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巴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013年03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巴中市府
  • 【字体:
  •   近年来,巴中市着眼于文化强市建设,不断创新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着力在基础项目建设、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但,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经费紧缺、人才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正视、解决。

      一、发展现状

      总量增加。截止2011年,巴中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614个,比2010年增加173个。主营业务收入达16.96亿元,同比增长1.3倍。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77亿元,同比增长1.3倍。年末资产达14.38亿元。从业人员达1.12万人。

      速度加快。2011年末,全市614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6.7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7%,比2010年提高0.93个百分点,增幅高全省0.85个百分点,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全省的排位,由2010年的17位上升到第10位。

      结构有变化。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结构出现变化。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提高5.75个百分点;外围层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2.65个百分点;相关层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8.4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结构情况
       2011年 2010年
    增加值

      (亿元)
    比重

      (%)
    增加值

      (亿元)
    比重

      (%)
    总 计

      核心层小计

      一.新闻服务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四.文化艺术服务

      外围层小计

      五.网络文化服务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七.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层小计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6.77

      2.33

      1.24

      0.68

      0.41

      3.53

      0.10

      1.42

      2.01

      0.91

      0.23

      0.68

      
      100

      34.42

      18.32

      10.09

      6.01

      52.14

      1.48

      20.97

      29.69

      13.44

      3.40

      10.04
      2.93

      0.84

      0.16

      0.35

      0.33

      1.45

      0.11

      1.30

      0.04

      0.64

      0.12

      0.52
      100

      28.67

      5.46

      11.95

      11.26

      49.49

      3.75

      44.37

      1.37

      21.84

      4.09

      17.75


      贡献率提高。2011年巴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6.77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为8.47%,同比提高7.07个百分点,实现税收1.45亿元,解决就业人数1.1万人。主要是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行业,对巴中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政策优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绘制了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前进方向。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教育、推动作用将日益显现,文化发展迎来了空前的大好机遇。目前,国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对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加大、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加快推进、全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及文化强省等,必将促进巴中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将为巴中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支持。

      战略优势。按照省委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巴中市委科学决策,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把巴中建成巴蜀文化极地、巴文化中心、红色文化核心,建成足以引领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政策支撑。制定了“一城三带两集群”和“一县一园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四川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赋予巴中重大历史使命,既为巴文化复兴和繁荣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又为巴中文化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有利条件。

      资源优势。巴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既有丰富的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众多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独具的生态文化资源。巴中处于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远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米仓古道是一条重要的古蜀道,历史上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红色资源十分厚重。巴中改变文化发展落后面貌,实现后发赶超,多重优势和有利因素叠加,正迎来期盼已久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潜力优势。文化产业领域广泛,共涉及国民经济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多个小行业。据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614个法人单位所涉及的行业只占120多个小行业的30%,尚有许多行业领域是空白,没有涉及,表明巴中的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劣势

      量少规模小。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总量有所增加,但与相邻市州相比差距大,占全省比重小。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比南充、广元、达州分别少540个、79个,565个,占全省法人单位的2.8%。从业人员比南充、广元、达州分别少0.62万人、2.15万人、0.84万人,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 1.9%。文化产业增加值比南充、广元、达州分别少10.78亿元、1.56亿元、11.22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1.11%。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7%,比全省的文化产业占比低0.92个百分点。

      结构不优。巴中文化产业结构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占比为34.42%,外围层为52.14%,相关层为13.44%。可以看出,巴中市文化产业主要以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其他文化服务等相关层为主,核心层对整个文化产业的支撑带动不足,主导作用不强。文化产业的生产销售等附加值高的行业发展缓慢,传统文化产业升级转换慢,借助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而兴起的非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水平低。

      发展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环境等因素影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县区差异较为明显(详见下表)。

      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情况
    县(区) 单位数

      (个)
    增加值

      (亿元)
    占GDP比重

      (%)
    巴中市

      巴州区

      通江县

      南江县

      平昌县
    614

      255

      124

      136

      99
    6.77

      3.35

      0.51

      0.51

      2.40
    1.97

      2.64

      0.78

      0.73

      2.96


      经费紧缺。近年来,中央、省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但是在资源分配上趋于“平均化”,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略有倾斜,而地方财力薄弱又无力配套,进而导致阵地建设、活动经费等方面人均文化经费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致使文化阵地建设不达标、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财力薄弱,巴中尚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无力更好地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大多中小文化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附加值不高、成长的空间受限。

      人才匮乏。一是文化人才青黄不接。专业人才老化严重,待遇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办法,进而导致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既无条件吸引,又无特殊办法录用,本土人才流失严重,整个文化队伍人才链条断裂,后劲不足。二是领军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全市文化断层现象十分突出,造就优秀文艺人才团队的现实要求十分迫切。市、县(区)文、博、图专业人才少,“一将难求”,缺乏领军人物。三是公共文化单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专业文化人才严重不足,“文化专干”大多属于兼职干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有效组织、指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存在着“文化专干不专干”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坚持项目统揽。以项目具化优惠政策,以项目争取上级支持,以项目扩大对外合作。按照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山新居”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站点布局,提升乡镇文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以产业园区、专业街区、优势业态和重点企业为依托,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增量,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实施品牌战略。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打好红色文化、巴文化、生态文化“三张牌”。以南龛文化产业园红色文化展示区为核心,整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巴中石刻标语群等文化资源,扩大巴中红色文化影响,确立巴中红色文化的核心地位。以丰富的巴文化遗存为本底,依托南龛景区“九井十八街”文化古街、“巴国阳春”文化新城、巴城文庙街古街和恩阳古镇保护、巴文化遗存展示区建设等,加快形成巴文化影响。深入推进以米仓古道考古发掘为基础的巴文化溯源研究,积极推进米仓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巴中特色古镇,有序推进米仓道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做精巴中生态文化名片。

      创新工作机制。充分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发展。创新乡镇文化机构管理模式,提高基层文化服务效能。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工程,推进实施“上挂下派”用活人才,“竞争上岗”激活人才,“公开选聘”引进人才,锻造骨干,培育领军人物。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通过各类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巴中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统计工作。一要搞好对接。主管部门要及时反馈工作信息,对接好统计。统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基础工作,及时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渠道畅通。二要探索新方法。积极探索符合巴中实际情况的统计方法,将干出来的统起来,客观准确的反映巴中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三要督查落实。牵头抓总部门要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各责任单位的督促检查,确保全市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巴中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 2013年03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巴中市府
  •   近年来,巴中市着眼于文化强市建设,不断创新观念,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结合省级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着力在基础项目建设、文化精品创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等方面加大投入,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促进了全市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但,总量不足、结构不优、经费紧缺、人才匮乏等问题仍然存在,需要正视、解决。

      一、发展现状

      总量增加。截止2011年,巴中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达614个,比2010年增加173个。主营业务收入达16.96亿元,同比增长1.3倍。实现文化产业增加值6.77亿元,同比增长1.3倍。年末资产达14.38亿元。从业人员达1.12万人。

      速度加快。2011年末,全市614个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6.77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97%,比2010年提高0.93个百分点,增幅高全省0.85个百分点,增加值占GDP比重在全省的排位,由2010年的17位上升到第10位。

      结构有变化。从文化产业组成的三个层次看,结构出现变化。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核心层实现增加值占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同比提高5.75个百分点;外围层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2.65个百分点;相关层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下降8.4个百分点(详见下表)。

      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结构情况
       2011年 2010年
    增加值

      (亿元)
    比重

      (%)
    增加值

      (亿元)
    比重

      (%)
    总 计

      核心层小计

      一.新闻服务

      二.出版发行和版权服务

      三.广播、电视、电影服务

      四.文化艺术服务

      外围层小计

      五.网络文化服务

      六.文化休闲娱乐服务

      七.其他文化服务

      相关层小计

      八.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

      九.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销售
      6.77

      2.33

      1.24

      0.68

      0.41

      3.53

      0.10

      1.42

      2.01

      0.91

      0.23

      0.68

      
      100

      34.42

      18.32

      10.09

      6.01

      52.14

      1.48

      20.97

      29.69

      13.44

      3.40

      10.04
      2.93

      0.84

      0.16

      0.35

      0.33

      1.45

      0.11

      1.30

      0.04

      0.64

      0.12

      0.52
      100

      28.67

      5.46

      11.95

      11.26

      49.49

      3.75

      44.37

      1.37

      21.84

      4.09

      17.75


      贡献率提高。2011年巴中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6.77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为8.47%,同比提高7.07个百分点,实现税收1.45亿元,解决就业人数1.1万人。主要是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服务、其他文化服务等行业,对巴中市文化产业发展起到了明显的推动作用。

      二、优劣势分析

      (一)优势

      政策优势。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十八大绘制了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为文化事业的大发展大繁荣指明前进方向。随着文化强国战略的加快实施,文化产业将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软实力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教育、推动作用将日益显现,文化发展迎来了空前的大好机遇。目前,国家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第二轮西部大开发深入推进、对革命老区扶持力度加大、秦巴山区连片扶贫开发的加快推进、全省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及文化强省等,必将促进巴中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将为巴中文化产业的加快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支持。

      战略优势。按照省委建设文化强省的要求,巴中市委科学决策,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强市的决定》,提出了到2020年,把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支柱性产业,把巴中建成巴蜀文化极地、巴文化中心、红色文化核心,建成足以引领巴中同步实现全面小康的文化强市的奋斗目标。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领导小组,为全市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领导力量和政策支撑。制定了“一城三带两集群”和“一县一园区”的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四川实施文化强省战略,赋予巴中重大历史使命,既为巴文化复兴和繁荣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机遇,又为巴中文化突破性、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千载难逢的有利条件。

      资源优势。巴中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既有丰富的巴文化、三国文化、隋唐文化和红色文化等历史文化资源,又有众多个性鲜明的民俗文化和特色独具的生态文化资源。巴中处于巴文化的中心区域,是远古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境内米仓古道是一条重要的古蜀道,历史上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巴中是全国第二大苏区——川陕革命根据地的中心和首府,拥有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全国最大的红军烈士陵园、全国最大的红军石刻标语群,红色资源十分厚重。巴中改变文化发展落后面貌,实现后发赶超,多重优势和有利因素叠加,正迎来期盼已久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

      潜力优势。文化产业领域广泛,共涉及国民经济10个大类、50个中类、120多个小行业。据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统计资料显示,2011年614个法人单位所涉及的行业只占120多个小行业的30%,尚有许多行业领域是空白,没有涉及,表明巴中的文化产业潜力巨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二)劣势

      量少规模小。通过近几年的发展,虽然总量有所增加,但与相邻市州相比差距大,占全省比重小。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法人单位,比南充、广元、达州分别少540个、79个,565个,占全省法人单位的2.8%。从业人员比南充、广元、达州分别少0.62万人、2.15万人、0.84万人,占全省文化产业从业人员的 1.9%。文化产业增加值比南充、广元、达州分别少10.78亿元、1.56亿元、11.22亿元,占全省比重仅为1.11%。增加值占GDP的比重1.97%,比全省的文化产业占比低0.92个百分点。

      结构不优。巴中文化产业结构中,直接从事文化活动的核心层实现增加值占比为34.42%,外围层为52.14%,相关层为13.44%。可以看出,巴中市文化产业主要以网络文化服务、文化休闲娱乐、其他文化服务等相关层为主,核心层对整个文化产业的支撑带动不足,主导作用不强。文化产业的生产销售等附加值高的行业发展缓慢,传统文化产业升级转换慢,借助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而兴起的非传统文化产业项目发展水平低。

      发展不平衡。由于受经济发展水平、区位环境等因素影响,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县区差异较为明显(详见下表)。

      2011年全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情况
    县(区) 单位数

      (个)
    增加值

      (亿元)
    占GDP比重

      (%)
    巴中市

      巴州区

      通江县

      南江县

      平昌县
    614

      255

      124

      136

      99
    6.77

      3.35

      0.51

      0.51

      2.40
    1.97

      2.64

      0.78

      0.73

      2.96


      经费紧缺。近年来,中央、省级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力度加大,但是在资源分配上趋于“平均化”,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略有倾斜,而地方财力薄弱又无力配套,进而导致阵地建设、活动经费等方面人均文化经费远低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致使文化阵地建设不达标、文化活动难以有效开展。因财力薄弱,巴中尚未设立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无力更好地支持中小文化企业发展,大多中小文化企业竞争力不强、产业附加值不高、成长的空间受限。

      人才匮乏。一是文化人才青黄不接。专业人才老化严重,待遇较低,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和办法,进而导致专业院校的毕业生既无条件吸引,又无特殊办法录用,本土人才流失严重,整个文化队伍人才链条断裂,后劲不足。二是领军人才严重缺乏。目前,全市文化断层现象十分突出,造就优秀文艺人才团队的现实要求十分迫切。市、县(区)文、博、图专业人才少,“一将难求”,缺乏领军人物。三是公共文化单位专业人才严重缺乏。目前,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文化大院等专业文化人才严重不足,“文化专干”大多属于兼职干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不能有效组织、指导群众开展文化活动,存在着“文化专干不专干”的现象。

      三、对策建议

      坚持项目统揽。以项目具化优惠政策,以项目争取上级支持,以项目扩大对外合作。按照城市“十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的要求,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巴山新居”建设规划,进一步完善城乡基层文化站点布局,提升乡镇文化资源配置和服务水平。以产业园区、专业街区、优势业态和重点企业为依托,推进文化产业提质增量,加快发展成为我市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实施品牌战略。以区域特色文化资源为基础,打好红色文化、巴文化、生态文化“三张牌”。以南龛文化产业园红色文化展示区为核心,整合川陕革命根据地烈士陵园、巴山游击队纪念馆、刘伯坚烈士纪念馆、巴中石刻标语群等文化资源,扩大巴中红色文化影响,确立巴中红色文化的核心地位。以丰富的巴文化遗存为本底,依托南龛景区“九井十八街”文化古街、“巴国阳春”文化新城、巴城文庙街古街和恩阳古镇保护、巴文化遗存展示区建设等,加快形成巴文化影响。深入推进以米仓古道考古发掘为基础的巴文化溯源研究,积极推进米仓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依托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打造巴中特色古镇,有序推进米仓道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建设,做精巴中生态文化名片。

      创新工作机制。充分激活文化发展活力,全面推进文化服务社会化、市场化、多样化发展。创新乡镇文化机构管理模式,提高基层文化服务效能。大力实施文化人才工程,推进实施“上挂下派”用活人才,“竞争上岗”激活人才,“公开选聘”引进人才,锻造骨干,培育领军人物。加大资金投入,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投融资体系,通过各类文化产业投融资平台,加大文化产业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推进巴中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加强统计工作。一要搞好对接。主管部门要及时反馈工作信息,对接好统计。统计部门要加强业务指导,规范基础工作,及时交流沟通,确保工作渠道畅通。二要探索新方法。积极探索符合巴中实际情况的统计方法,将干出来的统起来,客观准确的反映巴中文化产业发展成果。三要督查落实。牵头抓总部门要统筹协调,建立和完善工作机制,加强对各责任单位的督促检查,确保全市工作目标的圆满完成。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