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第二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20个

  • 2021年12月28日 14时21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字体:
  • 记者12月28日获悉,四川省教育厅组织遴选了第二批落实“双减”工作的20个典型案例,现予以推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文件精神,四川各地各校因地制宜作出安排,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从健全作业管理制度、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压减学科类机构数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加强资金监管、防范涉稳风险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各地借鉴学习。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进一步增加政策措施,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第二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一、四川天府新区:丰富课程体系,服务方式个性有选择。四川天府新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家庭需求层次差异,创新服务形式,丰富课程资源供给。一是构建丰富课程体系。形成“1+2+N”课程体系,“1”即基础课程,以作业指导、个别辅导、自习答疑、综合阅读等方式实施;“2”指体育和艺术课程,帮助每个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和艺术特长,全区共开设球类、舞蹈、绘画、书法、器乐等课程727个门类;“N”为科技、人文、劳动、国际理解等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包括3D打印、趣味编程、机器人、国学、剑术等课程355个门类。二是提供衔接分段服务。课程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课程分A、B双段设置,一、二年级延时至17:30,三至九年级延时至18:00。“A段”集中开展作业指导,指导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开展综合阅读、写作练习等,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答疑解惑等。“B段”在“A段”结束后,集中开展兴趣培养和特色素质教育,学生按年龄段或专业发展程度选课走班。三是自主选择服务内容。学生在线选课,预课见面,试听评价,及时反馈。学生试听通过后正式报名,生成个性化定制课表。学生和家长视个体需求、教师视个人素养可自主选择服务时段。75%的学生选择校内教师服务,25%的学生选择社会资源服务;66%的学生选择体育和艺术兴趣课程,34%的学生选择科创、劳动实践、人文、国际理解等其他素质教育课程,另有35%的学生选择多门课程。

    二、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探索全方位评价方式,加强课后服务品质课程统整。针对“5+2”课后服务课程,学校改革成效评价制度,将课后服务课程评价制度纳入“金紫荆”课程评价体系,从学生、课堂、课程、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一是活化学生评价。将学生的课后服务拓展成长体验与感想编入《高新实小学生“金紫荆”成长手册》,从学科学习力、儿童适应力、创新力个性化发展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每学年开展一次学生“校园吉尼斯”评选表彰活动,评选“阅读之星”“美德之星”“十佳科技小能手”“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等个性化奖项。二是优化课堂评价。坚持学生主体,强化教师主导,立足“学习、生活、创造”三个本位,关注学习力、适应力、创造力培养,遵循“生长型”课堂评价标准,发掘“5+2”课后服务“生长型”课堂示范课例,每年颁发“金紫荆”课例奖不少于20项。三是深化课程评价。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三个维度,将“5+2”课后服务课程与学科特色课程一起,坚持目标规划与成果展示相适宜,通过课程成果展示活动及专家评审,每年评选校级“十大优质校本特色课程”。四是强化教师评价。将“5+2”课后服务巡课评价、督课评价、学生满意度评价、教师自评与互评结合起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评选优秀榜样人物,丰富教师评价载体和荣誉体系,完善并实施“金紫荆”教师评价制度,加大奖励力度。

    三、成都金牛区:立足“基础+拓展”,多元推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金牛区立足“基础+拓展”课后服务内容的全面落实、高质呈现,通过“完全辅导、完善空间、完备服务”,丰富全面育人路径、实现学生增值成长,推进区域课后服务水平的整体迭升。一是抓实“基础”内容,提供减负实施支撑。按照“学习辅导为内容、能力培养为要义”的推进思路,有效有质指导学生作业完成、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重视“点面”双向推进,即在整体指导学生作业完成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学情,落实分层化辅导、针对性辅导或延伸性学习;重视“能力”培养提升,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深入学习、渐进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力促“拓展”落实,搭建学习广阔平台。学校层面,采取“特色清单+定制清单”的菜单式项目确定方式,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挖掘所处区域有益资源,广泛搜集家长“定制”需求,提炼整合、确定项目,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提供课后服务特色清单117套,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清单组合及进行“二次选择”的机会,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96.2%;区域层面,建立优秀教师课后服务志愿和学校课后服务师资需求“对接清单”,推进区内优秀教师课后服务跨校走课,逐步形成区域课后服务优质教师资源库。三是探索“多元”路径,构建全面服务样态。全区71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在实现课后服务应开尽开的基础上,结合“五育并举”要求及本区在劳动教育、阅读教育等方面的优势,落实“一校一案”,通过有关文化传承、品德浸润、体质提升、技能学习等“多样态”服务项目的探索性、创新性开设及“动态增减”机制的建立,实现学生体验内容的多项供给、多点共促。

    四、巴中市借力职业教育助力“双减”实施。一是创新机制,助力减负提质。以职业学校为实施主体,以中小学为服务对象,形成“小学—职业陶冶期、初中—职业感悟期、高中—职业探索期”的职业教育助力“双减”服务体系,采取“职业认识-职业体验-职业素质-职业价值-职业梦想”职业启蒙教育五个阶段服务“双减”,创设“分段式多类型”课程结构模型,探索以活动为主线的职业启蒙教育思路。二是丰富路径,助力课后服务。依托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农林牧渔类、财经商贸类等专业开创“小小药剂师”、“用植物作画”、“跟我学理财”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游中学,学中做,做中乐”。开展“酒旅研学中心”、“罐子沟莲文化研学教育实践基地”、“九寨山研学基地”等中小学研学基地,通过研学之旅潜移默化培养家国情怀。三是聚焦实效,助力全面发展。全市9所职业院校资源全部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放,目前,职业教育服务“双减”工作教师达到700余人,各职业学校结合资源开展职业体验扮演、职业日、科技前沿讲座、励志演讲与匠心分享等活动200余次,利用职业日,邀请家长、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来中小学作职业报告100场次,建成职业体验中心18个,建成研学基地6个,普通中小学参与师生人数突破万人,拓展了中小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激情,有效培养了中小学生的职业志趣和职业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仁寿师范附属小学:聚焦作业设计“四走向”突破“减负增质”重难点。“减负增质”,作业设计是关键。仁师附小聚焦作业设计“四走向”,着力解决“如何做到少、精、准、活、趣、效”难题。一是设计分层,从单一走向多样。作业设计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基础训练”“综合运用”“拓展创新”为框架,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点,从数量、难度、完成方式、完成时间四个维度分层设计作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二是拓宽思路,从封闭走向开放。作业设计倡导学科融合,将多学科知识渗透或串联,设计整合性项目式作业。注重学段衔接,根据低、中、高段同一类型题目的不同要求,形成序列化作业体系。体现家校协作,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提升作业实效。实现形式开放,采用说、唱、演、画等形式,增强作业趣味。三是统筹管理,从班级走向年级。学校成立作业设计中心,建立作业资源库,实行“年级+班级”,“统一+灵活”的作业共享模式。每一份作业都经历“个人试备—集体创编—个性实施—反思精炼—收集入库”五大流程。在作业循环使用中,老师们再精选、组合、改编,不断更新充实作业题库。四是融入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合理安排课余、周末、节假日时间,结合五项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从学校走向街道、社区、乡村,通过实践反馈卡进行多元反馈。

    六、盐亭县打造“传统文化”课后服务课程。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盐亭县深入挖掘嫘祖文化、岐伯文化、文同文化、红色文化、字库文化等五大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多举措打造“传统文化”课后服务课程。一是专家引领,提炼精神标识。该县组织专家学者80余人,提炼出五大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精神一起构成了盐亭独特的文化标识。二是区域整合,共享课程师资。2021年9月以来,该县筛选100余名专业教师组建课程研发团队,把该县五大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课程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研发出符合学生心理的且富有情趣的课程形态,并通过集中培训、送教到校等形式,让全县各校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三是因地制宜,创新表现形式。依托五大传统文化,成立“嫘艺剪纸”“岐伯鼓乐”等20多个传统文化传承社团,开设扎染等30门传统文化传承特色课程,开展岐伯龙韵等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百余场,让近万名孩子加深了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孩子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四是家校互通,扩大文化辐射。本学期,各校开展课后服务“家长开放日”活动4次,通过家校联系群发布信息1100多条,各级媒体宣传报道10余次,扩大了传统文化传承课程的辐射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七、“1234”,乐山市徐家扁小学课后作业上演“变脸”。一个课题聚能量。以《作业优化设计项目》这一教育改革创新科研课题,充分调动教师团队共同研讨、探索实践,集聚智慧谋划。双向管理强保障。校内实现年级学科组集体研讨统一作业,班主任每天统筹各科作业总量,教导处定期检查;校外不定期开展家长学生问卷调查,确保学生作业总量降下来。三个层级做定制。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挑战性作业三个层级,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作业,同时采用星级评价、徽章评价等形式,尊重差异,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发展,有所增值。四大框架巧融合。以“课中助学作业”+“单元整合作业”+“学科融合作业”+“实践创新作业”的框架结构,创新内容,辅以社团活动,实现减单一书写、增动手实践,减作业难度、增作业乐趣,减单一重复、增多元拓展,减枯燥乏味、增童真童趣。

    八、岳池县推行学科“半天无课日”集体教研机制。岳池县印发《关于实施“半天无课日”教研活动的通知》,从改变县域教研管理机制着手,通过“错时排课”推行学科“半天无课日”,以制度设计方式,规范学科教研活动,确保学校教研活动规范化、常态化。明确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半天无课时间安排,各学科教师在每周“半天无课日”时间结合集体备课、研课磨课、作业及命题设计、课堂教学等专题常态化集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在校内开展例行研讨,在校际之间开展联合教研,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同时,利用“半天无课日”活动时间,全县运行学校教研共同体,采取“1+N”的方式,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组建“共同体联盟校”,加强校际之间教研力量横向联合,破解小微学校无伴可研困境,带动引领农村薄弱学校补短强弱、共同发展。“共同体联盟校”、校级教研活动设计实行教研部门审核备案制,在活动选题、类型、方式等方面确保质量。县教研室将“共同体联盟校”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学教研常规视导,及时诊断指导。活动设计聚焦课标、课程、课堂和教学热点,聚焦教师专业成长,从根本上促进学校教研向专题化、系统化、专业化、有效性发展,为“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供机制保障。

    九、自贡市“六项制度”“五个禁止”,做好作业“减量提质”。“六项制度”:一是作业研备制度。要求所有作业必须经备课组集体研究后布置。各校各年级学科组每周集体研备下周教学内容,预设作业内容和总量。二是分层作业布置制度。规定学生课后作业需包括基础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两部分,基础性作业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个性化作业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情情况完成。三是作业会商机制。各校建立三级作业会商制度,对学生每天作业量进行统筹监管,坚决避免作业过多过少和机械无效情况。四是作业公示制度。各科课后作业由班主任统一汇总后在班级教室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公示中标明了各科作业预计完成时间。五是作业反馈制度。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作业反馈制度,采取学校每周自查、区(县)常态化督查、市上随机抽查方式对作业量、作业难度和批改情况进行全流程指导检查和考核。六是作业监测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自贡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设计指南》,制定了作业监测指标,发布监测报告。“五个禁止”:禁止小学一二年级布置家庭书面作业。禁止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禁止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禁止作业只布置不批改。禁止引导家长购买教辅作业。

    十、泸州市江阳区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育人质量。江阳区以全域“五育融合”视域下自导式课堂改革为抓手,聚焦课堂教学,扎实开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双减”行动。聚焦队伍培养,赋能教师发展。与华东师范大学、省教科院合作,实施“五育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梯级进阶,培育管理指导队伍新观念、新能力、新素养。通过全域教师学科素养大赛,全方位、全覆盖、全参与地对教师发展赋能。聚焦课堂研究,规范教学行为。建设“五育融合”视域下自导式课堂,以学科教研员为领衔人,成立了19个学科工作室+4个综合工作室,有步骤、有节奏、有层次地展开课堂研究,提出了江阳五育融合课堂的“七个有”和推进五育融合的“七个一”。以精品课课例研究为突破口,提炼出个体、学校及区域性经典课例,承办四川省“课堂教学大比武”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现场推进会。聚焦资源建设,丰富教学选择。对标检视硬件资源,共建共享软件资源。由教研员牵头,组织学科教师梳理各科教材五育融合点、打造大单元设计问题链,研制区域作业设计范例,迭代更新微课资源包,供给全域师生自主选择,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管理变革,做实过程评价。通过“按需施导、私人定制、统筹安排、共研共享、搭建平台、以导促变”的教学视导基本形式,及时发现问题、精准指导、帮助解决,及时提炼、推广有效教学成果。不断修订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评估方案》,明确评价指标、措施与流程,以科学量标、过程量表、增值数据,承载评估落地,充分发挥评价结果运用,激励工作优化。聚焦督导检查,追踪课堂质量。根据《关于加强“五育融合”视域下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督查工作实施方案》《江阳区教学改革课堂标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对备课、上课、听课、作业设计与批改、考试管理等全面督查,构建“区级、镇街、学校”三级督查机制,质量追踪常态化,有利于减负提质。

    十一、眉山市东坡区苏辙小学“三大行动”确保学生学足学好。学校通过实施课程开设规范、名优教师引领、教学技能比拼三大行动,保证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助力“双减”落地落实。课程开设规范行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将课程分为“好人教育、能人教育、健全人教育和审美人教育”四大课程群,彰显校本特色,提升课程吸引力。高度重视对劳动、心理健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及地方课程备课上课情况,通过随机询问学生、电话访问家长、问卷调查等形式跟踪,确保规范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名优教师引领行动。学校成立由4名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4名国省赛课获奖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10个,通过“双向”选择,以“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开设互听随堂课、共研课题、同磨研究课、常态研讨课等8类课堂,带动教师全员参与,全面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技能比拼行动。以作业设计能力为重点,建立作业提前设计制,引导教师人人下水练题、完成作业设计、进行难易分层,确保作业设计对学困生保底、为优尖生助力。以教学大比武为重点,采用全员学科校内赛课、工作室领衔人献课、结对师徒联合晒课等方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供保障。课堂教学大比武和技能大赛中,学校教师获国家级奖4人次,省级32人次,市级65人次。

    十二、成都市龙泉驿区做好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龙泉驿区出台《成都市龙泉驿区校外培训机构办学经费全额全流程服务监管规则(试行)》,该规则的建立实现从事后整改向事前预防转变,从单一监管向多元治理转变,从定向支付向第三方支付转变,从机构主张消费方维权向消费方主张机构维权转变。最大限度杜绝“卷款跑路、退费难、挪用办学经费、超期收费、价格虚高、不公平格式条款”等突出问题。对监管方实现适时动态感知,实现对大额异动资金和余额资金的报警和监管。对消费方提供监管信息的实时告知、实时课消查询、实时浏览评价,引导消费方择校选课。监管系统形成了“1+2+1”的监管模块,即1个民办教育信息监管数据库平台—ISP平台(承载四个库,分别是机构库、教师库、班课库、学生库;融合四个端,分别是监管端、银行端、机构端、消费端),2个银行专户(监管账户和结算账户),1个专用二维码。消费方不再点对点将费用直接付给培训机构,而是统一扫码将预付费归口到银行专户管理。经消费方确认课消后,相应的费用才会进入到培训机构的结算账户。消费方通过监管系统可以实现多场景的退费、确认消课、满意度评价等功能。

    十三、攀枝花市东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出实招。攀枝花市东区教育和体育局在全省率先利用中国工商银行的《教育培训资金监管云平台》,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东区民办教育预收费的“教培云”资金全程监管,通过校外培训机构在工商银行设立资金专用账户,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和退费操作机制,实行账户(监管账户)最低资金余额和大额资金异动预警等措施,积极探索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监管在数字化、市场化背景下大数据管理、信用管理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民办教育机构的经营风险和教育消费风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防范了不良教育机构卷款跑路的风险。截止2021年11月,全区共有120余所民办校外培训机构,50余所民办幼儿园,纳入“教培云”资金监管系统进行管理,系统运行一年多以来,各学校进入资金监管账户的资金流水总额达到7200多万元。此项举措吸引了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运城市教育局、自贡市教育局等兄弟省市的关注,在省内率先探索出了一条对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和卷款跑路风险防范的新路子。

    十四、夹江县党政重视抓“双减”,见力度出成效。夹江县把落实中央“双减”政策,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县委、县政府领导靠前指挥,部门一把手亲自抓、成效显。一是强化组织定调子。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中央“双减”文件部署专项工作,第一时间成立县委分管常委任组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教育、政法等十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关于镇(街道)加强辖区内中小学、培训机构“双减”工作专项日常巡查的函》《校外培训机构“双减”负面清单》等文件。二是强化协调铺路子。县政府领导先后5次召集部门、镇乡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职责,解决具体问题,率先实现落实3个编制专门从事“双减”工作。教育局一把手亲自带队与审批、民政、市场监管部门磋商联合执法、“营转非”“学改非”等具体问题,各部门一把手亲自宣讲相关政策要求、安排具体工作。三是强化监管迈步子。全方位构建日常巡查网络,建立由县教育局牵头,县公安局等六部门抽派专人组成专项治理联合检查专班,开展从2021年11月起至明年3月为期5个月的专项整治。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查处工作纳入乡镇(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在居民小区张贴举报电话2000余份。“双减”以来,周末、节假日监管做到无盲区,部门联合执法1100人次,联合查处违规问题12起,下发整改通知书22份,停业整顿3所。截止12月17日,该县29所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注销或转型。

    十五、绵阳市高新区聘请学校党员干部督查校外培训机构,打通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最后一公里”。绵阳市高新区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把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摆上重要日程。该区结合实际,在区社发局督查、社区网格员日常排查的基础上,探索出将校外培训机构划片管理由属地中小学校党员干部蹲点包干的“双网格”治理路径,让校外培训机构与属地中小学对应,使监管深入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通了培训机构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划片督导,让校外培训机构与属地中小学对应,把校外培训机构督查“重心前移、服务一线”。二是聘请片区内中小学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为校外培训机构兼职监督员,培训后持证上岗。三是充分发挥校外培训机构兼职监督员在督细、督小、督落实方面的独特作用,坚决守住“三条底线”,即“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机构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无证无照的黑机构不得开展培训”。四是周周督查,规范操作,纳入考核。要求督查时做好照相、录像、签字填表等资料保存工作,并把督查工作纳入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年度考核。

    十六、绵阳市多措并举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风险防控。为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绵阳市秉持“群众利益至上,精准防范在前”的治理理念,多措并举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风险防控。摸清家底,查明隐患。为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范机制,依托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摸清核准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底数。坚持风险防控前置管理,加强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学科类培训机构风险隐患全覆盖排查、对“地下”违规培训拉网式排查,为预判形势、依法治理、降低风险奠定基础。2021年9月,通过初步摸排,发现全市799所校外培训机构有风险隐患机构157所,其中涪城区阿斯顿、树童两所培训机构风险隐患较大。研判风险,评估等级。制定风险评估标准,建立部门会商研判机制,结合基层排查、情报搜集、舆情监测、信访投诉等情况,科学评估低风险校外培训机构137所,中风险机构5所,高风险机构15所。其中涪城区阿斯顿、树童两所机构被多次投诉退费难,经过反复研判,认为阿斯顿系总部直营机构且资金链断裂、树童系无资质办学且总部出现资金链断裂,应列为高风险机构。分类化解,科学应对。根据风险等级不同,对症下药、分类施策,低、中风险由属地管控,高风险坚持“市级统筹指导、属地管理为主”,按照“管住钱、兜住底、防‘跑路’、降风险”的思路,整合力量、联动处置。针对涪城区阿斯顿资金链断裂、树童无资质办学情况,迅速启动联动处置机制,第一时间控制举办者和机构资金账户,采用四种有力方式积极化解矛盾、消除风险:一是做透举办者思想工作,引导其切实担负社会责任,筹集资金积极退费;二是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引导家长依法依规维护合法权益;三是支持机构依法依规复课消课;四是同行援助消课,发挥行业互助作用。

    十七、广安市构建六大机制推动“双减”落地落实。广安市积极探索创新,构建六大机制,助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一是构建党建引领机制。各校强化党对“双减”工作的领导,明确由学校党委一把手负总责。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共建、联建、公办带民办等方式补齐党建“空白点”。向民办学校、培训机构增派党建指导员50余名。二是构建四级包联责任制。各地全面实行局领导包片,督导责任区包校,中小学校领导包年级,党员教师或优秀骨干教师包班(中小学临近退休、有富余精力的教师包培训机构)的四级包联责任制。三是构建信息报送机制。建立起信息、报表、平台报送制度,进一步加大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力度。对报送不力影响全市工作的县(市、区)、园区追责问责。四是构建督导通报机制。局“双规双减”办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组织36名同志(含11名专职督学)成立3个督导组,督导各地“双减”工作。特邀市级教育专家任督导组副组长,对学校课堂质量进行打分、点评。五是构建宣传引导机制。局“双规双减”办统一设计“双减”明白纸,要求各校将内容制成凳板放在学校门口显眼位置,印成明白纸发放给学生家长。六是构建奖惩考核机制。局“双规双减”办将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纳入对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出现重大失误的县市区、园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约谈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

    十八、宜宾市建立五大机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全面动态开展“双减”工作风险评估,第一时间面向学校、学生及家长发出警示,规避风险。印发《双减工作十条警示(家庭版)》54万份。二是建立健全责任督学机制。将“双减”工作列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推行“一培训机构一督学”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落实责任督学328名,做到培训机构全覆盖。三是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查处机制。公布市县(区)校三级投诉举报电话和邮箱,发动社会力量,突出对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教师有偿补课等进行监督。四是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发动乡镇街道和社区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网络化排查,教育、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五是建立健全市县共管共治机制。成立市县(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统筹、市县一体、条块结合、共管共治。

    十九、简阳市对校外培训机构实施挂牌督导。简阳市于2021年9月起,将校外培训机构一并纳入责任督学经常性督导,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和指导。组建督学队伍,强化业务培训。简阳市教育督导办于2021年8月聘任16名责任督学,组成“教育督导第五责任区”,设立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每名督学挂牌6-9个培训机构,对125所校外培训机构校点实施全覆盖经常性督导。为进一步提升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督学督导水平和能力,督导办分别于8月底和9月初连续两次开展业务培训,详细解读校外培训机构督导内容、督导标准和督导方式方法,督导内容涉及收费、培训服务合同、教师资质、培训时间、广告宣传、疫情防控、安全管理等七个方面。实施分类管理,开展差异化督导。在督导对象上,按照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实施分类管理;在督导内容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在督导规范的同时,重点引导培训机构在完成消课任务后开展“转、改、停”工作,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重点是督规范;在督导时间上,重点聚焦休息日、节假日和每周一到周五的18:00—20:30等重点时段,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督导。及时总结、推广经验。9月以来,共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现场督导800余人次,发现问题36个,主要集中在一次性收费超三个月(或60课时)、培训服务合同签订不规范、违规广告宣传等方面。督促现场整改问题10个,责令限期整改26个,发布督导报告2期。督学督导过程中及时在微信群发布工作动态,广泛交流信息经验;责任区每月底召开总结会,分享经验教训,分管局领导、秘书科负责人和督导办主任亲临指导,根据当月督导情况适时调整,部署下个月督导工作重点。

    二十、洪雅县创建“四包”机制,强化校外培训常态监管。为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打击隐形变异培训问题,洪雅县创建“四包”工作机制,强化校外培训常态化监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一是局机关工作人员包校,1名机关工作人员负责监管1-2家校外培训机构,47名机关工作人员对全县57家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常态化走访、调研和监管。二是公办学校校长包在职教师,32名校长签订责任书,负责监管本校在职教师,不准任何教师以任何理由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如有违反,严格依法依规处罚。三是社区书记包社区,聘请6名洪川镇社区书记,对本社区校外培训机构和非法办学机构开展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教体局进行查处。四是小区书记包小区,聘请286名小区书记和网格员担任“双减”社会监督员,对本小区校外培训机构和非法办学机构开展动态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教体局进行查处。(记者 江芸涵

    责任编辑: 余庆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四川省教育厅公布第二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20个

  • 2021年12月28日 14时21分
  • 来源: 四川在线
  • 记者12月28日获悉,四川省教育厅组织遴选了第二批落实“双减”工作的20个典型案例,现予以推广。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双减”文件精神,四川各地各校因地制宜作出安排,开展了大量有益的实践探索,从健全作业管理制度、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压减学科类机构数量、推进校外培训机构“营转非”、加强资金监管、防范涉稳风险等方面涌现出一批好经验、好做法,值得各地借鉴学习。教育厅要求,各地各校结合实际认真学习借鉴,进一步增加政策措施,确保“双减”工作落地见效。

    第二批落实“双减”工作典型案例

    一、四川天府新区:丰富课程体系,服务方式个性有选择。四川天府新区基于学生全面发展和家庭需求层次差异,创新服务形式,丰富课程资源供给。一是构建丰富课程体系。形成“1+2+N”课程体系,“1”即基础课程,以作业指导、个别辅导、自习答疑、综合阅读等方式实施;“2”指体育和艺术课程,帮助每个学生掌握1至2项运动技能和艺术特长,全区共开设球类、舞蹈、绘画、书法、器乐等课程727个门类;“N”为科技、人文、劳动、国际理解等素质教育特色课程,包括3D打印、趣味编程、机器人、国学、剑术等课程355个门类。二是提供衔接分段服务。课程与家长下班时间相衔接,课程分A、B双段设置,一、二年级延时至17:30,三至九年级延时至18:00。“A段”集中开展作业指导,指导学生基本在校内完成书面作业,开展综合阅读、写作练习等,对学有困难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答疑解惑等。“B段”在“A段”结束后,集中开展兴趣培养和特色素质教育,学生按年龄段或专业发展程度选课走班。三是自主选择服务内容。学生在线选课,预课见面,试听评价,及时反馈。学生试听通过后正式报名,生成个性化定制课表。学生和家长视个体需求、教师视个人素养可自主选择服务时段。75%的学生选择校内教师服务,25%的学生选择社会资源服务;66%的学生选择体育和艺术兴趣课程,34%的学生选择科创、劳动实践、人文、国际理解等其他素质教育课程,另有35%的学生选择多门课程。

    二、成都市高新区实验小学:探索全方位评价方式,加强课后服务品质课程统整。针对“5+2”课后服务课程,学校改革成效评价制度,将课后服务课程评价制度纳入“金紫荆”课程评价体系,从学生、课堂、课程、教师进行全方位的评价。一是活化学生评价。将学生的课后服务拓展成长体验与感想编入《高新实小学生“金紫荆”成长手册》,从学科学习力、儿童适应力、创新力个性化发展三个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素质发展评价;每学年开展一次学生“校园吉尼斯”评选表彰活动,评选“阅读之星”“美德之星”“十佳科技小能手”“少年科学院小院士”等个性化奖项。二是优化课堂评价。坚持学生主体,强化教师主导,立足“学习、生活、创造”三个本位,关注学习力、适应力、创造力培养,遵循“生长型”课堂评价标准,发掘“5+2”课后服务“生长型”课堂示范课例,每年颁发“金紫荆”课例奖不少于20项。三是深化课程评价。从课程开发、课程实施和课程效果三个维度,将“5+2”课后服务课程与学科特色课程一起,坚持目标规划与成果展示相适宜,通过课程成果展示活动及专家评审,每年评选校级“十大优质校本特色课程”。四是强化教师评价。将“5+2”课后服务巡课评价、督课评价、学生满意度评价、教师自评与互评结合起来,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方式,评选优秀榜样人物,丰富教师评价载体和荣誉体系,完善并实施“金紫荆”教师评价制度,加大奖励力度。

    三、成都金牛区:立足“基础+拓展”,多元推进课后服务提质增效。金牛区立足“基础+拓展”课后服务内容的全面落实、高质呈现,通过“完全辅导、完善空间、完备服务”,丰富全面育人路径、实现学生增值成长,推进区域课后服务水平的整体迭升。一是抓实“基础”内容,提供减负实施支撑。按照“学习辅导为内容、能力培养为要义”的推进思路,有效有质指导学生作业完成、减轻学生作业负担。重视“点面”双向推进,即在整体指导学生作业完成基础上,根据学生个体学情,落实分层化辅导、针对性辅导或延伸性学习;重视“能力”培养提升,强调学生自主探索、深入学习、渐进总结,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二是力促“拓展”落实,搭建学习广阔平台。学校层面,采取“特色清单+定制清单”的菜单式项目确定方式,结合学校办学特色,挖掘所处区域有益资源,广泛搜集家长“定制”需求,提炼整合、确定项目,全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提供课后服务特色清单117套,并为学生提供自主选择清单组合及进行“二次选择”的机会,学生课后服务参与率96.2%;区域层面,建立优秀教师课后服务志愿和学校课后服务师资需求“对接清单”,推进区内优秀教师课后服务跨校走课,逐步形成区域课后服务优质教师资源库。三是探索“多元”路径,构建全面服务样态。全区71所义务教育段学校在实现课后服务应开尽开的基础上,结合“五育并举”要求及本区在劳动教育、阅读教育等方面的优势,落实“一校一案”,通过有关文化传承、品德浸润、体质提升、技能学习等“多样态”服务项目的探索性、创新性开设及“动态增减”机制的建立,实现学生体验内容的多项供给、多点共促。

    四、巴中市借力职业教育助力“双减”实施。一是创新机制,助力减负提质。以职业学校为实施主体,以中小学为服务对象,形成“小学—职业陶冶期、初中—职业感悟期、高中—职业探索期”的职业教育助力“双减”服务体系,采取“职业认识-职业体验-职业素质-职业价值-职业梦想”职业启蒙教育五个阶段服务“双减”,创设“分段式多类型”课程结构模型,探索以活动为主线的职业启蒙教育思路。二是丰富路径,助力课后服务。依托职业学校信息技术类、农林牧渔类、财经商贸类等专业开创“小小药剂师”、“用植物作画”、“跟我学理财”等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游中学,学中做,做中乐”。开展“酒旅研学中心”、“罐子沟莲文化研学教育实践基地”、“九寨山研学基地”等中小学研学基地,通过研学之旅潜移默化培养家国情怀。三是聚焦实效,助力全面发展。全市9所职业院校资源全部面向基础教育阶段学校开放,目前,职业教育服务“双减”工作教师达到700余人,各职业学校结合资源开展职业体验扮演、职业日、科技前沿讲座、励志演讲与匠心分享等活动200余次,利用职业日,邀请家长、各行各业的知名人士来中小学作职业报告100场次,建成职业体验中心18个,建成研学基地6个,普通中小学参与师生人数突破万人,拓展了中小学生的视野,激发了学习激情,有效培养了中小学生的职业志趣和职业情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五、仁寿师范附属小学:聚焦作业设计“四走向”突破“减负增质”重难点。“减负增质”,作业设计是关键。仁师附小聚焦作业设计“四走向”,着力解决“如何做到少、精、准、活、趣、效”难题。一是设计分层,从单一走向多样。作业设计充分考虑学生个体差异和可持续发展需求,以“基础训练”“综合运用”“拓展创新”为框架,以“最近发展区”为基点,从数量、难度、完成方式、完成时间四个维度分层设计作业,为学生提供多样化选择。二是拓宽思路,从封闭走向开放。作业设计倡导学科融合,将多学科知识渗透或串联,设计整合性项目式作业。注重学段衔接,根据低、中、高段同一类型题目的不同要求,形成序列化作业体系。体现家校协作,让学生、家长、教师共同参与,提升作业实效。实现形式开放,采用说、唱、演、画等形式,增强作业趣味。三是统筹管理,从班级走向年级。学校成立作业设计中心,建立作业资源库,实行“年级+班级”,“统一+灵活”的作业共享模式。每一份作业都经历“个人试备—集体创编—个性实施—反思精炼—收集入库”五大流程。在作业循环使用中,老师们再精选、组合、改编,不断更新充实作业题库。四是融入社会,从课堂走向生活。“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合理安排课余、周末、节假日时间,结合五项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综合实践活动,从学校走向街道、社区、乡村,通过实践反馈卡进行多元反馈。

    六、盐亭县打造“传统文化”课后服务课程。自“双减”政策出台以来,盐亭县深入挖掘嫘祖文化、岐伯文化、文同文化、红色文化、字库文化等五大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多举措打造“传统文化”课后服务课程。一是专家引领,提炼精神标识。该县组织专家学者80余人,提炼出五大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文化精髓。这些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传统美德和高尚精神一起构成了盐亭独特的文化标识。二是区域整合,共享课程师资。2021年9月以来,该县筛选100余名专业教师组建课程研发团队,把该县五大传统文化的内涵与课程形式有机结合起来,研发出符合学生心理的且富有情趣的课程形态,并通过集中培训、送教到校等形式,让全县各校共享优质课程资源。三是因地制宜,创新表现形式。依托五大传统文化,成立“嫘艺剪纸”“岐伯鼓乐”等20多个传统文化传承社团,开设扎染等30门传统文化传承特色课程,开展岐伯龙韵等传统文化展示活动百余场,让近万名孩子加深了对家乡传统文化的认识,增强了孩子的民族自尊心与自豪感。四是家校互通,扩大文化辐射。本学期,各校开展课后服务“家长开放日”活动4次,通过家校联系群发布信息1100多条,各级媒体宣传报道10余次,扩大了传统文化传承课程的辐射面,赢得了广泛的社会赞誉。

    七、“1234”,乐山市徐家扁小学课后作业上演“变脸”。一个课题聚能量。以《作业优化设计项目》这一教育改革创新科研课题,充分调动教师团队共同研讨、探索实践,集聚智慧谋划。双向管理强保障。校内实现年级学科组集体研讨统一作业,班主任每天统筹各科作业总量,教导处定期检查;校外不定期开展家长学生问卷调查,确保学生作业总量降下来。三个层级做定制。将作业分为基础性作业、拓展性作业和挑战性作业三个层级,学生根据学习情况自主选择作业,同时采用星级评价、徽章评价等形式,尊重差异,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实现发展,有所增值。四大框架巧融合。以“课中助学作业”+“单元整合作业”+“学科融合作业”+“实践创新作业”的框架结构,创新内容,辅以社团活动,实现减单一书写、增动手实践,减作业难度、增作业乐趣,减单一重复、增多元拓展,减枯燥乏味、增童真童趣。

    八、岳池县推行学科“半天无课日”集体教研机制。岳池县印发《关于实施“半天无课日”教研活动的通知》,从改变县域教研管理机制着手,通过“错时排课”推行学科“半天无课日”,以制度设计方式,规范学科教研活动,确保学校教研活动规范化、常态化。明确小学、初中、高中各学科半天无课时间安排,各学科教师在每周“半天无课日”时间结合集体备课、研课磨课、作业及命题设计、课堂教学等专题常态化集中开展集体教研活动,在校内开展例行研讨,在校际之间开展联合教研,提升教师专业化水平。同时,利用“半天无课日”活动时间,全县运行学校教研共同体,采取“1+N”的方式,优质学校与农村薄弱学校组建“共同体联盟校”,加强校际之间教研力量横向联合,破解小微学校无伴可研困境,带动引领农村薄弱学校补短强弱、共同发展。“共同体联盟校”、校级教研活动设计实行教研部门审核备案制,在活动选题、类型、方式等方面确保质量。县教研室将“共同体联盟校”教研活动开展情况纳入教学教研常规视导,及时诊断指导。活动设计聚焦课标、课程、课堂和教学热点,聚焦教师专业成长,从根本上促进学校教研向专题化、系统化、专业化、有效性发展,为“双减”背景下课堂教学提质增效提供机制保障。

    九、自贡市“六项制度”“五个禁止”,做好作业“减量提质”。“六项制度”:一是作业研备制度。要求所有作业必须经备课组集体研究后布置。各校各年级学科组每周集体研备下周教学内容,预设作业内容和总量。二是分层作业布置制度。规定学生课后作业需包括基础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两部分,基础性作业要求所有学生完成,个性化作业可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和学情情况完成。三是作业会商机制。各校建立三级作业会商制度,对学生每天作业量进行统筹监管,坚决避免作业过多过少和机械无效情况。四是作业公示制度。各科课后作业由班主任统一汇总后在班级教室醒目位置进行公示,公示中标明了各科作业预计完成时间。五是作业反馈制度。建立学校—年级—班级三级作业反馈制度,采取学校每周自查、区(县)常态化督查、市上随机抽查方式对作业量、作业难度和批改情况进行全流程指导检查和考核。六是作业监测制度。教育行政部门下发了《自贡市义务教育学校作业设计指南》,制定了作业监测指标,发布监测报告。“五个禁止”:禁止小学一二年级布置家庭书面作业。禁止要求家长检查批改作业。禁止要求学生自批自改作业。禁止作业只布置不批改。禁止引导家长购买教辅作业。

    十、泸州市江阳区聚焦课堂教学,提高育人质量。江阳区以全域“五育融合”视域下自导式课堂改革为抓手,聚焦课堂教学,扎实开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双减”行动。聚焦队伍培养,赋能教师发展。与华东师范大学、省教科院合作,实施“五育融合”示范区建设项目梯级进阶,培育管理指导队伍新观念、新能力、新素养。通过全域教师学科素养大赛,全方位、全覆盖、全参与地对教师发展赋能。聚焦课堂研究,规范教学行为。建设“五育融合”视域下自导式课堂,以学科教研员为领衔人,成立了19个学科工作室+4个综合工作室,有步骤、有节奏、有层次地展开课堂研究,提出了江阳五育融合课堂的“七个有”和推进五育融合的“七个一”。以精品课课例研究为突破口,提炼出个体、学校及区域性经典课例,承办四川省“课堂教学大比武”暨“基础教育精品课”遴选活动现场推进会。聚焦资源建设,丰富教学选择。对标检视硬件资源,共建共享软件资源。由教研员牵头,组织学科教师梳理各科教材五育融合点、打造大单元设计问题链,研制区域作业设计范例,迭代更新微课资源包,供给全域师生自主选择,推动区域教育优质均衡发展。聚焦管理变革,做实过程评价。通过“按需施导、私人定制、统筹安排、共研共享、搭建平台、以导促变”的教学视导基本形式,及时发现问题、精准指导、帮助解决,及时提炼、推广有效教学成果。不断修订完善《中小学素质教育质量评估方案》,明确评价指标、措施与流程,以科学量标、过程量表、增值数据,承载评估落地,充分发挥评价结果运用,激励工作优化。聚焦督导检查,追踪课堂质量。根据《关于加强“五育融合”视域下普通中小学教学常规管理督查工作实施方案》《江阳区教学改革课堂标准》,以课堂教学为核心,对备课、上课、听课、作业设计与批改、考试管理等全面督查,构建“区级、镇街、学校”三级督查机制,质量追踪常态化,有利于减负提质。

    十一、眉山市东坡区苏辙小学“三大行动”确保学生学足学好。学校通过实施课程开设规范、名优教师引领、教学技能比拼三大行动,保证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助力“双减”落地落实。课程开设规范行动。严格执行课程计划,将课程分为“好人教育、能人教育、健全人教育和审美人教育”四大课程群,彰显校本特色,提升课程吸引力。高度重视对劳动、心理健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及地方课程备课上课情况,通过随机询问学生、电话访问家长、问卷调查等形式跟踪,确保规范开齐开足国家课程。名优教师引领行动。学校成立由4名特级教师、3名正高级教师、4名国省赛课获奖教师领衔的名师工作室10个,通过“双向”选择,以“一对一”、“一对多”等方式,开设互听随堂课、共研课题、同磨研究课、常态研讨课等8类课堂,带动教师全员参与,全面提升青年教师专业素养。教学技能比拼行动。以作业设计能力为重点,建立作业提前设计制,引导教师人人下水练题、完成作业设计、进行难易分层,确保作业设计对学困生保底、为优尖生助力。以教学大比武为重点,采用全员学科校内赛课、工作室领衔人献课、结对师徒联合晒课等方式,提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为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提供保障。课堂教学大比武和技能大赛中,学校教师获国家级奖4人次,省级32人次,市级65人次。

    十二、成都市龙泉驿区做好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龙泉驿区出台《成都市龙泉驿区校外培训机构办学经费全额全流程服务监管规则(试行)》,该规则的建立实现从事后整改向事前预防转变,从单一监管向多元治理转变,从定向支付向第三方支付转变,从机构主张消费方维权向消费方主张机构维权转变。最大限度杜绝“卷款跑路、退费难、挪用办学经费、超期收费、价格虚高、不公平格式条款”等突出问题。对监管方实现适时动态感知,实现对大额异动资金和余额资金的报警和监管。对消费方提供监管信息的实时告知、实时课消查询、实时浏览评价,引导消费方择校选课。监管系统形成了“1+2+1”的监管模块,即1个民办教育信息监管数据库平台—ISP平台(承载四个库,分别是机构库、教师库、班课库、学生库;融合四个端,分别是监管端、银行端、机构端、消费端),2个银行专户(监管账户和结算账户),1个专用二维码。消费方不再点对点将费用直接付给培训机构,而是统一扫码将预付费归口到银行专户管理。经消费方确认课消后,相应的费用才会进入到培训机构的结算账户。消费方通过监管系统可以实现多场景的退费、确认消课、满意度评价等功能。

    十三、攀枝花市东区校外培训机构预收费监管出实招。攀枝花市东区教育和体育局在全省率先利用中国工商银行的《教育培训资金监管云平台》,初步建立和完善了东区民办教育预收费的“教培云”资金全程监管,通过校外培训机构在工商银行设立资金专用账户,规范校外培训机构收费和退费操作机制,实行账户(监管账户)最低资金余额和大额资金异动预警等措施,积极探索校外培训机构预收学费监管在数字化、市场化背景下大数据管理、信用管理的有效途径,最大限度地降低民办教育机构的经营风险和教育消费风险,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办学行为,防范了不良教育机构卷款跑路的风险。截止2021年11月,全区共有120余所民办校外培训机构,50余所民办幼儿园,纳入“教培云”资金监管系统进行管理,系统运行一年多以来,各学校进入资金监管账户的资金流水总额达到7200多万元。此项举措吸引了山西省太原市教育局、运城市教育局、自贡市教育局等兄弟省市的关注,在省内率先探索出了一条对校外培训机构资金监管和卷款跑路风险防范的新路子。

    十四、夹江县党政重视抓“双减”,见力度出成效。夹江县把落实中央“双减”政策,强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作为重要政治任务,县委、县政府领导靠前指挥,部门一把手亲自抓、成效显。一是强化组织定调子。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第一时间组织学习中央“双减”文件部署专项工作,第一时间成立县委分管常委任组长、政府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教育、政法等十部门为成员单位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先后印发《关于开展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工作方案》《关于镇(街道)加强辖区内中小学、培训机构“双减”工作专项日常巡查的函》《校外培训机构“双减”负面清单》等文件。二是强化协调铺路子。县政府领导先后5次召集部门、镇乡统筹协调落实工作职责,解决具体问题,率先实现落实3个编制专门从事“双减”工作。教育局一把手亲自带队与审批、民政、市场监管部门磋商联合执法、“营转非”“学改非”等具体问题,各部门一把手亲自宣讲相关政策要求、安排具体工作。三是强化监管迈步子。全方位构建日常巡查网络,建立由县教育局牵头,县公安局等六部门抽派专人组成专项治理联合检查专班,开展从2021年11月起至明年3月为期5个月的专项整治。将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问题查处工作纳入乡镇(街道)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在居民小区张贴举报电话2000余份。“双减”以来,周末、节假日监管做到无盲区,部门联合执法1100人次,联合查处违规问题12起,下发整改通知书22份,停业整顿3所。截止12月17日,该县29所营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已全部注销或转型。

    十五、绵阳市高新区聘请学校党员干部督查校外培训机构,打通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最后一公里”。绵阳市高新区始终把群众利益摆在首要位置,把治理校外培训机构摆上重要日程。该区结合实际,在区社发局督查、社区网格员日常排查的基础上,探索出将校外培训机构划片管理由属地中小学校党员干部蹲点包干的“双网格”治理路径,让校外培训机构与属地中小学对应,使监管深入到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神经末梢”,打通了培训机构治理的“最后一公里”。一是划片督导,让校外培训机构与属地中小学对应,把校外培训机构督查“重心前移、服务一线”。二是聘请片区内中小学中层以上党员干部为校外培训机构兼职监督员,培训后持证上岗。三是充分发挥校外培训机构兼职监督员在督细、督小、督落实方面的独特作用,坚决守住“三条底线”,即“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非学科类机构不得开展学科类培训”“无证无照的黑机构不得开展培训”。四是周周督查,规范操作,纳入考核。要求督查时做好照相、录像、签字填表等资料保存工作,并把督查工作纳入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年度考核。

    十六、绵阳市多措并举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风险防控。为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最大限度降低风险,“双减”政策实施以来,绵阳市秉持“群众利益至上,精准防范在前”的治理理念,多措并举加强校外培训机构办学风险防控。摸清家底,查明隐患。为建立健全校外培训机构风险防范机制,依托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四川省校外培训机构信息管理平台,摸清核准全市校外培训机构底数。坚持风险防控前置管理,加强对全市校外培训机构特别是学科类培训机构风险隐患全覆盖排查、对“地下”违规培训拉网式排查,为预判形势、依法治理、降低风险奠定基础。2021年9月,通过初步摸排,发现全市799所校外培训机构有风险隐患机构157所,其中涪城区阿斯顿、树童两所培训机构风险隐患较大。研判风险,评估等级。制定风险评估标准,建立部门会商研判机制,结合基层排查、情报搜集、舆情监测、信访投诉等情况,科学评估低风险校外培训机构137所,中风险机构5所,高风险机构15所。其中涪城区阿斯顿、树童两所机构被多次投诉退费难,经过反复研判,认为阿斯顿系总部直营机构且资金链断裂、树童系无资质办学且总部出现资金链断裂,应列为高风险机构。分类化解,科学应对。根据风险等级不同,对症下药、分类施策,低、中风险由属地管控,高风险坚持“市级统筹指导、属地管理为主”,按照“管住钱、兜住底、防‘跑路’、降风险”的思路,整合力量、联动处置。针对涪城区阿斯顿资金链断裂、树童无资质办学情况,迅速启动联动处置机制,第一时间控制举办者和机构资金账户,采用四种有力方式积极化解矛盾、消除风险:一是做透举办者思想工作,引导其切实担负社会责任,筹集资金积极退费;二是加强正面舆论宣传,做好政策解读,引导家长依法依规维护合法权益;三是支持机构依法依规复课消课;四是同行援助消课,发挥行业互助作用。

    十七、广安市构建六大机制推动“双减”落地落实。广安市积极探索创新,构建六大机制,助推“双减”工作走深走实。一是构建党建引领机制。各校强化党对“双减”工作的领导,明确由学校党委一把手负总责。民办学校、校外培训机构通过共建、联建、公办带民办等方式补齐党建“空白点”。向民办学校、培训机构增派党建指导员50余名。二是构建四级包联责任制。各地全面实行局领导包片,督导责任区包校,中小学校领导包年级,党员教师或优秀骨干教师包班(中小学临近退休、有富余精力的教师包培训机构)的四级包联责任制。三是构建信息报送机制。建立起信息、报表、平台报送制度,进一步加大好做法好经验提炼力度。对报送不力影响全市工作的县(市、区)、园区追责问责。四是构建督导通报机制。局“双规双减”办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组织36名同志(含11名专职督学)成立3个督导组,督导各地“双减”工作。特邀市级教育专家任督导组副组长,对学校课堂质量进行打分、点评。五是构建宣传引导机制。局“双规双减”办统一设计“双减”明白纸,要求各校将内容制成凳板放在学校门口显眼位置,印成明白纸发放给学生家长。六是构建奖惩考核机制。局“双规双减”办将工作推进落实情况纳入对县级教育主管部门的年终目标考核。对工作推进不力、出现重大失误的县市区、园区实行一票否决,取消当年评先评优资格,并约谈教育主管部门主要负责人。

    十八、宜宾市建立五大机制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一是建立健全风险预警机制。全面动态开展“双减”工作风险评估,第一时间面向学校、学生及家长发出警示,规避风险。印发《双减工作十条警示(家庭版)》54万份。二是建立健全责任督学机制。将“双减”工作列为教育督导“一号工程”,推行“一培训机构一督学”的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制度,落实责任督学328名,做到培训机构全覆盖。三是建立健全投诉举报查处机制。公布市县(区)校三级投诉举报电话和邮箱,发动社会力量,突出对规范校外培训行为、教师有偿补课等进行监督。四是建立健全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发动乡镇街道和社区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网络化排查,教育、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组,开展常态化执法检查。五是建立健全市县共管共治机制。成立市县(区)党委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的“双减”工作领导小组,实行党政统筹、市县一体、条块结合、共管共治。

    十九、简阳市对校外培训机构实施挂牌督导。简阳市于2021年9月起,将校外培训机构一并纳入责任督学经常性督导,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监管和指导。组建督学队伍,强化业务培训。简阳市教育督导办于2021年8月聘任16名责任督学,组成“教育督导第五责任区”,设立组长和副组长各一名,每名督学挂牌6-9个培训机构,对125所校外培训机构校点实施全覆盖经常性督导。为进一步提升对校外培训机构的督学督导水平和能力,督导办分别于8月底和9月初连续两次开展业务培训,详细解读校外培训机构督导内容、督导标准和督导方式方法,督导内容涉及收费、培训服务合同、教师资质、培训时间、广告宣传、疫情防控、安全管理等七个方面。实施分类管理,开展差异化督导。在督导对象上,按照学科类和非学科类培训机构实施分类管理;在督导内容上,学科类培训机构在督导规范的同时,重点引导培训机构在完成消课任务后开展“转、改、停”工作,非学科类的培训机构重点是督规范;在督导时间上,重点聚焦休息日、节假日和每周一到周五的18:00—20:30等重点时段,采取“四不两直”方式开展督导。及时总结、推广经验。9月以来,共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现场督导800余人次,发现问题36个,主要集中在一次性收费超三个月(或60课时)、培训服务合同签订不规范、违规广告宣传等方面。督促现场整改问题10个,责令限期整改26个,发布督导报告2期。督学督导过程中及时在微信群发布工作动态,广泛交流信息经验;责任区每月底召开总结会,分享经验教训,分管局领导、秘书科负责人和督导办主任亲临指导,根据当月督导情况适时调整,部署下个月督导工作重点。

    二十、洪雅县创建“四包”机制,强化校外培训常态监管。为推动“双减”工作落地落实,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打击隐形变异培训问题,洪雅县创建“四包”工作机制,强化校外培训常态化监管,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一是局机关工作人员包校,1名机关工作人员负责监管1-2家校外培训机构,47名机关工作人员对全县57家校外培训机构开展常态化走访、调研和监管。二是公办学校校长包在职教师,32名校长签订责任书,负责监管本校在职教师,不准任何教师以任何理由到校外培训机构兼职,如有违反,严格依法依规处罚。三是社区书记包社区,聘请6名洪川镇社区书记,对本社区校外培训机构和非法办学机构开展常态化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教体局进行查处。四是小区书记包小区,聘请286名小区书记和网格员担任“双减”社会监督员,对本小区校外培训机构和非法办学机构开展动态巡查,发现问题及时通知教体局进行查处。(记者 江芸涵

    责任编辑: 余庆言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