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市“五个结合”深入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
坚持与科技城建设相结合,加大孵化基地建设促进创业。把科技城产业创新作为推动科技城建设的重要抓手,把孵化基地建设作为培育产业项目的重要载体,由政府投入资金扶持各类孵化基地建设,建成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家、国家重点实验室7家,培育出66家创新能力强、创新效益高的创新型企业。全市先后投入资金10.98亿元,建立创业孵化基地 26个,经营场地2956万平方米,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场地、租金补贴、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扶持,成功孵化养殖、制造、服务等行业创业实体2201个,带动13万人创业就业。科技城范围内已建成中物院军转民孵化器、科创区灵创科技电子信息专业孵化器等3个国家级孵化中心。孵化基地成功孵化出科技型企业30余个,带动吸纳就业2600余人。 坚持与灾后重建相结合,支持受灾群众自主创业。“512”特大地震,造成全市123家规模以上企业停产,3300多家中小企业受损或停产,近6万户个体工商户受损或歇业,全市83万城乡劳动者短时间内失业或失去劳动收入,新增零就业家庭1.4万户。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绵阳将创业扶持工作作为保持就业形势基本稳定的一项重要措施,引导灾区群众走自主创业就业的路子,建立了北川县羌族特色商贸创业园、吉娜羌寨、平武县报恩寺创业一条街、江油市“太白广场”等创业基地,积极引导灾区群众走自主创业就业的路子,保持了全市就业总量持续增长,实现了灾区群众“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的目标,确保了全市就业形势的总体稳定。到2009年底,全市83万名城乡受灾失业人员全部实现就业,动态消除了“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下降到3.64%,10多万各类失地农民全部实现就地就近就业。
坚持与产业园区建设相结合,着力发展创新型企业促进创业。每个县建一个产业园区,实行一园区一产业。在招商引资时,既注重产业项目对经济发展的贡献,也注重产业项目对创业就业的带动能力。2009年以来,全市引入企业400余家,吸纳就业近6万人。北川-山东产业园区对入园企业实行“三免三减半”优惠政策,目前协议入住企业30家,总投资17亿元,可新增就业5000人以上。三台县芦溪工业集中区作为市级创业孵化示范基地,目前入驻企业18户,带动就业3000余人。
坚持与民营企业发展相结合,支持发展民营中小企业促进创业。坚持“多予,少取”的原则,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民营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引导、鼓励有经济实力的创业者兴办经济实体,发展民营中小企业,推动个体工商业、旅游业、农业产业化项目、中小企业的发展,有效增加了就业容量、提升了就业质量,形成了良性发展的格局。通过创业促民营企业大发展,全市中小工业企迅猛发展,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全市个体工商户增长速度保持在4倍以上,并带动就业近20万人。
坚持与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大力发展城郊型经济促进创业。鼓励返乡农民工、“土专家”、“田秀才”、双带典型、大学生村官开发种植、养殖、农副产品加工等涉农创业项目,鼓励农村劳动力进入集镇从事商业、饮食、加工业和服务业,鼓励城镇人员下乡领办创办经济实体,带动千家万户走上创业致富的路子。回乡农民工、大学生等有知识有技术的青年在创业政策的扶持下,建起了一批农业产业化项目。如安县兴仁乡的高校毕业生创业园,吸引200多名大学生进园创业就业。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