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绵阳以就业援助为抓手 全力帮扶特殊困难人员就业

  • 2012年12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字体:
  •   为实现“户户有就业”的目标,进一步帮助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创业,促进社会和谐安稳,绵阳市组织实施了就业援助进家入户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帮助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问题,收效良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特殊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全市以实施就业援助活动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认真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全市制定了就业援助进家入户活动工作方案,建立了领导定点联系重灾区(市、县)制度,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市、县两级领导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主动向特殊困难群众送温暖。各地将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街道(乡镇),社区(村),做到目标、责任、措施、人员、经费五到位,推动了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开展入户调查摸底,摸清情况

      按照“分片、定责、入户”的方针,各地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组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深入每个家庭,开展入户调查活动,全面、准确掌握辖区内失地农民、伤残学生家长、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家庭情况、就业状况、技能特长、择业意向等,全市共入户调查走访9703户,并分别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实行登记跟踪服务,为就业援助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解决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体,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特殊困难人员就业。1-9月,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465人(“4050”人员2569人、残疾人27人、低收入人员310人、被征地农民422人、长期失业者137人),其中自主创业277人、被企业吸纳就业763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282人、实现灵活就业1143人。

      1、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特殊困难人员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是解决特殊困难人员就业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对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和特殊群体实行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达到“户户有就业”的目标。截止8月25日,全市实有公益性岗位7592个,安置特定困难人员就业1071人(零就业家庭11人、高校毕业生23人、返乡农民工36人、企业失业军转干部305人、复员士官和志愿兵696人)。

      2、鼓励用工单位吸纳一批特殊困难人员就业。一是号召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吸纳特殊困难人员就业;二是为录用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企业提供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以及贷款贴息;三是对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社区,按照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调动了社区的积极性。

      3、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特殊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解决一批。近年来,我市出台政策鼓励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成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引导其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为自主创业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对灵活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对实现就业的零就业家庭人员,帮助其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提高其就业稳定性。

      4、加强服务,主动调控,减少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产生。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就业部门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呼吁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规范裁员行为,尽量避免裁减家庭成员中已有失业人员的职工,严格控制夫妻双方同时失业,从源头上减少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的产生。

      (三)广泛收集发布就业信息,积极开展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帮助特殊困难人员实现充分就业

      采取多种形式,在辖区各类企事业单位收集用工信息,并及时向特殊困难人员发布。大力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受灾困难群众、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及时的就业政策和信息服务。通过专项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特殊困难人员充分就业。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绵阳以就业援助为抓手 全力帮扶特殊困难人员就业

  • 2012年12月13日 00时00分
  • 来源: 绵阳市政务网
  •   为实现“户户有就业”的目标,进一步帮助受灾群众实现就业创业,促进社会和谐安稳,绵阳市组织实施了就业援助进家入户活动,通过广泛宣传动员,积极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切实帮助特殊困难群体解决就业问题,收效良好。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

      我市一直高度重视特殊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始终把此项工作作为就业工作的一项重点内容来抓。全市以实施就业援助活动为着力点和突破口,认真开展就业困难群体帮扶工作。全市制定了就业援助进家入户活动工作方案,建立了领导定点联系重灾区(市、县)制度,明确了职责和任务。市、县两级领导加强对帮扶工作的督促检查和业务指导,主动向特殊困难群众送温暖。各地将帮扶工作的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部门、街道(乡镇),社区(村),做到目标、责任、措施、人员、经费五到位,推动了帮扶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采取的主要工作措施

      (一)开展入户调查摸底,摸清情况

      按照“分片、定责、入户”的方针,各地依托街道(乡镇)、社区(村)就业和社会保障平台,组织劳动保障工作人员深入每个家庭,开展入户调查活动,全面、准确掌握辖区内失地农民、伤残学生家长、残疾人、零就业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体的家庭情况、就业状况、技能特长、择业意向等,全市共入户调查走访9703户,并分别进行登记造册,建立台账,实行登记跟踪服务,为就业援助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二)广开就业门路,拓宽就业渠道,千方百计解决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

      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问题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形成了以劳动保障部门为主体,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和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共同推动的新格局,有力地促进了特殊困难人员就业。1-9月,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3465人(“4050”人员2569人、残疾人27人、低收入人员310人、被征地农民422人、长期失业者137人),其中自主创业277人、被企业吸纳就业763人、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1282人、实现灵活就业1143人。

      1、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一批特殊困难人员就业。公益性岗位安置是解决特殊困难人员就业的有效途径。今年以来,各地结合自身情况,加大公益性岗位开发力度,对有就业愿望的就业困难人员和特殊群体实行托底安置,确保“零就业家庭”至少实现一人就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达到“户户有就业”的目标。截止8月25日,全市实有公益性岗位7592个,安置特定困难人员就业1071人(零就业家庭11人、高校毕业生23人、返乡农民工36人、企业失业军转干部305人、复员士官和志愿兵696人)。

      2、鼓励用工单位吸纳一批特殊困难人员就业。一是号召企业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吸纳特殊困难人员就业;二是为录用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企业提供岗位补贴、社会保险补贴以及贷款贴息;三是对解决零就业家庭成员就业的社区,按照标准给予职业介绍补贴,调动了社区的积极性。

      3、通过政策扶持鼓励特殊困难人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解决一批。近年来,我市出台政策鼓励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成员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对自谋职业、自主创业的引导其参加技能培训和创业培训,并给予培训补贴,为自主创业的提供小额担保贷款和税费减免;对灵活就业的零就业家庭提供社会保险补贴;对实现就业的零就业家庭人员,帮助其接续社会保险关系,落实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险补贴,提高其就业稳定性。

      4、加强服务,主动调控,减少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产生。今年以来,全市各级就业部门经常深入用人单位宣传《就业促进法》和《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呼吁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规范裁员行为,尽量避免裁减家庭成员中已有失业人员的职工,严格控制夫妻双方同时失业,从源头上减少特殊困难人员尤其是零就业家庭的产生。

      (三)广泛收集发布就业信息,积极开展公共就业专项服务活动,帮助特殊困难人员实现充分就业

      采取多种形式,在辖区各类企事业单位收集用工信息,并及时向特殊困难人员发布。大力开展“春风行动系列活动”、“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系列活动”等公共就业服务专项活动,为受灾困难群众、高校毕业生、城镇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和返乡农民工等特殊困难群体提供及时的就业政策和信息服务。通过专项活动的开展,有力促进了特殊困难人员充分就业。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