师资培训、课程研发等服务。力争2018年底建成以高端装备智能制造为特色、功能齐全、技术先进、国内一流、面向社会并辐射成渝经济区乃至中国西部的公共实训基地。建好校企合作培养平台。充分发挥职教资源丰富特点,广泛开展“校企合作”“校校联合”,实现优势互补,共同承担技能人才培训任务。(记者 曾征)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