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成都市场主体发展再获“开门红”
2014年3月,商事制度改革拉开序幕,推动各项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的脚步向前发展。市场和投资创业者对成都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发展机遇的有力响应,政府对企业注册的门槛降低,流程简化的有效举措,使一年来成都市场主体增长迅速,创业改革红利持续放大。
从“开局之年”进入“关键之年”,成都“改革创新、转型升级”之路已势不可当。
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朝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出发,“创业之城”的创业动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激发。2015年开年伊始,我市企业发展再获“开门红”,全市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深入推进的商事制度改革为全市经济迈向新台阶,再次注入发展新动力。
新常态新发展
商事制度改革下的“一年之变”
从2014年3月1日起,商事制度改革在我国全面实施。这一天,是值得所有创业者纪念的日子。
迎着改革的浪潮,成都全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成都市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部署一项项落到实处,具有特色的创新和精准的政策发力营造了宽松平等便利的准入环境,让千千万万的市场细胞活跃起来,改革红利效果显著。2014年,全市各类市场主体达102.79万户、注册资本总额达21161.8亿元,市场主体总数和注册资本总额分别首次突破“百万户”和“两万亿元”大关。以每万人(2014年户籍人口数)中市场主体数计算成都的市场主体密度为824.9户,即平均每12.12个人“拥有”1户市场主体,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2.76%。在2014年3-12月间,成都每月新登记市场主体数一直保持在14000户以上,峰值达到21299户,增长态势非常稳定。
转眼间,又是一年。市场主体发展再次呈现新面貌,生生不息的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显示出成都强大的发展后劲。今年1-2月,全市新登记注册市场主体29089户,同比增长47.03%,注册资本447.73亿元,同比增长44.13%。其中,新登记企业达10712户,同比增长70.76%,注册资本431.98亿元,同比增长43.81%。统计还显示,全市企业数量继续保持快速增长,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改革后的“一年之变”,着实令人欣喜。
围绕“稳中求进、统筹发展”工作主基调,今年我市将持续加大商事制度改革力度,不仅将全面推进“先照后证”“全程电子化登记”“小额经营备案”等政策实施,而且工商、质监、税务“三证合一”、个体工商户转企业、企业集团(集团公司)做大做强、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四个支持办法”正在紧锣密鼓地酝酿之中,多项深化改革措施都将在这一年中持续发力,系统推进。
打破门槛
民营经济高位求进
改革的利剑打破了创业的“门槛”。民营企业再次嗅到了改革浪潮之中的春天气息。
为打破困扰民营企业的资金瓶颈,2014年,市工商局继续运用股权出质和动产抵押登记服务等职能,帮扶中小微企业拓宽融资渠道,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搬去“绊脚石”。截至当年底,全市工商系统服务企业融资累计1603.24亿元,同比增长37.86%。其中,中小微企业融资1383.34亿元,同比增长33.45%。
解决融资难题,仅仅是民营企业获取红利蛋糕的小小缩影。一系列改革政策陆续出台,通过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加法”,不仅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更为广大投资创业者搭建起“链条式”牵引的红利:针对社区内不涉及前置许可事项的一般性经营项目的小额经营,实行社区备案管理,且不设身份、场所、经营项目、经营规模等门槛,而是以实际存在为备案标准,以鼓励草根创业和自主就业的积极性;为高校毕业生开通绿色窗口,提供政策咨询、项目选择、创业指导、开业指导、跟踪辅导的“一条龙”服务,暂不具备行政许可申办条件的可申请办理《成都市灵活就业(营业)辅导证》,以支持其就业创业;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的可按变更程序办理,允许保留原个体工商户名称中的字号和行业特点,为其办理税费减免、资产过户、行政审批变更等事宜提供便利,为个体工商户打造“升级版”创业梦提供政策保障;将5000万元集团母公司注资门槛降低为2000万元,鼓励企业集团化发展,为中小民营企业做大做强铺平道路。
今年年初全市市场主体发展的数据显示,民营经济在网络交易、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交通运输和仓储、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继续高速增长,生活性服务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呈现出“两翼齐飞”的态势。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