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新型城镇化 演绎以人为本城乡共繁荣

  • 2015年02月15日 11时09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成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市通过深入实施“北改”工程,积极加快卫星城和中小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建设管理转型升级,统筹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进一步打造宜人化的城市功能品质。

      引言

      宽阔的马路,整齐划一的居住小区,再配上休闲广场和运动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成都近郊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越来越具有城市的味道。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在提升质量。”我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可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又与简陋的城中村、棚户区并存,于是,成都要实现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绝不是单纯地发展乡镇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成都以“北改”工程为龙头,推进中心城区“二次”开发,在“北改”的推动下,推进卫星城的打造和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成都三个圈层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基本同步,实现了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A

      “北改”

      “北改第一签”居民

      春节后就能搬新房

      这几天,已经65岁的刘群富每天都要到“北改第一签”安置小区青龙鹭苑的门口转悠,碰见其他人出现在小区,他还一脸喜气洋洋地主动打起招呼,“你也是住这小区吗?那我们以后就是邻居了。”作为“北改”拆迁户,刘群富觉得自己终于等来了幸福时刻。

      刘群富是“北改第一签”的成华区青龙街道西林六、七组居民,2012年,他是第一个在《农房搬迁过渡、安置协议》上签下名字、盖上手印的人,成为成都市“北改”工程中第一个签约的居民。西林社区所在的成华区昭觉寺片区是成华区确定的第一个改造片区,同时也成为成都市启动“北改”以来,第一个实质性最早实现签约改造的片区。

      “两年了,终于快要交房了!”一激动,刘大爷拉着记者进了小区,在物管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看到:里面的门窗、吸顶灯已安装好,厨房、厕所的墙面和地面已铺上瓷砖,花岗石灶台、不锈钢洗菜池等一应俱全。刘大爷特别满意小区的环境,还一直跟记者强调:“前几天街道办的人说,安置小区已竣工,家具我都选好了,就等春节后交了钥匙就搬进去。”

      “北改”不仅改变了刘群富的生活,也让更多的人拥有了提升生活品质和服务的机会。据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该片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该区还同步在安置小区东侧配套建设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配套学校占地27亩,分为A、B、C三区,共有36个教学班,可提供学位1728个,已于去年8月底前竣工正式投入使用。

      “北改”这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正是成都在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次实践。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打破城市的二元结构。

      “北改”三年以来,金牛区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8个,其中解放北路、金牛大道等4条主要出入城通道完成提升改造,中环路茶店子段等断头路及时打通,二环路双快工程金牛段按时完工,金芙蓉大道、天丰路等骨干道路实现通车;在成华,以打通断头路、消除梗阻点、加密区域路网为攻坚方向,累计投入74.7亿元,分批分期实施185个道路建设项目,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新都区在完善区域内路网的同时,加强与成都中心城区的道路连接。货运大道与绕城高速立交、万石路毗河大桥和金芙蓉大道建成通车,金丰高架底层道路整治工程、大天路改造工程和G108川陕大件路(新都城区段)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从规划蓝图到建设完成,未来北城的面貌正日益清晰:以往的低矮棚户区变身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以往影响往来交通以及城市面貌的批发市场从中心城区逐渐调迁;曾经缺乏路网支撑的片区正在“密织”由主干道、次干道等组成的新路网;生态带综合整治项目的推进,为市民提供了生态文化娱乐相融合的现代都市滨河景观带……

      市北改办透露,2015年除继续推进凤凰山高架桥及凤凰山路、金粮路、金富路、致力五路-东林二路、王贾路-医贸大道、利民路、人民塘路、致力路下穿隧道工程等项目外,新建一批“北改”道路项目,开工建设兴城大道西延线等“北改”骨干道路,基本形成“北改”骨干路网构架。

      B

      卫星城

      家旁边就有好学校

      半小时就到城中心

      “你们从成都怎么过来的?自己开车吗?”在都江堰街头,年近花甲的丁文森一本正经地给想要采访他的我们出了个不错的主意:搭快铁,不堵车,半个小时就到都江堰!

      站在街头,丁文森用双手向记者比划着都江堰的交通线路。“现在在都江堰生活好方便喔,出门就坐公交车,哪都能去,要到成都去,31路公交车赶两站到快铁都江堰站,10多分钟到犀浦站换乘地铁2号线。”

      丁文森是自贡人,1991年就跟妻子来到都江堰做装修生意,一到都江堰,夫妻二人就被这里的宜人环境打动,决定留下来。在都江堰生活的14年里,丁文森一家结识了很多朋友,有当地人,也有汇集在这里的自贡老乡,大家一起聚会、出游,兴致来时就坐上快铁,从都江堰一路风驰电掣,只需半个小时左右就来到成都中心城区,逛街、访友都方便。

      对于老年人最关心的医疗问题,丁文森也一点不担心。“坐公交车5分钟就到都江堰市中医院。”今年12岁的小孙女已在离家数百米的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上完了小学,“学校很不错,一点不比其他学校差。”丁大爷乐呵呵地说。现在,丁大爷每天早上先在环境优美的小区里散步,或者到附近的公园打打太极拳,妻子晚上会去跳广场舞,到周末跟子女一起爬山、喝茶。

      像丁文森一样,生活在成都周边区(市)县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这些都得益于成都对卫星城的打造。按照规划,成都围绕中心城区打造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7个卫星城,以此分担并转移中心城区的功能、人口和产业。

      卫星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我市近年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全域内的立体交通体系。龙泉驿区是从交通建设中得益的卫星城之一,快速通道、高速路、轨道交通网络都在迅速完善;都江堰的成灌快铁、龙泉驿地铁开进了城区等都是最有力的佐证。

      “现在从我们小区出发,步行不到10分钟就有地铁站。”来温江已有两年多的李廷鹏介绍说,由于工作关系,他要经常到中心城区,为了节省时间,以往很多时候都是驾车前往。地铁开通后,到中心城区就会非常方便。李廷鹏一家对温江的环境很满意,每天晚饭后,他们一家就到小区附近的公园去散步。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各颗“卫星”已经在自己的优势基础上逐步完善,渐渐分担起了中心城区的部分功能。比如青白江区和新都区、新津县分别分担了成都中心城区的物流功能、新材料产业,并得到科学分解;都江堰市则根据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分担着文化、旅游的功能;龙泉驿区已逐步形成以中高端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分担着制造业的功能……

      C

      新农村

      新农村里建新居

      村民过上新生活

      一大早,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的韩群英就清扫着庭院,洗了被套晾晒好,然后还给门前的兰草浇了水。龙门子上,新换上的迎新年对联红得醒目。虽然忙得脚不沾地,可韩大姐精神好得很,“在新家过新年,我的心情好着呢。”

      “你们觉得我们小区漂亮吗?比你们城里的小区咋样?”韩群英的公公杜大爷今年87岁,他拉着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记者注意到,村里家家户户二楼露台上都有青砖砌成的镂空梅花丁女儿墙,前院外墙上装饰了鱼鳞形、花朵形、铜钱形的什锦瓦花窗,色彩质朴的外墙彩画讲述着耕牛犁地等一个个农耕文化故事……

      “香林村现在属苏家镇,可我们原本属于安仁镇。因此,此次民居规划融入安仁公馆建筑风格元素,并将本地农耕文化做成了文化墙。”该镇负责人罗新丽对记者解释了设计理念,她指着每户二楼外墙上小小的灰塑笑着说,你看,这里也隐藏着公馆建筑元素。

      融入了安仁公馆建筑风格元素的川西民居,让杜大爷这些老一辈仿佛找回了旧时光。看着如今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杜大爷笑得合不拢嘴,“既有以前老房子的样子,又是现代化的小楼房。”他笑着说,林盘干净,风景也漂亮,就像住在公园里,好处数都数不过来。

      “搬进新房子后,买了新沙发、新电视、新家具,厨房里安了橱柜和抽油烟机,社区里水、电、气、光纤都通了。”韩群英的语气里都是满足感,以前林盘里大都是破旧的小青瓦房,大家都羡慕唯一的一栋两层小楼,林盘里也脏得很。现在,居民都自觉地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每天由保洁员清运。

      对于这样的变化,有村民说是得益于国家新农村建设,也有人说是成都的政策好。即便分不清为何幸福来得这么突然,可是他们却喜欢极了这样的幸福美丽新村。其实,这也仅仅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守护乡愁”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成都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打造新农村综合体,并在新农村综合体之前冠以“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三个定语——小规模集中、组团式院落、生态化环境,用“小组生”这个简称,打造出成都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已建成54个,在建55个。

      如今,一个个“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综合体画卷在川西大地上绽放异彩:崇州市街子镇高墩旅游小村,依托新川西旅游环线,高墩旅游小村正在建设一座鱼藕共生观光农业园,发展乡村旅游;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新农村综合体,则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整体打造,利用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启动了天府水乡国际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休闲项目和香草湖生态湿地建设。组建了粮经专业合作社,启动了800亩优质粮油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市围绕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将全面推开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在2014年建成的新农村综合体基础上,以此为示范,成片成带推进。

      挖掘推进城镇化的更大潜力

      站在新起点,处在新方位,怎样再出发?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我们提供了治蓉兴蓉的基本遵循。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市已进入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毋庸置疑,城镇化是带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战略选择和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市的城镇化道路将秉持怎样的发展理念,呈现出一幅怎样的发展图景?对此,省委书记王东明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成都要有新作为。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全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转型升级,统筹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殷切期望,谆谆重托,责任重大。

      “新作为”之“新”,意味着成都要不负肩头“国字号”试验区重托,担负起首位城市发展责任,继续努力当好城乡一体化“先行区”,打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先行一步,积累经验;先行一步,做出示范。“新作为”之“新”,其核心思想在以人为本,使全体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这一核心要义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具体落地?就是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坚持“四态合一”推进城镇化、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紧紧围绕“质量”二字,走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与成都实际结合紧密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以人为核心,推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健康城镇化,旧城改造是重要任务。“北改”,这一最大民生工程,始终坚持产城一体、“四态合一”的城镇发展道路,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尤其是旧城改造提供了一个现实标本。三年多来,“北改”红利逐渐释放,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许多实惠。作为“北改”之后的最大规模民生项目,“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也在去年底全面启动实施。成为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五个转型升级”重大要求的战略举措,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人成都”的重要抓手,真切体现了“民之所呼、政之所向”的执政为民意识。

      以人为核心,发挥好四大功能,立好城市极核,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成都天府新区是主阵地。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拥有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是关键。比如农村进城人口的就业出路在哪里?在于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半市民化”问题如何解决?关键在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空间形态在哪里呈现?在于城乡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诸多重大问题的交汇处,正得益于“立城优城”。集成用好天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的政策红利,全面推动新区建设提速,成都新型城镇化推进必将更上层楼。

      新常态,新作为。在新的起点上,成都正以更宽视野、更高层面、更大力度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使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使城乡差距较大幅度缩小,使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使首位城市的带头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新型城镇化 演绎以人为本城乡共繁荣

  • 2015年02月15日 11时09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成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核心是以人为本。我市通过深入实施“北改”工程,积极加快卫星城和中小城市建设,大力推进建设管理转型升级,统筹建设幸福美丽新村,进一步打造宜人化的城市功能品质。

      引言

      宽阔的马路,整齐划一的居住小区,再配上休闲广场和运动中心……新型城镇化建设,让成都近郊很多名不见经传的小镇越来越具有城市的味道。

      “新型城镇化,核心是以人为本,关键在提升质量。”我市相关负责人表示,成都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郊区的发展模式,可繁华的城市中心区又与简陋的城中村、棚户区并存,于是,成都要实现由传统城镇化向新型城镇化转型,绝不是单纯地发展乡镇经济,在这一过程中,中心城区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成都以“北改”工程为龙头,推进中心城区“二次”开发,在“北改”的推动下,推进卫星城的打造和幸福美丽新村的建设,成都三个圈层新型城镇化发展速度基本同步,实现了城乡共同繁荣的发展格局。

      A

      “北改”

      “北改第一签”居民

      春节后就能搬新房

      这几天,已经65岁的刘群富每天都要到“北改第一签”安置小区青龙鹭苑的门口转悠,碰见其他人出现在小区,他还一脸喜气洋洋地主动打起招呼,“你也是住这小区吗?那我们以后就是邻居了。”作为“北改”拆迁户,刘群富觉得自己终于等来了幸福时刻。

      刘群富是“北改第一签”的成华区青龙街道西林六、七组居民,2012年,他是第一个在《农房搬迁过渡、安置协议》上签下名字、盖上手印的人,成为成都市“北改”工程中第一个签约的居民。西林社区所在的成华区昭觉寺片区是成华区确定的第一个改造片区,同时也成为成都市启动“北改”以来,第一个实质性最早实现签约改造的片区。

      “两年了,终于快要交房了!”一激动,刘大爷拉着记者进了小区,在物管人员的带领下,我们看到:里面的门窗、吸顶灯已安装好,厨房、厕所的墙面和地面已铺上瓷砖,花岗石灶台、不锈钢洗菜池等一应俱全。刘大爷特别满意小区的环境,还一直跟记者强调:“前几天街道办的人说,安置小区已竣工,家具我都选好了,就等春节后交了钥匙就搬进去。”

      “北改”不仅改变了刘群富的生活,也让更多的人拥有了提升生活品质和服务的机会。据成华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解决该片区居民子女入学难的问题,该区还同步在安置小区东侧配套建设了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配套学校占地27亩,分为A、B、C三区,共有36个教学班,可提供学位1728个,已于去年8月底前竣工正式投入使用。

      “北改”这项巨大的民生工程,正是成都在探索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一次实践。城镇化,不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打破城市的二元结构。

      “北改”三年以来,金牛区共实施基础设施建设项目68个,其中解放北路、金牛大道等4条主要出入城通道完成提升改造,中环路茶店子段等断头路及时打通,二环路双快工程金牛段按时完工,金芙蓉大道、天丰路等骨干道路实现通车;在成华,以打通断头路、消除梗阻点、加密区域路网为攻坚方向,累计投入74.7亿元,分批分期实施185个道路建设项目,为产业转型升级奠定良好基础;新都区在完善区域内路网的同时,加强与成都中心城区的道路连接。货运大道与绕城高速立交、万石路毗河大桥和金芙蓉大道建成通车,金丰高架底层道路整治工程、大天路改造工程和G108川陕大件路(新都城区段)改造工程全面完成。

      从规划蓝图到建设完成,未来北城的面貌正日益清晰:以往的低矮棚户区变身成为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住宅小区;以往影响往来交通以及城市面貌的批发市场从中心城区逐渐调迁;曾经缺乏路网支撑的片区正在“密织”由主干道、次干道等组成的新路网;生态带综合整治项目的推进,为市民提供了生态文化娱乐相融合的现代都市滨河景观带……

      市北改办透露,2015年除继续推进凤凰山高架桥及凤凰山路、金粮路、金富路、致力五路-东林二路、王贾路-医贸大道、利民路、人民塘路、致力路下穿隧道工程等项目外,新建一批“北改”道路项目,开工建设兴城大道西延线等“北改”骨干道路,基本形成“北改”骨干路网构架。

      B

      卫星城

      家旁边就有好学校

      半小时就到城中心

      “你们从成都怎么过来的?自己开车吗?”在都江堰街头,年近花甲的丁文森一本正经地给想要采访他的我们出了个不错的主意:搭快铁,不堵车,半个小时就到都江堰!

      站在街头,丁文森用双手向记者比划着都江堰的交通线路。“现在在都江堰生活好方便喔,出门就坐公交车,哪都能去,要到成都去,31路公交车赶两站到快铁都江堰站,10多分钟到犀浦站换乘地铁2号线。”

      丁文森是自贡人,1991年就跟妻子来到都江堰做装修生意,一到都江堰,夫妻二人就被这里的宜人环境打动,决定留下来。在都江堰生活的14年里,丁文森一家结识了很多朋友,有当地人,也有汇集在这里的自贡老乡,大家一起聚会、出游,兴致来时就坐上快铁,从都江堰一路风驰电掣,只需半个小时左右就来到成都中心城区,逛街、访友都方便。

      对于老年人最关心的医疗问题,丁文森也一点不担心。“坐公交车5分钟就到都江堰市中医院。”今年12岁的小孙女已在离家数百米的北街小学实验外国语学校上完了小学,“学校很不错,一点不比其他学校差。”丁大爷乐呵呵地说。现在,丁大爷每天早上先在环境优美的小区里散步,或者到附近的公园打打太极拳,妻子晚上会去跳广场舞,到周末跟子女一起爬山、喝茶。

      像丁文森一样,生活在成都周边区(市)县许多人的生活方式正在被改变,这些都得益于成都对卫星城的打造。按照规划,成都围绕中心城区打造龙泉驿、温江、新(都)青(白江)、郫县、双流、新津、都江堰7个卫星城,以此分担并转移中心城区的功能、人口和产业。

      卫星城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建设,我市近年大力实施“交通先行”战略,构建全域内的立体交通体系。龙泉驿区是从交通建设中得益的卫星城之一,快速通道、高速路、轨道交通网络都在迅速完善;都江堰的成灌快铁、龙泉驿地铁开进了城区等都是最有力的佐证。

      “现在从我们小区出发,步行不到10分钟就有地铁站。”来温江已有两年多的李廷鹏介绍说,由于工作关系,他要经常到中心城区,为了节省时间,以往很多时候都是驾车前往。地铁开通后,到中心城区就会非常方便。李廷鹏一家对温江的环境很满意,每天晚饭后,他们一家就到小区附近的公园去散步。

      随着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各颗“卫星”已经在自己的优势基础上逐步完善,渐渐分担起了中心城区的部分功能。比如青白江区和新都区、新津县分别分担了成都中心城区的物流功能、新材料产业,并得到科学分解;都江堰市则根据自己的文化底蕴和自然资源分担着文化、旅游的功能;龙泉驿区已逐步形成以中高端和新能源汽车制造为主的产业集群,分担着制造业的功能……

      C

      新农村

      新农村里建新居

      村民过上新生活

      一大早,大邑县苏家镇香林村的韩群英就清扫着庭院,洗了被套晾晒好,然后还给门前的兰草浇了水。龙门子上,新换上的迎新年对联红得醒目。虽然忙得脚不沾地,可韩大姐精神好得很,“在新家过新年,我的心情好着呢。”

      “你们觉得我们小区漂亮吗?比你们城里的小区咋样?”韩群英的公公杜大爷今年87岁,他拉着记者在村里转了一圈,记者注意到,村里家家户户二楼露台上都有青砖砌成的镂空梅花丁女儿墙,前院外墙上装饰了鱼鳞形、花朵形、铜钱形的什锦瓦花窗,色彩质朴的外墙彩画讲述着耕牛犁地等一个个农耕文化故事……

      “香林村现在属苏家镇,可我们原本属于安仁镇。因此,此次民居规划融入安仁公馆建筑风格元素,并将本地农耕文化做成了文化墙。”该镇负责人罗新丽对记者解释了设计理念,她指着每户二楼外墙上小小的灰塑笑着说,你看,这里也隐藏着公馆建筑元素。

      融入了安仁公馆建筑风格元素的川西民居,让杜大爷这些老一辈仿佛找回了旧时光。看着如今既熟悉又陌生的环境,杜大爷笑得合不拢嘴,“既有以前老房子的样子,又是现代化的小楼房。”他笑着说,林盘干净,风景也漂亮,就像住在公园里,好处数都数不过来。

      “搬进新房子后,买了新沙发、新电视、新家具,厨房里安了橱柜和抽油烟机,社区里水、电、气、光纤都通了。”韩群英的语气里都是满足感,以前林盘里大都是破旧的小青瓦房,大家都羡慕唯一的一栋两层小楼,林盘里也脏得很。现在,居民都自觉地把垃圾扔进垃圾桶,每天由保洁员清运。

      对于这样的变化,有村民说是得益于国家新农村建设,也有人说是成都的政策好。即便分不清为何幸福来得这么突然,可是他们却喜欢极了这样的幸福美丽新村。其实,这也仅仅是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缩影。

      在这场“守护乡愁”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成都给出的答案是:创新打造新农村综合体,并在新农村综合体之前冠以“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三个定语——小规模集中、组团式院落、生态化环境,用“小组生”这个简称,打造出成都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截至2014年底,成都市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已建成54个,在建55个。

      如今,一个个“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的综合体画卷在川西大地上绽放异彩:崇州市街子镇高墩旅游小村,依托新川西旅游环线,高墩旅游小村正在建设一座鱼藕共生观光农业园,发展乡村旅游;郫县三道堰镇青杠树村新农村综合体,则按照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标准进行整体打造,利用整理节约出的集体建设用地启动了天府水乡国际乡村俱乐部等高端休闲项目和香草湖生态湿地建设。组建了粮经专业合作社,启动了800亩优质粮油和有机蔬菜基地建设,促进集体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

      下一步,我市围绕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将全面推开小规模、组团式、生态化新农村综合体建设。在2014年建成的新农村综合体基础上,以此为示范,成片成带推进。

      挖掘推进城镇化的更大潜力

      站在新起点,处在新方位,怎样再出发?中央“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我们提供了治蓉兴蓉的基本遵循。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市已进入发展方式转型的关键时期。毋庸置疑,城镇化是带动我市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创业就业、改善民生和公共服务的战略选择和重要动力。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市的城镇化道路将秉持怎样的发展理念,呈现出一幅怎样的发展图景?对此,省委书记王东明提出,推进新型城镇化,成都要有新作为。要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着力解决农业转移人口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全力推进城市规划建设管理转型升级,统筹建设幸福美丽新村,加快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殷切期望,谆谆重托,责任重大。

      “新作为”之“新”,意味着成都要不负肩头“国字号”试验区重托,担负起首位城市发展责任,继续努力当好城乡一体化“先行区”,打造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升级版,先行一步,积累经验;先行一步,做出示范。“新作为”之“新”,其核心思想在以人为本,使全体城乡居民共享城镇化发展成果。这一核心要义在实际操作中如何具体落地?就是坚持以人为核心推进城镇化、坚持“四态合一”推进城镇化、坚持城乡统筹推进城镇化,紧紧围绕“质量”二字,走一条形态适宜、产城融合、城乡一体、集约高效,与成都实际结合紧密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以人为核心,推进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健康城镇化,旧城改造是重要任务。“北改”,这一最大民生工程,始终坚持产城一体、“四态合一”的城镇发展道路,为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尤其是旧城改造提供了一个现实标本。三年多来,“北改”红利逐渐释放,让群众切切实实感受到了许多实惠。作为“北改”之后的最大规模民生项目,“四改六治理”十大行动也在去年底全面启动实施。成为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五个转型升级”重大要求的战略举措,成为提升城市品质、建设“宜人成都”的重要抓手,真切体现了“民之所呼、政之所向”的执政为民意识。

      以人为核心,发挥好四大功能,立好城市极核,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成都天府新区是主阵地。以人为核心推进新型城镇化,拥有一个现代化的产业基础和产业结构是关键。比如农村进城人口的就业出路在哪里?在于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半市民化”问题如何解决?关键在住房、就业、养老、子女教育等问题的解决;产业结构调整的具体空间形态在哪里呈现?在于城乡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诸多重大问题的交汇处,正得益于“立城优城”。集成用好天府新区获批为国家级新区的政策红利,全面推动新区建设提速,成都新型城镇化推进必将更上层楼。

      新常态,新作为。在新的起点上,成都正以更宽视野、更高层面、更大力度深入推进统筹城乡改革发展,使农民生活品质明显提升,使城乡差距较大幅度缩小,使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重大进展,使首位城市的带头引领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充分发挥。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