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千亿交通工程”构建大枢纽
在西南四省市中,重庆到昆明、成都到贵阳正好形成一个“X”,而泸州正好在“X”的交点上。
泸州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处于四川通江达海物流大通道的关键点上,在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中占据重要的战略地位。
但在2005年的时候,泸州只有一条高速公路和一条铁路,且到了泸州的纳溪区就止步不前了,集装箱码头只有几万标箱的吞吐量。这一切,将泸州逼到了边缘化的境地。
如何脱困?如何将区位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近年来,泸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响亮地提出以出川大通道建设为重点,大力实施“千亿交通工程”。到2020年,泸州将累计投资1000多亿元,将泸州打造成为四川突出南向、通江达海、沟通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大盘布局谋篇,落子铿锵有力。
从2009年开始,一个个大手笔的建设项目应接不暇:川黔高速公路、宜泸渝高速公路和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泸州段相继开工建设。集装箱码头二期工程完工、二期工程续建项目紧锣密鼓推进;叙永至古蔺大村铁路、高速公路相继奠基……
到今年底,泸州公、铁、水、空四大通道齐头并进,“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网络、“三纵四横”铁路网络、“一横二纵五港区”的水运体系以及川滇黔渝结合部的重要支线机场交通大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高速公路构建运输大通道主骨架。2008年12月31日,加快四川高速公路和港口项目建设开工动员大会在泸州隆重举行,泸州市高速公路告别“断头”时代,构建起四通八达的高速公路网络。去年12月25日,总投资79.66亿元,全长65公里的叙蔺高速公路开建,泸州由此进入全域高速公路时代。目前,泸州市“一环七射一横”高速公路骨架网络正逐步完善中,在建4条高速公路总投资311亿元,总里程超过369公里。到2015年,泸州市高速公路和一级公路通车总里程将近600公里。
长江上游百万标箱大港逐步建成。泸州依托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的地理优势,围绕建设水运大枢纽,加快建设长江上游百万标箱大港。四川第一港--泸州港集装箱码头紧邻泸州城区长江北岸,规划为两个作业区。第一作业区已形成每年50万标箱的集装箱吞吐能力,二期续建工程今年底建成后,将形成集装箱每年100万标箱、商品滚装车每年30万辆的吞吐能力、60万吨的散杂件货吞吐能力。去年,投资近5亿元、全长14公里的泸州港铁路专用线建成通车,泸州港成为长江沿线第一个直通铁路的集装箱港口,形成了四川省第一条铁水联运通道。2007年至2011年,泸州港5年货物吞吐量年均增长达22%、集装箱吞吐量年均增长达18.2%。2011年,泸州港货物吞吐量突破2000万吨,集装箱吞吐量突破10万标箱。
在加速骨干交通网络建设打通大动脉的同时,泸州注重疏通“毛细血管”,交通建设正为泸州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加速构筑新坦途,地方公路民生工程惠及百万群众。全市公路里程总数由2006年底的8842公里增加到2011年的12896公里,5年共新建公路4054公里,平均每年新增近811公里管养里程,年均递增率为7.8%。到2011年底,泸州市实现100%乡镇和100%的行政村通公路,乡镇、行政村通客车率分别达到100%、70%,惠及全市400多万农村群众,成为泸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交通运输发展的一大亮点。泸州还加速推进城乡客运一体化统筹发展,建立起高速公路、干线公路、支线公路、城乡道路相匹配的道路客运网络体系。全市万人拥有公交台数为12.9标台,公交出行分担率达到38%,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日均客运量达到53万人次。
通过这几年的建设,泸州已经初步形成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更具建设现代化“中国酒城”的优势。依托港口优势,突出“港城一体”特色,规划建设临港产业物流园区,预计到2016年,园区将实现生产总值500亿元。在园区布局上,泸州别具匠心:在35公里长的40米产城大道上,依江而设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四川泸州经济开发区等7个园区。这7个园区均与泸州港、“一环七射一横”的高速路网无缝对接。
由交通短腿实现了交通腾飞的华丽变身,泸州开始从四川的“神经末梢”向四川突出南向、通江达海、沟通南亚和东南亚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阔步迈进。
路通百业兴。这些年,泸州市经济社会发展步入了快车道,主要经济指标增速稳居全省前列,发展速度不断刷新。今年前三季度,泸州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29.1亿元,同比增长14.5%,增速居全省第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7.3亿元,同比增长30.8%,增速列全省第二;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0.2亿元,同比增长19.2%,增速居全省第五。
路畅促跨越。未来,泸州更值得期待!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