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积极打造四大生态旅游品牌
一是加强组织引导。建立健全林业生态旅游的投入、营销、监管等机制和模式,变“砍树”为“看树”,变“卖山头”为“卖生态”,变“卖木材”为“卖景观”,从“木头产业”向“生态经济”转变。林业厅与省旅游局签署了《关于推进林业生态旅游发展的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与旅游、农业、环保等部门协调机制,制定了全省生态旅游发展“十二五”规划。组建了四川省生态文化促进会、四川省生态旅游协会,强化行业指导。争取到每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森林公园每年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300万元,2014年达到1.57亿元,省级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以上。
二是稳步拓展生态载体。通过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自然保护区建设、防沙治沙、湿地保护恢复、地震灾区生态修复、藏区生态保护与建设等重点工程,不断增加生态旅游资源。全省森林面积2.59亿亩,居全国第4位;;森林覆盖率35.5%,高出全国平均近14个百分点。全省林业系统已建成自然保护区123个,大熊猫栖息地面积和人工圈养种群均占全国的80%左右。建设卧龙、碧峰峡和成都3个大熊猫基地,培育10个“林业生态旅游十佳县”和100个“百佳乡镇”,建立自然保护区123处、森林公园123处、湿地公园28处,并依托其资源创建了35个A级景区,其中4A级以上的24个。四川花卉(果类)生态旅游节、红叶生态旅游节、大熊猫国际生态旅游节等活动,正在成为生态旅游发展的有效载体。
三是充分发挥特色优势。结合我省生态旅游特点和地理区域,充分发挥各自优势,科学布局生态旅游产业。以卧龙、碧峰峡和成都3个大熊猫基地为龙头,41个大熊猫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强力打造大熊猫特色旅游产品。依托唐家河等“国”字号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强力打造森林湿地观光疗养、野生动植物观赏等生态旅游产品。若尔盖湿地被列为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海螺沟、瓦屋山、九寨沟成为全国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邛海湿地、老君山保护区成为全国最佳野生鸟类观赏地。依托林业产业基地、家庭林场、林家乐、农家乐,强力打造一大批赏花型、品果型、避暑型、园艺型等乡村生态旅游产品,大力开发木竹、干果、菌类、药材等系列旅游商品。经过持续打造,一大批精品旅游线路已经形成。调查显示,省外来川游客70%以上以自然观光为目的,生态旅游吸引能力大大增强。
四是强化宣传推介。组建四川生态旅游网,建立四川生态旅游信息网络平台,形成省—市州—县—景区宣传网络体系,完善网站功能,丰富网站内容,建立网络超市,发挥生态旅游信息网站宣传营销作用。借助主流媒体开展宣传促销,编辑《四川生态旅游》等宣传资料。与媒体合作发布花卉和红叶等生态旅游指数,评选出全省林业生态旅游十佳县、百佳乡镇,申报了15个全国生态文化村,开展了最美花卉观赏地、四川花仙子等评选活动。倡导各地、各景区推行“五个一”工程,即:一张好的导游图、一本好的旅游宣传手册、一盘好的旅游风光片、一首好的旅游歌曲、一句好的旅游宣传口号。
全省林业生态旅游总产值连续多年居全国首位,年接待生态旅游游客1.9亿人次。今年前三季度,我省实现林业生态旅游直接收入453.8亿元、同比增长29%,接待游客1.6亿人次,带动社会收入1185亿元。其中:森林公园生态旅游直接收入57亿元,接待游客0.2亿人次;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直接收入77.4亿元,接待游客0.1亿人次;湿地公园(含湿地类型保护区)生态旅游直接收入14.2亿元,接待游客0.05亿人次;乡村生态旅游直接收入305.2亿元,接待游客1.2亿人次。
责任编辑:
雷晓琦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