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5·12”特大地震灾后产业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 2014年05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5·12”特大地震使绵阳市工业经济遭受重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工业战线上的同志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加快推进科学重建和产业振兴,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历经六年,绵阳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灾后重建给绵阳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调整升级机遇。一是运用先进生产工艺淘汰落后进程提速加快。例如水泥行业,地震前全市有24户企业合计年产700多万吨的落后产能,通过灾后重建我们已基本上将其全部用现代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装备进行了替代置换,同时实现了淘汰传统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的目标;二是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灾后重建带来了产业布局优化整合的契机。目前,绵阳工业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材料新能源和化工环保为支柱的门类齐全、产品众多、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93.8亿元,同比增长10.7%。“2+4”优势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51.7亿元、增长11.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206.6亿元、增长19.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30.2亿元、增长1%;冶金机械产业完成86.1亿元、增长9.2%;材料新能源产业完成57.5亿元、增长-3.5%;化工环保产业完成44.6亿元、增长10.5%;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完成126.7亿元、增长-2.7%。三是产业链延伸整合能力取得新突破。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全市更加注重按照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来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例如,长虹公司在重建中加快推进核心部件产业链建设,PDP项目实现了全面量产,迄今年产量可达216万片屏的规模,突破了中国“缺芯少屏”的局面,实现了从终端产品向上游关键部品部件的链条式扩散;汽车产业一改过去局限于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的产业格局,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实现了整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式发展。现在的绵阳,既聚集有像整车生产的华晨公司、中国重汽,又有一大批零部件生产企业。灾后重建和灾后产业振兴大大缩短了绵阳产业优化升级的时间,使绵阳产业结构调整在原有基础上至少跨越了10年以上。 

      二、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728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56户,占全市规上企业数超过三分之一。长虹绵阳本地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公司整体销售规模突破900亿元,连续五个年度跨百亿增长,九洲、新华、攀长钢、烟厂、银河化学、双汇等大企业大集团快速发展壮大。全省100名大企业大集团企业绵阳达到4户,长虹、九洲分别上榜电子信息企业百强第7位、第26位。非公有制经济、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富临入围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200户,全市初步形成了“大树成荫、小树成林”的大中小微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截止2013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分别达到15.5万余户和2.9万余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含外商、港、澳、台经济)83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7.2%,民营经济已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支撑起绵阳经济的“半壁江山”。 

      三、产业园区得到升级发展 

      坚持大力实施“园区倍增”计划,推动园区产业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按照“一核四带”空间布局和“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整合提升、重点支持、创新管理,精心编制和完善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绵阳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目前,已建成12个产业园区,园区发展空间由震前135平方公里扩展至363.7平方公里。现有国家级产业园区2个,省级产业园区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高新区数字视听产业示范基地、绵阳科技城军转民产业示范基地),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经开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列入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计划5个(2000亿元级的高新区,1000亿元级的经开区,500亿元级的江油工业园区、游仙经济开发区、安县工业园区)。截止2013年底,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570户,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79%。我市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承载力强的工业集中发展地,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引领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 

      四、工业生产要素保障全面加强 

      灾后重建以来,坚持着力加强工业要素供应保障机制建设,一批工业生产要素保障设施相继建成。全市共新建500千伏及以下各电压等级变电站5座、改造34座,新建扩建改造高中低压天然气管网达到555.6公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有力提升了支撑绵阳工业加快发展的保障能力,截止目前,长虹、攀长钢、新华、美丰、西普等重点工业用气得到有效保障;全市成品油库存量丰富,市场供应充足、保障充分;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为全市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5·12”特大地震灾后产业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 2014年05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5·12”特大地震使绵阳市工业经济遭受重创,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工业战线上的同志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加快推进科学重建和产业振兴,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历经六年,绵阳工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一、产业结构实现优化升级 

      灾后重建给绵阳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调整升级机遇。一是运用先进生产工艺淘汰落后进程提速加快。例如水泥行业,地震前全市有24户企业合计年产700多万吨的落后产能,通过灾后重建我们已基本上将其全部用现代新型干法水泥工艺装备进行了替代置换,同时实现了淘汰传统落后产能,促进节能减排的目标;二是产业规模进一步发展壮大。灾后重建带来了产业布局优化整合的契机。目前,绵阳工业已基本形成以电子信息、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为主导,食品及生物医药、冶金机械、材料新能源和化工环保为支柱的门类齐全、产品众多、较为完整的工业体系。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593.8亿元,同比增长10.7%。“2+4”优势产业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总体规模不断壮大,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51.7亿元、增长11.2%,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3%。其中,电子信息产业完成206.6亿元、增长19.2%;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完成30.2亿元、增长1%;冶金机械产业完成86.1亿元、增长9.2%;材料新能源产业完成57.5亿元、增长-3.5%;化工环保产业完成44.6亿元、增长10.5%;食品及生物医药产业完成126.7亿元、增长-2.7%。三是产业链延伸整合能力取得新突破。在灾后重建过程中,全市更加注重按照产业链条的延伸和完善来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例如,长虹公司在重建中加快推进核心部件产业链建设,PDP项目实现了全面量产,迄今年产量可达216万片屏的规模,突破了中国“缺芯少屏”的局面,实现了从终端产品向上游关键部品部件的链条式扩散;汽车产业一改过去局限于发动机及零部件生产的产业格局,通过引进龙头企业和配套企业,实现了整车—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的突破式发展。现在的绵阳,既聚集有像整车生产的华晨公司、中国重汽,又有一大批零部件生产企业。灾后重建和灾后产业振兴大大缩短了绵阳产业优化升级的时间,使绵阳产业结构调整在原有基础上至少跨越了10年以上。 

      二、企业快速发展壮大 

      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达728户,其中亿元以上企业数量达到256户,占全市规上企业数超过三分之一。长虹绵阳本地产值突破500亿元大关,公司整体销售规模突破900亿元,连续五个年度跨百亿增长,九洲、新华、攀长钢、烟厂、银河化学、双汇等大企业大集团快速发展壮大。全省100名大企业大集团企业绵阳达到4户,长虹、九洲分别上榜电子信息企业百强第7位、第26位。非公有制经济、中小微企业加快发展,富临入围全省民营企业百强,全市科技型中小企业超过1200户,全市初步形成了“大树成荫、小树成林”的大中小微企业竞相发展的良好格局。截止2013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和民营企业分别达到15.5万余户和2.9万余户,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含外商、港、澳、台经济)832亿元、占全市GDP比重达到57.2%,民营经济已成为绵阳经济发展的生力军,支撑起绵阳经济的“半壁江山”。 

      三、产业园区得到升级发展 

      坚持大力实施“园区倍增”计划,推动园区产业集中、集聚、集约、集群发展。按照“一核四带”空间布局和“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整合提升、重点支持、创新管理,精心编制和完善了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绵阳产业园区加快建设。目前,已建成12个产业园区,园区发展空间由震前135平方公里扩展至363.7平方公里。现有国家级产业园区2个,省级产业园区6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2个(高新区数字视听产业示范基地、绵阳科技城军转民产业示范基地),省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1个(经开区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示范基地)。列入省“51025”重点产业园区发展计划5个(2000亿元级的高新区,1000亿元级的经开区,500亿元级的江油工业园区、游仙经济开发区、安县工业园区)。截止2013年底,园区内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 570户,园区产业集中度达到79%。我市产业园区已经成为特色鲜明、配套完善、承载力强的工业集中发展地,已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重要平台,引领全市工业快速发展的作用明显增强。 

      四、工业生产要素保障全面加强 

      灾后重建以来,坚持着力加强工业要素供应保障机制建设,一批工业生产要素保障设施相继建成。全市共新建500千伏及以下各电压等级变电站5座、改造34座,新建扩建改造高中低压天然气管网达到555.6公里。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善,有力提升了支撑绵阳工业加快发展的保障能力,截止目前,长虹、攀长钢、新华、美丰、西普等重点工业用气得到有效保障;全市成品油库存量丰富,市场供应充足、保障充分;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为全市工业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条件。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