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元:夯实农田水利基础 助推现代农业发展
今年前三季度,广元全市农民人均收入6598元,同比增长10.3%。同时,全市累计创建中国驰名商标4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4个、省著名商标28个。
过去的几年,地处秦巴山区的广元,凭借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打了一场农业领域的“翻身仗”。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历来是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广元的农田水利,不仅建出了成效,还建出了名气。其背后的秘诀是:按照“农建强农、农建富民、农建美村”的思路,通过项目实施大统筹、产业结构大转型、建管机制大创新。强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同时助推现代农业崛起和农村经济平稳发展。
项目大统筹
多规合一,一张蓝图绘到底
地处秦巴山区的广元,如何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确保项目做优、做精、做新、做实?
答案是,把农田水利建设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农村发展行业规划、统筹城乡专项规划等多规衔接,实现一张蓝图绘到底。亦即,以整合项目规划为抓手,以整合资金为落脚点,实现项目和资金效益最大化。
整合项目上,强力推动区县项目整合、乡村组织发动,激发民间资本与社会力量的参与热情。期间,广元激发基层群众和本土专家热情,请来省内外科研院所、高校的专家领衔。确保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规划“长期与短期”“高端理念与本地实际”“干部意见与群众意愿”三个同步协调,做到纸上的规划既专业又可行。
整合资金上,结合投融资机制体制改革,保证财政投入之余,实现建设资金多元化、市场化。在广元,农建资金已经被列入公共财政投入重点。同时,打破了行政区划藩篱和行业壁垒,以县区为平台,统筹整合涉农资金打捆使用。
目前,广元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已投入近50亿元。这些资金的来源,有的是土地出让收益计提、过桥贷款、开发性融资,也有的是以PPP模式引入的社会资本。
如何让项目的最大受益者——农户更积极的投工投劳?各县区秉承“一事一议”原则,把组织群众参加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与农村社会事务管理相结合,投工与筹资相结合,村组与协会组织形式相结合,激发群众积极性。今年以来,全市100余万人次参与了冬春农建大会战。
为了确保项目建设“多快好省”,在解决资金来源问题后,广元对流程管控“动刀”,确定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项目管理流程。质量安全上,定期开展抽查检查;项目建设上,把责任落实到人,明确责任,并倒排工期、倒逼任务、倒查责任,以加快建设进度。
目前,广元已建设86个万亩亿元现代农业园区,形成了以主要交通干线、骨干水网、现代农业园区、幸福美丽新村为内容的“长藤结瓜”式农建格局。
产业大转型
提档升级,建设效果成倍释放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既是产业发展的基础,本身也是产业;它不仅是农业发展壮大的基石,也是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的前提。
特色引领,着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广元多山,境内高山峡谷交错,且森林覆盖率位居全省前列。凭借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按照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的原则,确保“饭碗”端在自己手里。同时因地制宜培育优质粮油、生态畜禽水产、高山绿色果蔬等“6+1”特色产业,把企业、业主、营销组织等市场主体引进来。目前,全市已建成农田水利覆盖的产业基地400万亩,组建农民专合社2221家、家庭农场593家、龙头企业320家,辐射带动全市59%的农户,实现了农业由分散到聚合的跨越。
科技优先,全面创新促转型升级。过去6年内,旺苍县、朝天区、剑阁县、青川县先后纳入全省首批、第二批节水型社会重点县建设。趁此机会,广元开启“智慧水务”和“智慧农业”的建设之路。一次转身,一次蝶变。目前,全市推广光伏提灌技术,累计建成光伏提灌站11个,有效提升了10个现代农业园区渠系水利用系数。
做强品牌,快速提升农业竞争力。提起广元,不难想起苍溪猕猴桃、朝天核桃等驰名中外的特色农产品。围绕把“名气”变成“名牌”这个课题,广元借助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开启了优势特色产业全产业链开发之路。
农旅融合,深挖农业附加值。推动“一三产业”融合,广元秉承“园区景区化、农旅一体化”的理念,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持、部门帮扶、群众参与等方式,围绕风景名胜、河湖库区、重点工程、城镇周边科学规划布局,大规模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乡村旅游景区、新型农村社区,逐步引导发展具有地方特色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景点86个,年接待观光人数达20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近36亿元。
机制大创新
完善建管,农建工程显长效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千秋”之利,重点在管。如要获长远治理,必须从机制体制入手,明晰产权、细化责任、强化管护。
破局仍然靠改革。在建设期间,按照“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明确新建水利工程产权和管护主体。此外,依据农村产权制度“七权同确”的部署,对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中的基础设施实行股权量化,加快推动农田水利资产向农民专合组织和农民生产经营性成本转变,探索出“股权量化+保底收益+按股分红+租地务工”的收益分享机制。
在公益性水利工程的管护方面,坚持“公益性工程政府保障、经营性工程推向市场、准公益性工程民办公助”,差异化落实政府、业主、群众的管护责任。同时,强化用水户协会、基层水利服务队等管理服务组织建设。目前,全市落实村级管理员3000余人,管护面积覆盖全市70%以上的耕地。
在管护体制建设方面,细化责任,层层落实。在广元,经过数年探索,已经形成包括市、县(区)、乡镇、村社、业主、农户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管护体系,市、县两级重在统一标准、规范管理,乡镇、村社、业主、农户重在利用乡规民约和“一事一议”建立健全协会,落实具体的日常管理,全市各类基层服务组织、用水户协会、专业协会管理各类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达40%以上。
在水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参照省内外经验,推动河长制试点,强化对境内河流水质监管。此外,广元还率先在青川等地开展水生态补偿试点,创造性探索出“上游保护水质、下游补偿上游、环境资源共享、风险危害共担”的小流域水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广元市
138万人喝上放心水奋力推进全域灌溉
“十二五”期间,广元市让138万农村人口和师生喝上放心水,境内河库安澜,131万亩土地得以旱涝保收。
在这份答卷的背后,是广元水务在“十二五”创下的三个历史之最:
水利常规投资最多。全市累计完成水务建设投入114亿元,投资总额比规划投资增加13.7%;
骨干水利工程建设最集中。苍溪乐园等6座中型水库立项,东阳沟等5座小型水库开工建设;
解决农村饮水安全力度最大。累计解决138万农村人口和在校师生饮水不安全问题。
截至目前,广元全市灌溉面积已累计达到138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131万亩,蓄引提水总量达49亿立方米。管理上,在全省率先完成中小型水库和269个乡镇供水站等基层管理单位的定编、定岗、定员,建立了县(区)总站和57个大片区水务站。
伴随水利工程体系和管理体系的初步建成,广元持续推进全域灌溉,实现河库安澜及水美村富。
2011—2015年间,累计治理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5个,新建堤防93公里,保障20万人次的生命财产安全;通过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全市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指标体系全面建立。期间,累计整治排污口339个,城区日处理污水能力增至10万吨。
截至去年底,全市万元GDP用水量较2010年下降39.2%,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3.3%。
剑阁县
四川水利第一县的管护之路
剑阁县是全国、全省水利工程大县,水利工程数量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目前, 全县已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6420处,蓄引提水总量2.8亿立方米,有效灌面达38.77万亩。
在“十二五”期间,围绕如何管好这些水利工程,剑阁县一手抓产权改革明管护,一手强化基层水务服务能力,确保了田间渠系“最后一公里”的畅通。
2011—2015年间,剑阁全县按流域设12个水务管理站,共配备86名基层管理人员。同时,在基层设置村级水务员575名,主要负责山坪塘等农田水利工程的规划、建设与管理。
改革层面,根据工程灌区实际需要,剑阁县对中小型灌区村组建设的农渠均成立农民用水协会管理,目前已成立64个用水协会;以山坪塘为单位建立用水合作组404个。在末级渠系上,按照“规模化发展、标准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用水户参与”的思路,因地制宜地采取“业主直管、乡镇托管、协会专管、联户轮管、单户自管”等五种模式,以“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由受益群众通过“一事一议”组织成立用水协会,由县政府颁发产权证。
政府与民间力量齐抓并举的最佳契合点是水库管理,主要方式是专业力量和群众结合。水库工程大坝和放水设施由水库管理人员负责日常维护,放水渠系以受益村组为单位建立灌区用水户协会管理;灌区用户同时承担水库汛期抢险责任和义务。
朝天区
藤结瓜、排灌自入33个旱山村不再喊渴
朝天区地处秦岭南麓,境内山地地貌占91%以上,耕地面积仅为幅员面积的10%。由于地势起伏大,境内坡度在25度以上的耕地达75%。留住水、保障基层水利“肌体健康”,是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必须迈过的一道坎。“十二五”期间,朝天区根据旱山村条件,以山坪塘为瓜根、输水管网为瓜藤、一个个蓄水池为小瓜。以东溪河乡三龙村为例,当地通过整治山坪塘和新建维修水渠、蓄水池,实现塘连渠、渠连池,构建“长藤结瓜”式的网状蓄水系统,从山顶呈梯度衍射至山脚。利用下雨天,通过整治的山洪沟和引水渠先将地势较高的山坪塘蓄满水。多余的水,通过渠道流到地势较低的池塘存蓄起来。
据了解,类似于三龙村的供排系统已经在朝天区全面推开,仅去年,全区33个旱山村实现了旱涝保收,受益人口超过2万人。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