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洪灾害防御 四川首次有了“省级模板”
新设备新机制有效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 2024年06月09日 10时3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日前印发《四川省山洪灾害防御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为全省山洪灾害防御提供可参照可实施的模板。这是我省首次出台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近日,记者采访了水利厅及广元市、雅安市等地水利部门,实地了解首个“省级模板”如何帮助地方防御山洪灾害。

    一个新策略

    全省划出4类风险区

    《意见》提到,我省山洪灾害成灾机理复杂,省防办根据我省灾害特点,制定了防御总体策略为“风险评价+分级管理+分类响应”。

    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朱锡松介绍,2021年开始,全省水利部门对所有山洪灾害危险区进行风险评估,2022年初步确定各区域的危险等级并试用。根据动态变化调整,2024年,全省共有24876处山洪灾害危险区,其中,极高风险区24处、高风险区1251处、中风险区7212处、低风险区16389处。

    “按照不同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管理措施,分类响应。根据分级情况,再分别制定转移避险措施。”朱锡松介绍,“比如高风险区,应组织风险高的住户避险搬迁。搬迁前,一旦发布黄色及以上级别预警,必须撤离区域内的群众。”

    乐山市峨边县金岩乡俄罗村3组山洪灾害危险区为高风险区,尤其是村民鲁某家处于山洪沟沟口处,每年转移避险多达10余次,需要搬迁。今年5月11日,鲁某一家6口完成搬迁。5月25日至26日,峨边县遭受暴雨。根据气象信息,俄罗村3组村民需要转移避险,在25日傍晚暴雨来临前,受威胁村民全部提前转移。26日凌晨,俄罗村3组突发山洪,由于搬迁、转移及时,尽管村民鲁某原住宅被山洪冲毁,但全村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组新设备

    雷达测雨,监测预报“抢先一步”

    《意见》中提到,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利用卫星遥感、雷达测雨、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实现山洪灾害的高精度、实时监测。在雅安市芦山县,记者就见到了这样的先进技术。

    在芦山县龙门镇一处高山上,一个球形设施引人注意。这是四川省首部建成投用的水利测雨雷达。通过该雷达,降雨云体的三维结构、降雨强度等信息能被有效探测,并实时传输到芦山县水利局防汛值班室的电脑屏幕上。

    “通过分析雷达反射的数据,可以实现对流域内降雨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短临预报。”芦山县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股股长刘绍斌介绍。

    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系统、雨量站网、水文站网被称作雨水情监测预报的“三道防线”,其中,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系统又被称为“第一道防线”。

    “测雨雷达监测的是空中的云层,也就是雨前信息,相较于雨量站、水文站测降雨和水流,可以更早预测降水、洪水趋势。”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水利测雨雷达开展水情监测预报,洪水预见期一般可延长1—2小时。

    预测提前的同时,区域监测数据空白也被填补。省水文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受降雨局地性或流域上游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我省部分中小河流无法建设雨量、水文(水位)站,监测数据存在空白。通过建设水利测雨雷达,水文部门可掌握第一手大气降雨信息,不断补齐补强水情监测预报“第一道防线”。

    2023年8月6日,芦山县利用水利测雨雷达,精准预测山洪,提前预警转移危险区群众100余人。该事件入选2023年全国山洪灾害预警避险十大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四川已在北川县、芦山县开展水利测雨雷达建设试点并投用,乐山市金口河区、峨边县和凉山州甘洛县3部测雨雷达组网建设试点相关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到2025年,全省将规划建设18部测雨雷达,构建基本覆盖全省的水利测雨雷达监测网。

    一套新机制

    预警转移和喊醒叫应责任精准到人

    《意见》明确,预警转移实行“3人1屋”机制,喊醒叫应实行“30123”机制。山洪灾害防御“30123”叫应机制是指,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后,各接收单位30分钟内作出回应,村级每1小时、乡镇每2小时、县级每3小时报告预警响应落实情况,直至受威胁群众转移完毕。同时,按照信息发布、接收回应(未应核查)、预警响应、措施反馈四个步骤,形成预警管理闭环。“3人1屋”指,在转移避险过程中,由网格员、村组干部等组成的临灾现场“指挥官”、避险过程“监管员”、转移安置“责任人”3人,组织群众到临时安置场所“安全屋”避险。

    广元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熊彬用当地最新一次山洪灾害防御事例举例。5月27日15时40分,广元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16时15分,广元市水利局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青川县全境以及剑阁县等14个乡镇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蓝色)。同一时间,广元启动山洪灾害预警信息“30123”叫应机制。

    根据气象数据预判,青川县三锅镇苏阳村转嘴子组等点位存在山洪灾害极高风险。依照规定,这些点位的群众需灾前转移。接到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后,转嘴子组预警转移责任人杜军、网格员王中福、苏阳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军组成“3人”组,第一时间赶到转嘴子组,上门做村民工作,并帮助村民转移。不到1小时,山洪灾害涉及的3户6位村民,全部转移完毕。

    安置完村民后,杜军立即将预警转移和监测巡查情况报告给了三锅镇。24小时内,杜军共报告24次转嘴子组的雨情;三锅镇向青川县山洪灾害防御部门报告12次;青川县向广元市报告8次。(记者 张敏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山洪灾害防御 四川首次有了“省级模板”
    新设备新机制有效提高山洪灾害防御能力

  • 2024年06月09日 10时31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日前印发《四川省山洪灾害防御指导意见(试行)》(以下简称《意见》),为全省山洪灾害防御提供可参照可实施的模板。这是我省首次出台山洪灾害防御体系建设的规范性文件。

    近日,记者采访了水利厅及广元市、雅安市等地水利部门,实地了解首个“省级模板”如何帮助地方防御山洪灾害。

    一个新策略

    全省划出4类风险区

    《意见》提到,我省山洪灾害成灾机理复杂,省防办根据我省灾害特点,制定了防御总体策略为“风险评价+分级管理+分类响应”。

    水利厅水旱灾害防御处副处长朱锡松介绍,2021年开始,全省水利部门对所有山洪灾害危险区进行风险评估,2022年初步确定各区域的危险等级并试用。根据动态变化调整,2024年,全省共有24876处山洪灾害危险区,其中,极高风险区24处、高风险区1251处、中风险区7212处、低风险区16389处。

    “按照不同风险等级,制定不同管理措施,分类响应。根据分级情况,再分别制定转移避险措施。”朱锡松介绍,“比如高风险区,应组织风险高的住户避险搬迁。搬迁前,一旦发布黄色及以上级别预警,必须撤离区域内的群众。”

    乐山市峨边县金岩乡俄罗村3组山洪灾害危险区为高风险区,尤其是村民鲁某家处于山洪沟沟口处,每年转移避险多达10余次,需要搬迁。今年5月11日,鲁某一家6口完成搬迁。5月25日至26日,峨边县遭受暴雨。根据气象信息,俄罗村3组村民需要转移避险,在25日傍晚暴雨来临前,受威胁村民全部提前转移。26日凌晨,俄罗村3组突发山洪,由于搬迁、转移及时,尽管村民鲁某原住宅被山洪冲毁,但全村未造成人员伤亡。

    一组新设备

    雷达测雨,监测预报“抢先一步”

    《意见》中提到,持续推动技术创新,利用卫星遥感、雷达测雨、无人机巡查等先进技术,实现山洪灾害的高精度、实时监测。在雅安市芦山县,记者就见到了这样的先进技术。

    在芦山县龙门镇一处高山上,一个球形设施引人注意。这是四川省首部建成投用的水利测雨雷达。通过该雷达,降雨云体的三维结构、降雨强度等信息能被有效探测,并实时传输到芦山县水利局防汛值班室的电脑屏幕上。

    “通过分析雷达反射的数据,可以实现对流域内降雨情况的实时监测和短临预报。”芦山县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股股长刘绍斌介绍。

    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系统、雨量站网、水文站网被称作雨水情监测预报的“三道防线”,其中,气象卫星和测雨雷达系统又被称为“第一道防线”。

    “测雨雷达监测的是空中的云层,也就是雨前信息,相较于雨量站、水文站测降雨和水流,可以更早预测降水、洪水趋势。”四川省水文水资源勘测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水利测雨雷达开展水情监测预报,洪水预见期一般可延长1—2小时。

    预测提前的同时,区域监测数据空白也被填补。省水文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受降雨局地性或流域上游自然地理条件等因素影响,我省部分中小河流无法建设雨量、水文(水位)站,监测数据存在空白。通过建设水利测雨雷达,水文部门可掌握第一手大气降雨信息,不断补齐补强水情监测预报“第一道防线”。

    2023年8月6日,芦山县利用水利测雨雷达,精准预测山洪,提前预警转移危险区群众100余人。该事件入选2023年全国山洪灾害预警避险十大典型案例。

    截至目前,四川已在北川县、芦山县开展水利测雨雷达建设试点并投用,乐山市金口河区、峨边县和凉山州甘洛县3部测雨雷达组网建设试点相关前期工作正在进行。到2025年,全省将规划建设18部测雨雷达,构建基本覆盖全省的水利测雨雷达监测网。

    一套新机制

    预警转移和喊醒叫应责任精准到人

    《意见》明确,预警转移实行“3人1屋”机制,喊醒叫应实行“30123”机制。山洪灾害防御“30123”叫应机制是指,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后,各接收单位30分钟内作出回应,村级每1小时、乡镇每2小时、县级每3小时报告预警响应落实情况,直至受威胁群众转移完毕。同时,按照信息发布、接收回应(未应核查)、预警响应、措施反馈四个步骤,形成预警管理闭环。“3人1屋”指,在转移避险过程中,由网格员、村组干部等组成的临灾现场“指挥官”、避险过程“监管员”、转移安置“责任人”3人,组织群众到临时安置场所“安全屋”避险。

    广元市水利局水旱灾害防御中心副主任熊彬用当地最新一次山洪灾害防御事例举例。5月27日15时40分,广元市气象台发布暴雨蓝色预警。16时15分,广元市水利局发布山洪灾害预警信息:青川县全境以及剑阁县等14个乡镇可能发生山洪灾害(蓝色)。同一时间,广元启动山洪灾害预警信息“30123”叫应机制。

    根据气象数据预判,青川县三锅镇苏阳村转嘴子组等点位存在山洪灾害极高风险。依照规定,这些点位的群众需灾前转移。接到山洪灾害预警信息后,转嘴子组预警转移责任人杜军、网格员王中福、苏阳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军组成“3人”组,第一时间赶到转嘴子组,上门做村民工作,并帮助村民转移。不到1小时,山洪灾害涉及的3户6位村民,全部转移完毕。

    安置完村民后,杜军立即将预警转移和监测巡查情况报告给了三锅镇。24小时内,杜军共报告24次转嘴子组的雨情;三锅镇向青川县山洪灾害防御部门报告12次;青川县向广元市报告8次。(记者 张敏

    责任编辑: 李莎莎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
    x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