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成都市将再建设652个幸福美丽新村
成效 农民入住新居也有产业能致富
在依山傍水、错落林间的邛崃市夹关镇周河扁安置点,自项目完工后,群众陆续搬进新居,也有不少村民正忙着装修房屋。“你看我家新房子漂亮不?这是厨房,那是客厅……”刚刚采完茶叶回家的鱼坝村村民雷代蓉热情地招呼记者参观自己的新家,她告诉记者,安置点的环境非常漂亮,今后准备搞农家乐旅游,相信日子会更加好过,美丽并幸福着。新村由内而外散发的浓浓乡土气息,印证了那句话——“望得见山、看得到水、记得住乡愁”。
让农民入住新居并不是成都农村建设的终极目标,如果没有能带动农民致富的产业,新村终将成为“一次性盆景”,新村建设,也将会成为一场“赶农民上楼”的闹剧。因此,培育支柱产业,成为成都新村建设中的“重头戏”。
蒲江县西来镇两河新村村民罗建祥,跟着村里的“引导”,将自家的土地全用于栽种杂柑,今年十来亩柑橘已全部挂果,每亩产值2万余元……
对于这样的变化,有村民说是得益于国家新农村建设,也有人说是成都的政策好。不管怎样,他们都喜欢极了这样的幸福美丽新村。其实,这也仅仅是成都打造幸福美丽新村的一个缩影。
今年全市再建652个幸福美丽新村
“一旦农村形态消失,川西农村文化就将失去载体,传统的耕读文明就失去了根。”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表示,“小组生”能受到农民的欢迎,不仅在于改善了农民的住房条件,还在于打造了一个新的生活环境,更在于创新了一种新的生产发展模式。发展现代农业,村民流转土地,有了财产性收入,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有了稳定的工资性收入,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据介绍,2012年,成都在先期启动8个试点项目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上,专门出台建设指导意见和规划技术导则,将“小组生”新村作为统筹城乡改革发展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作为保持农村特色、传承耕读文明的重要载体全域推进建设。
下一步,我市将全面推开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对有条件、农民有意愿集中居住的区域,引导农民新建“小组生”新村;不具备集中居住条件的散居院落,按“小组生”形态和功能改造提升;对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村落民居,建立名录库严格锁定保护,列入保护的国家级和省级历史文化名镇17个,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8个,命名天府林盘示范点106个。2015年成都的目标是再建设652个幸福美丽新村。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