汶川地震五年来四川地震灾区经济发展振兴成效显著
一、经济总量翻番,增长速度快于四川省
2012年,39个重灾县实现GDP4331.9亿元,是震前2007年(2170.3亿元)的2倍,人均GDP由2007年的13334元提高到2012年的27427元。其中,10个极重灾县实现GDP1015.9亿元,是2008年(505亿元)的2.01倍,人均GDP由2008年的14289元提高到2012年的29347元。
2009-2012年,39个重灾县经济年均增长15.0%,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0.7个百分点;10个极重灾县经济年均增长16.6%,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3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灾区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四川省平均水平。39个重灾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84.6亿元,同比增长10.7%,增速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7.9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623.9亿元,增长13.1%,增速比四川省高0.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352.8亿元,增长8.9%,增速比四川省高0.5个百分点。
二、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比重提高
39个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21.7:45.0:33.3调整为16.4:53.3:30.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5.3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8.3个百分点,工业化率由2008年的38.7%提高到2012年的46.0%。10个极重灾县三次产业结构由2008年的19.9:47.6:32.5调整为2012年的15.4:53.3:31.3,第一产业比重下降4.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5.7个百分点。
三、投资规模扩大,消费稳定增长
五年来,统筹推进住房重建、设施重建、产业重建、城镇重建、文化重建和生态重建,重建后的灾区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巨大变化,城乡布局全面优化,基础设施等都实现了整体性跨越。2012年,39个重灾县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445.3亿元,是震前2007年(992.9亿元)的3.5倍。2008-2012年来的五年累计投资额超过万亿元,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045.9亿元。其中,10个极重灾县五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88.1亿元,是2007年的14.9倍。
今年以来灾区投资在大基数、高增长基础上实现总量继续扩大。一季度,39个重灾县(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3.7亿元,同比增长13.2%。
消费需求平稳增长。2012年,39个重灾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51.4亿元,是2007年的2.19倍,年均增长17.0%。10个极重灾县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2.0亿元,是2008年的2.43倍。今年一季度,39个重灾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08.0亿元,同比增长13.0%。
四、财政增收,居民收入增加
2012年,39个重灾县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198.6亿元,是震前2007年(62.8亿元)的3.2倍。其中,10个极重灾县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70.2亿元,是2007年的2.6倍。今年一季度,39个重灾县实现地方公共财政收入62.2亿元,同比增长12.5%。
2012年,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116元,比2008年增长78.2%,年均增长15.5%,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2.9个百分点,其中10个极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8.1%。
2012年,39个重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7933元,比2007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14.9%,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0.3个百分点。其中,10个极重灾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1%,比四川省平均增速高1.5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39个重灾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1元,同比增长9.6%,增幅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0.5个百分点。39个重灾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2790元,同比增长12.8%,比四川省平均水平高0.2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
白婉苹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