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2020年 把成都建成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

  • 2013年09月23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字体:
  •   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出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成都将向国际知名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昨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13年第13次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提出了创新驱动“两步走”的目标:到2015年,率先建成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初步建成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紧随“两步走”战略目标的确立,六大“主攻方向”也同步明晰,未来几年里,我市将在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聚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等六大主要任务方向着力。

      创新驱动“两步走”

      2015年率先建成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

      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知名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版权示范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殊荣。从直刺苍穹的“歼十”,到叩问深海的“蛟龙”;从多个问鼎全球排行榜的APPStore应用软件,到第一个以药品形式进入欧盟的中药品种的成都新药创新……多个属于“成都智造”的创新产品,构建起这座城市在新时代之下的全新语言体系。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市确立到2015年,将率先建成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件以上,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名以上,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国际研发机构50家以上、各类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初步建成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据悉,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市相继出台了《成都市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政策》、《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品和重点新产品研发补贴管理办法》、《成都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管理办法》、《成都市科技金融资助管理办法》、《成都市技术标准研制资助管理办法》等10个配套管理文件,初步形成支撑创新型驱动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1+10”政策体系将于近日陆续出台,该系列文件的实施,将强力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为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劲动力。

      创新机制与主体

      首批技术路线图发布在即

      多领域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机制,重点是要加快完善科技支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和社会民生领域发展的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我市正在着手制定面向未来和全球竞争的“技术路线图”,从而进一步明晰我市产业升级的科技主攻方向和参与世界分工的技术比较优势。据悉,目前,移动互联网、3D打印、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已编制出炉,第二批技术路线图已启动编制。

      今年1-6月,我市科技创新持续活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74.48亿元,增速达26.3%;实现增加值565.28亿元,增速达2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而这样的上扬态势仍将持续。根据《意见》,我市将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重点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此次出台的《意见》多方创新将倾向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大中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中小企业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同时,发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配套资金引导功能,完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对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大中型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对成功转化应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企业给予补贴。

      此外,对于“成都智造”创新产品,我市将建立企业新产品推广应用制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的扶持力度,鼓励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开拓先导性市场。

      人才与金融

      聚集人才力促成果转化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蓉企融资有“道”

      在成都,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聚集,构筑科技人才智慧高地,曾经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正在得以改写,“飞燕西筑巢”的人才入川来蓉已成一种明晰现象。

      根据《意见》,为打造创新创新人才聚集地,我市将鼓励高层次人才在蓉创新创业,对其创办独立纳税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给予研发资助。同时,制定实施市校(院)科技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方法培训工程,拓展创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育渠道。

      以人才为基础,以成果转化为核心,此次《意见》实施的配套措施中作出了多种新尝试,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更多“成都智造”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完成成果转化,我市将建立市校(院)会商机制,支持在蓉部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人员自主处置、全面放开的成果转化机制。同时,我市将实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新机制,建立职务发明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制度。

      除了人才之外,融资,一直是影响高科技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此次出台的《意见》将直指科技金融的命题,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根据《意见》,我市将鼓励社会资本来蓉组建“天使投资基金”,建立健全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激励机制。我市将对获得天使投资的本市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给予所获投资额的10%、最高100万元的创业补助。对投资市域内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基金管理人,按其个人投资额相对应的个人收入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的市级地方留存部分给予资助。

      此外,建立企业债券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企业债券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据悉,我市将设立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挺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我市还将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海外证券市场发行上市融资。鼓励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券商柜台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载体与环境

      规划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广场

      共建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和科技园区

      成都科技资源丰沛,然而,一个现象也不难发现,这些创新资源大多聚集在中心城区,如何让这些创新要素更好地服务全域成都经济与产业发展?

      对此,在“打造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方面,此次出台的《意见》首次提出支持中心城区依托重点高校,共建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和科技园区。鼓励近郊区县共建地校(院)科技创新产业园,引导远郊市县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这样的模式,将在较大程度上创新资源分布“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促成更多创新要素在全域成都流通,真正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方面,相关的创新措施已进入推进实施阶段。一是推进国家级产业基地领先发展。推进成都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动建设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推进成都经开区建设国际汽车产业智造城。二是打造中心城区高端发展示范区,支持金牛区建设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支持成华区建设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等。三是打造近郊区县发展示范区。支持双流县建设成都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产业园,支持新都区建设西南石油大学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四是打造远郊市县升位发展示范区。支持新津县启动建设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持蒲江县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示范基地。将促成更多创新要素在全域成都流通,真正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根据《意见》,我市将支持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支持成都高新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建设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中试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健全培育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网络体系。

      此外,在“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方面,我市将完善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审查工作机制,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建设,构建“全域成都”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体系。与此同时,我市将规划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广场,聚集国内外高端科技服务资源,构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科技服务资源聚集区。

      支持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组建创新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同时,还将建立区域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市本级和区(市)县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2020年 把成都建成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

  • 2013年09月23日 00时00分
  • 来源: 成都市府
  •   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出台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成都将向国际知名区域科技创新中心迈进。昨日,记者从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2013年第13次专题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提出了创新驱动“两步走”的目标:到2015年,率先建成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到2020年,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初步建成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紧随“两步走”战略目标的确立,六大“主攻方向”也同步明晰,未来几年里,我市将在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机制、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聚集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打造科技创新创业载体、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等六大主要任务方向着力。

      创新驱动“两步走”

      2015年率先建成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

      2020年初步建成国际知名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成都是国家首批创新型试点城市、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先后荣获中国十大创新型城市、中国软件名城、国家版权示范城市、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等殊荣。从直刺苍穹的“歼十”,到叩问深海的“蛟龙”;从多个问鼎全球排行榜的APPStore应用软件,到第一个以药品形式进入欧盟的中药品种的成都新药创新……多个属于“成都智造”的创新产品,构建起这座城市在新时代之下的全新语言体系。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我市确立到2015年,将率先建成领先西部、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创新型城市。全市科技进步贡献率达6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5%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9件以上,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500名以上,建成国家级研发机构100家以上、国际研发机构50家以上、各类科技企业孵化载体面积500万平方米以上。到2020年,成为全国一流的创新之城、创业之都,初步建成中西部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城市、国际知名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

      据悉,为实现上述目标,我市相继出台了《成都市支持企业创新能力建设若干政策》、《成都市战略性新兴产品和重点新产品研发补贴管理办法》、《成都市科技人才创新创业资助管理办法》、《成都市科技金融资助管理办法》、《成都市技术标准研制资助管理办法》等10个配套管理文件,初步形成支撑创新型驱动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1+10”政策体系将于近日陆续出台,该系列文件的实施,将强力促进科技与经济一体化发展,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为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强劲动力。

      创新机制与主体

      首批技术路线图发布在即

      多领域创新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构建创新驱动发展机制,重点是要加快完善科技支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都市现代农业和社会民生领域发展的机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我市正在着手制定面向未来和全球竞争的“技术路线图”,从而进一步明晰我市产业升级的科技主攻方向和参与世界分工的技术比较优势。据悉,目前,移动互联网、3D打印、汽车产业技术路线图已编制出炉,第二批技术路线图已启动编制。

      今年1-6月,我市科技创新持续活跃,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作用明显。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74.48亿元,增速达26.3%;实现增加值565.28亿元,增速达24.4%,拉动全市工业增长7.3个百分点,而这样的上扬态势仍将持续。根据《意见》,我市将实施重大科技产业化工程,重点突破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轨道交通、航空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发展。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此次出台的《意见》多方创新将倾向于企业创新能力提升,支持大中型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国家级、省级研发机构,中小企业建设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同时,发挥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配套资金引导功能,完善中小微企业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对牵头承担国家重大项目的大中型企业,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对成功转化应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的企业给予补贴。

      此外,对于“成都智造”创新产品,我市将建立企业新产品推广应用制度,加大战略性新兴产品、重点新产品的扶持力度,鼓励开展商业模式创新,支持开拓先导性市场。

      人才与金融

      聚集人才力促成果转化

      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助蓉企融资有“道”

      在成都,随着高新技术产业的加速聚集,构筑科技人才智慧高地,曾经的“孔雀东南飞”的现象,正在得以改写,“飞燕西筑巢”的人才入川来蓉已成一种明晰现象。

      根据《意见》,为打造创新创新人才聚集地,我市将鼓励高层次人才在蓉创新创业,对其创办独立纳税企业、实施自主知识产权成果转化的给予研发资助。同时,制定实施市校(院)科技创新人才联合培养计划、高技能人才培养计划和创新方法培训工程,拓展创新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培育渠道。

      以人才为基础,以成果转化为核心,此次《意见》实施的配套措施中作出了多种新尝试,为促进产学研合作,加速更多“成都智造”产品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完成成果转化,我市将建立市校(院)会商机制,支持在蓉部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建立科研人员自主处置、全面放开的成果转化机制。同时,我市将实行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新机制,建立职务发明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激励制度。

      除了人才之外,融资,一直是影响高科技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之一。此次出台的《意见》将直指科技金融的命题,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根据《意见》,我市将鼓励社会资本来蓉组建“天使投资基金”,建立健全天使投资人和创业投资基金管理人投资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激励机制。我市将对获得天使投资的本市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给予所获投资额的10%、最高100万元的创业补助。对投资市域内种子期、初创期企业的天使投资人和风险投资基金管理人,按其个人投资额相对应的个人收入所产生的个人所得税的市级地方留存部分给予资助。

      此外,建立企业债券融资服务体系,建设企业债券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据悉,我市将设立企业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力挺科技企业做大做强,我市还将支持企业在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及海外证券市场发行上市融资。鼓励企业进入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和券商柜台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载体与环境

      规划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广场

      共建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和科技园区

      成都科技资源丰沛,然而,一个现象也不难发现,这些创新资源大多聚集在中心城区,如何让这些创新要素更好地服务全域成都经济与产业发展?

      对此,在“打造科技创新创业载体”方面,此次出台的《意见》首次提出支持中心城区依托重点高校,共建环高校特色知识经济圈和科技园区。鼓励近郊区县共建地校(院)科技创新产业园,引导远郊市县共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这样的模式,将在较大程度上创新资源分布“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现象,促成更多创新要素在全域成都流通,真正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在这方面,相关的创新措施已进入推进实施阶段。一是推进国家级产业基地领先发展。推进成都高新区建设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推动建设天府新区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推进成都经开区建设国际汽车产业智造城。二是打造中心城区高端发展示范区,支持金牛区建设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支持成华区建设环电子科大知识经济圈等。三是打造近郊区县发展示范区。支持双流县建设成都高校院所科技创新产业园,支持新都区建设西南石油大学能源装备产业基地。四是打造远郊市县升位发展示范区。支持新津县启动建设新材料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支持蒲江县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科技示范基地。将促成更多创新要素在全域成都流通,真正助推区域产业转型升级。

      此外,根据《意见》,我市将支持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创新研发产业功能区,支持成都高新区争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支持建设创业苗圃、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加速器(中试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健全培育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孵化网络体系。

      此外,在“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方面,我市将完善重大项目知识产权审查工作机制,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建设,构建“全域成都”知识产权保护协作体系。与此同时,我市将规划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广场,聚集国内外高端科技服务资源,构建科技服务资源共享机制,打造全国一流、西部领先的科技服务资源聚集区。

      支持建立产业技术研发平台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组建创新机构和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同时,还将建立区域协同创新工作机制和创新型城市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市本级和区(市)县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