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天府粮仓”——四川省审计机关开展耕地保护专项审计推动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纪实

  • 2022年11月25日 09时39分
  • 来源: 四川省审计厅网站
  • 【字体:
  • 四川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省。四川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的要求和嘱托,四川省委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将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四川审计自觉践行使命担当,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和促进粮食生产“省之要事”,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耕地保护促进粮食生产专项审计,形成推动“粮食安全责任制”有力落实、高标准农田“量与质”稳步提升、管控“非农化”和“非粮化”政策措施稳步落地的审计三部曲,有效助力保障“天府粮仓”。

    通过连续三年的耕地保护专项审计,四川省审计厅共向省委省政府报送综合报告、信息专报4篇,得到省领导批示8次,市县审计机关共出具审计报告231篇,形成综合报告和信息专报111篇,得到当地党政领导签批138次,有力推动省级有关部门和市县落实一系列整改措施,全省形成了保护耕地促进粮食生产“立体化”治理的大格局,为强化耕地质量提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粮食稳产增收作出了积极而有成效的审计贡献。2021年,省本级相关审计项目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因工作成效突出,四川省审计厅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单位、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工作先进单位。

    聚焦“藏粮于地”,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

    2008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要求全省各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对本辖区内耕地红线负全责。但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普查技术规程变化,以及受城市建设、高速公路建设、产业发展占地等因素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耕地面积7840.75万亩,较10年前耕地数量仍有明显下降。

    万物土中生。地之不存,粮将焉附?治理耕地问题十分紧迫。2020年和2021年四川省分别下发了《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任务分工》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重点任务清单》,要求坚决制止各类违规占地行为,“零容忍”查处新增问题。

    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审计“利剑”作用,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安排部署耕地保护促进粮食生产相关专项审计。

    三年来,在四川省审计厅的统一组织下,全省分别有30个县、126个县和75个县分批次参与实施了耕地保护相关专项审计。审计发现,受种植花果林木等经济作物比较收益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推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一些地方“非粮化”问题十分突出,也是耕地保护中的难点重点。牵扯的点位多、地域面积广,核实几个点位易,形成面上问题难,审计组才七八个人,手量目测效果甚微,怎么办?

    四川省审计厅综合运用ArcGIS地理信息技术,结合相关业务数据,形成农田建设规划布局、管护利用、工程建设等3类7个审计模型,精准识别锁定“非农化”“非粮化”疑点图斑所在位置,及时将各疑点下发市县审计组核实取证,同时先后印发业务工作动态22期,操作指引5万多字,帮助指导各地精准查证疑点,深入揭示问题。

    2020年审计结果反映,25个县2018年底流转耕地中有63.19%被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30个县2019年发放水稻补贴时的核实面积仅占粮食安全责任制要求面积的48.86%。2021年审计结果显示,2018年至2020年,有80个县64.78万亩农田流转被用于种植柑橘、葡萄等非粮食作物。2022年审计结果揭示,2021年有62个县13.3万亩流转用途为“非粮化”经营,40个县排查统计撂荒耕地87.22万亩,实际仅治理57.36万亩;26个县有10.51万亩耕地撂荒超过2年未纳入排查统计等。

    审计指出问题后,省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省政府办公厅制发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生产保障任务;省委农办印发专项整改通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坚决防止农田“非粮化”八条措施,并会同财政、粮食等部门制定整改措施,建立定期督导和通报机制,对未完成粮食种植扩面任务的市(州)在年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10多个市党政主要领导专题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出台加强耕地保护执法监督、稳定粮食生产重点任务清单等措施;31个县积极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支持政策,引导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田粮用。

    聚焦“藏粮于技”,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最优质的农田,是粮田中的良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途径。截至2021年底,四川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计划到2030年要新建高标准农田1857万亩,改造提升1594万亩。

    2020年,四川省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将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10+3”现代农业园区为有效载体,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各市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情况怎么样,省里的政策措施有没有真正落地呢?2021年,四川省审计厅组织对18个市126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情况,反映高标准农田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管护、利用成效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夯实粮食供给保障基础,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次审计发现,一些地方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质量问题还较突出,质量等级评估为合格的23.66万亩高标准农田实际上不达标,建设过程中监管不到位,对设计、监理、施工方约束不够,24个县48个项目工程质量较差,存在工程厚度不达标、防渗保水能力差,甚至损毁垮塌等问题,涉及投资6.78亿元,34个县77个项目验收不严格,对存在应建未建、面积和里程不足等情况的项目仍通过验收。

    针对审计指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四川省级相关部门开展了问题整改专项行动,推动市县立行立改、标本兼治,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现场管理的通知,制定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将需改造提升的高标准农田纳入《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范围;15个县通过完善制度、对不合格工程进行修复等措施,完成工程项目质量较差问题整改。22个县通过健全配套制度、加强验收流程管控等方式完成项目验收不严格问题整改。

    聚焦资金绩效,推动财政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仓廪实,天下安,有了地,还要有人愿意种,种好粮,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就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尤其是财政到户补贴的直接激励作用。

    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强化农田建设资金保障,统筹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分区域、分类型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确保中央、省级和市县财政补助资金每亩共计不低于3000元,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建立健全农田建设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2019年以来,仅四川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每年平均安排耕地地力补贴、稻谷补贴等各类财政到户补贴都在80亿元以上,高标准农田专项建设补助资金在30亿元以上。

    如何确保这些资金用在耕地保护的“刀刃”上?四川省审计厅立足经济监督定位,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聚焦主责主业,紧盯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各环节,检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拨付、结存情况,检查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对种粮主体的补贴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分析是否存在资金拨付不及时、配套不足、项目未及时启动、违规发放补贴、截留挪用、骗取套取等影响资金安全绩效和政策效益等问题。审计发现相关财政补贴资金拨付使用不及时,资金投入、监管也不到位:18个县5.04亿元粮食生产类财政资金拨付不及时;6个县简单依据水田承包面积发放稻谷补贴8530.66万元,未考虑实际种植情况;16个县发放耕地地力补贴资金13.02亿元后,未按要求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补贴资金发放与地力保护脱钩。同时投入保障不足,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78个县涉及总投资71.07亿元,县级仅到位11.17亿元,占应配套资金的42.26%,亩均投入2023元,未达到省里要求的3000元标准。

    针对审计发现的上述问题,四川省财政厅加大了中央专项资金争取、省级补助资金统筹力度,省级财政提高种粮大户补贴测算标准近2倍,下发专项资金2.5亿元,推动提升全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发文要求各地严格执行种粮财政补助政策。74个县结合地方财力实际情况,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推进整改,17个县健全了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16个县已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11个县收回、盘活财政资金2.66亿元,增加配套资金和发行债券1.79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6个县采取细化实施方案或强化制度执行等方式,将补贴发放和实际种植情况相挂钩。目前,省里各地均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了积极整改,资金使用绩效得到有效提升。

    聚焦水利配套,助推打通种粮用水“最后一公里”

    水利则粮丰,然而,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四川的基本水情。2017年,四川省开启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大提升行动,“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完成水利投资1400多亿元。2022年四川省委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完善现有水利工程渠系配套,整合资金解决好农业生产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水利的投入增多了,田间地头的灌溉需求是否都能得到满足呢?据省主管部门反映,一些地方出现的耕地撂荒问题,本质上仍是无水可灌的问题。

    在2022年上半年的耕地保护审计中,四川省审计厅把水利设施促进粮食生产情况作为全省审计工作方案的重要内容,从摸清田间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入手,检查农田水利设施功能发挥、管护责任落实等情况,尤其关注高标准农田及新增耕地配套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反映新建水利设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质量问题和耕地基础渠系设计不合理、渠网不贯通、与干支渠口不衔接、被严重损毁等影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通过这次审计抽查,审计机关重点揭示了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影响耕种灌溉的突出问题,30个县94个项目布局不合理,形成断头渠17.8公里;67个县224个项目缺乏有效管护,165.21公里渠道被破坏,影响约4.08万亩耕地灌溉;3个市12个灌溉类项目因主体工程未完成、干支渠建设滞后等造成85.45万亩耕地灌溉得不到保障。针对审计发现问题,相关省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和审计机关一起积极督促有效整改,各地也正采取有力措施,健全衔接机制,科学规划布局,切实打通种粮用水“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守护“天府粮仓”——四川省审计机关开展耕地保护专项审计推动筑牢粮食安全防线纪实

  • 2022年11月25日 09时39分
  • 来源: 四川省审计厅网站
  • 四川是全国十三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也是西部唯一的粮食主产省,同时也是粮食消费大省。四川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对国家粮食安全工作的要求和嘱托,四川省委一号文件连续三年将粮食安全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四川审计自觉践行使命担当,紧紧围绕粮食安全“国之大者”和促进粮食生产“省之要事”,连续三年组织开展耕地保护促进粮食生产专项审计,形成推动“粮食安全责任制”有力落实、高标准农田“量与质”稳步提升、管控“非农化”和“非粮化”政策措施稳步落地的审计三部曲,有效助力保障“天府粮仓”。

    通过连续三年的耕地保护专项审计,四川省审计厅共向省委省政府报送综合报告、信息专报4篇,得到省领导批示8次,市县审计机关共出具审计报告231篇,形成综合报告和信息专报111篇,得到当地党政领导签批138次,有力推动省级有关部门和市县落实一系列整改措施,全省形成了保护耕地促进粮食生产“立体化”治理的大格局,为强化耕地质量提升、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促进粮食稳产增收作出了积极而有成效的审计贡献。2021年,省本级相关审计项目被评为四川省优秀审计项目一等奖。因工作成效突出,四川省审计厅被省委省政府表彰为2021年度四川省乡村振兴先进单位、耕地保护党政同责工作先进单位。

    聚焦“藏粮于地”,守住粮食生产命根子

    2008年,省政府印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要求全省各地确保耕地总量不减少,对本辖区内耕地红线负全责。但是随着近年来农业结构调整和国土普查技术规程变化,以及受城市建设、高速公路建设、产业发展占地等因素影响,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结果显示,截至2019年底四川省耕地面积7840.75万亩,较10年前耕地数量仍有明显下降。

    万物土中生。地之不存,粮将焉附?治理耕地问题十分紧迫。2020年和2021年四川省分别下发了《坚决制止耕地“非农化”行为任务分工》和《防止耕地“非粮化”稳定粮食生产重点任务清单》,要求坚决制止各类违规占地行为,“零容忍”查处新增问题。

    为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牢牢守住耕地保护红线,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发挥审计“利剑”作用,2020年至2022年连续三年安排部署耕地保护促进粮食生产相关专项审计。

    三年来,在四川省审计厅的统一组织下,全省分别有30个县、126个县和75个县分批次参与实施了耕地保护相关专项审计。审计发现,受种植花果林木等经济作物比较收益的影响,随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的推进,经济作物种植面积逐步扩大,一些地方“非粮化”问题十分突出,也是耕地保护中的难点重点。牵扯的点位多、地域面积广,核实几个点位易,形成面上问题难,审计组才七八个人,手量目测效果甚微,怎么办?

    四川省审计厅综合运用ArcGIS地理信息技术,结合相关业务数据,形成农田建设规划布局、管护利用、工程建设等3类7个审计模型,精准识别锁定“非农化”“非粮化”疑点图斑所在位置,及时将各疑点下发市县审计组核实取证,同时先后印发业务工作动态22期,操作指引5万多字,帮助指导各地精准查证疑点,深入揭示问题。

    2020年审计结果反映,25个县2018年底流转耕地中有63.19%被用于种植经济作物和养殖业,30个县2019年发放水稻补贴时的核实面积仅占粮食安全责任制要求面积的48.86%。2021年审计结果显示,2018年至2020年,有80个县64.78万亩农田流转被用于种植柑橘、葡萄等非粮食作物。2022年审计结果揭示,2021年有62个县13.3万亩流转用途为“非粮化”经营,40个县排查统计撂荒耕地87.22万亩,实际仅治理57.36万亩;26个县有10.51万亩耕地撂荒超过2年未纳入排查统计等。

    审计指出问题后,省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省政府办公厅制发实施意见,要求进一步强化粮食安全生产保障任务;省委农办印发专项整改通知,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出台坚决防止农田“非粮化”八条措施,并会同财政、粮食等部门制定整改措施,建立定期督导和通报机制,对未完成粮食种植扩面任务的市(州)在年度考核中实行一票否决。10多个市党政主要领导专题研究部署整改工作,出台加强耕地保护执法监督、稳定粮食生产重点任务清单等措施;31个县积极落实农业政策性保险等支持政策,引导农户及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良田粮用。

    聚焦“藏粮于技”,推动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增效

    旱涝保收、高产稳产的高标准农田是耕地中最优质的农田,是粮田中的良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有力途径。截至2021年底,四川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4989万亩,计划到2030年要新建高标准农田1857万亩,改造提升1594万亩。

    2020年,四川省印发《关于切实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巩固和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的实施意见》,将提升粮食产能为首要目标,以“10+3”现代农业园区为有效载体,以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优势区为重点区域,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各市县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实际情况怎么样,省里的政策措施有没有真正落地呢?2021年,四川省审计厅组织对18个市126个县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情况进行专项审计,重点围绕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和利用情况,反映高标准农田资金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管护、利用成效等方面的突出问题,深入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建议,促进夯实粮食供给保障基础,助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本次审计发现,一些地方建设的高标准农田质量问题还较突出,质量等级评估为合格的23.66万亩高标准农田实际上不达标,建设过程中监管不到位,对设计、监理、施工方约束不够,24个县48个项目工程质量较差,存在工程厚度不达标、防渗保水能力差,甚至损毁垮塌等问题,涉及投资6.78亿元,34个县77个项目验收不严格,对存在应建未建、面积和里程不足等情况的项目仍通过验收。

    针对审计指出的高标准农田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四川省级相关部门开展了问题整改专项行动,推动市县立行立改、标本兼治,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强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实施现场管理的通知,制定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指南,指导各地将需改造提升的高标准农田纳入《四川省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2021—2030年)》范围;15个县通过完善制度、对不合格工程进行修复等措施,完成工程项目质量较差问题整改。22个县通过健全配套制度、加强验收流程管控等方式完成项目验收不严格问题整改。

    聚焦资金绩效,推动财政补贴政策落实到位

    仓廪实,天下安,有了地,还要有人愿意种,种好粮,才能真正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这就离不开财政资金的支持,尤其是财政到户补贴的直接激励作用。

    2020年省政府办公厅发文要求强化农田建设资金保障,统筹整合相关涉农项目资金,分区域、分类型科学确定高标准农田建设补助标准,确保中央、省级和市县财政补助资金每亩共计不低于3000元,通过加大财政投入、创新投融资模式和完善新增耕地指标调剂收益使用机制,建立健全农田建设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2019年以来,仅四川省农业农村主管部门每年平均安排耕地地力补贴、稻谷补贴等各类财政到户补贴都在80亿元以上,高标准农田专项建设补助资金在30亿元以上。

    如何确保这些资金用在耕地保护的“刀刃”上?四川省审计厅立足经济监督定位,围绕“政治—政策—项目—资金”,聚焦主责主业,紧盯资金筹集、管理、使用各环节,检查高标准农田建设资金投入、拨付、结存情况,检查实际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等对种粮主体的补贴资金管理使用情况,分析是否存在资金拨付不及时、配套不足、项目未及时启动、违规发放补贴、截留挪用、骗取套取等影响资金安全绩效和政策效益等问题。审计发现相关财政补贴资金拨付使用不及时,资金投入、监管也不到位:18个县5.04亿元粮食生产类财政资金拨付不及时;6个县简单依据水田承包面积发放稻谷补贴8530.66万元,未考虑实际种植情况;16个县发放耕地地力补贴资金13.02亿元后,未按要求开展耕地质量调查监测与评价工作,补贴资金发放与地力保护脱钩。同时投入保障不足,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78个县涉及总投资71.07亿元,县级仅到位11.17亿元,占应配套资金的42.26%,亩均投入2023元,未达到省里要求的3000元标准。

    针对审计发现的上述问题,四川省财政厅加大了中央专项资金争取、省级补助资金统筹力度,省级财政提高种粮大户补贴测算标准近2倍,下发专项资金2.5亿元,推动提升全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水平。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发文要求各地严格执行种粮财政补助政策。74个县结合地方财力实际情况,整合其他涉农资金推进整改,17个县健全了多元化投入保障机制,16个县已开展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工作,11个县收回、盘活财政资金2.66亿元,增加配套资金和发行债券1.79亿元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6个县采取细化实施方案或强化制度执行等方式,将补贴发放和实际种植情况相挂钩。目前,省里各地均对审计发现问题进行了积极整改,资金使用绩效得到有效提升。

    聚焦水利配套,助推打通种粮用水“最后一公里”

    水利则粮丰,然而,水资源分布不均衡是四川的基本水情。2017年,四川省开启了“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大提升行动,“十三五”期间四川省完成水利投资1400多亿元。2022年四川省委1号文件进一步强调要完善现有水利工程渠系配套,整合资金解决好农业生产用水“最后一公里”问题。水利的投入增多了,田间地头的灌溉需求是否都能得到满足呢?据省主管部门反映,一些地方出现的耕地撂荒问题,本质上仍是无水可灌的问题。

    在2022年上半年的耕地保护审计中,四川省审计厅把水利设施促进粮食生产情况作为全省审计工作方案的重要内容,从摸清田间水利工程建设现状入手,检查农田水利设施功能发挥、管护责任落实等情况,尤其关注高标准农田及新增耕地配套水利设施建设情况,反映新建水利设施偷工减料、以次充好等质量问题和耕地基础渠系设计不合理、渠网不贯通、与干支渠口不衔接、被严重损毁等影响“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通过这次审计抽查,审计机关重点揭示了一些地方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影响耕种灌溉的突出问题,30个县94个项目布局不合理,形成断头渠17.8公里;67个县224个项目缺乏有效管护,165.21公里渠道被破坏,影响约4.08万亩耕地灌溉;3个市12个灌溉类项目因主体工程未完成、干支渠建设滞后等造成85.45万亩耕地灌溉得不到保障。针对审计发现问题,相关省级主管部门十分重视,和审计机关一起积极督促有效整改,各地也正采取有力措施,健全衔接机制,科学规划布局,切实打通种粮用水“最后一公里”。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