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成为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免费开放,全市所有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免费享用,文化惠民演出长年不断,基本建成全域成都“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记者从成都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获悉,6日文化部在上海召开的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项目)创建工作会上,成都与苏州、长沙、大连、青岛等城市被正式授予首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成都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成都建设中西部文化之都的基本任务,是一项惠及全体市民的重大民生工程,也是提升城市文化生活品质、建设宜人成都的必然要求。此次成都作为中西部唯一获批示范区的副省级城市,意味着成都“建设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的奋斗目标取得了长足进展。
示范区创建
制度设计全国第三 61项指标60项优秀
示范区是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部署,由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实施,“十二五”期间,将在全国东、中、西部创建一批结构合理、发展平衡、网络健全、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培育一批具有创新性、带动性、导向性、科学性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据了解,2011年全国共有52个市(区)提出申报第一批示范区,2011年5月,成都成功入围首批示范区创建城市。拥有厚重文化底蕴和独特文化资源的成都,是国家首批认定的历史文化名城。2011年12月,成都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更明确提出:“到2020年,把成都建设成中西部最具影响力、全国一流和国际知名的文化之都”的奋斗目标。示范区创建作为“文化之都”建设基本任务,写入了市委文化强市的意见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成都市第十二次党代会以来,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提速:制定发展规划、出台系列政策、落实经费保障。同时,在全市区(市)县广泛开展公共文化建设“免检区”“先行区”创建工作,形成区(市)县创成都先行区、成都创国家示范区的生动局面。
经过两年多的不懈努力,成都最终顺利通过了文化部组织的严格考核。其中,制度设计成果验收环节,成都位居全国第三,是全国四个获得“优秀”的城市之一;实地验收环节,61项创建指标,成都60项优秀,1项良好,基础得分获得89.4的高分,位列西部第一。此外,成都22项亮点工作得到4.4的加分,加分成绩居全国第二;在最后进行的集中评审中,获得“优秀”等级,最终脱颖而出,成为首批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
标准化建设
城乡群众就近免费享用公共文化数字资源
如何以示范区创建为契机,让市民享有更多公共文化服务,成都找准了顶层设计作为关键抓手。2012年4月,成都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出台《关于深入开展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全市创建目标,破解发展瓶颈,全面提升服务能力水平。
成都先后制定了《成都市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1—2015)》《成都市中心城区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布点规划(2012—2020)》等规划,后者更将天府新区纳入中心城区公共文化设施布点规划,为公共文化发展预留提升空间。
让图书馆、文化广场遍及城乡,让文化活动来到身边,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均等的文化服务,为市民注入更多幸福元素,这是成都创建示范区,构建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题中之意。为此,成都市打出了一系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组合拳”:以成都博物馆新馆、成都美术馆、新声剧场建设和全市文化流动服务网络建设为骨干,推进成都数字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和文化综合执法数字监管平台建设……
开展示范区创建两年多以来,成都市基层文化建设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按照统一规划设计、统一风格标识、统一招标建设、统一设备配置、统一评定等级“五个统一”的标准,经过对各级各类基层文化设施的持续建设,全市40个文化馆、图书馆已全部达到国家三级馆以上标准,实现了“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站(乡镇和街道的综合文化站)、一室(村和社区的综合文化活动室)、一点(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100%的达标全覆盖,城乡群众均能就近免费享用全市公共文化数字资源。
经费保障
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全纳入财政预算
建立均等化公共文化服务经费保障机制,是成都在示范区创建中的又一创新。如今,市、区(市、县)、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常年经费全部纳入财政预算。
值得一提的是,为解决村(社区)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落实难这个难题,2012年,成都市将村级公共文化常年经费纳入市县财政预算的村级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专项资金(每村和社区每年30万元),按照不低于10%的比例落实,并随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同步增长。2012年起,成都市财政已设立了1亿元的公共文化服务专项资金、5000万元的公共文化政府采购资金、1.1亿元的乡镇(街道)公共文化服务经费、1亿元的村级公共文化服务经费,全市公共文化财政保障经费达5.4亿元。
随着全市公共文化的全面提档升级,城乡百姓也享受到了创建带来的好处: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阵地常年免费开放,各类公共文化产品更加丰富,并向个性化、多样化方向发展;“成都文化四季风”“百姓故事会”等公益文化活动和长年不断的文化惠民演出极大地丰富了城乡百姓的精神生活,全域成都“15分钟公共文化服务圈”得以实现,城乡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得以保障。
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博物馆新馆、市美术馆将成为成都新地标
提起纽约,人们会想到“百老汇”大街,提起伦敦,人们会想到大英博物馆,公共文化设施对于一个城市影响力的提升不容小视,成都也不例外。
近年来,成都市在推进“示范区”创建过程中,不断加快公共文化设施建设。2011年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园,已成为国际非遗节的永久举办地;天府广场边即将建成的成都博物馆新馆也将成为市中心地标。此外,按照有关规划,成都将在南北中轴线规划建设一批城市必备的、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天府大剧院、成都图书馆新馆、成都市美术馆等10个城市标志性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已纳入“十二五”规划并有序推进。全市四分之一的区(市)县也启动了新一轮具有地域标志性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工程,具有成都特色化的城市文态正在不断成型。
为了让公共文化服务惠及更多市民,成都重点规划了市民文化艺术学校(辅导点)、青工文化驿站等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心。通过实施公共文化“百千万工程”设立的300余个市民文化艺术学校(辅导点),已培训了1000余名专业文化辅导员,招募了15000余名文化志愿者,免费培训30万余人次;设在新都区新繁工业园区等地的3个青工文化驿站,面向社会免费开放,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丰富多彩的服务项目。此外,成都还以农民工、老人、少年儿童、残疾人等特殊人群为重点,提供文艺演出、数字电影、艺术培训、公益讲座、图书借阅等公共文化定制服务。
据悉,示范区创建成功之后,成都市将进一步提升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服务队伍、打造城市文化品牌、共享城乡文化成果,继续打造“图书馆之城”“文化广场之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城”“博物馆之城”“文化创意之城”,为“文化之都”建设提供有力支撑。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