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四川民营企业100强”出炉,从头部企业看四川民营经济发展新特点
超四成企业已进行数字化整体布局
超四成企业已进行数字化整体布局
11月7日,省工商联发布“2023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和《2023四川民营企业100强调研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是四川民营经济的“排头兵”“领头羊”。今年,榜单呈现出哪些特点?又透露出四川民营经济发展哪些新趋势?记者联系《报告》起草组负责人和相关专家进行解读。
看发展特征
营收总额持续增长,制造业主导地位增强
梳理“2023四川民营企业100强”榜单,一个显著特点是:上榜企业的营收总额、利润水平等指标均持续提升。
榜单以2022年度企业营收确定入围门槛。《报告》显示,100强的入围门槛达35.47亿元,同比增长19.11%;营收总额达17349.93亿元,同比增长22.18%,其中42家企业营收超过100亿元,较上年增加12家;资产总额连续三年增加,达17876.62亿元,同比增长16.76%;利润总额首次突破千亿元,达1227.45亿元,同比增长82.86%。
“数据显示,我省民营企业经营效益稳步提升,民营经济发展势头良好。”省工商联主席唐燕表示,今年有23家企业新晋入围榜单,其中16家企业成立时间在10年以下,年轻企业发展后劲十足。
不过,无论是从营收还是净利润来看,上榜企业间差距较大,“头部效应”依旧明显:新希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2786.64亿元的营收位居第一,约占百强营收总额的16.06%;通威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分别以2148.82亿元和815.66亿元的营收位列榜单第二与第三名;榜单前20名的营收额为11572.08亿元,约占百强营收总额的66.7%。
净利润方面,今年上榜企业净利润前20名的入围门槛是13.17亿元,较上年增加2.01亿元;此外,有14家企业发生亏损,较上年增加了10家。亏损企业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道路运输业、家具制造业等行业。
从产业分布看,榜单中第二产业继续占据主体地位,企业数量为72家。其中,制造业类企业共67家,较上年增加2家,制造业主导地位增强,主要集中在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四大行业,分别为12家、8家、7家和8家。对比2021年、2022年榜单的行业分布情况,综合类、建筑业类、房地产业类上榜企业数量均有所减少。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近年来,四川大力实施制造强省战略,制造业发展实现“量质齐升”。《报告》显示,67家制造业企业中,有27家企业营收超100亿元,同比增加10家;有32家企业营收在40亿元—100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仅8家企业营业收入在40亿元以下,较上年减少9家。
“四川民营企业100强制造业优质企业结构继续优化,头部、腰部企业数量增加,尾部企业数量减少。”唐燕表示,2020年以来,每年入围榜单的制造业企业数量占比均超过50%,且比重逐年递增。
看发展动能
研发投入总和同比增长超46%,不少企业转型升级提速
技术创新是民营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观察上榜企业不难发现,加强科技创新、持续优化产业结构是企业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从研发投入来看,“2023四川民营企业100强”研发投入总和为243.29亿元,同比增长超46%。其中,54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同比增加6家;自主创新活力逐步增强,拥有国内外有效专利同比增长13.47%;拥有有效发明专利同比增长7.5%;以产学研合作作为关键技术来源的企业共58家,较上年增加10家。
创新驱动提能,转型升级提速。调研发现,数字化转型是上榜企业转型升级的动力引擎——42%的企业已进行数字化整体布局,37%的企业已引进数字化专业人才,40%的企业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降本增效。
政策支持也为上榜企业科技创新和转型升级赋能:47家企业受政策支持引导走向转型升级之路;有86家企业认为“税收减免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
总体来看,相关企业转型升级已初见成效。一些传统制造业企业,依靠技术创新等手段,在营收规模快速增长的同时,制造业发展质量也有明显提升。例如,四川省川威集团有限公司和四川德胜集团钒钛有限公司,从普通钢铁冶炼向“钒钛+钢铁”等高端化方向发展,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走绿色发展之路。
“民营企业只有加快转型升级,通过技术创新带动产品创新、市场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组织创新,不断吸收和开发新技术、涉足新领域、推出新产品,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国内国际经济形势。”四川大学上市公司发展与竞争力研究所所长曹麒麟表示,未来,企业更需要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协同等方式,提高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持续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看发展潜力
外优环境内强动力,“五区共兴”成效初显
从入选“2023四川民营企业100强”企业的区域分布看,成都表现依然抢眼,上榜企业数量达42家,且在营业收入和资产总额等方面均稳居榜首。此外,德阳有10家企业入围,位居第二;绵阳和宜宾均有7家企业上榜,并列第三。
同时,“五区共兴”成效初显,上榜企业分布开始呈现分散趋势:76家企业分布在成都平原经济区,比上年减少6家;川南经济区14家,同比增加5家;川东北经济区较上年增加2家。
不过,成绩背后仍存在一系列短板:产业结构单一,上榜企业仍以传统制造业、建筑业、批发零售等传统行业为主,在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民企参与度较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区域之间联动效应较弱;企业间差距大,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两极分化格局。此外,当前用工成本上升、国内市场需求不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仍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聚焦困难挑战,今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强化政策支持力度,出台一系列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礼包”,着力优化环境、助企纾困、激发活力。此外,四川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强化梯度培育体系,引导民营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省委、省政府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越来越实。”省委统战部副部长、省工商联党组书记唐强介绍,今年前三季度,全省民营经济增加值同比增长5.6%、占全省GDP的比重为54.5%,民营经济税电指数达109.2;第三季度民营企业经营指数为50.5,位于荣枯线之上……多项指标印证了四川民营经济持续稳中向好的发展态势。(记者 史晓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