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山市聚焦民生改善 践行“三严三实”
一、推进发展夯实民生基础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也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市委六届七次全会确立了“转型升级、美丽发展”的工作指导思想,明确了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长极、四川综合交通次枢纽、大小凉山综合扶贫开发示范区的定位,为新常态下乐山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绘就了蓝图。当前,我们要围绕“转型升级年”工作主题,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确保“十二五”圆满收官,实现“十三五”良好开局,为民生改善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以举办第二届旅博会为契机,充分发挥旅博会的集聚效应、扩散效应和拉动效应,大力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全市旅游“第三极”,吸引更多境内外游客到乐山休闲度假。突出产业高端和产品高端“两条路径”,加大“一企一策”帮扶重点企业力度,着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培育新兴产业,巩固工业企稳回升的良好势头。继续抓好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建设,壮大现代农业规模,走出一条集约、高效、安全、持续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
二、扶贫攻坚补齐民生短板
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市的全面小康。我们要紧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围绕省上“3+10”政策组合拳,进一步完善我市“1+10+1”精准扶贫推进方案,编制好全市“十三五”扶贫开发规划,明确乐山扶贫开发工作的时间表、路线图和任务书。按照“六个精准”、“六个并重”和“五个一批”要求,深入推进彝区“十项扶贫工程”和乌蒙山连片开发项目,因地制宜抓好县域“插花”扶贫,“量身定做”个性化的精准扶贫方案,做到对症下药、精准滴灌、靶向治疗,确保如期完成脱贫任务。坚持既摘“帽子”、又拔“根子”,既“造血”、又“输血”,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劳务经济等富民产业,积极推进仁沐新高速、乐汉高速等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彝区“六个一”工程等社会事业发展,从整体上改变彝区山区贫困落后面貌。积极整合各方资源要素,引导各行业各系统向扶贫开发事业同向发力,推动形成党政主导、群众主体、行业帮扶、社会协同的“大扶贫”联动攻坚的生动局面。
三、改革创新助推民生改善
更好地保障和改善民生,让人民对改革有更多获得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当前,乐山改革已进入攻坚期和深水期,我们要把“三严三实”要求贯穿于改革全过程,大力弘扬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精神,理解改革要实,谋划改革要实,落实改革也要实,既当改革的促进派,又当改革的实干家。坚持发展导向、民生导向和问题导向,从有利于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的领域改起,从群众最关切、最紧迫、最期盼的领域改起,尽快出台一批既利长远、又管当下的改革事项。集中力量抓好旅游、农村土地经营权、国资国企、户籍制度、司法体制、纪检体制等“六大改革”,探索更多的乐山改革模式和经验,确保各项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加大简政放权力度,加快建立完善“三项清单”,落实好我市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实施意见,降低创业创新门槛,促进高校毕业生、返乡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妥善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推进教育、医药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领域改革,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力度,有效增加公共服务产品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
四、转变作风办好民生实事
“三严三实”体现了群众立场、群众观点,强调的是执政为民的宗旨意识。近年来,我们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办了一批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好事,公共财政民生支出比重稳定在65%左右,极大地改善了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但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们必须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深入实施“十项民生工程”,办好20件民生大事,让广大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民生福利。坚持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完善亲情工作法、民情观察员、网络对话、基层夜话等制度,深入开展“走基层、解难题、办实事、惠民生”等活动,打通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坚持严字当头、实字托底,完善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机制,继续整治“为官不为”,大力激励“奋发有为”,通过民生改善的实际成效来赢得广大群众的信任与支持。
“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我们一定要把“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持续改善民生的强大动力,努力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群众的根本利益,为奋力谱写中国梦的乐山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