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所开展4·20雅安芦山地震科技救灾工作
一、积极响应,迅速启动科技救灾预案
地震发生当天,所长邓伟立即组织召开紧急所务会,成立4.20芦山地震科技救灾领导小组和专家工作组,启动科技救灾应急预案,对科技救灾工作作出安排部署,确定各工作组责任人,明确职责。当天下午17时,派出科技救灾专家组赶赴灾区开展灾害调查和灾区评估,并及时将成都山地所的应急部署及进展情况向成都分院、省级主管部门和中科院报告。
二、突出重点,快速分解落实救灾任务
根据省政府抗震救灾指挥部和中科院的指示,成都山地所立即组织4支专家队伍投入到芦山地震的科技救灾行动。
(一)副所长韦方强带队、灾害重点实验室主任崔鹏研究员为技术总指挥,于4月20日17时带领何思明、陈晓清研究员等组成的3支地质灾害排查小组赶赴震区峨眉山市开展地质灾害排查,目前排查和评估工作仍在进行中。
(二)4月21日至24日,崔鹏研究员率领游勇、陈晓清研究员等8位专家在受震最严重的雅安市芦山县、宝兴县开展了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和震区核心区地质灾害评估。
(三)汪阳春高级工程师带领成都山地所遥感无人机团队与科技部国家遥感中心联合组成4.20芦山地震无人机遥感监测团组,在指挥部指定的芦山县双石镇开展灾情低空航拍遥感监测。
(四)李爱农研究员带领成都山地所数字山地与遥感应用中心组成科技救灾应急信息支撑组,利用遥感影像和数据资料,编制灾区遥感影像地图集地形地势图,并利用高空间分辨率航拍数据开展地震核心区灾损情况遥感调查。
三、科技救灾初步成效
(一)完成了峨眉山市110多个点位的次生地质灾害排查和6项灾害治理工程的复核工作。
(二)完成了芦山县、宝兴县250余个点位的次生地质灾害调查,对灾害数据进行编目,实地测量灾害基本参数,并评估灾害对抗震救灾及灾后恢复重建的影响。
(三)对震区次生地质灾害评估,查明了芦山地震次生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经调查,此次地震引发的次生山地灾害以小型崩塌灾害为主,主要分布于峡谷段和震中附近,呈带状分布。由于其主要发生在峡谷段,对沿河公路及救援生命通道影响严重。
(四)利用高空间分辨率航拍数据对4.20芦山地震核心区受灾较为严重的太平镇、宝盛乡、龙门乡等三个乡镇的遥感影像、数据进行了解译和判识,并对解译和判识结果进行反复验证。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对震中核心区房屋损坏较为严重,房屋受损所占比重相当高,其中农村房屋损毁较城镇更为严重;由地震引起的地面滑坡、崩塌现象较为突出,在余震影响下滚石、崩塌等险情会造成山区道路时常中断,给震后应急抢险造成困难。
(五)通过对震区震前资料及震后灾情的研判分析,科学把握地震次生灾害形势,4月21日上午,崔鹏研究员等专家迅速向中央和省政府提交了芦山7.0级地震次生山地灾害研判与应急减灾建议。据消息得知,该建议得到了中央领导和省政府、中科院等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该研判信息和建议与灾区实际非常一致,对后续抗震救灾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五)应省基础地理信息中心邀请,范建容研究员等科技骨干积极参与震区次生山地灾害的遥感判识工作,基于遥感影像进行地质灾害点、道路损毁点的解译,为震区抗震应急救灾提供了科技支撑。
(六)应省政府要求,所长邓伟研究员参加省政府芦山地震第八次新闻发布会,就地震安置点及灾后重建等问题回答记者提问。
(七)应省政府要求,崔鹏研究员率科技救灾专家组成员陪同省长魏宏及省市国土部门负责人深入宝兴县冷木沟和较场沟,就两条泥石流沟的危险性进行现场调查和评估,并对两条泥石流沟的工程治理问题向有关单位提出了科学建议。
责任编辑:
高正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