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生态保护 成都森林覆盖率达36.8%
更多的宜林荒山披“绿装”
“兴林富民”局面正在形成
在近年来收到的代表、委员的提案建议中,有不少是涉及退耕还林和天保工程方面的,更多还是关注如何“兴林”与“富民”。记者了解到,我市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1998年试点、2000年正式启动,累计投入资金2.56亿元,常年管护森林面积达572.39万亩,有效治理了我市森林生态环境,推进了林业生态产业的发展,而我市的林业建设也步入了“治理大于破坏,森林植被恢复性增长,生态产业加速发展”的阶段。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目前,我市正式启动了为期10年的天保2期工程,这将为改善我市东部山丘区生态植被恢复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与此同时,我市于2007年完成了退耕还林工程第一阶段造林建设任务100.3万亩。从2008年进入退耕还林工程成果巩固阶段,负责人介绍说,随着退耕还林工程深入推进,我市大批陡坡耕地、宜林荒山已经披上绿装,而且随着后续产业的发展,林农更是增加了收益,“兴林”“富民”的局面正在形成。
大力发展特种养殖
成都可吃“野味”30余种
我市林地面积有650万亩,占到全市幅员面积的一半,如何利用好林地资源,发展绿色产业,也成为了代表、委员在建议提案中关心的热点。据了解,为了实现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双赢,我市在林业生态工作推进中,坚持“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在四大产业基地方面,我市新建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基地57.45万亩,材用竹、笋用竹基地67万亩,以厚朴、杜仲、黄柏为主的“三木药材”基地36万亩;以核桃为主的干果林基地12亩。而值得一提的是,我市的“三木药材”基地可实现年产5000吨药材产量。
在成都吃“野味”,梅花鹿、大雁、野猪等30多个种类任你选。据了解,随着森林旅游的发展,我市也带动农户,大力发展特种养殖业。到目前为止,我市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和经营单位共有328家,其中年产值超过500万元的驯养繁殖企业就达到9家。相关负责人介绍说,在特种养殖方面,我市主要养殖种类包括梅花鹿、红腹锦鸡、大雁、野猪等30余个种类。
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38%
林业总产值达500亿元
“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建成有成都特色的林业产业基地。”在昨日的座谈会上,市政协委员何长明提出了这样的概念。同时他还说道:“要利用成都的河道、路边,大力种树,把成都建成绿色通道和绿色屏障。”而针对代表、委员的建议,市林业和园林局相关负责人透露,下一步,我市将以实施民生绿化工作为重点,大力推进天然林保护和植树造林,继续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快推进灾后生态修复和龙泉山脉生态植被恢复工程,扩大森林覆盖率和森林蓄积量,力争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由现在的36.8%增加到38%。同时,在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充分利用我市森林的多种功能,抓好森林珍贵用材林、笋(材)用竹、特色干果、木本药材、木本粮油、林下种养和森林蔬菜等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力争到2015年,我市林业总产值达到500亿元,农民从林业上获得收入显著增长。”负责人说道。
据了解,成都是长江中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而我市也大力推进生态林的建设和保护,丰富河流水源涵养地,维护特有的生物多样性,到2020年,在我市建成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展现世界现代田园城市的“自然之美”。
责任编辑:
秦晓庆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