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巴中农村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
一、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成效
(一)经济总量稳定增长。2012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153.7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期增长3.7%。其中:农业产值74.65亿元,林业产值3.95亿元,牧业产值67.26亿元,渔业产值5.52亿元,农业服务业产值2.37亿元,分别增长3.4%、4.9%、3.8%、6.3%和4.5%。农、林、牧、渔及服务业内部结构由上年的48.4:2.5:44.1:3.5:1.5,调整为48.6:2.6:43.7:3.6:1.5,种植业、林业、渔业分别增长0.2、0.1和0.1个百分点,畜牧业下降0.4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粮油产量稳定增长。依靠高产创建、推广优质品种、优化种植模式、配套集成技术、发展种粮大户、强化病虫防控,确保了面积稳定、单产提高、品质提升。2012年粮食种植面积达510.3万亩,比上年增长0.2%,粮食总产达187.86万吨,增长1.1%;油料播面达100.54万亩,总产13.22万吨,增长2.5%。蔬菜瓜果产量104.71万吨,茶叶产量2229吨,园林水果产量5.09万吨,分别增长1.8%、11.5%和4.9%。
(三)肉类产量稳定增长。今年生猪价格虽然波动明显,但从全年平均来看猪粮比价基本稳定在6:1的盈亏平衡点左右,牛羊肉价格与国内市场呈同步持续上涨态势,家禽及禽蛋价格一直居高不下,以年末上涨最为明显,有效促进了畜牧业的平稳发展。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46.33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生猪出栏达533.09万头,比上年增长2.3%;出栏肉牛32.98万头,增长0.6%;出栏羊110.39万只,增长0.2%;出栏家禽1688.67万只,比上年增长3.4%。禽蛋产量76928吨,增长3.5%。
(四)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引进温氏、翼展、塔基、浩湖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形式,建设7大特色产业带、45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51个标准养殖小区、12个健康水产养殖基地。全年新增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3家,累计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227个,新增市级以上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29个(其中省级5个),有力提升了全市农业产业经营水平。
(五)农业开放合作建设加快。累计有46个农产品获得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标志认证,48个农产品被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13个农产品获“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称号,3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四川省著名商标,22个四川名牌产品。积极加强农业区域合作,搭建招商引资平台,做大做强特色农业产业,精心组织参加了“第十一届重庆·中国西部国际农产品交易会”和第十九届中国杨凌农业高科技成果博览会。
(六)农村劳务开发成效明显。全年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6万人,完成农民实用技术培训105万人次,有序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6.4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108.23亿元;积极开展农民工维权服务工作,先后多次派员前往省内外30多个城市积极开展维权服务,成功处理重大伤残、欠薪事件130多起,劝返集体上访事件7起,为巴中外出农民工挽回了经济损失5500余万元。
二、农村改革和民生改善步伐加快
(一)全面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惠农政策,狠抓宣传发动、健全规章制度、规范发放程序、强化监督管理,确保了粮食直补和农业综合直补、农作物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助、农机购置补贴、家电下乡补贴、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农村能源沼气建设补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助等十多个项目的全面落实到位,覆盖到所有的乡镇和村社。
(二)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全市试点区农村产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结束;共颁(换)发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证14790本,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证28776本,农村房屋所有权证4873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21099本,农村林权证31864本,小型水利工程所有权证513本;流转土地18.3万亩,抵押融资3.1亿元,实现了资源变资本、农民变股民、田野变园区、村庄变社区的“四个转变”,进一步整合、激活了城乡资源,加快了城乡资源的充分流动,发挥了资本的增值作用。
(三)新村建设和扶贫开发步伐加快。全市首批启动建设的8个重点镇基本完成了风貌改造和基础设施建设,新启动12个中心村建设,启动767个聚居点建设,建成巴山新居4.86万户,新建、硬化农村公路2271公里、新建“1+6”综合服务中心153个;实施12个片区连片扶贫开发,年末贫困人口减少到57.59万人。
(四)民生和社会保障不断改善。改造县道路200公里,建设乡镇联网路182公里,村道水泥路1355公里,新解决23.1万农村居民安全饮水问题,实施重大地质灾害治理工程79处,避让搬迁2202户。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7.3%,住院费实际报销比例达到59.6%,在全省率先实现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制度。积极开展“两个平安”创建活动,切实加强对农村各种隐患、矛盾和纠纷的排查处理力度。以“巴山新居”工程建设为契机,积极探索创新农村新型社区的建设与管理,在社区建立了“1+6”综合服务中心,延伸了服务链条,促进了社区和谐。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成本快速增长。据农村住户调查资料显示:全年化肥、农药、仔猪、玉米、配合饲料均价分别上涨6.9%、4.6%、13.9%、7.2%和6.6%;全年农民家庭人均农业经营费用支出1905元,增加330元,增长20.9%,农业生产资料涨价在增大农业成本的同时,也必将增大农业的经营风险。
(三)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农村基础建设投入不足,部分水利设施存在病险隐患,水资源利用率低,农村道路交通滞后,农业抗灾能力不强、科技水平不高等问题较为普遍,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脆弱。
(三)农业产业化步伐偏慢。现有农业园区规模小,农产品加工企业规模小、精深加工水平低、产品档次低,产业化经营程度低,缺乏市场竞争力和辐射带动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步伐仍然偏慢。
四、几点对策和建议
(一)切实防止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建立农资价格快速反应机制,密切关注农资市场价格动态,做好农资价格监管;切实规范农资市场,坚决制止假冒伪劣农资产品坑农、害农;严格控制流通环节的加价幅度,切实防止农资价格过快上涨。
(二)继续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建设。稳定和完善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力度;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水务体制改革;加强各种农业发展资金的管理和集中使用,稳步推进农业基础建设,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努力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抓好农业资源的市场化配置;发挥本地特色产业优势,逐步实现农业区域化发展;大力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一批专业大户和运输大户,建设一批农产品专业市场,不断壮大特色产业规模,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效益。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