耕耘巴蜀85载,谱写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科技新篇章

  • 2023年12月26日 11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字体:
  • 85年,既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1938年诞生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一路走来,几经更迭,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的全新面貌,成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排头兵、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三农”工作的重要智库、农业发展重要的人才基地。

    今年,是省农科院建院85周年。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科技革新日新月异。近年来,省农科院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施新时期强院建设“十个以”总体谋划,聚焦主题年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建院以来,省农科院已拥有18个研究机构和1个保障机构,建有海南分院,与市(州)共建12个分院,研究领域涵盖粮油薯、果菜茶、鱼蚕草、畜禽奶、植保农机、信息遥感、智慧农业等80余个学科,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

    助力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建院以来,省农科院已育成重大品种1474个。去年,来自省农科院育种团队的“宜优1611”“品香优秱珍”“玉龙优1611”获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特等奖,占特等奖总数的60%。今年,四川首次评选主要粮油作物当家品种,省农科院牵头培育的8个品种入选,占比41.2%。

    储备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建院以来,省农科院实现“三个一千”重大目标,1515项成果获得国家、部省级等各类奖励;作为第一技术依托单位研制的省主推技术315项,占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总数的64%,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研发重大技术和标准、专利1124项。

    创新平台建设高位求进。去年3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天府种业实验室挂牌运行。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验室将围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种质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与生物育种、种子繁育与品种测试、遗传生理与作物互作机制4个方向,分别成立研究中心,实现分子育种从2.0到4.0的跨越。目前,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生猪现代种业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建成投用,四川省海南南繁育种工程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成果转化加速推进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表示,“成果转化既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延伸和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并重的‘双轮驱动’,才能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一直是省农科院坚持的重中之重。2021年确定科技成果转化为全院主题年,2023年再次确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为全院主题年。

    创建全新科技服务体系。打造“总院+分院+区域综合试验示范站+科技示范农场”模式,遴选认定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综合试验站10家,认定培育了750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农场,在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开创川渝合作、“院地企”务实高效合作新局面。今年,省农科院围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开展系列农业科技市(州)行活动9次,聚焦地方农业产业振兴实际需求,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近100家单位签订院地企科技合作战略协议,院企合作进一步拓展深化,服务规模以上企业300余家,全院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横向创收9600万元。

    助推“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今年,省农科院科技支撑全省111个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其中支撑培育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38个;强力支撑市(州)、县(市、区)争创省乡村振兴先进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和工作显著单位,助力一大批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

    科技支撑国省重点帮扶县及定点帮扶村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省农科院结合主题教育启动抗旱保丰收行动和科技“三进三入”等活动,组织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等“四路大军”1000名科技人员,深入国家、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助发展产业44个,综合效益17.8亿元。全年召开推广培训会等462次、田间技术指导1500余次,5.9万余人次参加,培育基层农技人员1.2万余人,为实现四川省粮食产量718.8亿斤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聚焦平昌县定点帮扶,去年开展各类帮扶800余人次。

    今年4月,“天府农科”品牌强势发布,涵盖粮油、果菜茶、鲜花、加工产品等40种商品和服务,助推“四川产品”向“四川品牌”转变。“未来,我们将加大全院物化科技产品推介力度,推进‘天府农科’商标扩类和品牌打造,通过全院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和品质加特色的发展内涵,让‘天府农科’为全院科技成果和物化产品代言。”牟锦毅介绍。

    一组数据直观看全院科技转化成果。截至目前,全院共搭建了新型复混肥生产、菌种生产、农作物高通量分子检测等30余条产业化平台;建成年产40万瓶的羊肚菌原种、600万瓶的栽培种、年产150吨清香白酒、年产1500吨保水剂等产品线,形成物化科技产品40余个,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累计收益突破3亿元。近两年来,省农科院自主研发新品种全省覆盖率达60%以上,自主研发新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突破80%,示范推广科技成果234项,推广面积1427.9万亩,累计实现效益28.8亿元。

    打造“天府粮仓”人才高地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离不开科技赋能,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提供支撑。

    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基地,省农科院汇聚了一批农业高端人才,全院有高级职称专家580人、博士274人,柔性引进2位国内行业领军人才并聘任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四川杰出人才奖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9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数量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2020年,省农科院正式启动“百人计划”评选,共遴选出101名专家,包括首席科学家、领域科学家、青年领军人才。“我们意在进一步培养优秀中青年科学家,打造一流科研队伍,激励他们弘扬好科学家精神,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牟锦毅表示。

    为了最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去年省农科院正式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制度,确定了十大科技攻关方向和10位领衔首席科学家,任务期为10年,揭榜团队要在10年内完成一系列考核任务。新模式赋予领衔首席科学家最大限度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同时还加大了激励力度。对于顺利完成预期攻关目标、产生显著效益的项目,将在成果评价、科技奖励、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揭榜挂帅”攻关任务的核心科研人员还将优先被纳入国、省专家库,优先推荐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

    国际合作实效增强

    近年来,省农科院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发展大局,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新优科技成果、人才、项目“请进来、走出去”,今年与14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开展引智引才活动30余次,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15份,执行国际合作项目21个,派出团组11个。

    主动请进来,接待外国访问团调研考察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新品种展示基地等,省农科院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上取得的成效受到高度肯定。

    积极走出去,今年以来,省农科院先后受邀出席国际种业科技博览会、第四届国际(乐山)绿茶大会、第四届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实现有弹性和可持续粮食系统会等会议。

    扩大“朋友圈”,在省农科院的倡导下,发起成立国际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今年,举行国际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等55家联盟成员单位参会,选举产生了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及专业委员会主任名单,为成都大学等4家单位授牌,进一步扩大了联盟成员单位。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我们已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牟锦毅说,走过了85个春秋的省农科院,将在巴山蜀水的沃野上,继续谱写出“求实创新、兴农利民”的华丽篇章。(夏绿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耕耘巴蜀85载,谱写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科技新篇章

  • 2023年12月26日 11时14分
  • 来源: 四川日报
  • 85年,既是时间的标尺,也是发展的刻度。1938年诞生的四川省农业改进所,一路走来,几经更迭,以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以下简称省农科院)的全新面貌,成为全省农业科技进步的排头兵、农业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三农”工作的重要智库、农业发展重要的人才基地。

    今年,是省农科院建院85周年。时代潮流滚滚向前,科技革新日新月异。近年来,省农科院认真落实中央、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实施新时期强院建设“十个以”总体谋划,聚焦主题年重点任务,深入推进改革创新,大力实施人才强院战略,加大创新平台建设力度,在推进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上同时发力,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

    科技创新不断取得新突破

    建院以来,省农科院已拥有18个研究机构和1个保障机构,建有海南分院,与市(州)共建12个分院,研究领域涵盖粮油薯、果菜茶、鱼蚕草、畜禽奶、植保农机、信息遥感、智慧农业等80余个学科,依托雄厚的科研实力,科技创新不断实现新突破。

    助力实现种源自主可控。建院以来,省农科院已育成重大品种1474个。去年,来自省农科院育种团队的“宜优1611”“品香优秱珍”“玉龙优1611”获四川省首届“稻香杯”·丰收奖特等奖,占特等奖总数的60%。今年,四川首次评选主要粮油作物当家品种,省农科院牵头培育的8个品种入选,占比41.2%。

    储备一批高水平科技成果。建院以来,省农科院实现“三个一千”重大目标,1515项成果获得国家、部省级等各类奖励;作为第一技术依托单位研制的省主推技术315项,占四川省农业主推技术总数的64%,连续5年位居全省第一;研发重大技术和标准、专利1124项。

    创新平台建设高位求进。去年3月,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天府种业实验室挂牌运行。今年7月,农业农村部天府种业创新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实验室将围绕种质资源精准鉴定与种质创新利用、基因编辑与生物育种、种子繁育与品种测试、遗传生理与作物互作机制4个方向,分别成立研究中心,实现分子育种从2.0到4.0的跨越。目前,四川省种质资源中心库、四川生猪现代种业种猪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等建成投用,四川省海南南繁育种工程中心建设有序推进。

    成果转化加速推进

    推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同时发力。省农科院党委书记、院长牟锦毅表示,“成果转化既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科技创新工作的延伸和继续,坚持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并重的‘双轮驱动’,才能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整体合力。”

    创新转化一条线,专家农民面对面,一直是省农科院坚持的重中之重。2021年确定科技成果转化为全院主题年,2023年再次确定科技成果转化深化为全院主题年。

    创建全新科技服务体系。打造“总院+分院+区域综合试验示范站+科技示范农场”模式,遴选认定省农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综合试验站10家,认定培育了750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农场,在引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发展、带动农民就业增收、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开创川渝合作、“院地企”务实高效合作新局面。今年,省农科院围绕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农业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开展系列农业科技市(州)行活动9次,聚焦地方农业产业振兴实际需求,展示最新科技成果,解决产业发展难题。与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等近100家单位签订院地企科技合作战略协议,院企合作进一步拓展深化,服务规模以上企业300余家,全院实现科技成果转化横向创收9600万元。

    助推“川字号”特色农业产业提质增效。今年,省农科院科技支撑全省111个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建设,其中支撑培育国家级园区5个、省级园区38个;强力支撑市(州)、县(市、区)争创省乡村振兴先进市(州)、县(市、区)、乡镇、村和工作显著单位,助力一大批现代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园区提档升级。

    科技支撑国省重点帮扶县及定点帮扶村产业发展取得新进展。今年以来,省农科院结合主题教育启动抗旱保丰收行动和科技“三进三入”等活动,组织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科技特派团等“四路大军”1000名科技人员,深入国家、省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帮助发展产业44个,综合效益17.8亿元。全年召开推广培训会等462次、田间技术指导1500余次,5.9万余人次参加,培育基层农技人员1.2万余人,为实现四川省粮食产量718.8亿斤提供了坚实科技支撑。聚焦平昌县定点帮扶,去年开展各类帮扶800余人次。

    今年4月,“天府农科”品牌强势发布,涵盖粮油、果菜茶、鲜花、加工产品等40种商品和服务,助推“四川产品”向“四川品牌”转变。“未来,我们将加大全院物化科技产品推介力度,推进‘天府农科’商标扩类和品牌打造,通过全院农业科技创新的动力支撑和品质加特色的发展内涵,让‘天府农科’为全院科技成果和物化产品代言。”牟锦毅介绍。

    一组数据直观看全院科技转化成果。截至目前,全院共搭建了新型复混肥生产、菌种生产、农作物高通量分子检测等30余条产业化平台;建成年产40万瓶的羊肚菌原种、600万瓶的栽培种、年产150吨清香白酒、年产1500吨保水剂等产品线,形成物化科技产品40余个,全院科技成果转化累计收益突破3亿元。近两年来,省农科院自主研发新品种全省覆盖率达60%以上,自主研发新技术覆盖率达7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突破80%,示范推广科技成果234项,推广面积1427.9万亩,累计实现效益28.8亿元。

    打造“天府粮仓”人才高地

    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离不开科技赋能,关键是要有一大批农业科技人才提供支撑。

    作为农业发展的重要人才基地,省农科院汇聚了一批农业高端人才,全院有高级职称专家580人、博士274人,柔性引进2位国内行业领军人才并聘任为“天府学者”特聘专家,拥有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1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5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35人、四川杰出人才奖2人、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50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家39人,国家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数量位居全国省级农科院前列。

    2020年,省农科院正式启动“百人计划”评选,共遴选出101名专家,包括首席科学家、领域科学家、青年领军人才。“我们意在进一步培养优秀中青年科学家,打造一流科研队伍,激励他们弘扬好科学家精神,聚焦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为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天府粮仓’、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提供有力的科技支撑。”牟锦毅表示。

    为了最大程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去年省农科院正式实行关键核心技术“揭榜挂帅”制度,确定了十大科技攻关方向和10位领衔首席科学家,任务期为10年,揭榜团队要在10年内完成一系列考核任务。新模式赋予领衔首席科学家最大限度的技术路线决定权、经费支配权和资源调度权,为科研人员松绑,同时还加大了激励力度。对于顺利完成预期攻关目标、产生显著效益的项目,将在成果评价、科技奖励、资金安排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揭榜挂帅”攻关任务的核心科研人员还将优先被纳入国、省专家库,优先推荐为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

    国际合作实效增强

    近年来,省农科院主动服务国家外交战略和国家发展大局,围绕共建“一带一路”推动新优科技成果、人才、项目“请进来、走出去”,今年与14个国家和地区、国际组织开展引智引才活动30余次,签订各类科技合作协议15份,执行国际合作项目21个,派出团组11个。

    主动请进来,接待外国访问团调研考察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园、邛崃天府现代种业园新品种展示基地等,省农科院在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示范上取得的成效受到高度肯定。

    积极走出去,今年以来,省农科院先后受邀出席国际种业科技博览会、第四届国际(乐山)绿茶大会、第四届中国(广西)—东盟农业科技交流合作研讨会、兴都库什—喜马拉雅地区实现有弹性和可持续粮食系统会等会议。

    扩大“朋友圈”,在省农科院的倡导下,发起成立国际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今年,举行国际山地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第一届理事会,国际山地综合发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等55家联盟成员单位参会,选举产生了联盟第一届理事会理事长、副理事长、秘书长及专业委员会主任名单,为成都大学等4家单位授牌,进一步扩大了联盟成员单位。

    万里征程风正劲,千钧重任再扬帆。“我们已迎来最好的发展时代。”牟锦毅说,走过了85个春秋的省农科院,将在巴山蜀水的沃野上,继续谱写出“求实创新、兴农利民”的华丽篇章。(夏绿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