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四川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一、整体运行特点
(一)产业规模稳步扩大,运行质量稳中有升
在全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稳步扩大,企业运行质量不断提升。前三季度,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120.0亿元,同比增长14.1%;出口总额111.5亿美元,同比增长50.2%。规上高新技术企业盈利率86.4%,比今年上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应交增值税154.4亿元,增长23.4%,比规上工业高12.5个点。1-11月,全省纳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88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总量的11.9%,达到3276亿元,同比增长17.7%;实现利润208亿元,同比增长5.5%。预计全年可以完成新兴产业总产值增长22%的目标。
(二)所占比重持续提升,对工业增长贡献突出
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在工业中的比重继续提升,有力地促进了四川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前三季度,高新技术产业多项指标进一步提升,在规上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仅增加296.3亿元的情况下,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同比增加482.7亿元,对规上工业增长的贡献达到162.9%。
(三)产品出口大幅增长,全面支撑我省工业出口
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保持极强的出口竞争力,前三季度,实现出口交货值1150.4亿元,同比增长44.1%,比规上工业高5.4个百分点;占全省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的85%,同比提高10.7个百分点,为近5年最高水平。自去年9月以来,高新技术产业拉动全省工业出口增长38.1个百分点,对规上工业出口增长的贡献达到104.8%,有力地支撑了全省的工业出口。
(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
围绕产业技术创新,集中力量突破了一批关键核心技术。2012年,全省特色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专利申请增幅高于全省专利申请增幅20个百分点,新实施专利项目2659项,新增产值541.56亿元,创利税65.84亿元。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在物联网射视频识别、定位跟踪及云安全、云存储、系统应用研发生产处于国内领先。新能源产业在晶硅、薄膜、聚光光伏、核岛关键系统集成、风电轴承及电机等产品生产具有较强优势。生物产业拥有心血康、人血白蛋白、抗病毒颗粒等近30个单品种过亿元的拳头产品,大输液、血液制品占国内市场的1/3。新材料方面,芳纶Ⅱ、芳纶Ⅲ、玄武岩纤维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玻纤产能居全国第四位,聚苯硫醚树脂和纤维技术全国领先,镧系光学玻璃产能占全球近30%,TFT-LCD液晶玻璃基板填补了国内空白,粘结钕铁硼产能全球第三,碲化镉/硫化镉等材料技术属国内首创,骨诱导材料、纳米羟基磷灰石、钛金属磷灰石涂层材料等产品技术居全国前列。此外,节能环保领域的LED系列高效节能照明及余热余压利用节能设备,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北斗卫星导航及应用、精密数控机床和汽车车身机器人柔性焊接生产线设备生产也具有一定优势。
(五)产业集群集聚发展,辐射带动效应显现
成、绵、德率先发展,特别是成都市,2012年1-11月规上新兴产业企业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96.71亿元,同比增长21.5%。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方面,成都市已成为中西部地区最大的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信息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在新材料产业方面,形成了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等六大领域为主的新材料产业体系;新能源产业获批新能源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技术产业化基地;生物产业方面,深入推进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国家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生物医药)建设。在其辐射带动下,其他地区依托园区、开发区和基地等,加快发展各具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了地区经济快速发展。前三季度,9个市州高新技术产业工业总产值增长速度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其中攀枝花、阿坝、广安和资阳等4市州已超过去年全年总量。
(六)优势产业地位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全面发展
电子信息、先进制造、航空航天、新材料、生物医药与生物农业、核技术与新能源等六大优势产业在全省高新技术产业中继续保持重要地位。前三季度,六大领域高新技术企业841家,占总数的57.1%;完成工业总产值3080.9亿元,占60.2%;实现利润153.0亿元,占63.4%;应交增值税79.7亿元,占51.6%;完成出口交货值472.4亿元,占41.1%。1-11月,全省节能环保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装备、新材料6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产业领域分别完成主营业务收入306、1271、368、373、385、573亿元,节能环保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增速在15%以上。
二、挑战及发展趋势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我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面临良好机遇。但也要看到,宏观经济环境和全省工业形势严峻,我省高新技术产业仍然面临挑战。
(一)需求疲软而竞争加剧,新兴产业发展受一定影响
受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形势严峻。欧美在加紧抢占新兴产业制高点的同时,不断加大对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打压力度,我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新挑战。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行业受经济危机、贸易壁垒和市场因素影响,增长速度明显放缓,部分企业经营困难。1-11月,我省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仅呈个位数增长,新能源装备甚至出现负增长。光伏产品出口额大幅下降,众多光伏企业停产,普遍亏损。
(二)核心技术尚未整体突破,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加强
在新兴产业的关键技术、核心制造设备和上下游产品方面尚未取得整体突破,核心技术掌握较少,研发投入不足,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不够健全,科研成果本地转化率低,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如新能源产业,尚未掌握太阳能光热发电关键核心技术;核电方面,部分企业虽具有生产核岛部件、材料的技术和能力,但还不具备核岛大型设备制造能力。新材料产业方面,在聚酯等领域缺少核心生产技术、专利和产品;锂电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产业化程度低,缺乏规模化生产企业。
(三)要素成本持续攀升,趋紧问题进一步显现
银根趋紧状况仍未改变,对于资金需求量较大、或处在中小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现象还可能更为严重。原材料等成本持续上涨,部分企业用工成本上涨20%以上。现有高层次人才面临跨国企业和国内一线城市企业激烈争夺,流失现象普遍,新的高层次人才难以引进,严重影响了我省一些高新技术企业的发展。土地指标依然紧张,市州普遍反映年度用地计划不足。
尽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面临一些挑战,但从总体上看,我省正处于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机遇期。2013年,国家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等重要规划和配套政策陆续进入实施阶段,并且进一步确立了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优先地位,将继续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为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了良好机遇。同时,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发展,我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基础条件和环境显著改善,要素集聚和扩散能力显著增强,产业吸纳和承载能力显著提升,经济增长的潜力和动力较大,正处于加速发展的阶段,预计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将进一步发展壮大。
责任编辑:
高正纯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