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交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两年成绩单
做好“必答题”做亮“特色卷”

  • 2024年02月28日 11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内江市东兴区的天冬基地。省中医药局供图

    在广安市广安区富源小学中药文化长廊,学生们在广安福源医院中医专科医师袁术益的指导下认识中药材。廖小兵 摄(C视觉)

    两年间,多项改革措施出台实施,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2023年中医药服务量达1.7亿人次,2023年“川药”综合产值超1200亿元,“川派”中医药文化遍布巴蜀、走向世界……近日,四川交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两年成绩单。

    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名单出炉,四川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省份。“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我们聚焦改革示范,积极做好‘必答题’、做亮‘特色卷’,全力推动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新格局、建设新高地,取得了积极成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表示。

    高位统筹

    形成上下同题共答局面

    四川坚持高位统筹,强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省委省政府成立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并制定印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政府研究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医药强省建设十大行动等多个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工作落实。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中医药全面融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在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和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两年来,省中医药局采取与市(州)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联动推进各地中医药发展。达州市、宜宾市单设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强县建设标准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南充市、遂宁市等13个市(州)成立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

    围绕中医药发展,省级各相关部门也举措频出。省委宣传部推动出版《天回医简》,评选新一批传统医药非遗项目、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省委人才办支持增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计划;省发展改革委争取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4个;经济和信息化厅将中医药纳入现代产业提质倍增计划;科技厅支持中医药创新高地建设;教育厅支持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和四川中医药职业学院建设;农业、林业部门着力打造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省卫生健康委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省药监局支持第二批369种中药制剂全省调剂使用。

    “全省上下形成合力,四川示范区建设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省中医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完善服务

    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需求

    1月16日一大早,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骨科门诊部前患者已排起队。“仅骨科平均每天就有300多人的门诊量。”医院院长陈若雷告诉记者。

    同一天,泸州市泸县喻寺中心卫生院中医馆,患者何勇(化名)驾轻就熟地前来请医生推拿按摩,“离家近、效果好、花钱少。”

    “我省的中医药服务已覆盖乡村和社区,在农村,所有的卫生院都已建成中医馆。”省中医药局副局长米银军介绍,不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治疗受到群众青睐,危重急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成为大众的选择。例如,去年,我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年收治患者超2000例,治疗效果显著。

    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得益于中医药高质量人才队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以前没有针对中医康复技术、推拿技术等专业的中医技师类别职称,同时,还存在基层中医药人员难以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等问题。”省中医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修订出台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将中医药高级职称划分为全省统一的高级职称和基层高级职称两个层次,打破基层中医药队伍评高级职称难的瓶颈;增设技师类别职称,畅通中医康复治疗技术、推拿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

    “看中医比以前便宜了。”不久前,患者刘丰(化名)在遂宁射洪市中医院看病交费时感叹。这得益于我省医保部门不断推动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改革。据了解,我省每年都要开展新增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立项和定价评审,优先将中医类项目纳入调价范围。示范区建设以来,新增38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调增323项中医项目收费价格。2023年,我省新增297家医保定点中医药机构,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药、中医项目纳入医保支付,现有4978种中药、337项中医项目纳入医保报销。

    转化优势

    做好产业升级这道“必答题”

    每年收获季,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村民李梦菊都会来到村口的天冬加工工坊,与10多位同村村民一道,对天冬进行粗加工,“家里的几亩地已流转种了天冬,估算一亩地每年有一万元的收益,我在工坊每天也有70元的收入。”

    郭北镇党委书记周兵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广粮食加天冬套种,每亩可收8000斤天冬。据了解,仅东兴区就有40余个天冬种植基地,面积达5万亩。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近年来,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一道“必答题”。

    对此,我省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7个中医药产业示范市、县建设,对每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给予1000万元奖励。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50万亩。

    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建设。我省成立省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来,累计发布31项中医药地方标准,川芎、姜黄、西红花3项国际标准研究获国际标准立项,葛根被列入ISO国际标准后备项目库。完成省级溯源平台和中药材溯源试点县溯源体系建设,涉及中药材品种84种,累计溯源基地面积46万亩。

    为打造优质中药企业,我省成立扶持工作专班,打造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16个。截至目前,我省规模以上中药企业达247户,包括好医生药业、新绿色药业两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拳头产品。实施产业集聚融合发展行动,打造了天府中药城、岳池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园区。此外,在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方面,我省创建了国内首家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创制中药新药、中医药技术装备、日化品等80余项。

    扩大“朋友圈”

    做亮区域协调发展这张“特色卷”

    “近年来,川渝两地在共同推进中医药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等方面取得了实效。”1月10日,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上,川渝两地中医药合作成果得到认可。

    去年10月,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川渝两地联合设置中医药非遗展示区,邀请18个传统医药类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参加交流互鉴,向公众系统展示川渝中医药文化。

    大动作不止于此。川渝12个市(区)共同成立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发展联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协同发展新平台;川渝两地组建10余个川渝地区中医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已达130余家;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与重庆9家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形成从实习生、见习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无障碍送培……

    四川中医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去年,川滇黔渝4省(市)48个县(市、区)共建乌蒙山中医药联盟,编制实施乌蒙山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集中连片打造中药材产业基地,推动片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医药科研院校合作落地博士工作站,为乌蒙山区中药材质量技术评价和产品研发搭建平台。

    去年,我省在香港、澳门共举办3场中医药产业推介会,现场签署投资项目5个、合作项目4个;与香港中文大学等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并与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四川总商会等就联合推进优质“川药”出川达成协议。

    2023年,四川积极拓展与南美、东南亚等国家中医药交流互动,组建代表团赴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巴西、苏里南、柬埔寨、捷克、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展医疗服务、产业推介、文化交流等活动30余场;启动希腊、卡塔尔、委内瑞拉“天府云医·海外远程惠侨医疗站”建设。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四川中医药这张对外交流的“名片”底色更亮、成色更足。(王文凭 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交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两年成绩单
    做好“必答题”做亮“特色卷”

  • 2024年02月28日 11时19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内江市东兴区的天冬基地。省中医药局供图

    在广安市广安区富源小学中药文化长廊,学生们在广安福源医院中医专科医师袁术益的指导下认识中药材。廖小兵 摄(C视觉)

    两年间,多项改革措施出台实施,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2023年中医药服务量达1.7亿人次,2023年“川药”综合产值超1200亿元,“川派”中医药文化遍布巴蜀、走向世界……近日,四川交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两年成绩单。

    2021年12月,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名单出炉,四川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入选的省份。“示范区建设启动以来,我们聚焦改革示范,积极做好‘必答题’、做亮‘特色卷’,全力推动事业、产业、文化三位一体高质量发展,着力构建新格局、建设新高地,取得了积极成效。”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田兴军表示。

    高位统筹

    形成上下同题共答局面

    四川坚持高位统筹,强力推进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

    省委省政府成立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省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并制定印发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省政府研究制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中医药强省建设十大行动等多个政策文件,全面推进工作落实。在省委省政府高位推动下,中医药全面融入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国家战略,在万亿级医药健康产业“提质倍增计划”和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更加突出的作用。

    两年来,省中医药局采取与市(州)政府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联动推进各地中医药发展。达州市、宜宾市单设中医药管理局,印发中医药强县建设标准等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系列政策文件。南充市、遂宁市等13个市(州)成立中医药发展服务中心。

    围绕中医药发展,省级各相关部门也举措频出。省委宣传部推动出版《天回医简》,评选新一批传统医药非遗项目、中医药文化宣传教育基地;省委人才办支持增设中医药高层次人才计划;省发展改革委争取到国家区域医疗中心1个、国家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4个;经济和信息化厅将中医药纳入现代产业提质倍增计划;科技厅支持中医药创新高地建设;教育厅支持四川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升格本科和四川中医药职业学院建设;农业、林业部门着力打造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省卫生健康委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专项活动;省药监局支持第二批369种中药制剂全省调剂使用。

    “全省上下形成合力,四川示范区建设和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积厚成势。”省中医药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完善服务

    满足群众多样化医疗需求

    1月16日一大早,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骨科门诊部前患者已排起队。“仅骨科平均每天就有300多人的门诊量。”医院院长陈若雷告诉记者。

    同一天,泸州市泸县喻寺中心卫生院中医馆,患者何勇(化名)驾轻就熟地前来请医生推拿按摩,“离家近、效果好、花钱少。”

    “我省的中医药服务已覆盖乡村和社区,在农村,所有的卫生院都已建成中医馆。”省中医药局副局长米银军介绍,不仅常见病、多发病的中医药治疗受到群众青睐,危重急症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也成为大众的选择。例如,去年,我省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年收治患者超2000例,治疗效果显著。

    中医药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得益于中医药高质量人才队伍培养和人才梯队建设。“以前没有针对中医康复技术、推拿技术等专业的中医技师类别职称,同时,还存在基层中医药人员难以通过高级职称评审等问题。”省中医药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共同修订出台中医药高级职称评审政策,将中医药高级职称划分为全省统一的高级职称和基层高级职称两个层次,打破基层中医药队伍评高级职称难的瓶颈;增设技师类别职称,畅通中医康复治疗技术、推拿技术人员职称晋升渠道。

    “看中医比以前便宜了。”不久前,患者刘丰(化名)在遂宁射洪市中医院看病交费时感叹。这得益于我省医保部门不断推动的中医药价格和医保政策改革。据了解,我省每年都要开展新增中医医疗服务项目立项和定价评审,优先将中医类项目纳入调价范围。示范区建设以来,新增38项中医医疗服务项目、调增323项中医项目收费价格。2023年,我省新增297家医保定点中医药机构,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药、中医项目纳入医保支付,现有4978种中药、337项中医项目纳入医保报销。

    转化优势

    做好产业升级这道“必答题”

    每年收获季,内江市东兴区郭北镇青台村村民李梦菊都会来到村口的天冬加工工坊,与10多位同村村民一道,对天冬进行粗加工,“家里的几亩地已流转种了天冬,估算一亩地每年有一万元的收益,我在工坊每天也有70元的收入。”

    郭北镇党委书记周兵告诉记者,近年来,当地大力推广粮食加天冬套种,每亩可收8000斤天冬。据了解,仅东兴区就有40余个天冬种植基地,面积达5万亩。

    四川有着得天独厚的道地中药材资源优势,近年来,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成为一道“必答题”。

    对此,我省设立中医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17个中医药产业示范市、县建设,对每个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给予1000万元奖励。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一批国家中药种质资源库、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标准化种植基地,中药材种植面积达850万亩。

    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化建设。我省成立省级中医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以来,累计发布31项中医药地方标准,川芎、姜黄、西红花3项国际标准研究获国际标准立项,葛根被列入ISO国际标准后备项目库。完成省级溯源平台和中药材溯源试点县溯源体系建设,涉及中药材品种84种,累计溯源基地面积46万亩。

    为打造优质中药企业,我省成立扶持工作专班,打造中药材产业化联合体16个。截至目前,我省规模以上中药企业达247户,包括好医生药业、新绿色药业两个年产值超50亿元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年产值超10亿元的拳头产品。实施产业集聚融合发展行动,打造了天府中药城、岳池生物医药产业园等一批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各具特色的中医药产业园区。此外,在推动中医药成果转化方面,我省创建了国内首家中医药转化医学中心,创制中药新药、中医药技术装备、日化品等80余项。

    扩大“朋友圈”

    做亮区域协调发展这张“特色卷”

    “近年来,川渝两地在共同推进中医药区域协调发展,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打造中医药科技创新高地等方面取得了实效。”1月10日,在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联席会议上,川渝两地中医药合作成果得到认可。

    去年10月,在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上,川渝两地联合设置中医药非遗展示区,邀请18个传统医药类国家级、省级非遗项目参加交流互鉴,向公众系统展示川渝中医药文化。

    大动作不止于此。川渝12个市(区)共同成立秦巴山·万达开中医药发展联盟,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医药协同发展新平台;川渝两地组建10余个川渝地区中医专科联盟,成员单位已达130余家;成都中医药大学、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与重庆9家中医医疗机构合作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形成从实习生、见习生到硕士、博士研究生的无障碍送培……

    四川中医药的“朋友圈”不断扩大。去年,川滇黔渝4省(市)48个县(市、区)共建乌蒙山中医药联盟,编制实施乌蒙山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集中连片打造中药材产业基地,推动片区中药材产业高质量发展;与中医药科研院校合作落地博士工作站,为乌蒙山区中药材质量技术评价和产品研发搭建平台。

    去年,我省在香港、澳门共举办3场中医药产业推介会,现场签署投资项目5个、合作项目4个;与香港中文大学等共同发起成立“一带一路”中医药发展联盟,并与香港贸易发展局、香港四川总商会等就联合推进优质“川药”出川达成协议。

    2023年,四川积极拓展与南美、东南亚等国家中医药交流互动,组建代表团赴西班牙、葡萄牙、希腊、巴西、苏里南、柬埔寨、捷克、泰国、马来西亚等国开展医疗服务、产业推介、文化交流等活动30余场;启动希腊、卡塔尔、委内瑞拉“天府云医·海外远程惠侨医疗站”建设。乘着共建“一带一路”的东风,四川中医药这张对外交流的“名片”底色更亮、成色更足。(王文凭 记者 石小宏)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