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14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川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迈出坚实步伐

  • 2017年06月13日 10时11分
  • 来源: 省发展改革委
  • 【字体:
  •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农业农村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市场导向,主攻供给质量,优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三大任务”,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固本强基,创新创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村新动能,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基本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农业大省向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迈出坚实步伐。

      一、主要成效

      (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改善


      一是名优特新农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川西“稻菜”轮作、优质奶牛蛋禽,川中柠檬产业、优势禽兔,盆周山区名优绿茶、优质肉牛羊,长江上中游柑橘、猕猴桃和川西北优质牦牛绵羊等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基本建成国家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2016年粮油产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油菜籽总产跃居全国第一;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二是农产品品质得到极大改善。现行有效省级农业标准达到871项,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222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20291个,其中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场)906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34个;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357个。三是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天府龙牙”、“圣洁甘孜”、“四川泡菜”等一批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全省“三品一标”产品达到5467个,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10个农产品特色品牌入围全国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四川蔬菜实现直供澳门零突破,彭州建成全国唯一国家级蔬菜市场。

      (二)农村三次产业加快融合,农业供给功能全面拓展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进展。全省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达到10700座,年均储藏、保鲜、烘干能力达290万吨,辐射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8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1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7:1。二是乡村旅游成效显著。全省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达到115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休闲农业经营单位3.1万家,其中休闲农庄2000余个,农业主题公园500余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3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8个;乡村旅游助农增收致富村3500个,1000多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受益。三农业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互联网+农业”加快发展。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7个,省级示范县20个;累计开设农村网店2.7万个,物流配送网络覆盖60%以上的行政村。四是创意农业得到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和文化院坝,全省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村6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84个;珙县建成全国第一个农耕文化传习馆。

      (三)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条件积极改善

      一是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农机总动力达到429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5%。通宽带行政村达到84%,通互联网行政村达到95%。二是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全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01项。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5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222.5万亩;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9.3万公里,居全国第1位;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282个,创建首批省级“四好村”1481个。五是“美丽四川”建设加快推进。化肥使用量增幅控制在1%以内,绿色防控技术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5%、秸秆综合利用率84%,牧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84.5%,森林覆盖率达到36.88%,生态本底更加巩固。

      (四)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制度更加完善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全省共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8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万家,家庭农场3.1万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5.9万人。二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因地制宜探索出“农业共营制”、“小集中”和“土地信托”等模式,实现承包地“三权分置”及农村“三块地”改革和“两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全省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811.6万亩,流转率达到30.6%,其中适度规模流转占流转总面积66.5%。三是“三农”投入机制不断创新。探索出财政资金“五补五改”模式,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设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担保基金、投资平台公司,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2016年省本级财政投入农业农村232.2亿元,投入7000万元专项用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

      (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加快补齐

      一是脱贫攻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各级党政“一把手”亲力亲为,一以贯之,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的攻坚态势全面形成。二是力量和资源得到空前聚合。2016年共投入各类资金118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57亿元。坚持领导力量和帮扶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增加1058个扶贫编制,增派88名挂职扶贫副书记,选派178名省直机关干部到“四大片区”担任市(州)部门副职或贫困县党政副职,选派驻村干部4.3万名、1.4万个单位帮扶,实现“五个一”全覆盖。三是脱贫成效显著。实现首战首胜,105万贫困人口年度脱贫任务超额完成,实际脱贫107.8万人;2350个贫困村年度退出任务超额完成,实际退出贫困村2437个;5个贫困县年度摘帽任务全面完成,贫困发生率全部下降至3%以下。

      二、主要做法

      (一)顶层设计,制度护航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省委、省政府年初制定了《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川委发[2017]1号),从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业供给物质支撑、深化农村改革、脱贫攻坚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讲话以后,我省庚即研究制定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目前已通过省委常委会审议,即将印发全省实施。《行动方案》)从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川字号”知名品牌打造、农业清洁生产、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新业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培育、山水田林保护发展和民族地区产业脱贫等十个方面入手,系统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书,全面部署了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点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突出重点,精准施策

      以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为重点任务,坚持靶向疗法,精准推进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新一轮33个现代农业重点县、3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26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20个川产道地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示范县建设。二是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实施品牌孵化工程,新增一批在消费者中有质量信誉、市场优势的拳头产品。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做优存量,促进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品牌做大做强。实施品牌创新工程,强化老字号品牌传承和保护,弘扬一批特色品牌。实施品牌整合工程,坚持发展本土品牌与引进品牌相结合,打造一批旗舰品牌。实施品牌信息工程,大力实施“互联网+四川农产品”行动,打造一批四川农产品电商品牌。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围绕粮油、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以及畜产品、水产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围绕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强化政府引导,强化金融支持,努力扩充“大企业、大集团”群体。

      (三)落实载体,强力推动

      在深入推进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区三园”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四区四基地”建设,一是以主体功能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为依托,深入推动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划定工作。根据国家要求,拟用三年时间完成规划编制和区划工作,目前我省正在开展调查研究和数据摸底等规划编制基础性工作。二是以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高标准田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流通和营销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四大基地”建设行动。三是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示范和引领,成立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资金整合、土地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支持、用电用水服务等政策集聚,加快推动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推进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等“四区”发展。

      (四)优化政策,落实保障

      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注重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积极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活力。一是推动建立省级财政奖补机制,支持各地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改善基地物质装备条件、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综合运用支农、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粮食产业、中药产业、创业惠农基地建设。通过资本金注入、风险金补偿、业务费补助等方式,支持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业担保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等新增的耕地和节约的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将农产品初加工设施用地纳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范围,按农用地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四是完善品牌创建激励机制,引导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牌促进会,支持农业品牌企业获取核心技术专利权,支持现代农业园区、涉农企业、合作社、协会统一使用区域公用品牌。五是加快建立健全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等政策和法规,建立以绿色生产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采取PPP、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污水、垃圾、污泥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六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0.5%以上。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四川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迈出坚实步伐

  • 2017年06月13日 10时11分
  • 来源: 省发展改革委
  •   近年来,四川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农业农村决策部署,始终坚持“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突出市场导向,主攻供给质量,优化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着力抓好“三大任务”,实施“十大行动”,建设“四区四基地”,固本强基,创新创造,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村新动能,不断提高农业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基本实现了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农业大省向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迈出坚实步伐。

      一、主要成效

      (一)农业结构不断优化,农产品供给质量明显改善


      一是名优特新农产品得到快速发展。初步形成川西“稻菜”轮作、优质奶牛蛋禽,川中柠檬产业、优势禽兔,盆周山区名优绿茶、优质肉牛羊,长江上中游柑橘、猕猴桃和川西北优质牦牛绵羊等优势农产品主产区,基本建成国家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2016年粮油产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油菜籽总产跃居全国第一;建成全国唯一的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二是农产品品质得到极大改善。现行有效省级农业标准达到871项,现代经济作物产业标准化基地222万亩;建成畜禽标准化适度规模养殖小区(场)20291个,其中部省级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小区(场)906个、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34个;育成并通过国家审定的农作物新品种、畜禽品种357个。三是品牌建设卓有成效。“天府龙牙”、“圣洁甘孜”、“四川泡菜”等一批区域品牌的影响力日益增强,全省“三品一标”产品达到5467个,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10个农产品特色品牌入围全国区域品牌价值排行榜,四川蔬菜实现直供澳门零突破,彭州建成全国唯一国家级蔬菜市场。

      (二)农村三次产业加快融合,农业供给功能全面拓展

      一是农产品加工业取得长足进展。全省农产品初加工设施达到10700座,年均储藏、保鲜、烘干能力达290万吨,辐射服务现代农业产业基地108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达到1.15万亿元,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7:1。二是乡村旅游成效显著。全省休闲农业综合经营性收入达到1150亿元,位居全国第一,休闲农业经营单位3.1万家,其中休闲农庄2000余个,农业主题公园500余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13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8个;乡村旅游助农增收致富村3500个,1000多万农民直接或间接受益。三农业新业态新经济不断涌现,“互联网+农业”加快发展。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37个,省级示范县20个;累计开设农村网店2.7万个,物流配送网络覆盖60%以上的行政村。四是创意农业得到发展。打造了一批具有历史记忆、地域特点、民族风情的特色小镇、美丽村庄和文化院坝,全省建成国家历史文化名村6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84个;珙县建成全国第一个农耕文化传习馆。

      (三)农业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农村发展条件积极改善

      一是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得到提升。农机总动力达到4290万千瓦,主要农作物机械化水平达到55%。通宽带行政村达到84%,通互联网行政村达到95%。二是农业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高。全省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入户率80%以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获得国家及省级科技进步奖励101项。三是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加强。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2582万亩;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222.5万亩;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29.3万公里,居全国第1位;建成幸福美丽新村16282个,创建首批省级“四好村”1481个。五是“美丽四川”建设加快推进。化肥使用量增幅控制在1%以内,绿色防控技术面积达到2000万亩以上,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65%、秸秆综合利用率84%,牧区草原综合植被盖度提高到84.5%,森林覆盖率达到36.88%,生态本底更加巩固。

      (四)农业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农业供给制度更加完善

      一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全省共培育规模以上龙头企业8873家,农民专业合作社6.8万家,家庭农场3.1万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万人,新增返乡创业农民工5.9万人。二是土地产权制度改革不断深化。因地制宜探索出“农业共营制”、“小集中”和“土地信托”等模式,实现承包地“三权分置”及农村“三块地”改革和“两权抵押贷款”改革试点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全省耕地流转总面积达到1811.6万亩,流转率达到30.6%,其中适度规模流转占流转总面积66.5%。三是“三农”投入机制不断创新。探索出财政资金“五补五改”模式,发挥财政资金“药引子”作用,设立农业产业发展投资引导基金、股权投资基金、担保基金、投资平台公司,撬动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投入农业农村。2016年省本级财政投入农业农村232.2亿元,投入7000万元专项用于农产品产地初加工和设立产业发展引导基金。

      (五)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农业农村发展短板加快补齐

      一是脱贫攻坚的政治优势和制度优势充分发挥,各级党政“一把手”亲力亲为,一以贯之,以上率下示范带动,“党政一把手负总责,五级书记一起抓”的攻坚态势全面形成。二是力量和资源得到空前聚合。2016年共投入各类资金1181亿元,其中财政资金657亿元。坚持领导力量和帮扶力量向贫困地区倾斜,增加1058个扶贫编制,增派88名挂职扶贫副书记,选派178名省直机关干部到“四大片区”担任市(州)部门副职或贫困县党政副职,选派驻村干部4.3万名、1.4万个单位帮扶,实现“五个一”全覆盖。三是脱贫成效显著。实现首战首胜,105万贫困人口年度脱贫任务超额完成,实际脱贫107.8万人;2350个贫困村年度退出任务超额完成,实际退出贫困村2437个;5个贫困县年度摘帽任务全面完成,贫困发生率全部下降至3%以下。

      二、主要做法

      (一)顶层设计,制度护航

      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省委、省政府年初制定了《以绿色发展理念引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新动力的意见》(川委发[2017]1号),从优化产品结构、优化产业结构、强化农业供给物质支撑、深化农村改革、脱贫攻坚等五大方面进行了安排部署。特别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川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讲话以后,我省庚即研究制定了《中共四川省委、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十大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目前已通过省委常委会审议,即将印发全省实施。《行动方案》)从产业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川字号”知名品牌打造、农业清洁生产、科技创新引领、农业供给新业态发展、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创业、经营和服务主体培育、山水田林保护发展和民族地区产业脱贫等十个方面入手,系统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的路线图、时间表和责任书,全面部署了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重点任务,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三农”工作的纲领性文件。

      (二)突出重点,精准施策

      以建基地、创品牌、搞加工为重点任务,坚持靶向疗法,精准推进四川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一是加快现代农业基地建设。深入推进新一轮33个现代农业重点县、30个现代林业重点县、26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20个川产道地中药材保护和发展示范县建设。二是实施品牌建设“五大工程”。实施品牌孵化工程,新增一批在消费者中有质量信誉、市场优势的拳头产品。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做优存量,促进一批具有一定知名度的老品牌做大做强。实施品牌创新工程,强化老字号品牌传承和保护,弘扬一批特色品牌。实施品牌整合工程,坚持发展本土品牌与引进品牌相结合,打造一批旗舰品牌。实施品牌信息工程,大力实施“互联网+四川农产品”行动,打造一批四川农产品电商品牌。三是推进农产品加工业跨越发展。围绕粮油、水果、蔬菜、茶叶、中药材以及畜产品、水产品等特色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原产地初加工。围绕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要求,加快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实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排头兵”工程,强化政府引导,强化金融支持,努力扩充“大企业、大集团”群体。

      (三)落实载体,强力推动

      在深入推进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以及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三区三园”建设的同时,积极推动“四区四基地”建设,一是以主体功能能区规划和优势农产品布局为依托,深入推动国家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保护区、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划定工作。根据国家要求,拟用三年时间完成规划编制和区划工作,目前我省正在开展调查研究和数据摸底等规划编制基础性工作。二是以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和高标准田建设为重点,深入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重大项目建设,完善农业生产、流通和营销等配套基础设施,加快推动全国优质粮油产品生产基地、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供给基地、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全国优质农产品加工基地等“四大基地”建设行动。三是以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为示范和引领,成立四川省农村产业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强化资金整合、土地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支持、用电用水服务等政策集聚,加快推动全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重点项目,推进全国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全国农村改革示范区、全国农业休闲养生示范区等“四区”发展。

      (四)优化政策,落实保障

      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注重理顺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全面激活市场、激活要素、激活主体,积极为新型经营主体提供优质高效服务,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注入强大活力。一是推动建立省级财政奖补机制,支持各地设立农业产业投资引导基金,推动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改善基地物质装备条件、提高基地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综合运用支农、扶贫再贷款,引导金融机构支持现代农业、粮食产业、中药产业、创业惠农基地建设。通过资本金注入、风险金补偿、业务费补助等方式,支持构建覆盖全省的农业担保体系,引导金融资本推动新型经营主体壮大和现代农业产业发展。三是通过实施土地整治项目、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项目等新增的耕地和节约的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探将农产品初加工设施用地纳入农业附属设施用地范围,按农用地管理,不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四是完善品牌创建激励机制,引导成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品牌促进会,支持农业品牌企业获取核心技术专利权,支持现代农业园区、涉农企业、合作社、协会统一使用区域公用品牌。五是加快建立健全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等政策和法规,建立以绿色生产为导向的农业补贴制度,采取PPP、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引导和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污水、垃圾、污泥处理等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六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力度,财政农业科技投入占本级财政支出比重达到0.5%以上。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主办单位: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运行维护单位:中国电信四川公司
  • 微信
  • 微博
  • 客户端
  • 头条号
  • 手机版 电脑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