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彝汉双语教学 传承多彩民族文化 促进民族教育事业创新发展
喜德建县5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余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光辉照耀下,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县各中小学自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恢复各科以汉语文为主要教学语言、同时开设一门彝语文的双语教学模式;1984年起在贺波洛、乐武等4所中心小学推行一类模式双语教学;1990年开始筹建县民族中学并招收一类模式初中生;1993年起招收一类模式高中生;2005年开始一类模式高中毕业"MHK"考试(即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推行"一类模式"教学改革试点的28年来,取得了可喜成绩:全县累计输送小学毕业生3000余名;中学毕业生2000余名,升入大学本科300余名,专科200余名,本科预科300余名。原四川省副省长韩邦彦、中央民族大学教授马学良、原国家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省教育厅厅长涂文涛、新华社记者许必华等300余人次各级领导和专家,先后到喜德县视察指导双语教学工作。目前,全县各中小学均实行了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已具一定规模。
虽然该县的民族教育事业有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难以解决和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一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由于历史原因和财力有限,学校硬件设施建设不足,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同时由于群众居住分散,寄宿制学校规模不够,无法有效解决学生上学山高路远的问题,不利于开展学生文明卫生行为习惯和健康文明现代生活方式的养成教育。二是留不住优秀的师生。一方面是优秀教师外流严重。有的教师甚至宁愿不要个人档案、不要任何手续也选择离开。另一方面优秀学生外流突出。留给本县的生源绝大多数已是三、四流的"差生"。从某种程度上讲,喜德初、高中的升学完全是"本无好苗子,何来栋梁材"。三是对教育认识差异大。学生家长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极不均衡。有的会不惜一切代价让其子女接受他们认为的最好的教育;有的家长未等孩子小学毕业就让其外出打工,小学初中辍学打工者在民族地区已不鲜见。四是发展前景有局限性。双语教育从起步至今,其局限性已逐步显现。一是一类模式的生源本已有限,而与国家统一高校招生考试并轨后,升入高校学习的学校及专业又十分有限,毕业后就业压力增大,如失去国家民族政策照顾,进一步发展自然就显得举步维艰。二是理科教师不足。目前一类模式教师多以文科教师为主,大中专院校彝文系理科毕业教师较少,师资配套难度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一类模式学校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发展对策建议
民族振兴的希望在教育,民族教育事业繁荣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学生和社会"三位一体"的良性互动发展。我们对双语教育发展要从既是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的有力举措,也是提高人口素质和培养民族人才有效手段这基本的两点来认识,进而增强发展民族双语教育的信心和决心,增添工作举措,推动工作再上新台阶。
(一)高度重视,优先发展。
教育优先发展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一项重大方针,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为此,我们一要高度重视民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将教育优先发展纳入政府年度目标考核指标体系中,建立教育优先发展问责制,着力营造全社会优先关心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共同培育下一代的良好环境。二要切实强化对学校布局、教育教学、师生行为、安全工作、校园环境等管理工作,努力提高民族教育教学质量。
(二)加大投入,保障发展。
优先发展关键在于资金保障,我们要不断完善和落实优先保障教育经费的相关制度,在充分用好"十年行动计划"等项目资金努力改善设备设施等办学硬件条件的同时,根据各乡(镇)的实际,通过企业捐助和慈善团体机构援助等各种渠道筹措资金,帮助解决寄宿制学校的实际困难,尽力改善民族寄宿制学生的生活条件。
(三)完善规划,规范发展。
认真落实"适当发展、完善体制、提高质量、全面接轨"的发展思路,在全力抓好普通中小学常规汉语教育教学的同时谋划双语教学发展,不断优化完善县域内双语教学学校布局和"双向分流"的办学模式,推动双语教学质量取得新突破,切实培养双语学生思维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探索能力、审美能力等综合能力;不断提高双语学校学生的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努力拓宽双语学生升学、就业渠道。
(四)强化队伍,巩固发展。
首先,把优秀的双语人才选调到一类模式中学任教,同时根据学科需要,优先招录优秀的懂彝语的师范类本科毕业生进行强化培训,充实到一类模式中学。其次,对现有双语教师按计划分期分批进行全员培训。小学双语师资培训由县教师进修校负责,初中和高中双语师资培训由教育局按省州双语师资培训的任务和要求选派参训。特别注重加强对一类模式教师进行"MHK"培训和理、化、生业务知识的培训。三是加强与先进学校的交流,适时选派部分双语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深造;并选派部分校长和教师到对口学校挂职锻炼、学习和培训提高,力求建设一支结构合理、素质合格、相对稳定的双语教师队伍来保障和推动双语教育发展的需要。
(五)科研突破,创新发展。
以县教研室牵头,不断总结和探讨双语教学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组织各学校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一是针对"MHK"考试和一类模式接轨后出现的各种问题,组织一类模式高中教师认真进行分析总结,找出症结所在,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策略。二是抓好教学教研。组织学科带头人上好优质和示范课,并刻录成光盘供大家观摩学习。鼓励青年骨干教师积极参加校内外教学教研竞赛活动,撰写教学论文,不断总结和积累教学方法和经验。三是适当调整部分课程。根据省、州对双语教学两类模式并举并重的总体要求,确立并认真实施 "双向分流"模式,对部分课程进行适当的调整,以更好地适应双语教学发展的实际要求。
(六)榜样示范,引领发展。
利用现有的事业发展基础,抓好创建合格的"凉山州双语教学示范县"工作,着力将县民族中学建成州内一流的一类模式高完中学校,全力打造州县级示范学校。以此引领带动全县双语教学健康发展,同时为推动全州民族教育事业健康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七)加强督导,有序发展。
加强教育督导考核,是实现教育优先发展、协调发展、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本着"以评促建,以评促管,重在过程,讲究实效"的原则,创新教育督导机制,细化督导考核内容,加强过程督导,把双语教学工作作为专项督导考核内容,每学期进行专项督导考核,其结果作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指标,作为考核学校领导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通过严格而深入的督导考核,有力的推进双语教学工作的有序健康发展。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