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推荐“彝族火把节”为“世界人类非遗名录”
这是本批次全国唯一一个被推荐的少数民族申报项目
24日,记者从凉山州文化影视新闻出版局获悉,按照国家文化部和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通知,我州申报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彝族火把节,被遴选为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12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推荐项目。
据了解,此次的推荐项目是从全国的一千多项国家级名录中遴选出来的,除了“彝族火把节”以外,还有关公信俗、苏绣等8个项目。“彝族火把节”为我州与云南楚雄彝族自治州联合申报。申报材料全面涵盖和反映了两地的火把节节庆文化及其深刻内涵。
近年来,我州的申报世界遗产工作不断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6月,“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彝族火把节”被国务院列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预备候选名单。
通过2月11日和3月16日在北京召开的“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2010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优秀实践名册’评审工作会议”两次会议上,经评审委员会评审并经文化部审批,彝族火把节被正式列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推荐项目。
经过周密组织和精心准备,我州严格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相关技术要求高质量完成了申报视频剪辑、申报文本撰写、传承人声明等申报材料(中英文)的制作工作。与会专家高度评价了彝族火把节的文化价值、民俗价值以及其申报材料的技术规范。
据悉,国家有关部门将于3月31日前正式向联合国递交“彝族火把节”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申请。
火把节是彝族人民最为重大的传统节日,每年定期在彝历猪月下弦第九日(促夏之季)举行,旨在祀祖祭火、禳田防灾、祝祷丰年。在为期三天节庆里,按“祭火-庆火-送火”展开的民俗活动主要有:祭祀火神和祖先;打火把照田驱虫;选美和赛装;摔跤、赛马、斗牛、斗羊、斗鸡等民间竞技;朵洛荷、达体舞、大锣笙舞、口弦、月琴等歌舞乐活动。
中国彝族火把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不仅有助于推动在地区、国家和国际层面扩大该遗产的这府文化影响,推动文化交流、深化学术对话,更有助于推动我州乃至全省的文化建设迈向新台阶,筑造我州文化品牌建设的里程碑。
链接--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非物质文化遗产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实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分别于2001年、2003年、2005年、2009年先后命名了四批人类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录,其中中国涉及:昆曲、古琴、新疆维吾尔本卡姆艺术、蒙古族长调民歌、中国蚕桑织技艺、福建南音、南京云锦、安徽宣纸、贵州侗族大歌、广东粤剧、《格萨尔》史诗、浙江龙泉青瓷、青海热贡艺术、藏戏、新疆《玛纳斯》、蒙古族呼麦、甘肃花儿等26项。2010年,我国的《中医针炙》和《京剧》被收录进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9年,“彝族火把节”、“彝族漆器”被国务院列为申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预备候选名单;2011年3月“彝族火把节”被遴选为申报2012年“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责任编辑:
刘怡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