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第十次党代会以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综述
一、经济规模稳步扩大,经济结构明显优化
经济总量稳步扩大。地区生产总值(GDP)2011年突破2万亿,达到21026.7亿元,2015年迈上3万亿台阶,达到30053.1亿元,4年时间再跨一个万亿元台阶。2016年全省经济总量达到32680.5亿元,是2011年的1.6倍,在全国31个省(市、区)中的排位从2011年的第8位提升到2016年的第6位,在西部12个省(市、区)中一直稳居第1位。新常态下,全省经济从2012年12.6%的高速增长逐年回落至个位数的中高速增长,2016年GDP比上年增长7.7%,2012-2016年四川经济年均增长9.3%。2016年,全省人均GDP达39695元,是2011年的1.5倍,2012-2016年均增长8.8%。
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粮食产量稳定增加,畜牧业发展平稳农业生产稳定。2016年,粮食产量3483.5万吨,比2011年增加191.2万吨。2016年第一产业增加值3924.1亿元,是2011年(2937.7亿元)的1.3倍,五年年均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13924.7亿元,是2011年(10045.7亿元)的1.4倍,年均增长10.1%。服务业加快发展,2016年达到14831.7亿元,是2011年的1.8倍,年均增长9.9%,增速比同期GDP年均增速(9.3%)高0.6个百分点。
产业结构呈现重大变化。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0:42.6:45.4,从持续多年的“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1年提高7.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四川经济已转变为由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呈现重大变化。2016年三次产业结构为12.0:42.6:45.4,从持续多年的“二、三、一”调整为“三、二、一”,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比2011年提高7.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4个百分点,四川经济已转变为由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主导的新型产业结构。
民营经济持续壮大。全省实现民营经济增加值19863.3亿元,是2011年(12143.6亿元)的1.64倍,2012-2016年年均增长10.6%。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57.8%提高到2016年的60.8%,2016年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3.9%,拉动经济增长4.9个百分点。
二、需求稳步增长,动力结构协同优化
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投资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124.1亿元,2013年突破2万亿元,2016年达到29126.0亿元,是2011年的1.93倍,2012-2016年均增长14.0%,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8万亿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力度加大,西部交通枢纽建设成效明显。2016年末,铁路营运里程4623公里,比2011年增加1091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6519公里,比2011年增加3510公里。
消费市场稳步增长。2016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01.9亿元,是2011年的1.87倍,2012-2016年均增长13.3%,比经济年均增速高4.0个百分点。消费新动能快速成长,网上商品零售增长迅速。2016年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通过互联网实现商品零售442.5亿元,比上年增长29.8%。
对外贸易扩大。受国际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影响,进出口总额自2015年出现下滑,但2016年以来降幅明显收窄,全年实现进出口总额493.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6%,降幅比上年收窄22.9个百分点。2012-2016年五年累计实现进出口总额2948.9亿美元。落户四川的境外世界500强企业从2011年的173家增加到2016年的232家。
旅游市场快速发展。2016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3亿人次,是2011年的1.8倍;接待入境游客308.8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88.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705.5亿元,是2011年的3.1倍,2012-2016年均增长25.8%。
需求结构转型发展。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50%提高到2015年的52.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5%,是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资本形成总额占全省GDP比重从2012年的52.3%回落至2015年的49.3%,仍然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2016年,全省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569.8亿元,是2011年的1.3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2012—2016年年均增长10.5%。工业结构持续调整,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业两大行业培育壮大,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016年的12.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2016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1.9%、10.3%,是保障全省工业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石。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0.8个百分点,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倍,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增长1.5倍,智能手机增长1.2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从2015年开始,四川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成效。去产能方面,2016年全省原煤产量比上年下降3.9%,粗钢产量下降4.9%。去库存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较快,2016年增长21.2%;商品住房消化周期8.7个月,比上年缩短3.7个月。降成本方面,2016年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8%,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2016年企业利息支出比上年下降5.6%。补短板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0.7%,比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运行质量有所提升。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639.3亿元,比上年增长8.4%;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好转,2016年实现利润总额2176.1亿元,从上年的下降5.3%转为增长5.4%。201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44%,2012-2016年累计下降39.4%。
四、多点多极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市州经济追赶发展。成都市首位优势突出,2011年经济总量为6950.6亿元,2014年进入“万亿俱乐部”,比2016年达到12170.2亿元,是2011年的1.8倍,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7.2%。市州间追赶发展势头喜人,全省经济总量过千亿以上市州个数从2011年的7个增加到2016年的15个。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最大,2016年达到20774.2亿元,是2011年的1.6倍,2012—2016年年均增长9.8%,增速比同时期全省GDP年均增速(9.3%)快0.5个百分点;川南经济区成长为全省经济第二极,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5667.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1%;川东北经济区由2011年的3448.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381.8亿元,年均增长9.6%;攀西经济区年均增长8.9%,川西北经济区年均增长8.4%。
旅游市场快速发展。2016年全年接待国内游客6.3亿人次,是2011年的1.8倍;接待入境游客308.8万人次,比2011年增长88.3%;全年实现旅游总收入7705.5亿元,是2011年的3.1倍,2012-2016年均增长25.8%。
需求结构转型发展。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从2012年的50%提高到2015年的52.5%,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5%,是全省经济增长的重要拉动力量。资本形成总额占全省GDP比重从2012年的52.3%回落至2015年的49.3%,仍然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三、工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成效逐步显现
工业结构转型升级。2016年,全省实现全部工业增加值11569.8亿元,是2011年的1.3倍。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9%,2012—2016年年均增长10.5%。工业结构持续调整,计算机通信、汽车制造业两大行业培育壮大,占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2016年的12.6%,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传统产业加快推进转型升级,2016年分别比上年增长11.9%、10.3%,是保障全省工业稳定增长的重要基石。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全年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8.7%,增速比规模以上工业高0.8个百分点,电子信息、智能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6倍,城市轨道车辆产量增长1.5倍,智能手机增长1.2倍。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显现。从2015年开始,四川持续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取得积极成效。去产能方面,2016年全省原煤产量比上年下降3.9%,粗钢产量下降4.9%。去库存方面,商品房销售面积增长较快,2016年增长21.2%;商品住房消化周期8.7个月,比上年缩短3.7个月。降成本方面,2016年规上工业企业资产负债率为58.8%,比上年回落0.9个百分点;2016年企业利息支出比上年下降5.6%。补短板方面,基础设施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30.7%,比2015年提高1.8个百分点。
工业运行质量有所提升。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639.3亿元,比上年增长8.4%;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持续好转,2016年实现利润总额2176.1亿元,从上年的下降5.3%转为增长5.4%。2016年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上年下降8.44%,2012-2016年累计下降39.4%。
四、多点多极培育壮大,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市州经济追赶发展。成都市首位优势突出,2011年经济总量为6950.6亿元,2014年进入“万亿俱乐部”,比2016年达到12170.2亿元,是2011年的1.8倍,占全省经济总量的37.2%。市州间追赶发展势头喜人,全省经济总量过千亿以上市州个数从2011年的7个增加到2016年的15个。
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成都经济区经济总量最大,2016年达到20774.2亿元,是2011年的1.6倍,2012—2016年年均增长9.8%,增速比同时期全省GDP年均增速(9.3%)快0.5个百分点;川南经济区成长为全省经济第二极,2016年经济总量达到5667.2亿元,五年年均增长10.1%;川东北经济区由2011年的3448.1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5381.8亿元,年均增长9.6%;攀西经济区年均增长8.9%,川西北经济区年均增长8.4%。
表:2011—2016年五大经济区经济总量
区 域 | 2011年 | 2016年 | 2012-2016 年均增长(%) | ||
总量 (亿元) |
增速 (%) |
总量 (亿元) |
增速 (%) | ||
成都经济区 | 12658.5 | 15.4 | 20774.2 | 8.0 | 9.8 |
川南经济区 | 3627.1 | 15.6 | 5667.2 | 8.4 | 10.1 |
川东北经济区 | 3448.1 | 15.3 | 5381.8 | 7.7 | 9.6 |
攀西经济区 | 1645.8 | 15.2 | 2418.6 | 6.8 | 8.9 |
川西北经济区 | 320.7 | 14.7 | 511.1 | 6.5 | 8.4 |
五、城乡居民稳步增收,社会保障不断增强
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2016年年末常住人口8262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065.7万人,城镇化率为49.2%,比2011年提高7.4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平均每年增加140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335元,2012—2016年年均增长9.7%;2015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2016年达到11203元,2012—2016年年均增长11.5%,增速比GDP和城镇居民收入分别快2.2和1.8个百分点。
城乡生活水平明显改善。2016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0660元,是2011年的1.5倍;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0192元,是2011年的2.2倍。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1年的40.7%下降为2016年的34.5%,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由2011年的46.2%下降为2016年的38.1%。
社会保障不断增强。2016年末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人数2158.5万人,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052.4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5263.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不含失地农民)694.5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799.1万人,参加生育保险人数713.1万人。2016年纳入城市低保人员135.0万人,农村低保人数360.1万人,城镇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人均补助水平分别比上年提高43元和42元。
六、财政实力持续提升,金融市场稳健运行
财政实力持续提升。2016年,全省实现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389.4亿元,是2011年的1.66倍,2012-2016年年均增长10.6%,比同期GDP年均增速快1.3个百分点。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的9.7%提高到2016年的10.4%。
金融存贷较快增长。2016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65638.4亿元,是2011年末的1.88倍;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2828.1亿元,是2011年末的1.9倍。
保险、证券业迅速发展。2016年末,全省共有保险公司87家,比2011年增加23家;原保险保费收入1712.1亿元,是2011年的2.2倍。全省证券投资者账户从2011年的727.6万户增至1509.8万户;累计实现证券交易额11.2万亿元,是2012年的4.5倍。
七、教科文卫蓬勃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16年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78%;年末普通高校109所,比2011年增加15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144.7万人,比2011年增加30.8万人;研究生在校生9.2万人,比2011年增加0.9万人。
科技创新投入力度加大。全省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规模从2011年的294.1亿元提升至2015年的502.9亿元,R&D支出占GDP比重从1.4%提高到1.67%;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学技术支出从45.7亿元增至96.1亿元。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2016年末,公共图书馆203个,文化馆207个,文化站4575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1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试验园区5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5个。年末共有博物馆238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177个。广播综合覆盖率97.2%、电视综合覆盖率98.3%,均比2011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发展壮大。2016年末医疗卫生机构79517个,比2011年增长4.9%;医疗卫生机构床位51.9万张,比2011年增长54.9%;卫生技术人员49.6万人,比2011年增长40.1%。2016年年医疗机构总诊疗人次46459.6万人次,县域内住院率87.8%。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