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力争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
核心提示
■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取向,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完成工业投资13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编制实施成都制造2025发展纲要。
2014年,全市工业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1—11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2%,分别领先全国、全省3.7、2.3个百分点,在副省级城市中位居第一、在省内市州排名第四,工业对全市经济的增长贡献率超过50%——在新的一年里,在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常态下,成都工业产业如何转型升级加快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在2015年,成都将坚持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建设,突破思维定式、转变思维方式,创新工作方法、狠抓工作落实。其中,在工业产业发展方面,将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取向,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完成工业投资1300亿元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5%以上,编制实施成都制造2025发展纲要。
“倍受鼓舞,倍感压力,充满信心!”市人大代表、市经信委主任施跃华接受专访时,这样表达对今年全市工业和信息化工作的感受。
根据市经信委今年的工作安排,将着力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在深入实施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启动编制实施成都制造2025发展纲要;以构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转型升级发展的内生动力为目标,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以顶层设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形成多点支撑、多元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
摆在首位的是分层次推进重点产业发展,则是立足于成都经济社会发展的顶层设计,全面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施跃华表示,今年将在深入实施成都工业“1313”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启动编制实施成都制造2025发展纲要,启动成都市工业和信息化“十三五”规划编制,抓紧培育壮大千亿产业集群,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的比重,“按照政府工作报告的要求,我们将率先发展信息安全、节能环保装备制造、页岩气、航空与燃机、新能源汽车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突出发展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等重点优势产业,大力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北斗产业,推动冶金建材食品轻工等传统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转移——尽快形成多点支撑、多元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
其中,率先发展五大高端成长型产业:
完善产业发展规划、优化产业发展布局,围绕重大项目和龙头企业,外引与内培相结合,瞄准产业链的缺失和薄弱环节,有针对性地“补链”、“强链”、“扩链”,加快打造结构合理、以大带小、成链发展的高端成长型产业集群。
页岩气产业,通过自主研发和吸收消化再创新,推进页岩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攻关和装备制造,促进页岩气水平井技术和压裂技术研发;大力发展页岩气开发装备制造和技术服务。
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围绕烟气处理、水处理、节能等技术装备领域,大力发展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和服务业;加大招商引资,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信息安全产业,加强军民融合与应用转化,开展应用示范,实施政府机关、公共服务、工业控制等领域“安全服务替代”,带动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培育形成一批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优势产品。
航空与燃机产业,坚持军民融合发展,依托现有航空制造企业和研发单位,推进航空电子产业园、航空动力小镇等项目建设,推动喷气公务机、商用无人机和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等项目加快落地,促进无人机和航空发动机产业化、规模化。
新能源汽车产业,坚持市场主导和政府引导相结合,以示范应用带动产业发展,以整车制造带动零部件发展,着力引进优势项目,培育龙头企业,做大产业规模。
同时,突出电子信息、轨道交通、汽车等重点优势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做粗做长产业链:
电子信息产业,优化制造业存量结构,推进信源、信道、信宿产业链整合发展,增强信息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和服务业融合、电子制造与软件服务协同,进一步做大产业规模。
轨道交通产业,加快推进中国南车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和新筑轨道交通产业园等重点项目以及现代有轨电车起步线建设,围绕整车制造核心构建轨道交通产业链,建立产业核心技术、成果转化机制,加快培育科研教育、勘察设计、工程总包、装备制造、运营维护等千亿产业链。
汽车产业,启动编制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规划,推进整车及零部件企业间协作配套,完善汽车零部件配套体系,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不断延伸汽车产业链;促进一汽-大众等现有整车企业尽快增产达产,不断提高整车产量。
发挥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撑作用,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
加快推进冶金、建材、食品和轻工等产业结构调整、品牌建设和质量提升,推动产业向价值链中高端发展。
以企业为市场主体构筑内生动力
改革创新、服务企业,力促产业转型升级
纽约州立大学荣誉科学博士周绍森在其《内生动力论》中认为,企业发展,人力资本是源泉,科学技术是动力——同样,对于一个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来说,众多重大项目的有力推进,企业自身的创新体现,以及营造良好的企业发展环境——这些因素,构成区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也是区域内生动力的核心所在。
重点组织实施好400个市级重大项目和13个省级重大产业化项目,实施100强大企业大集团动态调整,重点培育“小巨人•成长型•拟上规”中小企业900余户,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筛选一批本土民营企业作为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养……在一连串具体而微的措施之中,我们不难看出的是:所有的这些措施,都是围绕企业这一市场行为主体来展开的,“政府职能部门的众多政策,其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服务于企业、服务于发展。”
在优化产业布局方面,根据市经信委的工作初步安排,今年将推动中心城区工业集中发展区调整为综合产业园区,加快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等“4+N”园区建设,进一步精准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领域。突出二三圈层在全市工业发展中的主战场地位,优先保障二圈层园区土地资源、用地指标、能源等要素需求,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发展方向的重点项目落户三圈层园区。推进一批有条件的乡镇工业点加快发展,鼓励区(市)县利用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在园区外发展农产品初加工、手工业和无污染轻工产品制造业等。
在重大项目方面,突出技术改造,增强创新驱动发展能力。重点组织实施好400个市级重大项目和13个省级重大产业化项目,推动京东方扩能等项目开工建设,东风神龙成都乘用车等项目加快建设,四川一汽丰田2.7升普拉多等项目竣工投产,捷普消费类电子产品及其配套工艺生产基地等项目量产达产。支持40家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载体开展能力建设,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80家;推进重点技术创新项目200个,促进技术成果本地转化和产业化。
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大培育力度,提升企业市场竞争力。通过健全联席会议制度、三级协调服务机制、“直通车服务”制度,支持行业龙头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开展兼并重组,推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完善大企业大集团培育企业动态信息监测和发布体系,实施100强大企业大集团动态调整;落实支持中小微企业发展政策措施,实施小微企业创新发展、能力提升、升规培育、产业配套等重点工程,重点培育“小巨人•成长型•拟上规”中小企业900余户。支持民营经济发展,推进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围绕重点产业、重点领域筛选一批本土民营企业作为骨干企业进行重点培养。
同时,强化信息化支撑,推进产业融合发展,提升工业综合发展水平;淘汰落后产能,推进节能降耗和工业污染防治,促进工业低碳绿色循环发展;加强经济运行监测分析,提升要素保障和安全生产能力。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