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纲要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二五”处在两个时期: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二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同时,十七届五中全也指出了“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性:科学制定“十二五”规划,对于继续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对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凉山州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是凉山州国民经济总体规划在环保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政府指导环保领域发展以及审批、核准重大项目、安排政府投资和财政支出预算、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是纲,纲举才能目张,编制好我州“十二五”环保规划,对进一步明确凉山功能区划、生态州建设、矿山生态恢复、重金属污染防治以及“十二五”污染减排具有重大意义。
一、环境形势
(一)“十一五”环境保护工作进展
1、区域环境持续优良
2、总量减排扎实推进
3、环境整治不断加强
4、生态州建设成绩显著
5、环境监管不断强化
6、监测体系不断完善,监测能力得到大力提升
7、服务发展卓有成效
(二)“十二五”期间主要环境压力
“十二五”期间及未来一段时期,随着工业强州战略的实施,城市化、工业化互动促进,并迎来资源能源消耗和人口数量的高峰。传统工业的弊端日益显现,城镇化环境问题将更加突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的发展使全州环境保护面临前所未有的新挑战。今后一段时期,污染物介质从大气和水为主向大气、水和土壤三种污染介质共存转变。污染物来源由单纯的工业点源污染向工业点源污染和农村、生活面源污染并存转变;污染物类型从常规污染物向常规污染和新型污染物的复合型转变;污染范围从以城市和局部地区为主向涵盖区域和流域尺度转变。
1、处于工业化初期,产业结构调整缓慢
2、安宁河、邛海流域水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3、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城镇化带来问题日益突出
4、农村环境问题日趋突出
5、生态保护与恢复任务艰巨
6、重金属污染隐患突出。POPS污染防治带来新的压力
7、环保监管任务繁重,能力建设不相适应
8、污染物总量控制任重道远
9、潜在环境隐患增多,环境风险压力大
二、规划总体设想
(一)规划主题
1、以经济建设为核心,为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2、以改善环境质量为目标,为科学发展观的实施铺路
3、以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治污理念,为营造清洁环境努力
4、以调结构为手段,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作谋划
5、以能力建设为基础,为环境保护目标的实现提供保障
(二)规划主线
1、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思想、科学发展观贯穿始终
2、经济建设是中心,环境保护是保障
3、以削减总量为引擎推动污染治理
4、以环境要素为切入点科学谋划
5、纵横衔接实现规划的统一
(三)以专题研究为支撑,推进规划编制
开展“规划目标与指标体系、水环境保护、大气环境保护、生态及农村环境(含土壤污染)保护、固体废物和重金属污染防治、总量控制、监管能力需求及‘十二五‘重大环保项目”等相关专题研究分析,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充分考虑规划纵向和横向的衔接问题,将与国家、省级及其他领域规划的衔接,实现环境保护规划体系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相互协调及环保规划下延一级。
三、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功能区划为导向,以重要的生态系统休养生息为治污理念,以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为着力点,以工业污染全防全控为抓手,以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方向,以人为本,民生优先,调结构,促发展,奠定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环境基础,积极探索环保新道路,建立全防全控的防范体系、高效的环境治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努力实现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
(二)基本原则
战略响应,民生优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继承延续与创新发展有机融合,全面响应并在基本思路中具体落实生态文明、环保新道路、历史性转变、休养生息等战略思想。从公众对环境的基本需求出发,在指标选择、技术路线、控制模式、规划主线等方面体现新以人为本的新思路,夯实民生,解决与民生相关的突出环境问题,防范环境风险防范,促进社会和谐。
统筹兼顾,集成创新。综合考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统筹各要素、各领域、各方面,强化可达可控分析,兼顾需求与可能,源头预防和治理修复相结合,硬件建设和制度建设并重,长远谋划,总体设计,创新规划思路,实现系统集成。
整体部署,重点突破。在现状评估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优化完善措施,三大着力点整体布局,持续推进,确保环境保护力度不减。以全局性问题为主,明确重点地区、重点问题,结合“十二五”阶段特征,选准抓手,务求实效,努力实现重点区域的环境质量改善,保障环境安全。
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充分考虑资源承载力和水、气环境容量,严格遵循区域主体功能定位,落实环境功能区划要求,分区控制,合理调整产业布局。充分体现环境污染特征的区域性差异,实施区域性污染物总量控制,进一步突出目标指标的地区差异性,强化指导性。根据经济发展阶段特征,区分轻重缓急,分阶段落实环境保护的任务措施,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政府主导,综合推进。强化环境保护的国家意志,力争做到目标、任务与投入、政策的匹配。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行政等综合手段,构建政府、企业、社会相互合作和共同行动的环境保护新格局。以规划任务落地为基础,深化环境目标责任制考核,实施规划编制、过程评估和实施考核的系统管理。
(三)规划目标
“十二五”期间,是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规划目标必须中长期统一,保持指标的基本稳定。近期以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常规(传统)因子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为目标。远期实现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2015年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基本控制,常规(传统)因子环境质量得到基本改善,环境安全得到基本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环境基础。
2020年目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
(四)指标体系
“十二五”期间,环境保护主要指标分为环境质量指标、生态保护与恢复指标、污染防治指标、总量控制指标、环保管理能力指标五个体系,主要是为未来五年面对的新形势服务,突出区域环境保护特点。控制性指标侧重可测量、可量化、可考核,主要由质量指标、污染控制指标构成;指导性指标有利于为未来发展方向定位,这类指标为农村综合整治率、生态恢复面积等;评估性指标为绩效评估和体系评估服务,这类指标主要由总量指标、百分率指标构成。具体如下:
水环境污染防治:
到2015年,城镇污水处理率达到30%以上,污水处理厂负荷率70%以上;COD排放总量、氨氮排放总量比2010年有所减少,重金属等区域性总量控制因子排放总量比2010年有所减少;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0%,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5%(不包括天然劣质地下水本底超标部分;
地表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大气环境污染防治:
总量比2010年有所减少,城市空气质量100%达标
土壤环境污染防治:
单位面积农田化肥、农药施用强度比2010年降低10%左右,初步建立主要粮食生产基地和菜篮子基地土壤环境监测网络,初步构建土壤污染防治的政策法律法规和标准体系。
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负荷率90%;危险废物贮存量比2010年减少10%,年产生总量比2010年减少;综合利用率达到3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不低于90%。
工业污染防治:
工业污染排放稳定达标率达到,单位产品污染物产生强度降,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低,单位工业增加值固体废物产生量降低
农村环境污染整治:
环境问题突出的村镇基本得到治理,全面启动农村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建设,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
监管能力建设:
建成较为完备的环境监测业务、监测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保障体系,做到市级测得准、县级测得出。基本形成环境监测预警体系,环境突发事件应对能力显著提高。系统提升环境执法水平,完善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
四、重点领域和主要任务
通过对“十二五”期间面临环境形势的判断,在继续完善、优化总量控制的同时,强化环境质量约束性要求,着力解决突出环境问题为重点,积极贯彻循环经济理念,实施全防全控的新型污染防控体系,强化规划的分类指导和分区控制,以基础工程、保障工程、人才工程作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
(一)以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强化规划环评和工业污染防治
强化规划环评的前端防控作用,将产污强度作为新建项目硬约束指标,纳入环评前置审批范围,严格环境准入和淘汰制度,控制新污染源,促进产业布局优化调整。实施工业污染综合整治工程,加快传统产业改造,逐步整产业结构,建立退出企业的补偿机制。全面实施清洁生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施主动引导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逐步建立企业保护环境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完善重点污染源监控,突出新型污染物和特征污染物控制,实现稳定达标。
(二)以重点流域污染防治为重点,推进水环境保护
以人为本,防治城乡集中式水源地的环境污染,保障群众的饮用水安全。流域统筹,实施区域各县(市)重点小流域综合治理,重点加强对西昌的东河、西河、官坝河,喜德的孙水河和会东的大桥河等水土流失严重和污染较突出的小流域的环境污染防治理,整治沿岸场镇生活垃圾、污水,规范排污口,实现饮用水环境保护与流域水污染防治的结合。继续强化总量控制,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工业污染源控制;继续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农村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脱氮除磷工艺升级,积极推动面源污染防治。完善流域断面水质监测,全面提高流域水污染防治水平。加强季节性污染防治,建立水污染事故风险防范和应急机制。
(三)加强SO2防治,重视可吸入颗粒物,控制城市NOX污染,推进大气环境保护
以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为手段,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为中心,以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和重点行业污染控制为重点,推进大气污染物综合控制。
继续实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严格控制各类大气污染物排放;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医药业等重点行业SO2排放强度,加强对安宁河流域工业走廊经久工业园区、大坪工业园区、会昌铅冶炼厂等工业园区区域大气污染的重点整治和监管;加强重点大气污染源的监控能力的建设,对国控、省控和州控重点大气污染源安装在线连续监测装置,严格控制和监督重点源大气污染物的达标排放情况。
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清洁能源的使用,控制燃煤小锅炉和窑炉排放;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监测管理,控制机动车尾气排放;加大“一部三沿”(城郊结合部和铁路、高速公路、国道沿线)的烟尘治理,开展油烟专项整治工作,有效控制饮食油烟污染。
(四)以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为抓手,强化重金属及土壤污染防治
加强矿山洗选污染治理,防止土壤污染。严格准入,淘汰落后。合利规划尾矿渣场和洗选场区防排水,加强洗选废水治理。
建立和完善土壤环境监管体系,建立污染土壤风险评估和环境现场评估制度。初步建立土壤污染防治和修复机制,开展典型区域、典型类型污染土壤修复试点,积极推动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做好废弃场地的修复工作,建立土壤用途调整机制。
(五)强化危险废物监管,完善固体废物污染防治
贯彻落实《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回收处理管理条例》,加强危险废物综合利用过程监管,全面提升危险废物处置产业化水平,积极推进历史堆存和遗留的危险废物安全处置工作。以化工、冶炼等危险废物全过程监管为重点,强化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和处理处置,加强综合利用过程监管。加强生活垃圾处理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整治简易垃圾处理或堆放设施,搞好垃圾处理设施污染地下水和土壤的修复工作。提高工业固废综合利用水平,从源头减少工业固体废弃物的产生量。推进污泥资源化利用,开展建筑垃圾多元化利用。
(六)以功能区划为导向,做好生态保护与恢复
贯彻落实主体功能区划、生态功能区划,引导经济社会发展的合理布局。生态保护与生态修复并重,坚持上游保护优先,未破坏地区保护优先,破坏地区修复优先,保护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保护生物多样性,优化生物生存空间。.完善自然保护区建设与管理,加大生态功能区建设。强化外来物种生态影响监控,加强开发建设项目的监控力度。加强紫茎泽兰外来生物入侵防治。按照全面宣传、重点突破的原则,以西昌市和宁南县紫茎泽兰敏感地区为试点,探索外来入侵生物综合防治的有效模式,并逐步推广全面实施。
规范矿山开发,防止生态破坏。科学规划矿产开采,控制总量,加强矿产开采全过程管理。加强废石碴整治和综合利用,实施工矿废碴地恢复工程,重视矿山复垦治理,实施矿山保护复绿工程;
科学开发水电,保护河流及陆生生态系统。按照“统筹兼顾、科学论证、合理布局、有序开发、保护生态”的原则,优先开发境内大中型水电站,适度开发小水电,切实做到“保护中开发,开发中保护,以开发促保护”,实现开发与保护的“双赢”。
注重旅游开发的生态环境保护,实施绿色旅游行动计划。
(七)以城乡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强化农村环境保护
城乡统筹,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加大农业和农村污染源的整治力度,控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加强农村饮用水源地建设和保护,改善农村生态环境。以奖促治,以奖代补,不断强化农村环境治理与保护。以加大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力度为突破口,强化农业环境监管工作。防止工业污染向农村转移,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优化农业增长方式,改善农村能源结构,加大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村的创建,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八)综合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强化核与辐射监管
建立健全辐射监管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实施辐射源申报登记制度和辐射工作安全许可证制度;在继续加强对电磁环境管理的基础上,重点加强放射性的环保监督管理工作,加强对产生放射性废物(包括废放射源)单位的监督检查。严格执行退役辐射项目环评审批,开展环境与辐射污染源的监测,确保辐射环境和放射源始终处于可控状态。
(九)强化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环境科技创新支撑能力。
以基础工程、保障工程、人才工程作为环保基础能力建设的重点,建立与新时期环境保护任务需求相匹配的环境监管能力体系,实现监管软硬件的全面提升,突出重点,强化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加强环境信息和环境宣传教育能力建设,提高环境综合评估能力,努力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着重完善区域水环境质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空气质量、声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监测点位和监测频次,开展基层监测站达标建设。建立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完善环境应急管理机构,配齐配强应急装备,建立环保系统突发环境时间应急体系。强化12369环境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和管理,建立污染源环境安全隐患动态档案、应急专家和应急监测数据库,提高应对对重大污染事故的能力。完善环统信息宣传体系。按照《全国环保系统信息机构规范化建设指标》,建立环境质量和统计数据库。启动县(市)信息机构和环境信息专网建设,配备专门的环境信息工作人员。加强环境宣教能力规范化建设,培训宣教人才,壮大环境宣教队伍。加强环境监察执法能力建设。强化执法队伍,加大人员培训,完善执法装备,开展基层环境监察标准化建设。
五、重点工程及投资
“十二五”期间,为确保各项环境保护指标的实现,各级政府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采用多元化环保融资机制,广泛吸收社会资金,增加环保投入。在政府引导、市场推进和公众参与下,以重大环保工程的实施带动环境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推动全省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保护工作。主要包括:
1、环保系统自身能力建设工程
2、城乡饮用水源地保护与建设工程
3、重点流域水污染综合防治工程
4、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
5、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示范工程(工业污染整治工程)
6、固废处置工程(持久性污染物防治工程)
7、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8、重金属环境防控工程
9、大气综合整治工程(脱销、汽车尾气整治)
六、保障措施
1、加强地区分类指导,逐步实行环境分类管理
2、强化各级政府职责,健全统一协调机制
3、强化监督机制,提高环境监管能力和水平
4、完善综合决策机制,提高实施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5、努力推进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深入开展不同层面的创建活动
6、改革创新,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7、加强统筹协调,全方位多渠道增加环保投入。
8、加快科技创新,增强环境保护技术手段
9、加强环境宣传教育,促进环境保护的公众参与
10、拓展开放领域,扩大交流与合作
责任编辑:
陈利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