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两新”产业促转型 锻造发展新动能

  • 2016年11月30日 09时16分
  • 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 【字体:
  •   通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发展“两新”产业,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全市工业总营业收入60%和40%以上

      在击鼓奋进中,今年前三季度,绵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这当中,作为绵阳市委市政府着力培养打造的“两新”产业动力澎湃,已然成为绵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而这也正是绵阳以产业引领供给侧改革的主要路径。

      今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17条政策措施中,6条瞄准“创品牌、增效益”。日前,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四川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详细列出78项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将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瞄准电子信息和汽车等八大重点产业方向,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

      培育新动能 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确定发展“两新”产业为重点工作

      有效增加供给总量

      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去年起,“供给侧”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热词。当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自结构,而非总量。而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则是从供给侧入手。

      今年3月,绵阳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绵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1+5”方案》。总体方案在26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突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提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培育新动能”“提质增效”等多项措施。

      《方案》中,加快发展壮大“两新”产业再次被列为重点工作。其实,早在去年8月,绵阳市在一月之内两次召开全市大会,主旨只有一个:明确“两新”产业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并对发展格局进一步细化。

      找准病根方能药到病除。数据显示,2014年,在工业总量上,绵阳与省内兄弟市州差距进一步拉大。2011-2014年,绵阳工业投资年均增长仅13.1%,低于部分市州。百亿企业绵阳仅有2户,民营企业中仅1户进入全省100家大企业行列……虽然身为川内第二大城市,但工业发展的“短板”也暴露出城市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要想重塑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的“绵阳经济版图”,必须大力引进培育“两新”产业,推动绵阳工业总量扩大、质量提升。

      谋定而后动。绵阳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提出把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六大产业作为全市“两新”产业的主攻方向,同时将绵阳富有比较优势的食品和化工两大产业作为主攻重点。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全市工业总营业收入的60%和40%以上,“两新”产业投资占工业总投资比例达到55%以上。

      推进全创改革 加快军民融合创新转化

      进一步挖掘科技资源

      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规模化

      不久前,中国(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举行科技成果发布会,推出一款由绵阳本土科技企业研发的VR技术游戏产品。绵阳首次发布当前电竞和影视行业追捧的VR新品,表明科技城在该项技术研发方面已经成熟。

      其实,早在2014年2月,绵阳工研院就建立了常态化科技成果发布机制,每月定期向外界发布成果。而外地的研发成果、优秀企业入驻绵阳,工研院也可提供相应帮助。

      “从产品发布到企业发布,我们正在强化工研院平台的溢出效应。”工研院院长高利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研院依托政府、面向市场,对科技成果进行“组装”,再将合适的项目交给企业孵化培育,最终形成产业。如今,工研院已成功实现包括影视一体机,激光照相仪、双轮平衡车、水体重金属检测仪等在内的多项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同时,绵阳加快构建全国领先的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和服务保障“五大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网站上,有一个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栏目,平台上有庞大的“仪器库”和“专家库”,只要点击相关栏目,就可以很方便地查到绵阳区域内的大型实验仪器、大型生产加工设备、政策法规、专家资源等。“共享平台整合了科技资源,旨在激活‘沉睡’的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说,平台大大改善了以前科技资源分割严重、重复建设、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

      如今,绵阳市孵化器从8家增至50余家,孵化总面积从37万平方米增至90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和服务机构已达2700余家。各孵化中心构建起的“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提升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协同服务效应,使得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与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更加紧密。

      鼓励技术创新 加快品牌创立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高端产业聚集

      园区是推进“两新”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主阵地。

      以集中、集聚、集群、集约为向,去年以来,绵阳精心编制《绵阳工业重点产业及布局方案》,推动重点产业向对应专业园区集中集聚,促进园区特色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把园区建设成为引领“两新”产业的战略高地。

      游仙区全力打造“光电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新材料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和特色化工产业园”等五大专业化、特色化园区。江油以“特色园区”为支撑、“种子企业”为主题、“沿链招商”为关键,加快打造“两新”产业发展示范区……各产业园区正逐渐成为全市“两新”产业发展的功能集聚区。

      在品牌创立方面,绵阳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在日前出台的《绵阳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中,明确表示鼓励绵阳“两新”企业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对主导或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制(修)订的企业,给予10-40万元一次性补助。并对首次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首次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的,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首次获得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市政府质量奖的,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此间,在坚持“一切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发展理念中,针对企业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难题,绵阳先后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建立了总规模为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设立了3亿元的应急转贷资金。仅去年10月以来,通过应急转贷资金就为66户工业企业办理转贷资金82笔,仅此一项就为这66户企业降低融资成本3500万元。

      培育新动能四川目标

      日前,我省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全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并详细列出78项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方案》明确,将通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型经济形态、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能。推动“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到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过57%。

      培育新动能市州行动

      德阳:实施以“互联网+制造”“装备制造大数据”为重点的传统制造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坚持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积极培育大型航空模锻件产品、数字化自动控制仪表和系统环保节能设备、新型特种电线电缆及其制造成套设备、大型数控机床、军工配套产品及产业和产品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充:支持以新能源汽车、丝纺服装为重点的优势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究院;大力支持中法农业科技园建设,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合作发展平台;加快构筑基于核心产业技术和核心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油气化工、汽车汽配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丝纺服装、轻工建材、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

      记者手记

      让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转移

      去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四川省制定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实施方案。《方案》是一剂科学的药方:通过内在机理调整,祛除经济肌体虚胖,并输入新鲜血液,培育新能量和新机能,让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转移,为肌体提供更有效的养分。 

      作为一个偏学术范儿的词,“供给侧改革”即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提出,要把推进结构性改革摆到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战略上打好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进一步集聚和有效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

      科技城,一座科技资源的富矿,守着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让它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培育“两新”产业,锻造优势产业集群,抢占未来发展竞争制高点,对绵阳来说无疑是科学而又有远见的选择。我们期盼,肩负着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等重大发展战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重任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在推进供给侧改革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记者 任毅)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两新”产业促转型 锻造发展新动能

  • 2016年11月30日 09时16分
  • 来源: 四川经济日报
  •   通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发展“两新”产业,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全市工业总营业收入60%和40%以上

      在击鼓奋进中,今年前三季度,绵阳市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比上半年提高0.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2个百分点。这当中,作为绵阳市委市政府着力培养打造的“两新”产业动力澎湃,已然成为绵阳工业经济转型升级的“主力军”。而这也正是绵阳以产业引领供给侧改革的主要路径。

      今年3月,省政府印发了《促进经济稳定增长和提质增效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政策措施》,17条政策措施中,6条瞄准“创品牌、增效益”。日前,省委、省政府联合印发《四川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详细列出78项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作为中国唯一科技城,绵阳将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瞄准电子信息和汽车等八大重点产业方向,着力改造提升传统动能、培育发展新动能。

      培育新动能 重点培育产业集群

      确定发展“两新”产业为重点工作

      有效增加供给总量

      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去年起,“供给侧”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热词。当前,制约地方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来自结构,而非总量。而结构性改革的着力点则是从供给侧入手。

      今年3月,绵阳市委、市政府专题研究《绵阳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及《“1+5”方案》。总体方案在26个方面提出具体举措,突出“三去一降一补”五大任务,提出“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培育新动能”“提质增效”等多项措施。

      《方案》中,加快发展壮大“两新”产业再次被列为重点工作。其实,早在去年8月,绵阳市在一月之内两次召开全市大会,主旨只有一个:明确“两新”产业作为全市产业发展的“一号工程”,并对发展格局进一步细化。

      找准病根方能药到病除。数据显示,2014年,在工业总量上,绵阳与省内兄弟市州差距进一步拉大。2011-2014年,绵阳工业投资年均增长仅13.1%,低于部分市州。百亿企业绵阳仅有2户,民营企业中仅1户进入全省100家大企业行列……虽然身为川内第二大城市,但工业发展的“短板”也暴露出城市发展后劲不足。因此,要想重塑全省经济发展格局中的“绵阳经济版图”,必须大力引进培育“两新”产业,推动绵阳工业总量扩大、质量提升。

      谋定而后动。绵阳立足本地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提出把电子信息、汽车、新材料、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生物等六大产业作为全市“两新”产业的主攻方向,同时将绵阳富有比较优势的食品和化工两大产业作为主攻重点。力争到202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营业收入分别达到全市工业总营业收入的60%和40%以上,“两新”产业投资占工业总投资比例达到55%以上。

      推进全创改革 加快军民融合创新转化

      进一步挖掘科技资源

      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高端产业规模化

      不久前,中国(绵阳)科技城工业技术研究院举行科技成果发布会,推出一款由绵阳本土科技企业研发的VR技术游戏产品。绵阳首次发布当前电竞和影视行业追捧的VR新品,表明科技城在该项技术研发方面已经成熟。

      其实,早在2014年2月,绵阳工研院就建立了常态化科技成果发布机制,每月定期向外界发布成果。而外地的研发成果、优秀企业入驻绵阳,工研院也可提供相应帮助。

      “从产品发布到企业发布,我们正在强化工研院平台的溢出效应。”工研院院长高利珍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工研院依托政府、面向市场,对科技成果进行“组装”,再将合适的项目交给企业孵化培育,最终形成产业。如今,工研院已成功实现包括影视一体机,激光照相仪、双轮平衡车、水体重金属检测仪等在内的多项科技成果转化案例。

      同时,绵阳加快构建全国领先的军民融合创新转化、产业培育、人才集聚、开放合作和服务保障“五大体系”,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在绵阳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网站上,有一个大型科学仪器资源共享平台栏目,平台上有庞大的“仪器库”和“专家库”,只要点击相关栏目,就可以很方便地查到绵阳区域内的大型实验仪器、大型生产加工设备、政策法规、专家资源等。“共享平台整合了科技资源,旨在激活‘沉睡’的科技资源,为企业提供高效服务。”市生产力促进中心负责人说,平台大大改善了以前科技资源分割严重、重复建设、设备闲置、资源浪费等现象。

      如今,绵阳市孵化器从8家增至50余家,孵化总面积从37万平方米增至90万平方米,入驻孵化企业和服务机构已达2700余家。各孵化中心构建起的“创业苗圃(前孵化器)+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体系,提升了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协同服务效应,使得科技成果在转化过程中与上下游产业链的结合更加紧密。

      鼓励技术创新 加快品牌创立

      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推动生产要素向优质高端产业聚集

      园区是推进“两新”产业集聚集群集约发展的主阵地。

      以集中、集聚、集群、集约为向,去年以来,绵阳精心编制《绵阳工业重点产业及布局方案》,推动重点产业向对应专业园区集中集聚,促进园区特色化、高端化、专业化发展,把园区建设成为引领“两新”产业的战略高地。

      游仙区全力打造“光电产业园、循环经济示范园、新材料产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和特色化工产业园”等五大专业化、特色化园区。江油以“特色园区”为支撑、“种子企业”为主题、“沿链招商”为关键,加快打造“两新”产业发展示范区……各产业园区正逐渐成为全市“两新”产业发展的功能集聚区。

      在品牌创立方面,绵阳鼓励企业加强质量品牌和标准建设。在日前出台的《绵阳工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领航计划”》中,明确表示鼓励绵阳“两新”企业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军民融合产业等重点领域的标准研制,对主导或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技术标准制(修)订的企业,给予10-40万元一次性补助。并对首次获得中国质量奖、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50万元一次性奖励;首次获得省政府质量奖的,给予30万元一次性奖励;首次获得四川名牌、四川省著名商标、市政府质量奖的,给予20万元一次性奖励。

      此间,在坚持“一切以企业为中心”的产业发展理念中,针对企业长期以来融资难、融资贵这一难题,绵阳先后设立了规模20亿元的全国唯一的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基金,建立了总规模为1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设立了3亿元的应急转贷资金。仅去年10月以来,通过应急转贷资金就为66户工业企业办理转贷资金82笔,仅此一项就为这66户企业降低融资成本3500万元。

      培育新动能四川目标

      日前,我省出台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明确全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要求、总体目标、实施路径和配套政策,并详细列出78项重点任务及责任分工。

      《方案》明确,将通过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型经济形态、充分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大力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新供给培育新动能。推动“中国制造2025四川行动计划”,到2017年,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28%以上,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43%,民营经济占GDP比重超过57%。

      培育新动能市州行动

      德阳:实施以“互联网+制造”“装备制造大数据”为重点的传统制造业互联网改造提升工程。坚持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为重点,积极培育大型航空模锻件产品、数字化自动控制仪表和系统环保节能设备、新型特种电线电缆及其制造成套设备、大型数控机床、军工配套产品及产业和产品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南充:支持以新能源汽车、丝纺服装为重点的优势骨干企业建立技术研究院;大力支持中法农业科技园建设,打造具有示范效应的合作发展平台;加快构筑基于核心产业技术和核心产业链的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油气化工、汽车汽配等传统产业向中高端发展;积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丝纺服装、轻工建材、食品加工等重点产业。

      记者手记

      让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转移

      去年以来,中央高度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

      四川省制定了《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总体方案》和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个实施方案。《方案》是一剂科学的药方:通过内在机理调整,祛除经济肌体虚胖,并输入新鲜血液,培育新能量和新机能,让资源从低效领域向高效领域转移,为肌体提供更有效的养分。 

      作为一个偏学术范儿的词,“供给侧改革”即为在经济新常态下,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扩大有效供给,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中央提出,要把推进结构性改革摆到事关经济发展全局的重要位置,战略上打好持久战,战术上打好歼灭战,进一步集聚和有效释放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活力。

      科技城,一座科技资源的富矿,守着这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如何让它更好地为地方经济服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引进培育“两新”产业,锻造优势产业集群,抢占未来发展竞争制高点,对绵阳来说无疑是科学而又有远见的选择。我们期盼,肩负着为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军民融合等重大发展战略探索路径、积累经验、作出示范重任的绵阳国家科技城,在推进供给侧改革方面也能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记者 任毅)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