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650个联络站打造“1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

  • 2013年03月20日 00时0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2012年以来,为方便农民、农民工就近申请和咨询法律援助,绵阳各县区共建立了11个法律援助受理大厅,在各镇乡(街道)建立了28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群团组织、部门单位、部分村社和法律服务机构建立了650余个联络站点,以确保农民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法律援助机构并获得帮助。

      村民半小时内 找到法援中心

      “那天我到法律援助中心,乘车不到半个小时。”13日,说起去年求助法律援助的经历,梓潼县双峰乡某村村民赵某很开心,“没想到,我这么快就能得到律师帮助,纠纷现在已经解决好了。”

      据介绍,赵某在1983年与妻离婚后一直独自生活,长期在外打工。去年2月,游仙区松垭镇的余某转包了一项工程。因赵某与余某平时关系较好,赵某便到其工地务工。3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赵某用斗车从楼上往楼下推灰浆过程中,斗车侧翻压在赵某身上,致使其右大腿粉碎性骨折。5月下旬,赵某出院,花去医疗费2.6万余元,费用由余某支付。

      出院后,因为赵某采取保守治疗,所以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也没有收入来源。不久,赵某在一次法制宣传活动中得知“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的情况后,于当年7月3日,乘坐公交车花了不到半小时找到梓潼县法律援助中心求助,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决定指派观义法律服务所所长雷天聪承办该案。

      几天后,雷天聪与赵某一起到绵阳找到余某,开始就此案进行谈判。7月中旬,雷天聪会同赵某所在村的干部,再次到绵阳与余某交涉,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余某一次性支付3.5万元作为赵某的伤残赔偿及后续医疗费用。今年春节前,赵某拿到了赔偿款。

      法律援助也有“绿色通道”

      2011年6月和7月,全省政法系统“警民亲”活动启动,市司法局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据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费元吉介绍,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法律援助的网络覆盖面和提高服务范围、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效率,扩大法律援助影响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保证在一个小时之内找到法援机构,找到能帮助自己的人”。

      据悉,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站是这项工作的基础。借助民生工程法律援助站建设和司法所建设的契机,把援助联络站建到了村上。绵阳市各园区、工青妇残组织和特殊行业机构都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站。在信访、看守所、法院、检察院等困难群体易集聚的单位和场所加大援助站建设力度和密度,此外还选聘优秀党员律师轮流值守“12348”法律咨询援助热线,保证热线24小时畅通,建立市、县、镇(乡)联动机制,若需进行现场处置,市法律援助中心将进行就近统一调度,统一协调。

      费元吉表示,全市培育了一个庞大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其中包括法律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工青妇残组织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和基层干部等,法律援助事业已成为了一个社会参与度较高的事业。

      另据介绍,法援还开通了绿色通道,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军人实行优先服务;对农民工工伤、讨薪援助申请免审经济状况,紧急情况先行援助,然后补办手续;将涉及灾后重建、移民安置、房屋拆迁和土地流转中损害群众利益并有可能引发稳定事件的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建立法律援助农民工维权团,女律师妇女儿童维权团,法律援助党员服务队等,积极开展针对残疾人和特殊人群的上门服务活动。

      加强法律援助城际协作

      据了解,我市法律援助工作还探索协调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筹措法律援助基金。为了更好更快地帮助外地农民工维权,我市还加强法律援助城际协作,努力实现“一份公函、一个电话”的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

      据统计,2012年全市共为受援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51617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730件,通过法律援助为困难群众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9294万余元。同时新建2个县级以上规范化法律援助接待受理大厅,新建18个规范化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此外还全面提升已建211个工作站的服务能力。2012年法律援助工作再次荣获司法部表彰全国先进集体。

      费元吉说,我市将充分利用“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的建设成果,积极推动法律援助便民利民措施常态化。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650个联络站打造“1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

  • 2013年03月20日 00时0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2012年以来,为方便农民、农民工就近申请和咨询法律援助,绵阳各县区共建立了11个法律援助受理大厅,在各镇乡(街道)建立了280个法律援助工作站,在群团组织、部门单位、部分村社和法律服务机构建立了650余个联络站点,以确保农民工在最短时间内找到法律援助机构并获得帮助。

      村民半小时内 找到法援中心

      “那天我到法律援助中心,乘车不到半个小时。”13日,说起去年求助法律援助的经历,梓潼县双峰乡某村村民赵某很开心,“没想到,我这么快就能得到律师帮助,纠纷现在已经解决好了。”

      据介绍,赵某在1983年与妻离婚后一直独自生活,长期在外打工。去年2月,游仙区松垭镇的余某转包了一项工程。因赵某与余某平时关系较好,赵某便到其工地务工。3月中旬的一天上午,赵某用斗车从楼上往楼下推灰浆过程中,斗车侧翻压在赵某身上,致使其右大腿粉碎性骨折。5月下旬,赵某出院,花去医疗费2.6万余元,费用由余某支付。

      出院后,因为赵某采取保守治疗,所以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也没有收入来源。不久,赵某在一次法制宣传活动中得知“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的情况后,于当年7月3日,乘坐公交车花了不到半小时找到梓潼县法律援助中心求助,援助中心工作人员了解情况后决定指派观义法律服务所所长雷天聪承办该案。

      几天后,雷天聪与赵某一起到绵阳找到余某,开始就此案进行谈判。7月中旬,雷天聪会同赵某所在村的干部,再次到绵阳与余某交涉,最后双方达成协议,余某一次性支付3.5万元作为赵某的伤残赔偿及后续医疗费用。今年春节前,赵某拿到了赔偿款。

      法律援助也有“绿色通道”

      2011年6月和7月,全省政法系统“警民亲”活动启动,市司法局研究决定在全市范围内建立“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据市法律援助中心主任费元吉介绍,构建“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的目的是通过提高法律援助的网络覆盖面和提高服务范围、服务能力以及服务效率,扩大法律援助影响力,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对法律援助的需求,“保证在一个小时之内找到法援机构,找到能帮助自己的人”。

      据悉,健全法律援助工作站是这项工作的基础。借助民生工程法律援助站建设和司法所建设的契机,把援助联络站建到了村上。绵阳市各园区、工青妇残组织和特殊行业机构都建立法律援助工作站、联络站。在信访、看守所、法院、检察院等困难群体易集聚的单位和场所加大援助站建设力度和密度,此外还选聘优秀党员律师轮流值守“12348”法律咨询援助热线,保证热线24小时畅通,建立市、县、镇(乡)联动机制,若需进行现场处置,市法律援助中心将进行就近统一调度,统一协调。

      费元吉表示,全市培育了一个庞大的法律援助志愿者队伍,其中包括法律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工青妇残组织人员、大专院校学生和基层干部等,法律援助事业已成为了一个社会参与度较高的事业。

      另据介绍,法援还开通了绿色通道,对残疾人、老年人、未成年人、军人实行优先服务;对农民工工伤、讨薪援助申请免审经济状况,紧急情况先行援助,然后补办手续;将涉及灾后重建、移民安置、房屋拆迁和土地流转中损害群众利益并有可能引发稳定事件的案件纳入法律援助范围;建立法律援助农民工维权团,女律师妇女儿童维权团,法律援助党员服务队等,积极开展针对残疾人和特殊人群的上门服务活动。

      加强法律援助城际协作

      据了解,我市法律援助工作还探索协调企业、社会组织参与筹措法律援助基金。为了更好更快地帮助外地农民工维权,我市还加强法律援助城际协作,努力实现“一份公函、一个电话”的法律援助异地协作机制。

      据统计,2012年全市共为受援群众提供法律援助服务51617人次,受理法律援助案件3730件,通过法律援助为困难群众避免和挽回经济损失9294万余元。同时新建2个县级以上规范化法律援助接待受理大厅,新建18个规范化基层法律援助工作站,此外还全面提升已建211个工作站的服务能力。2012年法律援助工作再次荣获司法部表彰全国先进集体。

      费元吉说,我市将充分利用“一小时法律援助服务圈”的建设成果,积极推动法律援助便民利民措施常态化。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