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范应对地质灾害 四川推出10条硬核措施
目前正值四川防汛减灾最关键时期和最吃劲阶段,为更好指导各地各相关部门科学高效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近期,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印发《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着力提升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范应对能力,可谓是地灾防范的“锦囊妙计”。
十条措施是怎么梳理出来的?如何“对症下药”?怎样指导基层防灾?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邀请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进行解读。
为何要出台?
四川地质构造复杂,地质灾害隐患点多面广,是全国地质灾害最严重的省份之一。现已查明的地质灾害隐患点多达3.3万余处,分布在全省21个市(州)、175个县(市、区),对143万余名群众生命和867亿元财产安全不同程度构成威胁,地质灾害防治任务极其繁重。
今年入汛以来,四川连续遭遇多轮强降雨天气过程,多地普降暴雨到大暴雨。受极端天气影响,累计发生地质灾害825起,同比去年增长近7成。面对严峻的防灾形势,全省上下攻坚克难,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27起,避免1093人因灾伤亡。
能实现地质灾害成功避险,离不开一套相对健全完善的防灾体系。去年,“三避让”“三个紧急撤离”“空心村”五位一体避险结对帮扶等一批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措施,已被省委、省政府固化提升为防灾工作刚性要求,在基层较好地得到了贯彻落实,并发挥了积极的防灾减灾作用。今年,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本着“来自于基层、推广于基层”的原则,从细微处、薄弱点、风险点着手,推演检视、复盘分析汛期防灾工作,既总结各地好的工作举措,又正视问题教训,补短强弱,形成了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
实践创造靠基层,高手在民间。前不久,凉山州木里县项脚乡突发泥石流,预警及时转移迅速,251户1042名群众成功避险。这次成功避险实属不易,是在多条沟群发泥石流的情况下,短时间内就迅速撤离了所有受威胁群众,没有出现人员伤亡。随后,自然资源部和四川省内专家来到木里实地调查,对这场泥石流灾害进行复盘分析,梳理总结出6条经验,成为指导基层防灾的经典案例。
省地灾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出台十条措施的目的就是把基层的亮点做法总结提炼,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防灾“锦囊”,让基层“一看就懂,一学就会。”
如何“对症下药”?
记者梳理发现,十条措施中既有常态化防范的工作方法,又有极端天气条件下的应对举措,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性、针对性、可操作性,涵盖了地质灾害防范工作方方面面,与每一名群众都息息相关。
据统计,目前我国80%左右的地质灾害都发生在已知的预案点外,四川也不例外。众所周知,由于地质演化的复杂性,导致地质灾害本身具有很强的动态性和随机性,特别是受复杂地形地貌、地质构造条件、地层岩性组合、植被覆盖等因素影响,一些隐蔽性、突发性强的隐患,依靠现有的技术手段及认知能力一时还难以被发现。对此,十条措施中有针对性提出构建地质灾害“专职监测员”“网格员”群测群防双控体系,鼓励群众主动查灾报灾,强化有人居住、活动区域风险隐患排查全覆盖,并把“雨中巡查、雨后核查”作为重点,竭尽所能及早发现风险隐患,降低“预案外”隐患点成灾风险。
在监测预警方面,不断强化群测群防,依靠科技进步,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趋势短临预报能力,加强“群专结合”“人技结合”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并第一时间把预警信息传递到村到户到点到人。
在宣传培训演练方面,开展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工地“七进”活动,动态完善应急预案。强化夜间和断路、断电、断网等特殊情境下的避险演练,有效提升基层干部群众识灾防灾避灾能力。
在主动防灾方面,探索运用汛期季节性转移、短期转移、临时避险、搬迁安置等“短长结合”“标本兼治”举措,提前将“三孤”等特殊人群转移到危险区外安置,切实降低成灾风险。特别是在发布地质灾害预警后,以“宁防九次空、不放一次松”的坚决态度,果断、及时、彻底将受威胁群众一次转移到位。
在避险人员管控方面,提前搞好群众转移动员,健全到村、到户、到人责任体系,落实“空心村”受威胁住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一对一避险转移结对帮扶措施,把谁来转、转移谁、怎么转、转到哪儿逐一落到人、落到位,严格落实“人盯人”管控措施,坚决做到“不安全、不返回”。
在管行业必须管地灾方面,切实将在建工程、旅游景区和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全部纳入当地监测预警和培训演练体系,提升其防灾避灾能力。在督导检查方面,始终坚持问题导向,完善“四不两直”汛期督导、不定期明察暗访工作机制,加强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和提醒敦促函“两书一函”的运用,强化问题整改,补齐短板弱项。
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今年主汛期地质灾害防范硬仗才刚刚开始,十条措施既有好的做法,又有教训启示,既有常态化防范下科学、有效的制胜法宝,又有极端天气条件下管用、好用的应对举措。充分考虑了更复杂的情况、更困难的问题,提示了防灾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可谓条条干货,拳拳到肉,直击痛点。
怎样指导防灾?
目前正值防汛减灾“七下八上”吃劲阶段,省地质灾害指挥部办公室印发十条措施,旨在指导各地各相关部门科学高效推进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着力提升全省地质灾害综合防范应对能力,尽最大努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这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汛救灾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防范暴雨洪涝灾害部署的具体要求和体现,也是自然资源厅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我为人民办实事”的重要抓手。
防灾关键在落实。千条万条,落实才是第一条。省地灾指挥部办公室要求,十条措施出台后,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的要求,进一步修订、完善防灾预案,加强实践演练,聚焦本地区本系统本行业最担心的问题、最薄弱的环节、最需要重视的风险隐患,坚决把责任、措施、要求落细落实到乡、村、组防灾第一线,落实到最小工作单元,调动防灾责任人、监测员、驻守队伍、志愿者、骨干群众等一切力量,大家都行动起来,把各自工作做精准、做细致、做到位,用心、尽责、有为发挥作用。各地在主汛期必须高度戒备、严阵以待,要把贯彻落实十条措施作为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的最重要任务来抓,一级盯着一级干、层层抓落实,一件一件认真干、件件出实招,用实际行动、好的成效来诠释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附:汛期地质灾害防范应对十条措施
一、强化责任落实,构建终端发力末端见效机制。健全完善“省市县乡村组点”七级防灾责任体系,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齐抓共管、失职追责”要求,压紧压实属地党委政府主体责任、行业部门监管责任、乡镇(街道)直接责任和村(组)一线处置工作责任。甘孜州、凉山州等地推行“县包镇、镇包村、村包组、干部包户”包保责任制,逐级下沉力量,建立任务、责任、督查“三张清单”,层层压紧压实县、乡(镇)、村、组的责任,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落实。乐山市、雅安市等地强化基层换届调整防灾责任人员业务培训,把地质灾害防范知识纳入乡镇换届选举后新任乡(镇)、街道分管负责人及村组干部、专职监测员的业务培训范畴,着力提升基层一线应对处置能力,确保责任不“悬空”、工作不断档。
二、强化隐患点和风险区“三查”全覆盖,提升“点面结合”双控水平。加快构建地质灾害隐患点“专职监测员”和地质灾害风险区“网格员”双控体系,综合运用高分遥感、无人机航摄等“空天地”结合技术手段,指导开展隐患风险识别及“雨前排查、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并贯穿汛期始终,切实做到有人居住区域巡查排查全覆盖、无遗漏。乐山市峨边县、宜宾市筠连县突出抓好“雨中巡查、雨后核查”,发动乡镇和村组干部、党员、团员、民兵、群众、志愿者等一切可以发动的力量,既盯紧盯牢已知风险区、隐患点,又全面强化预案点外人员居住区域、有人活动场所的地质灾害风险隐患巡查排查全覆盖,及时发现险情征兆,果断组织群众避险转移,并严密防范降雨引发地质灾害的滞后性。凉山州、雅安市汉源县、石棉县等地建立群众主动查灾报灾奖励机制,搭建报灾平台,畅通报灾渠道,鼓励群众关注地质灾害,积极参与防灾减灾,推动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查灾、人人报灾”的地质灾害隐患排查工作格局。
三、强化“人防”“技防”有机衔接,探索提升监测预警效能。强化自然资源、水利、应急、气象等部门联动会商调度机制,坚持强降雨期间“每日会商、每日调度”,着力提升地质灾害风险趋势短临预报水平,科学指导防范措施落实。德阳市中江县坚持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全覆盖,多渠道及时发布地质灾害气象风险预警信息,纵向发送至各级防灾人员、专职监测员,横向发送至各级地质灾害指挥部成员单位负责人,并靶向发送至在建工程业主及施工单位防灾责任人,实现防灾责任网风险预警全覆盖。泸州市大胆探索科技防灾,在进一步强化地质灾害巡查排查、监测预警“人防”全覆盖的基础上,完善群专结合、人技结合的工作流程和管理制度,加强专业监测设备和预警平台的运用和维护,研发地质灾害防治管理三维实景系统,探索提升“人防+技防”体系下的地质灾害防范管理能力。
四、强化宣传培训和演练,特别加强夜间、“三断”等特殊情景下的避险演练,提升群众防灾避险能力。用好典型正反地质灾害案例、防灾宣传“口袋书”,推广播放地质灾害防范宣传教育片,加强正面引导和反面警示教育。绵阳市、巴中市开展宣传培训和避险演练“七进”活动,积极推动地质灾害科普知识宣传和防灾演练进企业、进农村、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机关、进工地,将地质灾害防范宣传培训覆盖到“最后一米”。宜宾市江安县、甘孜州九龙县等地加强实战化演练,按照实战化要求,针对排查发现的隐患点和风险区,逐点逐区完善应急预案,加强预案演练,确保每个地质灾害隐患点在主汛期前至少“跑一次”,并及时对新增风险隐患落实防灾措施,开展宣传教育和避险演练。特别是强化夜间和断路、断电、断网等特殊情境下的避险演练,有效提升干部群众在复杂条件下的避险逃生技能。阿坝州汶川县、九寨沟县、卧龙特区注重提升游客避险能力,将避暑消夏住留的游客与民宿、酒店、农家乐等经营参与者一同纳入当地防灾体系,针对性开展防灾知识宣传和避险演练,让其熟知避险转移路线和安置场所,提升自我防范意识和能力。
五、强化提前避让,适当扩大转移范围,确保应转尽转。严格落实“三避让”和“三个紧急撤离”刚性要求,聚焦重点场所、重点点位、重点人群,坚决落实避险转移措施,狠抓早撤快跑,切实做到“应转必转、应转尽转”。成都市、眉山市、凉山州等地提前分批转移高风险区群众,针对山区群众居住分散、交通闭塞导致临灾避险不便、风险高的情况,采取鼓励投亲靠友、发放汛期过渡安置补贴等方式,探索运用汛期季节性转移、短期转移、临时避险、搬迁安置等“短长结合”“标本兼治”举措,提前将“三孤”等特殊人群转移到危险区外安置,切实降低风险。降雨来临前或发现成灾征兆时,严格落实乡镇、村组干部避险转移组织责任,第一时间组织受威胁群众撤离危险地带,坚决杜绝患得患失、犹豫不决而贻误最佳撤离时机的现象发生,确保预警响应时“撤得快、方向对、安得稳”。甘孜州、凉山州、阿坝州等地适当扩大避险转移范围,针对集雨面积较大、山洪泥石流风险高的山区沟谷地带,根据气象预报及地质灾害风险预警情况,结合地形地貌特点,适当扩大避险撤离范围,并打好避险转移提前量。
六、强化避险结对帮扶,加强人员管控安置,确保“不安全、不返回”。针对广大山区农村青壮年大量外出导致防灾力量不足、老弱群众避险转移能力偏弱等“空心村”问题,巴中市南江县推行“防灾明白人”,采取户院联防方式,在3—5户受威胁群众中推选1名“防灾明白人”,负责组织避险撤离,与专职监测员形成协作补位,切实提升避险转移安全系数。雅安市宝兴县扎实做好避险结对帮扶,充分发挥基层党员、驻守专业队伍、驻村帮扶干部、民兵、志愿者等作用,针对“空心村”受威胁住户、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登记造册并落实“一对一”结对避险转移帮扶措施,有效化解“空心村”地质灾害防范风险。深刻汲取2020年雅安市汉源县中海村已转移群众擅自返回被埋的教训,成都市、雅安市石棉县等地强化避险撤离人员安置管控,加强避险安置点管理,做好物资储备发放,全力保障转移安置群众“五有三防”,严格落实“人盯人”管控措施,随时掌握避险人员动向,加强撤离区域安全评估,杜绝安全风险消除前人员擅自返回居住,坚决做到“不安全、不返回”。
七、强化管行业必须管地质灾害,落实在建工程、旅游景区和公路、铁路沿线防灾措施。发挥各级地质灾害指挥部统筹协调和牵头抓总作用,指导、协调同级住建、交通、水利、文旅、铁路、公路、电力等部门切实履行部门(行业)监管责任,督促指导相关企业落实防灾责任和措施。深刻汲取2020年绵九高速施工区段因“8.17”特大暴雨灾害避让不及时造成严重损失的教训,切实将在建工程、旅游景区和公路、铁路、河道沿线全部纳入监测预警和培训演练体系,落实应急预案和防灾责任人,加强教育培训和避险演练,强化风险隐患排查整治,努力提高防灾避灾能力。阿坝州汶川县、卧龙特区强化危机综合管控,结合气象预报及地质灾害风险预警信息,及时采取劝返游客、关闭景区、封闭道路、停工避险等方式把风险降到最低。
八、强化集中攻坚,确保按时完成地质灾害防治项目,夯实防灾减灾基础。把综合治理作为消除地质灾害风险隐患的治本之策,落实各级政府的主体责任、属地责任,强化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的组织领导,精心规划、精细管理、精致建设,进一步夯实防灾减灾基础。广元市青川县全力攻坚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将排危除险、灾后恢复重建等关系民生安全的地质灾害防治项目按相关规定纳入抢险救灾项目予以实施,及时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困难和问题。广安市广安区开通地质灾害防治项目绿色通道,将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专项资金全部划入县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账户,加快资金拨付进度。雅安市宝兴县、阿坝州汶川县等地加强治理工程清淤维护,针对已建治理工程受损、淤积等情况,及时实施修复加固、清淤维护,确保腾出库容、清淤到位,保障治理工程持续发挥防灾减灾功效。
九、强化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技术支撑单位作用,确保防灾工作科学高效推进。针对基层防灾专业技术力量匮缺、地质灾害防治能力薄弱等问题,我省持续开展汛期驻守督导,及时将驻守地勘队伍投放到地质灾害防治一线的薄弱环节、重点地区和关键部位,参与汛期包点驻守、巡查排查、应急抢险调查,指导开展宣传培训、避险演练,全方位支持参与驻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特别是在发生地质灾害后,依靠专家力量、发挥专家优势,及时准确判明灾险情特征及致灾原因,有针对性地研究部署防灾对策,科学指导抢险救灾,并严格灾害认定程序,避免模糊人为事故责任。
十、强化明察暗访机制,确保推动问题整改落实到位。完善“四不两直”汛期督导、不定期明察暗访工作机制,加强约谈通知书、整改通知书和提醒敦促函“两书一函”的运用,针对问题短板和薄弱环节,既“点对点”督促整改,又从面上举一反三,查漏补缺,全力消除盲区,补齐短板弱项。乐山市市中区划片包干、网格化管理,以乡镇(街道)为单位划分片区,以村(社区)为单位划分网格,不定期派出工作组下沉一线,分片区、分网格赶赴预警乡镇(街道)、村(社区)及重点隐患点督促指导防灾工作。(记者 寇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