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宾创新扶贫模式与机制 让37.33万贫困人口脱贫
支部联建
带动一对一更精准
“真的没想到,有这样的政策来帮助我们家。”兴文县大坝苗族乡黄草坪村贫困户王南招说,以前不知道穷到何时才是头,而现在觉得日子有盼头了。
这是贫困户对宜宾创新支部联建带动机制发出的感叹。自宜宾创新支部联建带动机制以来,组建先进和后进帮扶对子700余个。而王南招所在的黄草坪村便是兴文县国税局对口帮扶的贫困村。
兴文县按照一个贫困村培育一个致富增收产业、一个贫困户培养一个致富“明白人”的目标,实行一村一名科技特派员,先后培育发展壮大了乌骨鸡、方竹笋、生猪、黄羊等产业,有效促进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
与此同时,产业协会带动机制的扶贫模式也如火如荼进行。“我已经加入了村里的专业合作社,准备根据家里的情况养鸡和猪。”高县落润乡振武村的万从元对记者说,虽然自己身有残疾,但是好的扶贫政策来了,相信日子一定会好起来。
自从精准扶贫开始以来,振武村村委深入调研,根据贫困户不同的致贫原因“量体裁衣”,建立了高县裕农种养专业合作社。振武村村支书万造彬表示,想通过种养业带动村民脱贫,让大家都富起来。
市带国贫县
加快脱贫达小康
屏山,作为一个“国贫县”,曾面对着设备老化、人才匮乏、技术落后,优秀教师、医生不愿留下,群众就医、就学困难等一系列问题,在宜宾市委、市政府的关心、重视下,大胆探索,创新开展市带“国贫县”合作办学、办医等攻坚扶贫新模式。
“县医院越办越好,现在基本上我们不会跑宜宾了。”在屏山县人民医院的挂号处,龙华镇的孙华对记者说道,“以前,总担心县医院的医生技术不行,水平不高,稍微大点的病都不敢到县医院看,但是现在很放心,而且很方便。”
宜宾精准扶贫攻坚战打破了区域界限,创新的扶贫模式,将扶贫落到了实处。不仅仅是医疗,在市带贫困县机制下,根据我市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压力大的实际,我市还鼓励、支持宜宾市三中、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优质公共资源与屏山县的中学、职中联合办学等举措,都让屏山县人民满口称赞。
宜宾市三中定期前往屏山中学以及珙县第一高级中学进行教学督导与交流,在指导教学工作的同时,开展教师培训。屏山中学和珙县第一高级中学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三中的监察督导委员会专家组会分析原因,并具体提出解决办法,学校之间的教学资源和教学教研信息更是交流共享,取长补短。
宜宾市三中、宜宾职业技术学院等优质公共资源与屏山县的中学、职中联合办学的教育资源交流共享,用教育来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激发了贫困地区孩子的才智,实现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发展。
命运共同体
企业扶贫创新模式
在扶贫工作中,宜宾还创新了县企共建机制,市、县、乡镇、村联动,带动群众脱贫致富。
“由于贫困户缺资金,虽然想发展,但是没办法进行。”筠连高坎乡相关工作人员对记者说,“我们现在引进了一个肉牛养殖公司,构建‘公司+农户’的扶贫创新模式,公司投资买牛犊,贫困户出劳力养殖,到肉牛出栏的时候,农户将公司投资牛犊的利润返回。”
同样采用“公司+农户”扶贫模式的还有屏山县锦屏镇的栗子村。栗子村“第一书记”周邦忠说,该村引进泸州业主成立了宜宾金秋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公司出资、农户投劳的模式养殖肉牛,希望带动村民,特别是带动贫困户脱贫致富。
无论是在屏山县锦屏镇的栗子村,还是筠连县高坎乡大地村,可以说,县企共建机制让企业和贫困乡镇、贫困村之间同呼吸共命运。
宜宾创新县企共建机制扶贫模式经过不断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其中,动员206家非公企业帮扶贫困村;组织动员五粮液、天原、丝丽雅三大国有企业到屏山投资建厂,已投产见效;与此同时,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并持续打造“种子基金”、“爱心助学包裹”、“栋梁工程”、“千企万户爱心结对帮扶”等社会扶贫品牌,动员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和人士全方位参与扶贫。
宜宾在扶贫开发工作中,还探索建立了“阳光识别法”和“三比三看九不评”机制;完善驻村帮扶机制,将领导干部和定点帮扶单位的联系点全部调整到贫困村,建立贫困村干部驻村帮扶机制;创新金融扶贫机制,探索建立小额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和保证保险机制;健全扶贫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完善了以乡为重点、工作到村、扶贫到户的工作机制,实行县级扶贫领导小组年度述职报告制、牵头部门年度报告制和扶贫重点工作按季督查制,增强扶贫实效。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