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成都市将以五大举措促进城乡建设转型升级

  • 2014年01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为城乡发展提供承载基础和推动力 

      如何科学构建路网,才能承载起这个城市的交通需求?如何科学配套公共设施,才能让市民对“宜居”有最具象的体验?如何不断完善行业管理,才能在转型升级的大势之下不落伍、不掉队,甚至先跨半步?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放在市建委面前的“考题”。 

      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任务书”。市建委的“实施图”已清晰呈上——以改革创新为突破,着力通过构建建筑业绿色发展新体系、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子、谋求生态环境建设新突破、强化重大基础设施统筹新机制、建立质量追溯及市场诚信惩戒体系五大举措,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机遇、新发展,促进城乡建设转型升级。 

      2013执行图 

      六大民生工程任务顺利完成 

      建设行业管理走向深入 

      2013年,“让城市得科学发展”的声音,萦绕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城乡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城乡环境继续优化,建筑行业管理以转型升级为目标勇下“深水”……全市建设人以时不我待、实干担当的作风和勇气,坚实前进。 

      2013年,“交通先行”战略全力推进。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两快两射”工程按计划在去年5月30日顺利完成。该工程的建成实现了“交通先行”战略的首个胜利,对中心城区的缓堵保畅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科学统筹中心城区占道施工、道路整治力度继续加大,下半年相继完成领事馆路、锦绣路和大石东西路车行道整治。去年,我市轨道交通5条线路加快建设,2号线西延线开通运行。 

      2013年,“立城优城”战略继续加快。“北改”工程有力推进。“北改”区域累计启动项目409个,完成投资568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04%。其中,川陕路等11条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北改”骨干路网体系轮廓初现;驷马桥水果批发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如期关闭搬迁,产业调迁升级顺利推进;曹家巷等老旧棚户区和城中村项目改造成效明显,社会反响热烈。 

      天府新区加快建设。天府大道、元华路、正公路及红星路项目一期建成通车,“山”字道路骨干已全面建成,82.6公里“三纵一横”道路形成通车能力。修订完善《天府新区建设技术导则指引》,突出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中心城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大工程”及“一轴三节点”重点提升工程。其中二环路等6条主要道路立面整治项目5月底全部完成。 

      公建配套更加完善。加快中小学、幼儿园和停车场等公建配套项目建设,全市建成公建配套设施项目379个,在建公建配套设施项目182个。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强化。环城生态区启动加快;“六湖八区”建设中,锦城湖、锦江滨河公园(高新段)、白鹭湾湿地一期工程5月底前已建成开放;完成28万平方米新建绿地;绿色生态建筑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大力推进。 

      2013年,“三圈一体”战略积极推进。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展4个卫星城、8个区域中心城市、10个小城市和80个特色镇建设;县城和重点镇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成效突出;林盘保护利用继续加强。 

      2013年,建设行业管理有序推动。完善工程建设全过程、多层面质量安全监控机制;对“两快两射”重大工程实施重点监督;加大保障性住房监管力度,全面推行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制度和分户验收制度。全面开展工地物业化管理;“禁现”工作受到商务部充分肯定。建筑市场发展得到加强——扎实开展建筑类政府投资项目承包商资格预审工作;全面推行建设工程远程视频管理;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指纹核验实名制培训;全面推行建筑农民工工资专户与个人银行工资卡制。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日常监管;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牵头开展推动我市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专题调研;启动了成都市健康住宅地方标准拟制的前期研究。 

      2014路线图 

      夯实基础 建筑行业管理勇涉“深水区” 

      服务群众 基础设施建设主打“民生牌”
     

      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是摆在全市城乡建设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落在肩上的历史责任。在2014年,市建委将以改革创新为突破,着力通过构建建筑业绿色发展新体系、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子、谋求生态环境建设新突破、强化重大基础设施统筹新机制、建立质量追溯及市场诚信惩戒体系等五大举措,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机遇、新发展,促进城乡建设转型升级。 

      行业管理勇涉“深水区” 

      作为全市建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使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成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工业化生产的现代新兴产业,增强我市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建委将下大力气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工业化促转变、以市场化实现产业升级,推进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 

      同时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我市将加快发展建筑工业化产业集群;加快构筑建筑工业化发展平台;加快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加快培育建筑工业化应用市场。大力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以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为抓手,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目标,城乡建设全面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在加强行业管理方面,还将建立、健全建筑质量追溯体系和市场诚信惩戒体系。 

      基础设施继续提升打造 

      城乡环境的提升关系到城市形象,也关系到市民生活。今年我市将把生态系统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打造,整体统筹全市山、田、河、湖、林与城市绿地系统、健康绿道网络,构建全域覆盖、贯通城乡的“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生态格局,形成城市与乡村生态资源共享、生态功能互补、生态空间互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山绿、水清、田美、林茂、园秀、天蓝、气净”。年内继续实施环城生态区建设工程、城乡生态绿地系统工程、全域健康绿道工程、生态本底保护提升工程。 

      今年仍将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市建委将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其具体工作包括全力推进“北改”工程、加快建设地铁工程、优化骨干路网结构体系,同时完善城乡公共设施配套。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首先,加强对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小城市建设指导力度。通过工作重心下移、审批权力下放、管理服务下沉,加强对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小城市建设的指导。其次,完善城镇体系结构,着力构建梯度明晰、配套完善的新型城镇体系。同时,提升县城建设水平。将其与中心城区统筹考虑,推进新型卫星城建设。此外,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集中全力推进具备条件的重点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建成一批产业优势强、人口集聚度高、人居环境优、辐射带动功能强、风貌突出的小城市。 

      对话·改革红利在哪里>>> 

      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提升建筑业内在发展质量 

      实现建筑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 

      ——专访市建委主任张正红 

      在新形势下,我市城乡建设将采取哪些新举措,实施哪些新手法,又会呈现出哪些“新气象”?“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工业化促转变、以市场化实现产业升级,推进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使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建筑业提升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工业化生产的现代新兴产业,增强我市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建筑业的改革,使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张正红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我市建筑行业因变革带来的发展趋势的描述。 

      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 

      张正红说,面对当前形势,将加快建设建筑工业化基地、培育壮大部件生产、工业化建筑施工及相关研发设计产业和企业集团,从根本上实现我市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传统产业产业倍增。 

      首先是加快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以全产业链模式为主攻方向,逐步形成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体系和研发体系;大力发展建筑领域的制造业;建立工业化、标准化的住宅施工组装与集成体系,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其次是加快构筑建筑工业化发展平台。依托我市绿色建材工业园,加快建立集研发设计、部件生产、产品展贸、商贸物流为一体的建筑工业化综合示范园区。同时,加快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加快培育建筑工业化应用市场。 

      大力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方面,我市将以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为抓手,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目标,城乡建设全面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 

      首先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比例。 

      其次,积极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以重要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推行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用能管理,组织实施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示范,评选一批绿色改造示范项目。 

      同时,加强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在发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技术方面,积极推行绿色施工。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制定散装水泥发展规划、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和利用高强钢等措施;推行绿色施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能源、场地、水和建筑材料的节约,减少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成都市将以五大举措促进城乡建设转型升级

  • 2014年01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为城乡发展提供承载基础和推动力 

      如何科学构建路网,才能承载起这个城市的交通需求?如何科学配套公共设施,才能让市民对“宜居”有最具象的体验?如何不断完善行业管理,才能在转型升级的大势之下不落伍、不掉队,甚至先跨半步?这些都是在新形势下,放在市建委面前的“考题”。 

      市委经济工作暨城镇化工作会议明确了“任务书”。市建委的“实施图”已清晰呈上——以改革创新为突破,着力通过构建建筑业绿色发展新体系、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子、谋求生态环境建设新突破、强化重大基础设施统筹新机制、建立质量追溯及市场诚信惩戒体系五大举措,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机遇、新发展,促进城乡建设转型升级。 

      2013执行图 

      六大民生工程任务顺利完成 

      建设行业管理走向深入 

      2013年,“让城市得科学发展”的声音,萦绕在城市建设的方方面面。城乡基础设施继续完善,城乡环境继续优化,建筑行业管理以转型升级为目标勇下“深水”……全市建设人以时不我待、实干担当的作风和勇气,坚实前进。 

      2013年,“交通先行”战略全力推进。在市委、市政府领导下,“两快两射”工程按计划在去年5月30日顺利完成。该工程的建成实现了“交通先行”战略的首个胜利,对中心城区的缓堵保畅发挥了重要作用。去年,科学统筹中心城区占道施工、道路整治力度继续加大,下半年相继完成领事馆路、锦绣路和大石东西路车行道整治。去年,我市轨道交通5条线路加快建设,2号线西延线开通运行。 

      2013年,“立城优城”战略继续加快。“北改”工程有力推进。“北改”区域累计启动项目409个,完成投资568亿元,占计划投资的104%。其中,川陕路等11条主干道路建成通车,“北改”骨干路网体系轮廓初现;驷马桥水果批发市场等大型专业市场如期关闭搬迁,产业调迁升级顺利推进;曹家巷等老旧棚户区和城中村项目改造成效明显,社会反响热烈。 

      天府新区加快建设。天府大道、元华路、正公路及红星路项目一期建成通车,“山”字道路骨干已全面建成,82.6公里“三纵一横”道路形成通车能力。修订完善《天府新区建设技术导则指引》,突出绿色建筑和绿色生态城区建设。 

      城市形象大力提升。中心城区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六大工程”及“一轴三节点”重点提升工程。其中二环路等6条主要道路立面整治项目5月底全部完成。 

      公建配套更加完善。加快中小学、幼儿园和停车场等公建配套项目建设,全市建成公建配套设施项目379个,在建公建配套设施项目182个。 

      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继续强化。环城生态区启动加快;“六湖八区”建设中,锦城湖、锦江滨河公园(高新段)、白鹭湾湿地一期工程5月底前已建成开放;完成28万平方米新建绿地;绿色生态建筑加快发展,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城市示范大力推进。 

      2013年,“三圈一体”战略积极推进。按照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要求,大力开展4个卫星城、8个区域中心城市、10个小城市和80个特色镇建设;县城和重点镇快速发展;小城镇建设成效突出;林盘保护利用继续加强。 

      2013年,建设行业管理有序推动。完善工程建设全过程、多层面质量安全监控机制;对“两快两射”重大工程实施重点监督;加大保障性住房监管力度,全面推行工程质量样板引路制度和分户验收制度。全面开展工地物业化管理;“禁现”工作受到商务部充分肯定。建筑市场发展得到加强——扎实开展建筑类政府投资项目承包商资格预审工作;全面推行建设工程远程视频管理;在全省率先实行了指纹核验实名制培训;全面推行建筑农民工工资专户与个人银行工资卡制。切实加强房地产开发日常监管;积极推进房地产业发展转型升级,牵头开展推动我市建筑工业化发展的专题调研;启动了成都市健康住宅地方标准拟制的前期研究。 

      2014路线图 

      夯实基础 建筑行业管理勇涉“深水区” 

      服务群众 基础设施建设主打“民生牌”
     

      大力推动新型城镇化,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现代化国际化城市,是摆在全市城乡建设人面前的重大课题、落在肩上的历史责任。在2014年,市建委将以改革创新为突破,着力通过构建建筑业绿色发展新体系、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新路子、谋求生态环境建设新突破、强化重大基础设施统筹新机制、建立质量追溯及市场诚信惩戒体系等五大举措,适应新形势、新要求,迎接新机遇、新发展,促进城乡建设转型升级。 

      行业管理勇涉“深水区” 

      作为全市建筑行业行政主管部门,为使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建筑业转型升级,成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工业化生产的现代新兴产业,增强我市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市建委将下大力气促进建筑业绿色发展——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工业化促转变、以市场化实现产业升级,推进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 

      同时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我市将加快发展建筑工业化产业集群;加快构筑建筑工业化发展平台;加快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加快培育建筑工业化应用市场。大力开展绿色建筑行动。以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为抓手,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目标,城乡建设全面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在加强行业管理方面,还将建立、健全建筑质量追溯体系和市场诚信惩戒体系。 

      基础设施继续提升打造 

      城乡环境的提升关系到城市形象,也关系到市民生活。今年我市将把生态系统作为“绿色基础设施”打造,整体统筹全市山、田、河、湖、林与城市绿地系统、健康绿道网络,构建全域覆盖、贯通城乡的“两环两山、两网六片”生态格局,形成城市与乡村生态资源共享、生态功能互补、生态空间互通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努力实现“山绿、水清、田美、林茂、园秀、天蓝、气净”。年内继续实施环城生态区建设工程、城乡生态绿地系统工程、全域健康绿道工程、生态本底保护提升工程。 

      今年仍将继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设施对加速社会经济活动,促进其空间分布形态演变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城市发展中处于重要的先导地位。市建委将进一步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统筹协调能力,加快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其具体工作包括全力推进“北改”工程、加快建设地铁工程、优化骨干路网结构体系,同时完善城乡公共设施配套。 

      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 

      首先,加强对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小城市建设指导力度。通过工作重心下移、审批权力下放、管理服务下沉,加强对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和小城市建设的指导。其次,完善城镇体系结构,着力构建梯度明晰、配套完善的新型城镇体系。同时,提升县城建设水平。将其与中心城区统筹考虑,推进新型卫星城建设。此外,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集中全力推进具备条件的重点镇向小城市转型发展,建成一批产业优势强、人口集聚度高、人居环境优、辐射带动功能强、风貌突出的小城市。 

      对话·改革红利在哪里>>> 

      大力推动建筑业转型升级 提升建筑业内在发展质量 

      实现建筑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目标 

      ——专访市建委主任张正红 

      在新形势下,我市城乡建设将采取哪些新举措,实施哪些新手法,又会呈现出哪些“新气象”?“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工业化促转变、以市场化实现产业升级,推进绿色建筑和节能减排,使高污染、高耗能、低效益的传统建筑业提升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工业化生产的现代新兴产业,增强我市建筑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建筑业的改革,使其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是张正红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对我市建筑行业因变革带来的发展趋势的描述。 

      大力推动建筑工业化 

      张正红说,面对当前形势,将加快建设建筑工业化基地、培育壮大部件生产、工业化建筑施工及相关研发设计产业和企业集团,从根本上实现我市建筑业的转型升级,带动相关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传统产业产业倍增。 

      首先是加快发展壮大产业集群和企业集团。以全产业链模式为主攻方向,逐步形成建筑工业化设计标准体系和研发体系;大力发展建筑领域的制造业;建立工业化、标准化的住宅施工组装与集成体系,形成新的产业集群。 

      其次是加快构筑建筑工业化发展平台。依托我市绿色建材工业园,加快建立集研发设计、部件生产、产品展贸、商贸物流为一体的建筑工业化综合示范园区。同时,加快完善建筑工业化标准体系;加快培育建筑工业化应用市场。 

      大力开展绿色建筑行动 

      在大力发展绿色建筑方面,我市将以绿色生态城区、绿色低碳重点小城镇为抓手,切实转变城乡建设模式和建筑业发展方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现建筑领域节能减排目标,城乡建设全面走上绿色、循环、低碳的科学发展轨道。 

      首先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政府投资新建的公共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比例。 

      其次,积极开展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推进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以重要办公建筑、大型公共建筑为重点,推行建筑能耗分项计量和用能管理,组织实施既有公共建筑改造示范,评选一批绿色改造示范项目。 

      同时,加强建筑节能运行管理;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在发展绿色建材和绿色建筑技术方面,积极推行绿色施工。大力发展绿色建材,制定散装水泥发展规划、推广使用高性能混凝土、发展和利用高强钢等措施;推行绿色施工,通过科学管理和技术进步,实现能源、场地、水和建筑材料的节约,减少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减小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