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审计:护航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 2024年09月30日 09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审计人员实地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


    审计人员实地查看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情况。


    召开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座谈会。


    审计人员实地了解民生资金使用情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审计机关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已走过40余载春秋。回顾历史,四川审计机关始终与改革同向而行,不断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中心大局、保障改善民生、健全治理体系、护航改革行稳致远。

    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展望未来,四川审计机关将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发挥审计的独特监督作用,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地落实,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审计力量。

    伴改革而生

    1983年,巴蜀大地上翻涌着改革开放的热潮。

    这一年,四川各级审计机关先后成立。面对时代的迫切需要,新生的审计机关面临着一道“必答题”:如何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四川审计机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破题——时间紧、任务重,就“边组建、边工作”;人员新、机构新,就“干中学、学中干”。

    四川审计机关以“试审立威”,选择小切口项目入手,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资金作为试审对象,有效打开了工作局面。在对某国有丝绸厂的审计中,审计机关从财务收支入手,向经济效益延伸,对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利润等多项指标进行重点分析检查,提出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1983年11月,四川审计机关会同林业、财政、农行等单位组成联合审计组开展育林基金专项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6937万元,审计处理上缴、归垫育林基金3051万元。

    在从计划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求索中,审计机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风高浪急的时代潮汐中,审计监督有力护航改革行稳致远。

    聚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1995年,四川审计机关开始对省属23家大公司实施定期审计,1998年开始对40家亏损上千万元的大企业进行全面审计,1999年对全省28家重点扩张型企业实施审计。

    聚焦监督权力规范运行。2001年,四川审计机关开始对全省796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2003年,以亮剑姿态掀起“四川审计风暴”,审计震慑力和公信力明显提升。

    聚焦服务保障民生福祉。2012年,四川审计机关对20个市(州)本级和175个县(市、区)的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资金等进行审计,延伸调查企业、村(居)委会和医院,有力促进了全省社会保障机制制度的完善。

    与改革同行

    审计机关在改革中奠基,也在改革中发展。迈入新时代,国家审计制度发生深刻变革,四川审计机关也在改革中实现自身的里程碑式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审计监督作为八大监督体系之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随后,四川省、市、县三级党委均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

    在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省发展改革委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厅的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省国资委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职责划入审计厅,审计职能进一步扩展,力量进一步充实。

    面对时代所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四川审计机关如何回应新期待?

    审计机关的血液中流淌着改革的基因。在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的同时,四川审计机关也以改革和创新作答,持续推进制度建设、组织模式、技术方法等全方位创新,不断推动自身向前发展。

    向改革要活力。外部环境的巨变,推动审计机关内部的变革,新的审计方法、思路不断涌现。2011年,四川审计史上首次大范围开展决算交叉审计,不仅摸清了市级财政运行状况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带动了全省财政审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全省统一组织实施的大型项目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后脱贫攻坚审计、医保社保审计、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乡村振兴审计等都广泛采用“交叉审”模式。

    向创新要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四川审计机关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方法,鲜明提出“不会搞大数据,就不会搞审计”,全力推进“科技强审”,所有项目坚持数据先行,在社保、医保、保障性安居工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等民生领域审计中,广泛运用数据分析,实现民生领域审计扩面和增效“双赢”。

    为改革护航

    审计机关的业务变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2018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指出要在全省推出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重大改革任务,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协调发展等4项全局性重大改革任务,以及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税金融、民生事业等9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审计机关“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初心使命有了新的历史诠释。

    党的工作重点抓什么,审计就审什么。四川审计机关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扣“省之要事”,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基本指向。

    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打好“三大攻坚战”、服务保障改善民生、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回看自新时代以来十余年征程,四川审计机关始终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在重大战略中从未缺位。

    四川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背后,有四川审计的不懈付出。四川审计机关从实施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审计开始,直至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连年将扶贫审计作为首位任务。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新气象背后,有四川审计的持续努力。四川省审计厅将环境保护资金及政策落实情况列为重点审计内容,在传统的“审地”“审水”之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审计,“审空气”成为资源环境审计新亮点。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背后,有四川审计的默默奉献。四川省审计厅布局开展了地方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府性债务风险以及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等系列审计项目,及时作出预警提示和防控措施建议,促进重大风险源头防范和有效化解。

    人民群众关心关注什么,审计就审什么。四川审计机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8年,凉山州审计局在实施强农惠农资金“一卡通”专项审计中,查出资金发放混乱、银行卡众多等问题,直接促成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全省2万多人退还虚报冒领的8000多万元补贴款。

    四川是地震易发多发区域,在历次地震救援、灾后重建中,从救灾物资监管,到灾后重建跟踪,四川审计人员始终冲锋在前、全程监督。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四川审计机关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审计,先后对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集中隔离点与方舱医院建设进行专项审计,为战“疫”胜利贡献了审计力量。

    给改革赋能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发挥审计监督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川审计机关作出铿锵回答:坚持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一体推进。

    有问题没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揭示问题,反腐治乱,四川审计机关敢于“亮剑”,严肃查处重大财务舞弊、重大财政造假、重大会计信息失真和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审计机关共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问题线索5773件,有效维护了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审计机关不仅要“治已病”,还要“防未病”。建章立制,推动整改,四川审计机关更善于“谋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把审计整改工作作为全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被审计单位及审计机关的共同责任,四川省审计厅坚定贯彻落实,推动建立健全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进行定期研究、定期交办、定期督促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审促改、以改促治的良性循环。

    2023年,四川省审计厅对到期未销号问题开展为期3个月的审计整改“清零行动”,实现全省7758个存量问题整改销号,立行立改问题基本实现“清零”目标。相关单位通过上缴财政、统筹盘活等方式进行整改,推动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有机融合,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今年,省委审计委员会出台深化审计整改工作的一系列措施,打好“组合拳”、推进联合惩戒,让审计整改“动真格”“长牙齿”,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部门单项考核负向约束指标,作为资金项目安排、国有企事业单位薪酬考核以及对领导干部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将其列为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司法监督、政府督查的重要内容。

    向改革出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四川审计机关将如何谋篇布局,切实让审计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与改革需求“共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以来,四川审计机关着力推动党对审计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不断细化实化深化,重大事项向党委审计委请示报告制度进一步落实,纪检监察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运行……“党管审计”推动审计监督质效明显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四川审计机关紧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监督,翻开审计报告,每一份都与服务保障民生福祉有关。吃得放不放心,住得安不安心,就医舒不舒心……审计监督,有力促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四川审计机关深刻把握政治机关和宏观管理部门的全新定位,从业务机关向政治机关、从微观经济部门向宏观管理部门转型。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加强化对普遍性、倾向性和趋势性问题的揭示反映。透过现象找根源,从制度机制层面提出审计意见,一大批审计建议转化为政策措施或制度机制。

    坚持守正创新。四川审计机关不断推动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变革,革新审计理念,在审计中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既强调宽容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无意过失,又强调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探索构建“定量+定性”“精准+差异”评价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努力构建数字化审计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和审计业务深度融合。所有审计项目都坚持数据先行,并分类建立数据分析模式,提高导航精准度,其中部分数据分析模型在全国推广运用。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迈步新征程,四川审计机关将主动投身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事业中来,找准改革发展大局所需与审计监督所能的结合点,以更加有力有效有为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任梓熙 王显军 李晓强 图片由四川省审计厅提供)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审计:护航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

  • 2024年09月30日 09时57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审计人员实地查看高标准农田建设效益。


    审计人员实地查看重大投资项目建设情况。


    召开审计发现问题整改工作座谈会。


    审计人员实地了解民生资金使用情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强调,必须自觉把改革摆在更加突出位置,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审计机关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已走过40余载春秋。回顾历史,四川审计机关始终与改革同向而行,不断发挥审计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围绕中心大局、保障改善民生、健全治理体系、护航改革行稳致远。

    2024年,新中国迎来75周年华诞。展望未来,四川审计机关将更加积极主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更好发挥审计的独特监督作用,推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落地落实,为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贡献审计力量。

    伴改革而生

    1983年,巴蜀大地上翻涌着改革开放的热潮。

    这一年,四川各级审计机关先后成立。面对时代的迫切需要,新生的审计机关面临着一道“必答题”:如何维护国家财经法纪、保障经济健康发展?

    四川审计机关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破题——时间紧、任务重,就“边组建、边工作”;人员新、机构新,就“干中学、学中干”。

    四川审计机关以“试审立威”,选择小切口项目入手,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企业和资金作为试审对象,有效打开了工作局面。在对某国有丝绸厂的审计中,审计机关从财务收支入手,向经济效益延伸,对产品的产量、质量、成本、利润等多项指标进行重点分析检查,提出改进和加强企业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建议。1983年11月,四川审计机关会同林业、财政、农行等单位组成联合审计组开展育林基金专项审计,查出违纪违规金额6937万元,审计处理上缴、归垫育林基金3051万元。

    在从计划经济迈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历史求索中,审计机关发挥了重要作用。在风高浪急的时代潮汐中,审计监督有力护航改革行稳致远。

    聚焦国民经济健康发展。1995年,四川审计机关开始对省属23家大公司实施定期审计,1998年开始对40家亏损上千万元的大企业进行全面审计,1999年对全省28家重点扩张型企业实施审计。

    聚焦监督权力规范运行。2001年,四川审计机关开始对全省796名县级以上领导干部开展经济责任审计。2003年,以亮剑姿态掀起“四川审计风暴”,审计震慑力和公信力明显提升。

    聚焦服务保障民生福祉。2012年,四川审计机关对20个市(州)本级和175个县(市、区)的社会保险基金、社会救助资金等进行审计,延伸调查企业、村(居)委会和医院,有力促进了全省社会保障机制制度的完善。

    与改革同行

    审计机关在改革中奠基,也在改革中发展。迈入新时代,国家审计制度发生深刻变革,四川审计机关也在改革中实现自身的里程碑式发展。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首次将审计监督作为八大监督体系之一,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设立中央审计委员会。随后,四川省、市、县三级党委均成立了审计委员会,党对审计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加强。

    在2018年新一轮机构改革中,省发展改革委的重大项目稽察、财政厅的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的监督检查、省国资委的国有企业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等职责划入审计厅,审计职能进一步扩展,力量进一步充实。

    面对时代所赋予的新定位、新使命,四川审计机关如何回应新期待?

    审计机关的血液中流淌着改革的基因。在支持改革、鼓励创新的同时,四川审计机关也以改革和创新作答,持续推进制度建设、组织模式、技术方法等全方位创新,不断推动自身向前发展。

    向改革要活力。外部环境的巨变,推动审计机关内部的变革,新的审计方法、思路不断涌现。2011年,四川审计史上首次大范围开展决算交叉审计,不仅摸清了市级财政运行状况和存在的共性问题,带动了全省财政审计工作水平的整体提升,为全省统一组织实施的大型项目提供了有益借鉴,此后脱贫攻坚审计、医保社保审计、保障性安居工程审计、乡村振兴审计等都广泛采用“交叉审”模式。

    向创新要动力。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四川审计机关积极拥抱新技术、新方法,鲜明提出“不会搞大数据,就不会搞审计”,全力推进“科技强审”,所有项目坚持数据先行,在社保、医保、保障性安居工程、住宅专项维修资金、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等民生领域审计中,广泛运用数据分析,实现民生领域审计扩面和增效“双赢”。

    为改革护航

    审计机关的业务变化,与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进程密不可分。

    2018年,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全面深化改革工作要点,指出要在全省推出具有标志性和引领性的重大改革任务,部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区域协调发展等4项全局性重大改革任务,以及农业农村、国资国企、财税金融、民生事业等9个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

    审计机关“为国而审、为民而计”的初心使命有了新的历史诠释。

    党的工作重点抓什么,审计就审什么。四川审计机关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紧扣“省之要事”,坚决扛起政治责任,把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作为工作基本指向。

    服务保障经济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打好“三大攻坚战”、服务保障改善民生、服务保障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回看自新时代以来十余年征程,四川审计机关始终与中心工作同频共振,在重大战略中从未缺位。

    四川脱贫攻坚全面胜利的背后,有四川审计的不懈付出。四川审计机关从实施秦巴山片区、乌蒙山片区和大小凉山彝区扶贫审计开始,直至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连年将扶贫审计作为首位任务。

    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四川的新气象背后,有四川审计的持续努力。四川省审计厅将环境保护资金及政策落实情况列为重点审计内容,在传统的“审地”“审水”之外,开展大气污染防治专项审计,“审空气”成为资源环境审计新亮点。

    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全省安全形势总体稳定的背后,有四川审计的默默奉献。四川省审计厅布局开展了地方金融机构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政府性债务风险以及耕地保护和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等系列审计项目,及时作出预警提示和防控措施建议,促进重大风险源头防范和有效化解。

    人民群众关心关注什么,审计就审什么。四川审计机关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把促进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审计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2018年,凉山州审计局在实施强农惠农资金“一卡通”专项审计中,查出资金发放混乱、银行卡众多等问题,直接促成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集中整治,全省2万多人退还虚报冒领的8000多万元补贴款。

    四川是地震易发多发区域,在历次地震救援、灾后重建中,从救灾物资监管,到灾后重建跟踪,四川审计人员始终冲锋在前、全程监督。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来。四川审计机关第一时间启动疫情防控应急审计,先后对防控资金和捐赠款物、集中隔离点与方舱医院建设进行专项审计,为战“疫”胜利贡献了审计力量。

    给改革赋能

    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发挥审计监督效能,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四川审计机关作出铿锵回答:坚持审计整改“下半篇文章”与审计揭示问题“上半篇文章”一体推进。

    有问题没发现是失职、发现问题不报告是渎职。揭示问题,反腐治乱,四川审计机关敢于“亮剑”,严肃查处重大财务舞弊、重大财政造假、重大会计信息失真和严重损害群众切身利益等问题。党的十九大以来,全省审计机关共向纪检监察机关移送问题线索5773件,有效维护了财经法纪的严肃性。

    审计机关不仅要“治已病”,还要“防未病”。建章立制,推动整改,四川审计机关更善于“谋篇”。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出台一系列文件,明确提出把审计整改工作作为全省各级党委、人大、政府和有关主管部门、被审计单位及审计机关的共同责任,四川省审计厅坚定贯彻落实,推动建立健全对审计查出问题的整改工作进行定期研究、定期交办、定期督促的运行机制,形成以审促改、以改促治的良性循环。

    2023年,四川省审计厅对到期未销号问题开展为期3个月的审计整改“清零行动”,实现全省7758个存量问题整改销号,立行立改问题基本实现“清零”目标。相关单位通过上缴财政、统筹盘活等方式进行整改,推动审计成果转化为治理效能。

    审计监督与党内监督、人大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有机融合,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中的作用愈发凸显。今年,省委审计委员会出台深化审计整改工作的一系列措施,打好“组合拳”、推进联合惩戒,让审计整改“动真格”“长牙齿”,将审计整改情况纳入政府绩效考核和部门单项考核负向约束指标,作为资金项目安排、国有企事业单位薪酬考核以及对领导干部管理的重要参考依据,并将其列为人大监督、纪检监察监督、巡视巡察监督、司法监督、政府督查的重要内容。

    向改革出发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四川新篇章,四川审计机关将如何谋篇布局,切实让审计工作与中心工作“同频”,与改革需求“共振”?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改革审计管理体制以来,四川审计机关着力推动党对审计工作全面领导的制度机制不断细化实化深化,重大事项向党委审计委请示报告制度进一步落实,纪检监察监督与审计监督贯通协同运行……“党管审计”推动审计监督质效明显提升。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四川审计机关紧盯老百姓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加强监督,翻开审计报告,每一份都与服务保障民生福祉有关。吃得放不放心,住得安不安心,就医舒不舒心……审计监督,有力促进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四川审计机关深刻把握政治机关和宏观管理部门的全新定位,从业务机关向政治机关、从微观经济部门向宏观管理部门转型。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更加强化对普遍性、倾向性和趋势性问题的揭示反映。透过现象找根源,从制度机制层面提出审计意见,一大批审计建议转化为政策措施或制度机制。

    坚持守正创新。四川审计机关不断推动审计理念和技术方法变革,革新审计理念,在审计中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重要要求,既强调宽容干部在推动改革发展中出现的无意过失,又强调领导干部要守住底线,探索构建“定量+定性”“精准+差异”评价相结合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体系。努力构建数字化审计模式,促进信息技术和审计业务深度融合。所有审计项目都坚持数据先行,并分类建立数据分析模式,提高导航精准度,其中部分数据分析模型在全国推广运用。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迈步新征程,四川审计机关将主动投身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宏伟事业中来,找准改革发展大局所需与审计监督所能的结合点,以更加有力有效有为的审计监督服务保障四川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行稳致远。(任梓熙 王显军 李晓强 图片由四川省审计厅提供)

    责任编辑: 张竹欣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公众号
  • 政务微博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