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得好也要管得好 四川全面启动已建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
近日,农业农村厅印发《四川省实施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工程十条措施》(以下简称《措施》),对已建高标准农田实施提档升级。提出今后8年内,全省年均改造提升200万亩左右,累计改造提升1600万亩。
我省为何要给既有的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升级的方式又有哪些?
为何升级
稳定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
2011年,四川全面启动高标准农田建设,迄今已有十余年。为何选择在此时对存量进行升级?
“谷非地不生。”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对已建高标准农田提档升级,终极目标是提高土地产出能力,稳定增加粮食产量。
从当前和今后全省“三农”工作重点任务来看,在聚焦打造新时代更高水平的“天府粮仓”背景下,稳定提升耕地质量、提高单位面积产出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此前,全省已建高标准农田基本已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范围。但由于时间久远、建设标准较低、受自然灾害损毁,这些已建工程在实际使用中不同程度出现抵御旱洪能力弱、无法适应宜机化作业、工程老化等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地区已建高标准农田效益的发挥。特别是去年夏季,四川遭遇极端高温干旱天气,部分已建高标准农田短板暴露得较为明显,“维修”势在必行。
“我们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投入强度一直处于稳定增长的状态。”自贡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此前,全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每亩投入为1500元左右,2020年后增至每亩3000元。从这个角度而言,更应该借助升级改造的契机,让已建成的高标准农田的品质“追上来”。
如何升级
实施“四改四提”,建得好还要管得好
《措施》明确,改造的方向是推动“良田粮用”,改造的方式是实施“四改四提”工程:改造土地田型,提升耕地平整度;改造灌排设施,提升旱涝保收能力;改造田间道路,提升生产便捷度;改造土壤结构,提升耕地质量等级。最终,做到“田网、渠网、路网”配套和耕地质量提升,实现“小改大、陡改缓、坡改梯”,根治“斗笠田”“鸡窝地”等耕地细碎化问题,破解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满足农业机械化作业、农资运输等需求。
《措施》对改造后的管护与使用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改造后的高标准农田将优先补划为永久基本农田,并确保主要用于种粮。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创新管护模式。同时,将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纳入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党政同责、乡村振兴考核。
“这意味着我们的思路要从过去的‘重建设’转向‘建管并重’。”农业农村厅有关负责人表示。从目前情况看,各地明确了管护责任主体且落实管护措施的已建工程,使用寿命普遍较长、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普遍较高。因此,《措施》提出,各地可根据实际情况,探索第三方托管等不同类型管护模式,让升级后的工程“建得好也能管得好”。(记者 阚莹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