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市五大举措助推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 2014年12月23日 11时04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中医文化长廊、镌刻着中医养生知识的栏杆、古风弥漫的大药房、气势恢弘的浮雕群……如今,在绵阳,无论走进哪一家乡镇卫生院,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中医中药的馨香。

      绵阳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历代名医辈出。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农村或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的评审验收,建成11所国家“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走在中西部二级城市的前列;与俄罗斯、巴西、泰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学术交流;今年8月,我市出台了《关于有序放开举办个体诊所的实施意见》,在全省首开先河,允许中医医师多点执业。中医这一古老的国粹在绵州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织“保障网”

      促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采取中医治疗,至少要便宜50%。一般针灸一次不过十几元,艾灸也不超过20元,而一个治疗疗程一般都在三、四百元以内,远远低于输液等方法。”北川县安昌镇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刘仁超说。

      在绵阳,凡在中医(含中医专科)医院就诊,均可享受下一级医疗机构报销政策;在其他医疗机构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的,费用报销比例也可提高5%-10%。“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从“顶层设计”上提出了着力打造中医药强市的奋斗目标;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绵阳市“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十余项政策措施,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了市县两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

      市财政每年还安排150万元专款,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等建设,优先支持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五年来,全市共投入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7900余万元。

      筑牢“服务网”

      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

      今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有序放开举办个体诊所的实施意见》。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放宽社会力量举办中医、中西医结合个体诊所的政策措施,允许中医医师多点执业。

      与此同时,我市被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为“全国放开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试点地区”的唯一市州;现全市已形成以市、县中医院为主体,社区、乡村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延伸的多层次中医药服务体系。

      “5·12”特大地震后,我市中医系统争取到10余亿元中医灾后重建资金,对全市中医机构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发生了跨越式变化:市内和9个县(市、区)的中医院共新建中医医疗业务用房17.5万平方米,开放床位达2698张,较震前2007年增长87.6%,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达4.95张、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我市已建成三级甲等中医院1所、三级乙等中医院3所、二级甲等中医院7所;全市275个乡镇卫生院和5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9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并能运用中医药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注重“传帮带”

      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2009年至今,仅市中医医院就引进、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18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和副高以上职称共45人;增加编制200个,约占医院原有编制的50%。

      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市不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办了中医高级研修班,采取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临床跟师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等形式,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后继人才,绝大部分人员已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和当地名医。

      目前,全市有省“十大”名中医1人,国家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3人,四川省名中医13人、市名中医36人、市青年名中医20人。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省内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唯一一所中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设置了包含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等15个专业,每年可输送出近3000余名毕业生,充实到全省各级医药卫生机构。

      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保证了中医药队伍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全市现有中医药人员6537人,每万人拥有中医药人员11.99人,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主打“特色牌”

      加强中医药科研内涵建设

      今年8月,在绵阳举办的“中国第十一届中医药博览会”上,60多家绵阳本土中医药企业集中展示了自身形象和产品,两万余人次观展,参展参会企业、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协议总额约20亿元,三台麦冬、江油附子、平武天麻等绵阳本土中药材大放异彩。

      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全市查明的中药材资源达2150余种,占全国品种的35.83%,道地药材10余种,并已成为全国中药材GAP基地最多、认证中药材品种最多的市州。

      如今,全市拥有中医医疗机构制剂室7个,建成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先后获得各级中医药科研成果5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级20余项;201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年产中药材达5万多吨,全市中医药企业年总产值已达32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加大了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打造了一批国家、省、市重点专科,如市中医医院脾胃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针灸科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现全市建设国家重点中医专科3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9个。

      据统计,2013年全市中医门急诊服务人次达到712万人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50.2%。

      着力提升“软实力”

      让民族瑰宝走向世界

      今年11月,受市卫生局邀请,俄罗斯奥布宁斯克市正脊专家耶里谢耶夫·尼古拉教授与我市中医专家共同录制了《当推拿遇上正脊——轻松治疗脊椎病》健康节目。这也是全省首次邀请国外医疗专家走进荧屏,为城乡群众讲解防病健身技能知识,传播健康生活新理念。

      早在1995年,我市中医医院针灸专家袁秀丽应俄罗斯普斯科夫市的邀请,用针灸治愈了当地许多疑难病症患者,被当地市民誉为“中国神针”。今年10月,袁秀丽主任医师又带领2名中医专家到俄罗斯奥布宁斯克市进行中医文化交流。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专家们共治疗病人将近500人,约为平时就诊量的3倍。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蓬勃发展,我市中医药以其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和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绵交流学习,起到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如今,我市在中医对外交流上先后接待国际医疗界同仁的来访达40多批,接受来自世界各地400多位外籍留学生进修、学习,派出专家、学者赴国外举办各种学术讲座30多场。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市五大举措助推中医药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 2014年12月23日 11时04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中医文化长廊、镌刻着中医养生知识的栏杆、古风弥漫的大药房、气势恢弘的浮雕群……如今,在绵阳,无论走进哪一家乡镇卫生院,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中医中药的馨香。

      绵阳素有“中医之乡”、“中药之库”的美誉,历代名医辈出。特别是近三年来,全市9个县(市、区)全部通过全国农村或社区中医药工作先进县的评审验收,建成11所国家“二级甲等”以上中医院,中医药服务能力走在中西部二级城市的前列;与俄罗斯、巴西、泰国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起学术交流;今年8月,我市出台了《关于有序放开举办个体诊所的实施意见》,在全省首开先河,允许中医医师多点执业。中医这一古老的国粹在绵州大地上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编织“保障网”

      促进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

      “在治疗颈肩腰腿痛方面,采取中医治疗,至少要便宜50%。一般针灸一次不过十几元,艾灸也不超过20元,而一个治疗疗程一般都在三、四百元以内,远远低于输液等方法。”北川县安昌镇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刘仁超说。

      在绵阳,凡在中医(含中医专科)医院就诊,均可享受下一级医疗机构报销政策;在其他医疗机构使用中医中药治疗的,费用报销比例也可提高5%-10%。“十一五”以来,市委、市政府出台《关于加快中医药发展的决定》,从“顶层设计”上提出了着力打造中医药强市的奋斗目标;近三年来,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绵阳市“十二五”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十余项政策措施,并将中医药工作纳入了市县两级政府年度目标考核。

      市财政每年还安排150万元专款,用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基层中医药先进单位等建设,优先支持中医药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和立项;五年来,全市共投入中医药事业发展经费7900余万元。

      筑牢“服务网”

      夯实中医药事业发展基础

      今年8月,我市在全省率先出台《关于有序放开举办个体诊所的实施意见》。其中最大的亮点,是放宽社会力量举办中医、中西医结合个体诊所的政策措施,允许中医医师多点执业。

      与此同时,我市被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荐为“全国放开只提供传统中医药服务的中医门诊部、诊所试点地区”的唯一市州;现全市已形成以市、县中医院为主体,社区、乡村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延伸的多层次中医药服务体系。

      “5·12”特大地震后,我市中医系统争取到10余亿元中医灾后重建资金,对全市中医机构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全市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发生了跨越式变化:市内和9个县(市、区)的中医院共新建中医医疗业务用房17.5万平方米,开放床位达2698张,较震前2007年增长87.6%,每万人拥有病床数达4.95张、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

      目前,我市已建成三级甲等中医院1所、三级乙等中医院3所、二级甲等中医院7所;全市275个乡镇卫生院和5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均设有中医科、中药房;9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并能运用中医药积极开展预防保健工作。

      注重“传帮带”

      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2009年至今,仅市中医医院就引进、招聘卫生专业技术人才188人,其中博士、研究生和副高以上职称共45人;增加编制200个,约占医院原有编制的50%。

      中医药人才培养是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市不断强化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在全省率先开办了中医高级研修班,采取师承教育与学校教育、临床跟师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等形式,培养中医药高层次后继人才,绝大部分人员已成为本单位的业务骨干和当地名医。

      目前,全市有省“十大”名中医1人,国家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3人,四川省名中医13人、市名中医36人、市青年名中医20人。

      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已发展成为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相互渗透、协调发展、省内中医药特色鲜明的唯一一所中医药类高等专科学校,设置了包含中医学、中医骨伤、针灸推拿等15个专业,每年可输送出近3000余名毕业生,充实到全省各级医药卫生机构。

      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的蓬勃发展,保证了中医药队伍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全市现有中医药人员6537人,每万人拥有中医药人员11.99人,高于全国及全省平均水平。

      主打“特色牌”

      加强中医药科研内涵建设

      今年8月,在绵阳举办的“中国第十一届中医药博览会”上,60多家绵阳本土中医药企业集中展示了自身形象和产品,两万余人次观展,参展参会企业、单位达成合作意向协议总额约20亿元,三台麦冬、江油附子、平武天麻等绵阳本土中药材大放异彩。

      我市中药材资源丰富,全市查明的中药材资源达2150余种,占全国品种的35.83%,道地药材10余种,并已成为全国中药材GAP基地最多、认证中药材品种最多的市州。

      如今,全市拥有中医医疗机构制剂室7个,建成四川省博士后创新基地1个,先后获得各级中医药科研成果50余项,其中国家和省级20余项;2013年,全市中药材种植面积已达50万亩,年产中药材达5万多吨,全市中医药企业年总产值已达32亿元。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实施“名院、名科、名医”战略,加大了重点专科建设和中医药科研成果的转化,打造了一批国家、省、市重点专科,如市中医医院脾胃科入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针灸科建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重点中医专科;现全市建设国家重点中医专科3个,省级重点中医专科19个。

      据统计,2013年全市中医门急诊服务人次达到712万人次,基层中医药服务量达50.2%。

      着力提升“软实力”

      让民族瑰宝走向世界

      今年11月,受市卫生局邀请,俄罗斯奥布宁斯克市正脊专家耶里谢耶夫·尼古拉教授与我市中医专家共同录制了《当推拿遇上正脊——轻松治疗脊椎病》健康节目。这也是全省首次邀请国外医疗专家走进荧屏,为城乡群众讲解防病健身技能知识,传播健康生活新理念。

      早在1995年,我市中医医院针灸专家袁秀丽应俄罗斯普斯科夫市的邀请,用针灸治愈了当地许多疑难病症患者,被当地市民誉为“中国神针”。今年10月,袁秀丽主任医师又带领2名中医专家到俄罗斯奥布宁斯克市进行中医文化交流。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专家们共治疗病人将近500人,约为平时就诊量的3倍。

      近年来,随着对外交流的蓬勃发展,我市中医药以其简、便、廉、验的特色优势和浓郁的中医药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来绵交流学习,起到了对外交流的窗口和桥梁作用。

      如今,我市在中医对外交流上先后接待国际医疗界同仁的来访达40多批,接受来自世界各地400多位外籍留学生进修、学习,派出专家、学者赴国外举办各种学术讲座30多场。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